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VH)和/或术中利多卡因靶控输注对大鼠下腔静脉结扎术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300~400 g雄性Wistar大鼠118只.32析因设计,实验因素为术前ANVH[三个水平为不进行ANVH、生理盐水(NS)ANVH、羟乙基淀粉(HES)ANVH]和术中利多卡因输注(三个水平为血浆靶浓度0、4、10μg/ml).各水平组合条件下行下腔静脉结扎.术毕心脏取血测定血栓弹性图(TEG)参数.术后第2天取出下腔静脉血栓,测长称重.结果 术前NS-ANVH和HES-ANVH都使术毕TEG结果呈现高凝,前者更为显著.术中利多卡因输注结果相反.ANVH显著减轻术后血栓重量,HES-ANVH更为明显;利多卡因输注亦如此.HES-ANVH与利多卡因在减轻血栓重量上存在交互作用(协同).结论 术前ANVH,尤其HES-ANVH,显著减轻大鼠下腔静脉结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利多卡因输注作用相同.术前HES-ANVH与术中利多卡因输注存在协同交互作用.
作者:宋琳琳;吴新民;解大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7.5%高渗盐液对心肺转流(CPB)猪血浆S100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其用于CPB术后脑保护的可能性.方法 24头本地6~8周龄健康白猪,随机均分为高渗盐液治疗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在CPB前10 min输入7.5%氯化钠4 ml/kg,C组则输入等容积0.9%氯化钠.两组动物均行中度低温CPB 90 min.分别于输液后CPB开始时(T0)、CPB 45 min(T1)、CPB结束时(T2)、CPB结束后1 h(T3)、5 h(T4)各时点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浆S100蛋白含量和K+、Na+、CI-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动物血浆S100蛋白含量在T1~T4时都显著升高(P<0.01);T1~T4时H组血浆S100蛋白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与T0时比较,H组动物血浆K+浓度在T2、T4时高于T0时(P<0.01),在T1、T3时低于C组(P<0.05或P<0.01),H组Na+、CI-浓度在T1~T4时都高于T0时和C组(P<0.01),但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小剂量高渗盐液可降低CPB猪血浆S100蛋白含量,提示可能对CPB术后早期脑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曾宾;张安生;李桂成;王剑鸣;张治明;姚珺;李轶君;尹云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脊髓背角中神经型(nNOS),诱导型(iNOS)和内皮型(eNOS)三种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 雌性SD大鼠20只,150~200 g,随机均分为坐骨神经保留性损伤(SNI)组和对照组.SNI组大鼠于左后肢制备SNI模型,对照组大鼠暴露坐骨神经后立即缝合手术切口.术后观测疼痛的变化,于术后第14天断头处死大鼠,截取L4~6段脊髓,分离左右侧脊髓,于-80℃储存.SNI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大鼠脊髓,RT-PCR技术扩增nNOS、eNOS和iNOS片段,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比较SNI组与对照组NOS表达的相对差异.取两组另外5只大鼠脊髓冰上迅速匀浆,均取40 μg的蛋白,分别检测组成型NOS(cNOS,即nNOS和eNOS)和iNOS的活性.结果 SNI组手术侧nNOS、iNOS的mRNA表达均高于SNI组非手术侧和对照组手术侧(P<0.05),而eNOS的表达在SNI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和对照组手术侧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NOS亚型催化活性检测显示SNI组手术侧iNOS和cNOS的活性均高于SNI组非手术侧和对照组手术侧(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脊髓背角中iNOS的表达及其合成NO的活性均增加,可能促进了疼痛的发生,nNOS在疼痛中可能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作者:金小高;罗爱林;王萍;张广雄;王金韬;李亚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FA)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即A组(I-R)、B组(I-R+FA5 mg/kg)、C组(I-R+FA 10 mg/kg)、D组(I-R+FA 20 mg/kg)和E组(脂微球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丝线栓塞致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后24、48、72 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并于72 h后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10 g/L 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72 hNDS评分:B、C、D组明显高于A、E组(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B、C、D组明显低于A、E组(P<0.01),B、C、D组间24、48、72 h 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容积百分比B组明显高于C、D组(P<0.05).结论 FA可明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俊乐;金建文;熊利泽;孙静;董海龙;汪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38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0月余入院.既往颈椎骨质增生史2年余,糖尿病史5月余,人院检查除血糖偏高(8.3 mmol/L)外,余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倩;邢玉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丙泊酚调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受体的功能是其全麻作用的重要机制,它通过增强抑制性氨基酸系统,削弱兴奋性氨基酸系统活性,产生镇静、遗忘等麻醉效应.氨基酸类递质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其中Glu为兴奋性递质,GABA、Gly为抑制性递质.
作者:董军;闵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吸入麻醉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近160年,但其作用机制至今未明.脂质学说不断受到新的研究成果的质疑和否定,蛋白质学说无疑终会取代脂质学说,但Meyer-Overton法则至今是检验新的吸入麻醉药作用机制的标准之一.
作者:刘洋;刘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以硬膜外麻醉术后背部疼痛近3月入院治疗.患者2006年7月13日在某乡卫生院于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修补术.
作者:吕启生;周毅;肖代顺;官焕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