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氢溴酸高乌甲素对大鼠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24只大鼠建立CCI模型,分为四组,于术后第7天腹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氢溴酸高乌甲素2、4和6 mg/kg及生理盐水,给药后进行辐射热痛阈值的测定,测后取大鼠脊髓、脑组织标本采用EMSA进行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测定.结果 术后大鼠结扎侧足的热痛阈值明显缩短,氢溴酸高乌甲素4 mg/kg0组和6 mg/kg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热痛觉过敏反应明显缓解(P<0.01).NF-κB在生理盐水组中表达高,2 mg/kg组表达低.结论 氢溴酸高乌甲素能明显缓解CCI大鼠的热痛觉过敏现象,达到镇痛效果,同时能使NF-κB的表达减少.
作者:周秋雯;徐建国;谢蔚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防治作用.方法 本实验采用胰管逆行注射1.5%去氧胆酸钠制成SAP时ALI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模型加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PHCD组);模型组(SAP组);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活杀,测定动脉血气,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肺湿/干系数.结果 SAP组血清及组织匀浆中TNF-α、IL-6均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动脉血气显示肺损伤严重,肺湿/干比值较SHAM组明显升高,肺通透性明显升高,肺病理学形态改变加重.PHCD组血清及组织匀浆中TNF-α、IL-6均较SAP组明显降低(P<0.05),动脉血气显示肺功能较SAP组明显改善,肺湿/干比值较SAP组明显降低(P<0.05),肺病理形态学基本上接近正常.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通过抑制TNF-α、IL-6的产生对SAP时ALI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作者:闻庆平;赵健英;吕美红;关欣;栾永;吴崇天;安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变态反应发生率极低.我们曾遇1例利多卡因严重变态反应,现报道如下.患者,女,46岁,身高168 cm,体重53kg,因子宫肌瘤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前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术前30 min给患者肌注阿托品0.5 mg、地西泮10mg.入室测BP 16.7/9.0 kPa,HR 75次/分,RR 19次/分.
作者:邹学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现代麻醉学发展150多年以来,由于肌松药的应用、全麻药物的更新及全身麻醉技术的发展,早期根据临床体征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已不适用,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标准一直悬而未解,甚至给全身麻醉定义也不简单.1987年Prys-Roberts提出全身麻醉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能抑制躯体和内脏的感觉成分;而意识的消失是全或无的,故全麻不存在深度.低浓度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即可消除意识,判断麻醉是否合适的标准是确保病人没有回忆.也有学者认为麻醉深度的监测确切地说是麻醉意识深度的判断,至于镇痛、肌松、自主反应的抑制不是麻醉的组成部分,应视为麻醉必要的辅助措施.至于意识是全或无的还是渐变的目前也无定论,可以认为不管其怎样定义,我们应该认识到麻醉是有恰当、过量和不足之分的,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根据病人体征、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等,但各有优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作为金标准.1998年BIS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作为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的指标,进入临床应用和研究阶段.近来国外有人用近似熵(ApEn)对脑电图进行计算处理后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其实质和BIS一样也是脑电图的监测,只是处理方法有异.本文参阅有关文献对新出现的监测方法-近似熵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阮绪广;詹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第一、二代喉罩具有许多优点[1]:(1)使用简便,可迅速建立人工气道;(2)放置成功率高,未训练医师成功率87%,总成功率99.81%;(3)通气可靠;(4)避免咽喉及气管粘膜损伤;(5)刺激小、心血管反应小;(6)可用于急救.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欧美与新加坡使用比例达到30%~60%.
作者:周仁龙;杭燕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长期以来阿片类药在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rtrolled analgesia,PCA)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型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sufentanil)、阿芬太尼(alfentanil)、雷米芬太尼(remifentanil)的相继问世,具有独特的药理特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文献报道[1~3]这三种药已分别用于大手术后病人、特殊病人术后自控镇痛和无痛分娩,并且结合计算机技术实行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PCA,这为临床PCA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自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在国内市场销售以来,受到国内临床麻醉和镇痛界的广泛青睐.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以及新型阿片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将其在PCA中的应用情况、作用特点和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佘守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手术及心脑血管病的手术愈来愈多,这些病人的术前或术后常需进行抗凝处理[1],如再需行其他手术,特别是一些短小的下腹或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能否选择?围术期处理应注意哪些问题?这已引起国内外麻醉工作者的普遍关注[2],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已制定了这方面的操作指南[3],国内尚无报道,本文对此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徐福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