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腹主动脉灌注丙泊酚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抗氧化和减轻钙超载的关系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腹主动脉灌注丙泊酚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与其抗氧化和减轻钙超载相关.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NS)组、10%脂肪乳(P0)组、丙泊酚30mg/kg(P30)组、40mg/kg(P40)组、50mg/kg(P50)组和60mg/kg(P60)组.全麻后开腹阻断肾动脉远端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30min,并从阻断即刻开始,经股动脉预置导管向腹主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10%脂肪乳及不同剂量的丙泊酚溶液至开放停止.再灌注48h,取L5脊髓节段,检测脊髓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结果 与NS和P0组比较,P30、P40、P50和P60组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和Ca2+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P50组高(P<0.05),P40、P60组高于P30组(P<0.05).MDA含量:P50组低(P<0.05),P60组低于P30、P40组(P<0.05).Ca2+荧光强度:P60组低于P50组,P50组低于P30、P40组(P<0.05).结论 丙泊酚可剂量依赖性地保护脊髓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提示该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和减轻神经细胞钙超载有关.

    作者:姚俊岩;王泉云;张艳丽;张兰;翁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丙泊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c-fos、c-jun蛋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丙泊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fos、c-jun蛋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丙泊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36只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肝脏缺血-再灌注组(A组):肝缺血前30min经微量泵持续输注牛理盐水10ml·kg-1·h-1至再灌注后1h;肝脏缺血-再灌注加丙泊酚组(B组):肝缺血前经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30ml·kg-1·h-1至再灌注后1h;假手术组(C组):末予缺血处理,经微量泵持续输注生理盐水10ml·kg-1·h-1共1.5h.各组大鼠取肝脏右叶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c-fos、c-jun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fos、c-jun蛋白在B组的表达较A组明显减少(P<0.05).图像分析结果表明积分光密度(IOD)值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显示B组细胞凋亡不显著,明显少于A组.结论 丙泊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c-fos、c-jun蛋白密切相关,可明显减少两者的表达,并且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细胞凋亡.

    作者:刘亚玲;马永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后机体炎症反应及乌司他丁的保护效应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对其的保护效应.方法 建立高强度聚焦超声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Wistar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致伤组(H组)、乌司他丁处理组(U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在致伤后1、3、6、12和24h分别检测三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与D组比较,H组致伤3h后IL-2和TNF-α开始明显升高,并分别于致伤后6h和12h达到峰值.U组IL-2和TNF-α升高幅度明显低于H组(P<0.01),且于致伤后24h基本恢复正常,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H组.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后大鼠机体发生显著炎症反应,乌司他丁能下调致炎因子水平,并可上调抑炎性因子水平,阻断炎症反应,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应,改善预后.

    作者:李强;唐胜平;于颖群;杨武威;米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吸入复合米力农治疗内毒素致兔早期急性肺损伤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复合米力农治疗内毒素滴入兔气管内致早期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 将30只兔麻醉后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随机选择6只为正常对照组(V组),其他兔采用内毒素滴入气管内复制ALI模型,随机分为NO复合米力农治疗组(1组)、NO治疗组(Ⅱ组)、米力农治疗组(Ⅲ组)和模型组(Ⅳ组).在建模前、建模后0、120、150min,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采集静脉血测丙二醛(MDA);计算肺湿/干重比(W/D),观察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的影响并检测蛋白含量;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Ⅳ组比较,Ⅰ、Ⅱ、Ⅲ组建模后120min MPAP和Qs/Qt下降显著,通气功能改善,PaO2显著提高(P<0.05);血清MDA显著下降,BALF中细胞总数、PMN比例和蛋白含量减少(P<0.05).I组上述各指标改善较其他两治疗组更加显著(P<0.05),显微镜下肺泡扩张较好,肺泡间隔薄,炎性细胞显著减少,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米力农有抗炎作用,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吸入NO复合米力农后可能有着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改善肺部氧合,具有更强的抑制炎症能力,抑制病情进展,减轻ALI.

    作者:谢言虎;方才;章蔚;李娟;陈昆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硬膜外利多卡因或血清对妊娠大鼠脊髓神经的毒性

    目的 探讨妊娠期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和/或静置24h大鼠血清神经并发症高发的可能病因.方法 性成熟雌性非妊娠SD大鼠43只、妊娠20~28d SD大鼠44只,分别随机分为四组.非妊娠大鼠:利多卡因组(NL组,2%利多卡因),血清组(NS组,静置24h大鼠静脉血清),利多卡因+血清组[NLS组,2%利多卡因+血清(1:1)],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妊娠大鼠:利多卡因组(PL组,2%利多卡因),血清组(PS组,静置24h大鼠静脉血清),利多卡因+血清组[PLS组,2%利多卡因+血清(1:1)],对照组(PC组,生理盐水).每次给药0.2 ml,重复3次.用药后0、2、5、10、20、30和40min,观察并记录大鼠的SBP及运动阻滞情况.24h后脊髓取材,固定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脊髓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NS、NC、PS、PC组的SBP及NS、NC组运动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L、NLS、PL、PLS组给药后,SBP显著下降(P<0.05),并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阻滞(P'C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NLS、PL和PLS组给药40min后,SBP和运动功能均恢复到给药前水平.给药后10min内及20~30min,NL、PL组运动阻滞分别强于NLS、PLS组(P<0.05),但NL、NLS、PL和PL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形态学检查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是否妊娠,硬膜外应用0.2ml2%利多卡因或大鼠血清,不会导致大鼠脊髓神经损伤的发生.

    作者:岳红丽;洪方晓;李彦平;李树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氯胺酮诱导的热休克蛋白70在大鼠脑组织中不同区域的表达

    目的 研究氯胺酮诱导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脑组织中不同区域的表达.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分别在腹腔注射氯胺酮80mg/kg和生理盐水3ml.24h后取鼠脑,应用HSP7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胼胝体压部后皮质、海马、大鼠后扣带回和枕叶皮质中HSP70的表达,并用MIAS-2000图文分析系统分析上述区域HSP70阳性细胞百分率、阳性细胞密度(个/mm2)和阳性产物灰度值.结果 氯胺酮可诱导大鼠大脑特定区域表达HSP70;大脑各区域HSP70表达不同.结论 氯胺酮诱导HSP70在大脑特定区域的表达,提示可能产生神经细胞损害;氯胺酮对大脑特定区域产生损害.

    作者:廖刃;王泉云;张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术中发现副节瘤一例

    患者,女,50岁,62kg,2007年3月19日因心慌、胸闷加重1h入院住心内科.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心慌、胸闷不适,伴有烦躁、焦虑,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有时夜间睡觉时憋醒.

    作者:郑升法;李玉梅;崔荣生;王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儿颈内静脉置管后上腔静脉血栓栓塞一例

    患儿,男,5个月,体重7.0 kg,身高68cm,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右侧双向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分流术、右室流出道补片扩大和动脉导管结扎术,手术顺利.

    作者:陈锡明;张瑞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全麻低体温低血压一例

    患者,男,28岁,体重55kg,因高温水泥烫伤全身面积多达67%,其中Ⅲ度33%,Ⅱ度34%,合并吸人性损伤入院.于伤后第41天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麻醉下行头部,双大腿取皮,双上肢,胸腹创面植皮术.

    作者:陈晴莎;王艳;杜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53%~72%.严重的PONV会导致伤口破裂出血、呼吸道梗阻、水电解质紊乱,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作者:王丽;薛张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止血带应用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1718年Petit发明止血带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到目前为止,止血带已经常规用于骨科四肢手术,它通过短时间阻断患肢的动静脉血运,减少四肢手术出血,清洁手术野便于手术操作,并减少术中输血,避免输血带来的种种并发症.

    作者:杨光;崔苏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围手术期脑血栓形成一例

    患者,女,77岁,因满腹痛24h,腹部平片示双膈下半月状游离气体,诊断上消化道穿孔入院.

    作者:宋祥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前镇痛有效性争议及预防性镇痛的研究新进展

    在急性疼痛治疗中,尤其是在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时,超前镇痛或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是人们常提及的治疗方法[1,2].

    作者:余守章;许学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