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年11期文献
  • 可弯曲喉罩与加强型气管导管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Flexible喉罩与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甲状腺手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且术前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7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两组:Flexible喉罩组(F组)和加强型气管导管组(R组).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3~1.8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行麻醉诱导.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入Flexible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1)、插入后1 min(T2)、5 min(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4)、拔除后1 min(T5)、5 min(T6)的MAP和HR;测定T0~T3时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监测术中气道峰压(Ppeak)、PETCO2、F组气道密封压及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不良反应.结果 T1、T2时R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T0时和F组,T3时两组MAP明显低于T0时(P<0.05).T1、T2时R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高于T0时和F组(P<0.05).F组气道密封压为(28±3)cm H2O,两组Ppeak及PETCO2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F组比较,R组拔除气管导管时呛咳反应及拔管后咽喉痛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Flexible喉罩可安全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甲状腺手术,且麻醉相关应激反应及并发症较气管插管低.

    作者:高艳;王丽;汪业铭;李福龙;黄立宁;蔡增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电针刺激对糖尿病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对糖尿病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电针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另外选取45例非糖尿病患者为正常组(N组),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1d、术后3、7d简易智力状态评分(MMSE评分)和术后拔管及送离苏醒室的时间,于电针刺激前(T1)、手术开始后2 h(T2)、手术结束后1 h(T3)、术后24 h(T4)抽血测患者血糖水平及血清炎性因子IL-6、IL-1β的水平,术后3、7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T2~T4时E组血糖、血清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N组比较,T2~T4时E组、C组血糖、血清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1时比较,T2、T3时三组患者血糖、血清IL-6、IL-1β,T4时E组、C组血清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2时比较,T3时三组血糖、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T4时三组血糖、血清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3时比较,T4时三组血糖、血清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后3、7dE组和C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3dE组,术后3、7dN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电针刺激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并降低血清IL-6、IL-1β水平.

    作者:杨欢;郑小兰;徐国海;陈勇;罗振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尼卡地平预防垂体后叶素诱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效果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尼卡地平预防垂体后叶素诱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四组:5、10、15 μg/kg尼卡地平组(N1、N2、N3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在子宫肌瘤切除前,经穿刺针于腹腔镜监视下刺入肌瘤瘤体周围肌层,回抽无血后注射垂体后叶素6U和生理盐水混合液10 ml.于注射完毕后2 min时,N1、N2、N3组分别注射尼卡地平5、10、15 μg/k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术中维持BIS值45~55.记录入室时(T0)、注射垂体后叶素即刻(T1)、注射后1 min(T2)、2 min(T3)、3 min(T4)、5 min(T5)、10 min(T6)、20 min(T7)、30 min(T8)的MAP、HR;记录手术时间、子宫肌瘤瘤体数量及出血量.结果 与T0时比较,T2时四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P<0.05),T5~T8时N3组MAP明显降低,C组MAP明显升高;T2~T6时N3组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5~T8时N2、N3组MAP明显降低,T4~T7时N2、N3组HR明显增快(P<0.05).与N2组比较,T4~T7时N1组HR明显减慢,T4~T6时N3组HR明显增快(P<0.05).四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尼卡地平可预防垂体后叶素(6U)诱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适宜剂量为10 μg/kg.

    作者:刘朝文;梅杨;李有长;赵娜;向波;徐茜;蔡孟;戴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行性.方法 4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5 ml进行阻滞.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结果 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NU组(P<0.05).两组各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4根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19例(86.4%),明显低于NU组的22例(100.0%)(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阻滞是可行的,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阻滞的成功率.

    作者:张大志;王怀江;张文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艾司洛尔对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

    目的 评价艾司洛尔对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 择期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5~65岁,BMI<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N组).气管插管即刻E组静注0.5 mg/kg艾司洛尔,随后30 μg·kg-1·min-1泵注至术毕,N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于诱导前即刻(T0)、切皮后1 h(T1)、术毕即刻(T2)和术后1 h(T3)分别抽取中心静脉血,以ELISA法测定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计算IFN-γ/IL-4值,并观察HR、MAP的变化.结果 T2、T3时N组患者血清IL-6和IL-4浓度明显高于,IFN-γ/IL-4明显低于T0时和E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HR、MAP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司洛尔使Th1/Th2平衡向Th1偏移,对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陆斌;胡世特;张序忠;陈丽;吴安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非帕金森病患者27例(NP组),于术前24 h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VAS评分测评患者抑郁和疼痛水平.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前10 min静注芬太尼2 μg/kg、托烷司琼2 mg.PCIA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00μg+地佐辛15mg+托烷司琼6 m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0ml,参数设置为背景剂量2 ml/h,冲击剂量0.5 ml,锁定15 min.记录术后4、24、48 h静息状态的VAS、Ramsay评分和PCIA泵按压次数及术后48 h HAMD-17评分.结果 术毕~术后4 hPD组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NP组(P<0.05).术后4~48 h PD组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多于NP组(P<0.05).PD组术后24、48 h时VAS评分,术后4、24、48 h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NP组(P<0.05).术后48 h PD组HAMD-17评分明显高于NP组(P<0.05).PD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NP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帕金森病、VAS评分均为术后48 hHAMD-17显著预测变量(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疼痛、镇静程度、抑郁水平均高于非帕金森病患者,且镇痛不良反应亦多于非帕金森病患者.

    作者:刘志永;丁翠青;解立刚;姚长青;王柳;杜永君;王晓莉;王忠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对患儿呼吸力学的影响

    目的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对患儿术中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30例,年龄0~6个月,术前给予患儿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1μg·kg-1·min-1,10 min内输注完毕.待患儿安静入睡,记录此时RR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作为模拟生理睡眠状态下的RR及EtCO2.常规麻醉诱导后,顺序给予容量控制通气(VCV)及压力控制通气(PCV),以患儿模拟生理状态下的RR为基础,调节通气压力或VT,以维持术前基础EtCO.连续监测患儿ECG、NIBP、SpO)2、RR、EtCO2、BIS及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Vt、分钟通气量(MV)、肺顺应性(Compl)等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PCV 15 min时患儿Ppeak值(16.8±2.9) cm H2O明显低于VCV 15 min时患儿的(18.3±3.3) cm H2O,而PCV 15 min时患儿Pmean值(7.O±1.8) cm H2O明显高于VCV 15min时患儿的(6.2±1.7) cm H2O(P<0.05);患儿采用两种通气模式时Pplat、Vt、MV、Compl、BIS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通气模式都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术中机械通气,而PCV模式在预防患儿Ppeak过高、改善氧合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汲玮;黄悦;张马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患者麻黄碱升压反应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患者使用麻黄碱升压反应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骨科手术患者66例,年龄20~60岁,体重50~75kg,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2组).D1组和D2组于麻醉诱导前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4和0.8 μg/kg,10 min后均改为0.4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在喉罩置入5 min后,所有患者均给予麻黄碱0.1mg/kg.记录入室后(T0)、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喉罩插入后(T3)、给予麻黄碱时(T4)的HR和SBP、DBP,及给予麻黄碱后10min内的BP和HR大值(Tmax)及达到大值时的时间(TBP和THR),以Lmax与T4值的差值(SBP、DBP和HR)表示给予麻黄碱后患者BP升高和HR加快的幅度.结果 D1组和D2组TBP明显短于C组(P<0.05).三组患者T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组和D2组的SBP、DBP明显低于,HR明显慢于C组(P<0.05),且D2组SBP、DBP明显低于D1组(P<0.05).结论 全麻患者辅用右美托咪定时增强麻黄碱的升压效应和加快起效时间,0.8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升压效应强于0.4 μg/kg.

    作者:夏云;严俨;吴向宇;钱燕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难治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诊断明确的难治性心绞痛患者,依据接受治疗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盲探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盲探组)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超声引导组),分别于盲探或超声引导下于治疗位点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评价治疗效果、记录实验期间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及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及48 h SBP和HR,计算心肌氧耗指数(SBP×HR).结果 与盲探组比较,超声引导组心绞痛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计分及治疗后24 h心肌耗氧指数明显降低;且超声引导组明显低于盲探组(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难治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满意,且应用超声引导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作者:石莉;鲍红光;徐亚杰;斯妍娜;王晓亮;孙凡;潘笑笑;徐晨婕;程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持续静注对甲状腺手术全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12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在手术开始前10min至术毕前20 min,分别泵注生理盐水(C组)、右美托咪定0.2 μg·kg-1·h-1(D2组)、0.5 μg·kg-1·h-1(D1组)和0.7 μg·kg-1· h-1(D3组).记录四组患者拔管前和拔管后呛咳评分和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拔管后5、10、30、60、120 min时VAS、Ramsay镇静评分和围术期MAP、HR;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及用药情况.结果 与C、D1、D2组比较,拔管前和拔管后D3组呛咳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D1组比较,拔管前和拔管后D2、D3组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全麻恢复过程中,D2、D3组MAP和HR基本平稳,不同程度低于其他组,以D3组效果更明显(P<0.05).与C、D1组比较,D2、D3组躁动、心动过速,D3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D3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阿托品用量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3组PONV、D2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D3组七氟醚用量低(P<0.05),术后追加芬太尼量少(P<0.05).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0.7 μg·kg-1·h-1能有效减少甲状腺手术全麻恢复期呛咳、躁动的发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影响苏醒.0.7μg·kg-1·h-1速率给药优于0.5μg·kg-1·h-1.

    作者:李烜;姜虹;孙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Supreme双腔喉罩对右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的影响

    目的 观察和比较Supreme双腔喉罩与气管插管对右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的影响,测量喉罩置入后右颈内静脉相对安全穿刺角度.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Ⅰ组),每组40例.分别在环状软骨水平(Cricoid-Level)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Triangle-Level)测量患者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水平重叠距离(a)、右颈总动脉横径(b)、二者水平重叠率(a/b)、颈内静脉内径(Duv)、颈内静脉穿刺角度(θuv)、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安全角度(RPA)、颈总动脉穿刺角度(θCCA).结果 Ⅰ组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环状软骨水平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a/b、Duv、θuv、RPA、θC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Supreme双腔喉罩置入前后环状软骨水平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θ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uv、a/b较置入前明显增大,θCCA、RPA较置入前明显减小(P<0.05).喉罩置入后环状软骨水平a/b增加46%,RPA相应减小11°,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a/b增加38%,RPA相应减小10°.结论 气管插管对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无明显影响.Supreme双腔喉罩置入后增加了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安全角度较正常情况下减少10°,增大了误穿动脉的可能性,不利于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作者:金毅;刘钢;王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对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行择期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然后行麻醉诱导插管,同时以右美托咪定0.3μg·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前40 min,术后以0.8 μg/g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C组静脉泵注等容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0)、术后4 h(T1)、术后24 h(T2)及术后48 h(T3)监测外周血血糖、皮质醇、T淋巴细胞亚群CD3+、CI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及IL-2、IL-10水平,并计算CD4+/CD8+比值.记录T1~T3时疼痛VAS和镇静Ramsay评分.结果 T1时两组患者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均高于T0时(P<0.05),但D组明显低于C组(P<0.05);T1时两组CD3+、CD4+和CD4+/CD8+明显低于T0时,且C组明显低于D组(P<0.05);T2、T3时D组CD3+、CD4+、和CD4+/CD8+明显高于C组(P<0.05);T1时两组NK水平明显高于T0时,且D组明显高于C组(P<0.05);C组在T1、T2时IL-2浓度明显低于,T2、T3时IL-10浓度明显高于T0时和D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

    作者:赵灵芝;潘熊熊;孙振全;张传磊;孔晓海;张绍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七氟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左心室纵向和环向运动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七氟醚对心肺转流(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左心室纵向运动及环向运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行CABG患者26例,年龄45~75岁,身高152~181cm,体重43~78kg,ASAⅡ或Ⅲ级,NYHA 2或3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S组,n=15)、对照组(C组,n=11).S组在停CPB 15 min后吸入呼气末浓度相当于l MAC七氟醚30min,随后洗脱30 min,C组未吸入七氟醚.于锯胸骨前(T0)、停止CPB后15 min吸入七氟醚前(T1)、吸入七氟醚30 min(T2)、洗脱30 min(T3)时记录MAP、HR、CVP、肺动脉阻塞压(PAOP)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每搏量(SV)、左心室纵向运动全局应变均数(GLS)、左心室环向运动全局应变均数(GCS).结果 T1、T2时S组,T1~T3时C组HR明显快于T0时;T2、T3时S组HR明显慢于T1时和C组(P<0.01或P<0.05).T2时S组MAP明显低于T0时(P<0.05),T3时S组MAP明显高于T2时(P<0.05).两组CVP、PAOP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两组CO、SV和LVEF明显高于T0时,T2、T3时C组CO明显高于T0时(P<0.01或P<0.05).T1、T3时S组,T1、T2时C组GLS明显高于T0时,T3时S组GLS明显高于T2时,C组明显高于T1时;T2时S组GLS明显低于C组(P<0.01或P<0.05).T1、T3时两组GCS明显高于T0时,T3时S组GCS明显高于T2时,T2时S组GCS明显低于C组(P<0.01或P<0.05).结论 CPB后吸入呼气末浓度1 MAC的七氟醚同时抑制了左心室心肌的纵向运动及环向运动.

    作者:吴皎卿;史宏伟;陶红伟;王振红;魏海燕;葛亚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Narcotrend指数下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脑氧代谢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NTI)下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脑氧代谢的变化.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术式不限,手术时间短于2 h)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A、B、C组,术中NTI分别维持在D0、D2和E1.分别采集麻醉诱导前(T0)、NTI达到预定值后10 min(T1)、30 min(T2)、关腹即刻(T3)和术毕时(T4)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并计算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SjvO2)、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O2)及乳酸差(VADL)、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 T1~T4时B和C组SjvO2明显高于,Da-jvO2、CERO2明显低于T0时和A组(P<0.05);T1~T4时C组SjvO2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全麻术中NTI维持在D0、D2和E1时,脑氧代谢虽发生变化,但并未破坏大脑正常的氧供氧耗平衡.

    作者:陶文辉;张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富氢液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富氢液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三组:健康对照组(C组)、糖尿病神经病变组(DPN组)和富氢液组(HRS组).DPN组与HRS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 65 mg/kg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HRS组于注射STZ 14 d后腹腔注射富氢液5ml·kg-1·d-1,连续14d,C组和DPN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STZ注射前2 d(To,C组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7 d(T1)、14 d(T2)、21 d(T3)和28 d(T4)测定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和热刺激缩足阈值(PWL),观察三组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在T4时测定右后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神经传导潜伏期.测定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三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HO-1在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同时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TA)活性.结果 与C组比较,DPN组和HRS组T1~T4时PWT明显降低,T2~T4时PWL明显缩短,T4时MNCV明显减慢,神经传导潜伏期明显延长,DPN组和HRS组坐骨神经中HO-1阳性细胞率与HO-1表达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增加,CAT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DPN组比较,HRS组T3、T4时PWT明显增高,PWL明显延长,T4时MNCV明显增快,神经传导潜伏期明显缩短,坐骨神经中HO-1阳性细胞率与HO-1表达明显增高,MDA含量明显降低,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富氢液可能通过上调HO-1表达,产生抗氧化作用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李德东;李波;孙岳枫;于泳浩;魏立国;吕国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羟考酮与吗啡对体外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目的 比较羟考酮与吗啡对体外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不加药培养基(C组)及加入不同浓度羟考酮[10 μg/ml(Q1组)、20 μg/ml(Q2组)、40 μg/ml(Q3组)]和吗啡(10μg/ml(M1组)、20μg/ml(M2组)、40 μg/ml(M3组)]培养基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显微镜下观察A549细胞形态学改变;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分子P53、bax和bcl-2的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uPA)的表达.结果 羟考酮和吗啡处理后,A549细胞均出现凋亡;两者均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且羟考酮的抑制作用比吗啡更明显(P<0.05);两者均剂量依赖性地促进A549细胞凋亡率(P<0.0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羟考酮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迁移,而吗啡促进细胞迁移(P<0.05);两者均剂量相关性地上调细胞P53mRNA、bax mRNA的表达,下调bcl-2mRNA的表达(P<0.05);二者均抑制细胞VEGF的表达,且羟考酮的抑制作用比吗啡更明显(P<0.05);羟考酮抑制细胞uPA的表达,而吗啡促进细胞uPA的表达(P<0.05).结论 羟考酮比吗啡更抑制A549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减弱其迁移,这可能与羟考酮调控P53、bax和bcl-2mRNA的水平和VEGF、uPA的表达有关.

    作者:田蜜;刘芳芳;李仁奇;杨建军;徐建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乳化异氟醚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索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四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乳化异氟醚预处理(EI组)、脂肪乳组(IL组).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5 ml/kg,24 h后仅开胸游离左肺门,不进行阻断左肺门;IR组、EI组和IL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乳化异氟醚10.5 ml/kg、30%脂肪乳10.5 ml/kg,24 h后通过阻断左肺门1h后再灌注2h建立大鼠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h即刻经左心室采集血样检测PaO2、PaCO值;取左肺组织测湿重/干重比(W/D),通过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EI组和IL组PaCO2、肺组织GRP78、CHOP mRNA和CHO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aO2明显降低(P<0.05),GRP78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R组比较,EI组、IL组PaCO2、肺组织GRP78 mRNA、CHOP mRNA和CHO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P<0.05),GRP78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L组比较,EI组PaCO2、肺组织w/D、GRP78、CHOP mRNA和CHO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P<0.05),GRP78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显示EI组和IL组肺损伤轻于IR组,EI组肺损伤轻于IL组.结论 乳化异氟醚和脂肪乳预处理均可减轻大鼠术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过度内质网应激,并且乳化异氟醚的保护效果更显著.

    作者:董文艳;张妍;顾正峰;王志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JAK2/STAT3通路的作用.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36只,随机均分为三组:正常组(C组)、模型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D组).取小鼠右肺下叶,称量并计算湿/干比重(W/D),对右肺上叶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BC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用ELISA试剂盒检测BALF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qRT-PCR定量分析肺组织中TNF-α、IL-6 mRNA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的含量.结果 与L组比较,C组、D组肺损伤评分明显降低、小鼠肺W/D、BALF中蛋白含量明显减少,BALF中TNF-α、IL-6及MPO浓度明显降低,肺组织TNF-α和IL-6 mRNA表达明显减少,p-JAK2/JAK2和p-STAT3/STAT3相对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ALI.

    作者:徐颖臻;王耀岐;宁巧庆;张如意;岳桂芳;赵文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减阻聚合物芦荟多糖对脓毒症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新的减阻聚合物芦荟多糖较传统减阻聚合物聚环氧乙烷(PEO)对盲肠结扎-穿刺(CLP)脓毒症模型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组)、CLP+生理盐水组(NS组)、CLP+聚环氧乙烷组(PEO组)和CLP+芦荟多糖组(Aloe组).CLP造模后24 h制备脊斜方肌微循环活体标本,随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S组和NS组)和等容积的芦荟多糖(PEO组和Aloe组).记录给药前和给药后2h微动脉红细胞流速和管径的变化.每组取8只大鼠放回笼子观察48 h存活时间,剩余8只大鼠24 h采取安乐死法处死,取血标本检测肾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和评分.结果 与NS组比较,PEO组和Aloe组微动脉红细胞流速提高,肾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减轻,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或P<0.01).但Aloe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和肾脏病理评分明显低于PEO组(P<0.05).结论 芦荟多糖减阻剂能够减轻CLP脓毒症大鼠肾损伤,其机制与改善微循环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蔡淑敏;曾振华;傅卫军;杨亚婷;张钦;陈仲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富氢液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XIAP和Smac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富氢液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X连锁凋亡蛋白抑制剂(XIAP)和第2个线粒体源胱天蛋白酶激活剂(Smac)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富氢液组(H组).采用经食管起搏诱发室颤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H组于再灌注即刻和6h时腹腔注射富氢液5 ml/kg,IR组同时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后处死,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计数海马CA1区锥体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caspase-9,XIAP和Smac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NDS评分明显降低,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再灌注24 h XIAP表达减少,Smac和caspase-9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H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再灌注24 h XIAP表达增加,Smac和easpase-9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富氢液能有效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促进XIAP和抑制Smac表达,提高XIAP/Smac比值,从而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戴琼艳;惠康丽;赵琳;张露;高宇;吴淋;龙云;段满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幼儿行室缺修补术右冠脉畸形致死一例

    患儿,女,2岁7个月,身高91 cm,体重12.3 kg,因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卵圆孔关闭术.患儿发育良好,正常活动无胸痛、胸闷等不适,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术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动脉血气、凝血功能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律,HR 108次/分.

    作者:张菊;张东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国大陆麻醉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的探讨

    经过近几年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后,2015年教育部和卫计委正式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医学教育的现有模式,新的规范化培养(简称规培)已经逐步开展并日渐规范.各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素质的专职人员,能够胜任现代医学的临床要求.同时对住院医师进行评估和考核已经日趋重要,同样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方式进行.现将美国麻醉住院医师培训考核模式与国内麻醉住院医师考核方式进行比较.

    作者:王振猛;Chuanyao Tong;Lingzhong Meng;Jianzhong Sun;Shaofeng Zhou;Zhongcong Xie;Hong Liu;张成密;赵晶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围术期房颤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围术期常碰到的房性心律失常.该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围术期风险较高,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心脏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近来,有关AF病理生理学机制、危险因素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并制定了有关指南.

    作者:王鹤;王文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心脏动脉搭桥术、溶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然而有时候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缺血的心肌功能恢复,反而加重心肌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王兆麒;林多茂;薛艳艳;杨艳丽;马骏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