目的通过观察环孢素A(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使用结扎/松解冠状动脉左前分支缺血30 min,再灌注3 h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CsA预处理组(CsA-IR组),每组6只.CsA预处理为缺血前经静脉注射CsA 10 mg/kg,S组与IR组则分别在缺血前经静脉注射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TUNEL法原位标记凋亡心肌细胞,荧光分析法检测Caspase-3活性.另取12只大鼠,按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增高(P<0.01).与IR组相比,CsA-IR组的AI、Caspase-3活性及心肌梗死范围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其AI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高于S组(P<0.05或P<0.01).结论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阻断心肌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PTP)、降低Caspase-3活性而抑制凋亡的发生有关.PTP开放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
作者:谢俊然;郁丽娜;骆荣华;朱小莲;张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肺动脉压和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方法60只家兔分为六组,每组10只,采用兔自身血液原位肺灌流模型.同步记录肺动脉压和左房压.应用回归分析和P/Q曲线以及跨血管压(TVPQ100)反映丙泊酚对肺血管的效应.结果(1)1、2、3组在给不同剂量丙泊酚后,TVPQ100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2)4、5、6组在给不同剂量丙泊酚后,TVPQ100均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1、2、3组在低氧后TVPQ100均上升,与低氧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TVPQ100上升幅度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4)4、5、6组在低氧后TVPQ100均上升,与低氧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上升幅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丙泊酚对正常肺动脉压影响较小,但可抑制肺动脉对低氧的反应性,且呈剂量依赖性;(2)丙泊酚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钱金桥;杨炎华;周定邦;周文琪;吉勇;陈红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应用肠系膜上动脉阻断(SMAO)模型,观察抑肽酶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肠系膜上动脉(SMA)不作阻断;缺血-再灌注组(B组);抑肽酶治疗组(C组).B、C两组采用家兔SMAO模型,阻断时间为45 min.C组阻断前5 min静注抑肽酶30 000 kIU/kg,随后以10 000 kIU·kg-1·h-1维持至实验结束.B、C两组在阻断前(I0)、阻断45 min(I1)、再灌注1 h(R1)、再灌注2 h(R2)时观察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磷脂酶A2(PLA2)及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A组在相应时点取样检测上述指标.结果(1)C组MDA、TNF-α、PLA2在R2时均明显低于B组(P<0.05),而B组明显高于A组(P<0.05).(2)C组SOD在R2时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抑肽酶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血清PLA2和TNF-α的产生和释放减少,可能减轻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远隔离器官的损害,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望平;杨光;夏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有关丙泊酚过敏偶有报道,其严重并发症亦少见.我科曾成功抢救1例因丙泊酚过敏抢救失误引发复张性肺水肿并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永波;赵灵;侯玉宇;楚磊;曾凡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例1男,40岁,体重64kg,因急性肾衰、尿毒症拟施肾移植手术.术前检查胸部X摄影片无异常,血尿素氮38.6mmol/L,肌肝1 807 μmol/L.入手术室BP 103/70 mmHg,HR 98次/分,两肺呼吸音清晰.于T10~11、L2~3行硬膜外穿刺,局麻下行颈内静脉穿刺并测得CVP 6 cmH2O.
作者:张学康;张红艳;朱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52岁,体重61 kg,ASAⅡ级.额骨慢性骨髓炎并窦道形成头皮感染.拟行全麻下手术.患者既往有喉炎、盆腔炎、胆囊炎多年,对安痛定、去痛片、感冒冲剂过敏.术前检查:BP 130/95 mmHg,HR 75次/分,RR 20次/分.
作者:储勤军;李运福;薛建军;谭玲;邓硕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手术截瘫为严重并发症,我科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发生2例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后截瘫,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家志;李花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31岁,以肝包虫入院.既往无过敏病史,术前监测血压120/80 mmHg,心率86次/分,脉搏血氧饱和度94%.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给予哌氟合剂2 ml、地塞米松20 mg,输注复方氯化钠500 m1.手术开始15 min后,显露包虫囊肿,用厚纱布垫保护切口于周围器官以免囊内容物污染腹腔,用粗针穿刺肝包虫内囊液并吸引.
作者:马海文;田兴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肺隔离术是胸外科手术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其将左、右两侧肺通气径路分隔开,可选择性进行单肺通气,防止病侧肺的血、痰液流入健侧,同时术侧肺萎缩可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暴露.随着医学的进步,支气管肺灌洗术、现代微创胸部外科、肺移植术均要求能有效地实施单肺通气.肺隔离方法包括支气管堵塞、单腔支气管导管、Univent管、双腔支气管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等.这些方法中,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简单,双侧气道的可控性强,仍是目前实施单肺通气的主要方法.
作者:李明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代谢性酸中毒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应进行纠正.碳酸氢钠是临床常用、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纠正酸中毒的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的用量必须恰当,若偏大易引起碱血症、低钾血症、高渗状态、氧离解曲线左移及脑血流减少等不良后果.笔者对碳酸氢钠的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徐中东;杜娟;陈高梅;朱学芳;张其龙;叶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气管插管广泛应用于麻醉科、ICU、急诊室及其他临床科室,留管期间的管理极为重要.为防止留管期间气管导管的意外滑脱,我们设计生产了一次性防滑脱气管导管(专利号ZL 02 2 19372.3),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于1956年6月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著名麻醉学家金士翱教授创建,是湖北省医院中早成立的麻醉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对<临床麻醉学杂志>在2002年第12期第637页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的应用>一文,就以下问题愿与周广利医师商榷.
作者:赵春生;周广利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