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年1期文献
  • 丹参酮Ⅱ A联合硫酸镁对兔脑急性缺血后钙超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SN)、硫酸镁(MS)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兔脑急性缺血细胞钙超载的影响.方法4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Ⅰ组),缺血组(Ⅱ组),TSN组(Ⅲ组),MS组(Ⅳ组),TSN+MS联合组(Ⅴ组),每组8只.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并放血致休克30min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经股静脉注入伊文氏兰(EB)3 mg/kg.Ⅰ、Ⅱ组静注生理盐水,Ⅲ组静脉输注TSN 3 mg·kg-1·h-1,Ⅳ组静注MS 140 mg·kg-1·15min-1+腹腔注射1 g,Ⅴ组同时静注TSN及MS(方法同Ⅲ、Ⅳ组).检测额皮层脑组织EB含量、细胞内游离钙(iCa2+)浓度、血浆和脑脊液的Ca2+和Mg2+浓度、血浆Ca2+/Mg2+比率和全血粘度.结果脑组织EB含量和iCa2+均以Ⅰ组低,Ⅴ组次之,Ⅱ组高(P<0.01);Ⅲ组和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血浆Ca2+浓度以Ⅲ组高,脑脊液Ca2+浓度Ⅱ组低(P<0.05).血浆、脑脊液的Mg2+浓度以Ⅳ组及Ⅴ组明显增高(P<0.05).Ca2+/Mg2+比率以Ⅱ组低(P<0.05).全血粘度以Ⅲ组及Ⅴ组低(P<0.01).结论TSN与MS均具有减轻急性脑缺血细胞钙超载,促进Mg2+通过血脑屏障和降低全血粘度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能有协同效果.

    作者:卢振和;郑志远;黄文起;高崇荣;郭海波;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术创伤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创伤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内抗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8只随机分为三组:麻醉组(A组,民=42)、手术组(B组,n=42)、正常对照组(C组,n=14).A、B组各分3个亚组A1、A3、A7组和B1、B3、B7组(每组14只),分别在麻醉或手术后1 d或3 d或7 d用Y-型电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内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1)学习记忆能力测试表明:B1组的刺激电压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B1、B3组大鼠Y-迷宫的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下降(P<0.01).B7组学习记忆能力与A组相似.(2)A组、C组海马内无Bax、Bcl-2表达,B组Bax、Bcl-2的表达均增多,B1组Bax/Bcl-2比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手术创伤可暂时影响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Bax、Bcl-2表达增多、Bax/Bcl-2升高有关.

    作者:徐静;万燕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丙泊酚对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30张海马脑片分为五组,Ⅰ、Ⅱ和Ⅲ组分别应用浓度为30、10和3μmolo/L的丙泊酚,Ⅳ组用脂肪乳,Ⅴ组不用药物作为对照.利用细胞外记录方式,以海马脑片CA1区群峰电位(PS)为观察指标,首先观察丙泊酚对CA1区基础传递的影响,待基线稳定后,记录高频刺激(HFS)后海马脑片CA1区PS的变化情况.结果Ⅰ、Ⅱ、Ⅲ组应用丙泊酚后PS降低,在持续给药后30 min恢复至基线.实施HFS后,Ⅲ、Ⅳ和Ⅴ组的PS较HFS前显著升高(P<0.05,P<0.01);而Ⅰ、Ⅱ组PS与HFS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HFS后,Ⅰ组PS显著低于Ⅱ、Ⅲ、Ⅳ和Ⅴ组(P<0.01),Ⅱ组PS也低于Ⅲ、Ⅳ和Ⅴ组(P<0.05).结论丙泊酚可以抑制大鼠离体海马脑片CA1区LTP的形成.

    作者:尚游;姚尚龙;江山;曾因明;刘红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动脉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家兔3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高氧液灌注组(H组)和灌注对照组(C组).开腹夹闭SMA 1 h造成缺血,松夹再灌注2 h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模型.H组在缺血期经SMA以20 ml·kg-1·h-1恒速灌注高氧液1 h,C组则采用同样方法输入等容量的5%葡萄糖液.再灌注2 h后分别测定各组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观察光镜下各组肠粘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并测定肠道的氧摄取率.结果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肠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SOD、CAT和GPX活性明显下降,光镜下肠粘膜损伤严重,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氧摄取率均明显下降.Ⅰ组与C组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意义.与Ⅰ组和C组相比,H组肠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CAT和GPX活性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肠粘膜损伤明显减轻,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氧摄取率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术中经SMA灌注高氧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保护方法,这与高氧液中的高氧分压有关,并通过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高昌俊;柴伟;徐礼鲜;孙绪德;张惠;张贵和;杨永慧;彭德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术中急性肺栓塞一例报告

    患者,男,58岁,体重75 kg.因右下肢胫骨平台骨折入院.入院后血糖10.32 mmol/L,经诺和灵(短效重组人胰岛素)治疗1周后术前血糖降至9.2 mm0l/L,余各项检查正常.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后血压160/90 mmHg,心率120次/分,SpO2 94%.于L2~3穿刺,向头置管3 cm.硬膜外分次共注入15 ml复合液(1.33%利多卡因+0.17%丁卡因).

    作者:陈鸿;潘宁玲;李海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引起肺水肿一例

    患者,男,69岁,体重75kg,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间断服用降压药,术前BP 165/95 mmHg,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左室高电压.其余检查未见异常.麻醉穿刺置管顺利,蛛网膜下隙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和10%葡萄糖2 ml共4 ml,麻醉平面T8.术中共输复方乳酸钠350 ml,吸氧.

    作者:田珂;周宗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催产素致严重过敏性休克一例

    患者,女,36岁,75kg.因妊娠38周及子宫肌瘤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及子宫肌瘤摘除术.既往无药物过敏和哮喘史.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未用药.入室BP110/70 mmHg、HR 102次/分、RR 18次/分、SpO296%.

    作者:林秀真;陈国忠;刘民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一例

    患者,男,52岁,因肺部肿瘤行开胸手术治疗.手术于上午8时50分开始,用时3.5 h.麻醉采用全身麻醉复合持续硬膜外麻醉,穿刺点为T5~6间隙,向上置管,操作顺利,且无任何硬脊膜外腔出血迹象,硬膜外用药为:1.33%利多卡因加0.33%丁卡因,合计25 ml,平面维持在T3~T9范围.

    作者:吴悦维;杨天德;刘桥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预防方法的评价

    肝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是在休克的复苏、行肝门阻断的肝叶切除以及肝移植等手术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是引起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导致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肝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肝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何开华;闵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自1963年L.H.Smith在英国发现了普萘洛尔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并将其引入临床治疗以来,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以下简称β-受体阻断药)得到不断的认识和发展.生理和药理方面的进展,为β-受体阻断药在心血管方面更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王剑辉;昌克勤;李立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科室概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于1951年成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形成建制齐全、具有较大规模、能够完成各类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并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科室.现有各级医师42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16人,住院医师9人,有15人为国外学成回国.麻醉科由以下亚单位构成:第一住院部麻醉科、第二住院部麻醉科、麻醉恢复室、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麻醉研究室、疼痛门诊.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