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年12期文献
  • 0.3%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0.3%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median effective volume,EV50).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本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65~98岁,ASAⅡ或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FICB.从预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其中一个较大剂量开始进行试验,第一例患者阻滞后30 min内疼痛完全缓解视为阻滞成功,下一例患者则给予低一级剂量;相反,如果阻滞后30 min内疼痛部分缓解或无缓解则为阻滞失败,下一例患者则给予高一级剂量,以此类推,直至出现7个拐点时试验完成,相邻容量比为1.13.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EV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39例患者中20例(51.3%)阻滞成功.0.3%罗哌卡因EV50为25.37 ml(95%CI 22.06~29.19 ml).结论 超声引导下FICB用于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0.3%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5.37 ml.

    作者:张文清;林志坚;李加宾;吴黄辉;陈国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血糖和胰岛素代谢组学的影响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ASA工或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30例.于麻醉前、插管后5 min、术中40 min及术后2h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分析术后2h的胰岛素代谢组学.结果 插管后5 min、术中40 min及术后2h舒芬太尼组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术后2h舒芬太尼组胰岛素浓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校正偏小二乘判别分析,两组患者根据术后2h的血清代谢产物能够形成明显的分类,两种药物血清代谢物谱存在明显的不同,并发现了5个同血糖和胰岛素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论 舒芬太尼对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影响较小,更适合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麻醉,其机制可能同两种药物对糖代谢和胰岛素代谢的相关环节影响不同而密切相关.

    作者:陈广柱;蔺岐;刘洋;李浩;孙宝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心肺转流心脏瓣膜手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对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142例,男68例,女74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麻组(C组,n=69)和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双侧TPVB组(P组,n=73).记录麻醉前、术中、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舒芬太尼总用量、苏醒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与C组比较,P组麻醉过程中心率、血压更为稳定,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减少[(130.6±5.0) μgvs(202.8±7.4) μg,P<0.01],患者苏醒时间[(241.0±15.8)min vs (417.6±38.9)min,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66.0±22.9) minvs (657.8±49.4) min,P<0.05]及ICU停留时间[(22.1±1.0)h vs (34.1±3.6)h,P<0.05]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72 360±1 565)元vs(78 420±2 094)元,(P<0.05)].结论 全麻复合TPVB麻醉效果优于单纯全麻,有利于维持术中循环稳定,减少麻醉镇痛药物用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作者:张俊杰;李曼;曹亚楠;代思思;王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全麻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组(S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SB组),每组35例.S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给予C5、C6神经根0.5%罗哌卡因各5 ml;ISB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0.5%罗哌卡因10 ml.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术后4、12、24 h的VAS评分和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记录术后24 h曲马多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SB组[(8.24±2.96)min vs(13.85±7.45)min,P<0.01];S组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ISB组[(1.7±0.8)分vs (3.6±0.7)分,P<0.05],术后4h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明显高于ISB组[(3.5±0.6)分vs (0.8±0.3)分,(3.4±0.5)分vs (0.9±0.4)分,(3.6±0.6)分vs (0.7±0.4)分,P<0.01];术后24 h曲马多用量明显少于ISB组[(37.5±35.9)mgvs (112.5±43.5)mg,P<0.05],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ISB组(88% vs 56%,P<0.05),术后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肩关节镜手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优于臂丛神经阻滞.

    作者:周玉弟;姜慧丽;汤洋;崔耀梅;田伟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所致肺损伤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所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2月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2~75岁,ASAⅡ或Ⅲ级.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20 min,观察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h-1,10 min后改为0.2~0.5 μg·kg-1·h-1,对照组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检测麻醉诱导前10 min(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60 min(T2)、单肺通气90 min(T3)、术后24 h(T4)的全血中性粒细胞(PMN)计数,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肺内分流率(Qs/Qt),以及T0~T3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T2~T4时两组PMN计数明显增多,MPO和X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时比较,T2、T3时两组血清VEGF浓度明显升高,但T3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观察组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少患者肺部炎症反应,减轻单肺通气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且降低了患者机体氧化应激程度,从而对肺起到保护怍用.

    作者:吴刘萍;曹苏;高永涛;陈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年龄23~35岁,BMI 25~35 kg/m2,ASA 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静脉镇痛泵组(J组)、皮埋镇痛泵组(P组)和硬膜外镇痛泵组(Y组),每组30例.J组:术毕静脉滴注舒芬太尼5,μg,将镇痛泵(舒芬太尼3.0μg/kg+生理盐水100 ml)与静脉通道连接;P组:术毕皮下注射舒芬太尼5μg,将套管针埋置于皮下与镇痛泵(舒芬太尼3.0 μg/kg+生理盐水100 ml)连接;Y组:术毕予硬膜外腔推注1%利多卡因复合0.5%罗哌卡因混和液4 ml,将镇痛泵(0.1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50 μg+生理盐水100ml)与硬膜外导管连接.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及腹胀的情况.结果 Y组肠鸣音恢复时间[(14.6±2.3) h]明显早于J组[(18.3±3.6)h]和P组[(18.8±4.1)h](P<0.05),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0.5±7.9) h]明显早于J组[(28.7±8.2)h]和P组[(27.9±9.3)h](P<0.05),恶心[5例(17.0%)]及腹胀发生率[6例(20.0%)]明显低于J组[恶心11例(36.7%),腹胀14例(47.0%)]和P组[恶心10例(33.3%),腹胀13例(43.0%)](P<0.05).结论 硬膜外途径的术后镇痛可在满足术后镇痛的基础上,更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邓超;顾雅娟;代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28~65岁,体重42~76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L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随后以2 mg·kg-1 ·h-1的速度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以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100ml.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VAS评分≤3分.分别于术后2、4、8、12、24和48 h行Ramsay镇静评分和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额外追加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次数、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L组患者术后2、4、8、12和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和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34.8±5.8)μg vs (49.8±12.5)μg]、额外追加舒芬太尼用量[(22.5±2.6)μgvs(46.2±3.8)μg]、自控镇痛次数[(20±4)次vs(48±6)次]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排气[(17±6)h vs (27±7)h]、排便时间[(26±8)h vs (47±9) h]以及住院时间[(4.5±0.5)d vs (5.6±0.8)d]明显缩短(P<0.05),术后恶心[2例(5%) vs 8例(20%)]明显减少(P<0.05).结论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提高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节俭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赵燕峰;赵健舒;张清;李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腹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双侧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对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成功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多点腹横肌平面阻滞,两组患者分别注入0.5%罗派卡因40 ml(研究组)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手术结束患者清醒拔管后被推入PACU,患者离开PACU之前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拔管后2、6、12、24和48 h的疼痛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物的总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总用量.结果 术后6、12、24 h,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总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舒芬太尼的总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横肌平面阻滞通过阻滞前腹壁腹横肌平面的周围神经,为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作者:董学义;张建欣;赵亮;李志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国西北部地区汉族患者麻醉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目的 对中国西北部地区汉族手术患者OPRM1、CYP3A4* 1G、SLCO1B1和ABCB1的基因型种类进行回顾,明确与镇痛和肌松相关的基因突变率.方法 西京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籍贯为西北地区省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汉族手术患者3 213例,男1 492例,女1 721例,对其OPRM1、CYP3A4* 1G、SLCO1B1和ABCB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进行回顾.结果 OPRM1(118A> G)突变杂合子AG型的占比为42.11%,突变纯合子GG型的占比为12.14%.CYP3A4* 1G的CC、TT、TC、CT的占比分别为29.69%、4.17%、65.67%、0.47%.SL-CO1B1杂合子AG型的占比为37.44%,GG型的占比为55.21%.ABCB1的CC、TT、TC、CT的占比分别为13.07%、44.60%、0.28%、42.05%.男性和女性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北汉族手术患者中与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和罗库溴铵用量相关的4个基因位点突变率均较高,提示基因多态性序列测定指导麻醉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广林;路志红;陈敏;王洁茹;聂煌;董海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对肺活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47例,男17例,女30例,年龄26~78岁,体重50~75 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肩胛上神经阻滞组(S组,n=24)和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组(Ⅰ组,n=23).患者分别在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S组)及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阻滞药物均为0.375%罗哌卡因20ml+地塞米松5 mg.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h肺活量,拔管时间,PACU出室时间,术后苏醒即刻、6、12、24 h的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及术后24 h内阿片类药物总量,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S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早于Ⅰ组[(13.0±3.9)min vs (21.2±4.0)min,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hⅠ组肺活量明显下降[(2 909±502)ml vs(3 533±726)ml,P<0.05],S组无明显变化[(3 620±808)ml vs(3 743±529)ml,P<0.05],Ⅰ组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阿片类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可以为肩关节镜手术提供较为满意的镇痛,并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

    作者:姜慧丽;武茜;汤洋;郑曼;陈利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术中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降低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先镇痛对全麻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全麻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71例,年龄18~65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37)和对照组(C组,n=34).两组患者均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气管拔管,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h-1,而C组则给予生理盐水0.125 ml·kg-1·h-1.术后患者均接受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围术期镇痛镇静药用量和不良反应.电话随访评估术后3、6、12个月的CPSP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均平稳,未见明显不良反应,D组术后补救镇痛使用曲马多总量明显少于C组[(58.8±15.4) mg vs (78.9±24.5) mg,P<0.05].术后3、6、12个月,D组CPSP发生率分别为10.8%、5.4%、2.7%,明显低于C组的35.3%、26.5%、17.6% (P<0.05).D组术后3、6个月神经病理性疼痛(NP)发病率分别为2.7%、0%,明显低于C组的17.6%、14.7% (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预先镇痛可以降低经腹子宫切除术后CPSP的发生率.

    作者:阮志慧;冯顺华;韩超;葛志军;赵海龙;马铁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经鼻腔给药对妇科全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经鼻腔给药对妇科全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佳剂量.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1组、D2组、D3组).手术结束前30 min,D1、D2、D3组分别经鼻滴注右美托咪定0.6、1.2、1.8 μg/kg,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记录给药前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患者可唤醒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T5)、5 min(T6)、10min(T7)的HR、MAP、SBP与HR乘积(RPP);检测T1、T2、T4、T6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与C组比较,T3~T5时D1组、T2~T7时D2、D3组MAP和RPP均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T4、T6时D1组、T2、T4和T6时D2、D3组血浆NE、Cor浓度明显降低(P<0.05).C组、D1组和D2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留观时间均明显短于D3组(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2 μg/kg滴鼻可有效抑制全麻手术拔管期的应激反应,同时不影响术后恢复.

    作者:尹加林;张勇;陈利海;王晓亮;徐亚杰;鲍红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式.方法 选取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160例,男134例,女26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G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V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ONB)组(O组),每组40例.记录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结果 O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7.5%)明显低于C组(32.5%,P=0.005)和V组(40.0%,P=0.001),与G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4).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均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作者:王璇;游志坚;吴佳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栓弹力图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术中评价凝血功能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围术期指导成份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4月5日至2016年10月30日择期在全麻下行肝脏部分切除术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35~65岁,ASA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EG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TEG组主要观察并测量凝血反应时间(R值)、形成时间(K值)、血栓大幅度(Ma值)和凝固角(α值),并结合血气分析结果决定输注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对照组则根据凝血功能常规检测、血气分析结果及出血量的情况,选择输注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TEG组的出血量以及血液制品输注量(包括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TEG组术后12、24 h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可实时监控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指导围术期合理地输注血液制品,从而减少手术中血液制品的输入量,减少术后腹腔出血几率,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部分切除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殷国平;卓九五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摘除术后拔管时间延长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或其他类型肾上腺肿瘤摘除术后患者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的19例高血压患者的电子麻醉记录单(S组),并选取同期于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其他类型肿瘤摘除术的38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D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ASA分级、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长、麻醉时间、术中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用量、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结果 两组性别、ASA分级、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D组[30.0(25.0~42.5)min vs 20.0(15.0~20.0)min,P<0.05].S组PACU滞留时间亦明显长于D组[70.0(57.5~82.5)min vs 45.0(33.5~55.0)min,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的患者与同等条件下行肾上腺其他类型肿瘤摘除术的患者比较,术后拔管时间与PACU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可能与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无关.

    作者:沙欢欢;沈健;陈静;周晓凯;陈文森;桂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尼可地尔抑制塌陷肺损伤的作用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抑制单肺通气时塌陷肺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S组(双肺通气+开胸)、C组(单肺通气+开胸+生理盐水)、N组(单肺通气+开胸+尼可地尔)和J组(单肺通气+开胸+尼可地尔+格列苯脲),每组6只.予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切开置入自制双腔气管导管实施机械通气.配合听诊法、气泡试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将动物进行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模拟开胸手术.取非通气肺保存处理,测湿/干重比(W/D)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非通气侧肺组织蛋白激酶B(Akt)、p-Akt和NF-κB蛋白含量.结果 N组、C组和J组的W/D和MDA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但N组明显低于C组(P<0.05),J组明显高于N组(P<0.05).N组p-Akt蛋白含量和p-Akt/Akt明显高于S组、C组和J组(P<0.05).C组NF-κ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S组和N组(P<0.05),N组明显低于J组(P<0.05).结论 尼可地尔在家兔单肺通气时对非通气侧肺的塌陷及复张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并且通过下调NF-κB减轻肺损伤.

    作者:王春光;曹苏;张玮洵;王佩文;卞小翠;嵇富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小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132只,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ham组)、创伤性脑损伤组(TBI组)、右美托咪定20 μg/kg组(D20组)、40μg/kg组(D40组)、60 μg/kg组(D60组),每组22只.应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TBI小鼠模型,即刻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20、40、60 μg/kg),每隔2小时给药1次,共3次.伤后24h分别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HE染色法观察损伤侧皮质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侧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蛋白含量.并于伤后第1、2、3、7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NSS)评价其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伤后第4、5、6、7天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结果 与Sham组比较,TBI组不同时点mNSS评分明显升高,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脑含水量明显升高,损伤侧皮质损伤严重,AQP4和NF-κB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TBI组比较,右美托咪定各剂量组mNSS评分明显降低,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脑含水量明显降低,损伤侧皮质细胞空泡变性和炎症反应有所改善,AQP4和NF-κB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D60组上述指标改变较D20组更为明显(P<o.05或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20~60 μg/kg可以减轻TBI后急性脑水肿和认知功能障碍,随着剂量的增高,此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与降低TBI后AQP4和NF-κB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张娜娜;程世翔;衣泰龙;黄红洁;张赛;杨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尼莫地平复合7.5%高渗盐水对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复合7.5%高渗盐水对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18月龄,体重450~5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n=24):对照组(C组)、尼莫地平组(N组)、高渗盐水组(HS组)和尼莫地平+高渗盐水组(NHS组).C组腹腔和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 mg/kg,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HS组尾静脉注射7.5%高渗盐水4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HS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mg/kg,尾静脉注射7.5%高渗盐水4 ml/kg.30 min后四组大鼠吸入3%七氟醚2h.于麻醉前1d、麻醉后1、3、7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实验结束后每组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和胞浆钙离子浓度;采用RT-PCR法测定海马Bcl-2、Bax的mRNA表达量.结果 与C组比较,N、HS、NHS组大鼠麻醉后1、3、7d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麻醉后1、7d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和胞浆钙离子浓度明显减低,Bcl-2 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Bax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Bax/Bcl-2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NHS组比较,N和HS组大鼠麻醉后1、3、7d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麻醉后1、7d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和胞浆钙离子浓度明显增高,Bcl-2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Bax 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Bax/Bcl-2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尼莫地平复合7.5%高渗盐水可抑制钙超载,降低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且其作用优于单独给药.

    作者:张琦;李亚南;郭鹏;信茜;霍树平;王秋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aM/CaMK-Ⅱ信号通路在小鼠炎性痛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钙调蛋白/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CaM/CaMK-Ⅱ)信号通路在C57BL6小鼠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体重25~27 g的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完全弗氏佐剂(CFA)组(F组)和KN-93+CFA组(KF组),每组20只.C组小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生理盐水50μl,F组注射50μl CFA制备炎性痛模型,KF组注射CFA前30 min鞘内注射DMSO稀释的终浓度为10 mmol/L的KN-93.分别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前30 min、注射后1h和4h测定小鼠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取小鼠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CaMK-Ⅱ、p-CREB、c-fos蛋白含量;RT-PCR法检测CaMK-Ⅱ、CREB、c-fos基因表达.结果 注射后1h和4h,F和KF组TWL明显短于C组,但KF组明显长于F组(P<0.05);F组和KF组脊髓组织p-CaMK-Ⅱ、p-CREB及c-fos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组,但KF组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 CaM/CaMK-Ⅱ信号通路参与小鼠炎性痛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王丹;王爱桃;姚尚龙;杜晓冰;董海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地佐辛肌注致昏迷一例

    患者,男,68岁,因“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1月余”于2016年12月5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精神疾病史.B超检查示:双侧腋窝皮下极低回声结节,考虑肿大淋巴结.入院诊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性质待查(淋巴瘤?淋巴结核?).因患者主诉全身肿块胀痛不适、难以忍受,遂予以地佐辛5 mg肌注镇痛,约40 min后患者突然神志昏迷、呼之不应、大汗淋漓、HR增快,急查血糖5.7 mmol/L,BP 163/104mm Hg,HR 100次/分,RR 24次/分,SpO2 99%,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巴氏征(-),病理反射未引出,紧急予以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未改善.

    作者:康淳;赵文慧;易汉;胡啸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AIDS患者的麻醉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

    自1981年报告第1例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来[1],AIDS的流行正以每天16 000人感染的速度增长[2].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进而形成慢性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期和有症状感染期[3].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此期外科疾病的发生与普通人群无差异,相关肿瘤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要高,需要手术的AIDS患者也在不断增加[4].由于HIV对机体免疫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导致AIDS患者对不同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的反应与普通人不同,因此针对AIDS患者的麻醉需要认真处理,同时健康医务人员在麻醉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自我防护,避免HIV传染的风险.

    作者:武良玉;程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术后谵妄与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进展

    谵妄是指患者出现意识、注意力、认知力和感知力的短暂波动性障碍,而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是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临床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后谵妄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术后1~3 d[1],根据手术类型及研究人群差异,心血管外科手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7.3%~54.9%[2,3].谵妄可导致临床不良后果的发生,短期可导致患者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院内死亡率明显升高[4],长期则对心血管外科术后的认知功能、健康生活质量、整体生理功能和再住院率等均有不良影响[4,5].

    作者:王殊;施乾坤;穆心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剖宫产术中缩宫素使用的研究进展

    剖宫产术中使用缩宫素的目的是防止子宫收缩乏力从而防治产后出血,缩宫素目前仍然是在剖宫产术中使用的一线子宫收缩药[1].然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剖宫产术中缩宫素使用临床指南.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2]和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COG)[3]都建议在剖宫产术中使用5 IU缩宫素缓慢静脉注射以促进子宫收缩和减少失血.这些指南都没有区分接受剖宫产产妇的不同情况,而且缩宫素使用方法描述也过于简单和模糊.近十多年来有许多关于剖宫产术中缩宫素使用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求剖宫产术中缩宫素使用的合理方法.本文对近十多年来剖宫产术中缩宫素使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申山;陈友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全麻药物影响儿童及婴幼儿神经系统预后的研究进展

    随着外科技术进步和手术量增加,儿童及婴幼儿接受全麻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新生儿和早产儿.发育中的大脑对全麻药物潜在的神经毒性十分敏感,早期麻醉暴露可导致神经系统递质紊乱、神经细胞凋亡变性、突触和神经突结构功能异常、神经环路无法正确形成等[1].除一过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传导外,全麻药物损伤可能进一步引起长期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2].以包括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在内的多个物种为对象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期麻醉暴露可导致动物长期认知和行为损害[3,4].相关临床研究仍在初期阶段,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证据支持麻醉药物对儿童及婴幼儿术后行为和认知发展存在潜在危害,使这一问题不断升温[5,6].虽然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其结果仍应引起重视.

    作者:任艺;韩如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非心肺转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室后壁破裂一例

    患者,女,57岁,70 kg,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6年”入院.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样,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予抗凝、扩冠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药物治疗,SBP高180 mm Hg(DBP不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入院专科查体: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未见异常,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5 cm,触诊心尖搏动位置同前,左锁骨中线内侧1.5 cm,未触及收缩期、舒张期震颤,未触及心包摩擦感,心界不大,听诊HR 82次/分,律齐,未闻及早搏,心音可,各瓣膜区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异常血管征.

    作者:张慧;陈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