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罗库溴铵对神经肌肉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量的影响,证实是否存在突触前正反馈机制,确定罗库溴铵突触前作用的效能.方法小白鼠膈神经肌肉块经过孵化使神经末梢内乙酰胆碱全部被H3-标记.给予一定电刺激,记录肌肉收缩程度和测定3 min流出物的放射量.共分为五组,分别加入2.0×10-5 mol/L(Ⅰ组)、2.5×10-5 mol/L(Ⅱ组)、3.0×10-5 mol/L(Ⅲ组)、3.5×10-5 mol/L(Ⅳ组)、4.0×10-5 mol/L(Ⅴ组)的罗库溴铵.结果各组中第1、2个3 min流出物的放射量(S1、S2)与本组对照、第3和第4个3 min流出物的放射量(S0、S3、S4)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1/S0为66.6%~84.3%.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期,四个成串刺激值(TOF:T4/T1)为0.70时单个强直刺激肌肉收缩的高度T与对照值Th比值仅为(69±8)%.在TOF为0.90时,T与Th比值为(86±5)%.为了使T恢复至90%,则TOF值则需恢复到0.93±0.08.结论罗库溴铵能抑制突触前膜正反馈机制,减少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罗库溴铵对突触前膜受体作用效能约为25%.
作者:李传翔;李世忠;姚尚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8只,随机分成四组:SGB组(E组)、生理盐水对照组(P组)、空白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S组).采用星状神经节旁置管法制作SGB模型,用六血管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前、再灌注后10 min、4、10、20、30 h等六个时点抽取耳缘静脉血3 ml,S组和C组分别在相应的操作结束后对应的时段取血,分离提取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浆中ET和CGRP的浓度.结果血浆ET含量的变化:与缺血前比较,E、P、C三组在缺血-再灌注4h后明显升高(P<0.01),但E组升高幅度较P、C组小(P<0.01);S组无明显变化.血浆CGRP含量的变化:与缺血前比较,E、P、C三组在缺血-再灌注4h后明显升高(P<0.05),E组升高幅度较P、C组更大,再灌注4、10 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灌注20、30 h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组无明显变化.ET/CGRP比值的变化:与缺血前及同时点S组比较,P、C两组血浆ET/CGRP比值在再灌注4 h后明显升高(P<0.05),E、S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给予布比卡因实施左侧SGB,可降低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ET的上升幅度,升高CGRP的血浆含量,改善ET与CGRP的平衡失调,提示SGB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治疗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全守波;刘菊英;王清秀;杨光;傅南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异氟醚对不同缺氧时间以及复氧后肝细胞能量平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新鲜分离肝细胞置于krebs缓冲液中,密封容器中通入O2/CO2或N2/CO2(95%:5%)制造有氧或缺氧环境,加或不加异氟醚.实验分六组:有氧组、有氧加异氟醚组、缺氧组、缺氧加异氟醚组、缺氧后复氧组、缺氧后复氧加异氟醚组,观察配对各组用异氟醚后的变化.用高效液相技术测肝细胞内ATP、ADP、AMP水平并计算总腺苷酸和反映ATP供需平衡的能荷(=[ATP+1/2ADP]/[ATP+ADP+AMP]).结果(1)缺氧30 min肝细胞中能荷、ATP的下降与AMP的升高被异氟醚部分逆转,而被复氧完全逆转.(2)缺氧90 min肝细胞能荷、总腺苷酸明显下降,复氧可部分提高能荷而不提高总腺苷酸,异氟醚对缺氧和复氧期间的能荷、总腺苷酸均有部分逆转作用.结论临床当量的异氟醚对长期和短期缺氧肝细胞均有能量保护作用,并有效改善复氧后的能量失衡状况.
作者:李泉;俞卫锋;曹云飞;杨立群;吕欣;周脉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兔盐酸诱导的弥漫性肺损伤后不同时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对急性肺损伤肺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纯氧机械通气15 min,经气管导管注入0.0225 N的盐酸12 ml/kg,造成急性弥漫性肺损伤.注入盐酸1 h后,动脉氧分压(PaO2)低于150mmHg的动物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分别在盐酸注入后1 h(T1组)、2 h(T2组)、3 h(T3组)采用天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对照组在盐酸注入后1 h(C1组)、2 h(C2组)采用生理盐水肺灌洗.注入盐酸前、肺灌洗前、灌洗后30、60、90、120 min测动脉血气值、气道峰压(PIP).结果肺灌洗30min后T1组PaO2升高至300mmHg以上,T2组升高到200mmHg以上,T3组升高不明显;两对照组PaO2没有改善.T1、T2、T3组PIP、PaCO2轻度下降,后逐渐升高.结论早期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灌洗对兔盐酸诱导的弥漫性肺损伤后肺气体交换有一定疗效.
作者:王国军;刘辉;丁正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104岁,因左腿摔伤后10 d住院,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头置换术.查体:患者意识尚清楚,听力中度下降,中度贫血貌,呼吸25次/分,血压160/100 mmHg,脉搏90次/分,体重50 kg.术前实验室检查:RBC 2.26×1012/L,Hb 87 g/L,Hct 26%,血型为O型,Rh(-).心电图示T波改变;既往有冠心病史40年,心绞痛发作不规律,治疗用药史不详.其他器官功能尚可.
作者:曹忠平;刘晓江;王朝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70岁,体重76kg,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自服卡托普利每次12.5 mg,每日3次,BP控制理想.Ⅱ型糖尿病3年,自服消渴丸、优降糖,血糖控制在5~6 mmol/L.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NIBP等,入室BP 120/70 mmHg.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试验剂量为1.73%碳酸利多卡因5 ml,5 min后麻醉平面固定在T6~L3,追加1.73%碳酸利多卡因8 ml后手术开始,麻醉效果满意.第2次给药15 min后,给予0.75%布比卡因8 ml.手术持续50 min.术中患者血压平稳.术后第2天患者自述下腹部麻木,双下肢无力.查体:T10~L1区域皮肤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4级.给予维生素B1、B12、加兰他敏、辅酶A以及ATP等治疗.3d后患者腹部皮肤感觉有所恢复,麻木减轻,双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继续治疗13 d后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但在大腿上部前外侧皮肤(相当于L1区域)仍存在有6 cm× 3 cm局灶性感觉缺失区.
作者:都大伟;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婴幼儿头颈部手术实施气管内插管全麻,其呼吸管理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要求高,风险大,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意外的机率也随之增加.现将1例幼儿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邹文军;张友才;杨川;黄利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67岁,体重82 kg,术前诊断为巨大卵巢囊肿,肿块重量估计40kg.术前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片无明显异常,既往无肝肾及内分泌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端坐位,呼吸促,静息时鼻导管吸氧SpO2仅64%,双下肢水肿呈橘皮样变,骶尾部、左下腹有皮肤溃疡,呈恶病质表现.术前3d开始行白蛋白、血浆等支持,手术当日上午穿刺放淡黄色透明囊液约12 000 ml,患者无不适表现.
作者:文利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约15%~85%[1],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围手术期处理医师应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原因,熟记预防和治疗措施并能识别心电图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
作者:王凤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