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细胞免疫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四组:乌司他丁组(W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乌司他丁联合帕瑞昔布钠组(W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25例.W组于切皮前、手术结束即刻分别给予乌司他丁5 000 U/kg;P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之后40 mg/12 h,共6次;WP组于切皮前、手术结束即刻分别给予乌司他丁5 000 U/kg,30 min内泵注完毕,并于麻醉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之后40 mg/12 h,共6次;C组于相同时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输注量和芬太尼总用量;于入室前(T0)、术毕(T1)、术后6 h(T2)、24 h(T3)及72 h(T4)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计算CD4+/CD8+值,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各时点血清IL-6、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和S100β蛋白含量.分别于T0、T4和术后7 d(T5)时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与T0时比较,C、W和P组T1~T4时CD3+、CD4+细胞含量及CD4+/CD8+值明显降低,IL-6和TNF-α浓度明显升高,T2、T3时NSE浓度和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T2、T3时W和P组,T1~T4时WP组CD3+、CD4+细胞含量及CD4+/CD8+值明显高于,IL-6、TNF-α、NSE浓度和S100β蛋白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T2、T3时WP组CD3+、CD4+细胞含量及CD4+/CD8+值明显高于,IL-6、TNF-α、 NSE浓度和S100β蛋白含量明显低于W和P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C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T4时W、P和WP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T4时WP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W和P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帕瑞昔布钠可改善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细胞免疫功能及认知功能,较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作者:黄松;华福洲;张静;魏根;郎海丽;徐国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发生情况,研究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妇科择期行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深度不同分为B1组(维持BIS 40~49)和B2组(BIS 50~59),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麻.测量患者触痛阈及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的基础值;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记录患者入室后(T0)、探查腹腔时(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后1 h(T3)、4 h(T4)、12 h(T5)、24 h(T6)、48 h(T7)的MAP、HR;记录T3~T7的VAS评分;记录术后第1天及第2天镇痛泵具体用药量、追加PCA次数等情况;采用纤毛机械刺激针(Von Frey Hairs)测定术后T6和T7的触痛阈及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结果 B1组T6、T7时MAP明显低于,T2、T4时HR明显慢于B2组(P<0.05).T6和T7时B1组切口下部触痛阈明显低于,切口上、下部机械痛觉过敏范围明显长于T0时(P<0.05);T6和T7时B2组切口上、中、下部触痛阈明显低于,机械痛觉过敏范围明显长于T0时,但T7时切口上、中、下部触痛阈明显高于T6时(P<0.05).T7时 B1组切口上、中、下点机械痛觉过敏范围明显短于B2组(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中维持患者的BIS值在40~49的状态可以减轻术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且术后48 h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的恢复较快.
作者:刘健萍;陈茜;蓝雨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筛选全凭静脉麻醉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瑞金医院2016年7月18日至8月31日全凭静脉麻醉下行ERCP的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岁,ASA Ⅰ~Ⅲ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随访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有33例(36.7%)患者发生恶心.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73,95%CI 1.36~10.27)、有PONV/晕动症史(OR=4.39,95%CI 1.40~13.76)、术后3 h血淀粉酶>3倍正常值(OR=5.22,95%CI 1.30~20.95)是全凭静脉麻醉下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有PONV/晕动症史、术后3 h血淀粉酶>3倍正常值是全凭静脉麻醉下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游凯;罗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小潮气量(VT)肺保护性通气对老年合并肺功能不全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开放胃肠手术合并肺功能不全患者80例,男64例,女16例,年龄≥65岁,ASA 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Ⅱ或Ⅲ级,预计手术时间2~4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保护性通气管理组(P组)和传统机械通气组(C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多模式麻醉管理策略.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按研究分组设置呼吸参数,调节RR,维持PETCO2在35~45 mm Hg.术前第1天、术后第1、3天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记录术后30 d内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术后第1、3天PaO2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1、3天PaCO2明显高于P组(P<0.05).P组PACU驻留时间为(76.63±29.72) min,明显短于C组的(93.80±42.90) min (P<0.05);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内,P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2例(5.0%),肺炎3例(7.5%);C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5例(12.5%)、肺炎3例(7.5%)、术后出血1例(2.5%)和谵妄1例(2.5%),两组术后30 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小VT肺保护性通气能改善老年合并肺功能不全胃肠手术患者的术后氧合,有助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彭晓慧;顾尔伟;郑立山;张雷;陈菁菁;毛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甘露醇复合多模式镇吐措施预防甲状腺术后头晕头痛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00例,男39例,女61例,ASA 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甘露醇复合多模式镇吐组(M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TIVA)方法.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25 mg.M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快速静注甘露醇2 ml/kg,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头晕头痛及PONV的发生率.结果 M组术后24 h内头晕头痛发生率为5例(10%),PONV发生率5例(10%),明显低于C组的15例(30%)和12例(24%) (P<0.05),术后24 h内额外使用止吐药M组为2例(4%),明显少于C组的9例(18%)(P<0.05).结论 术前给予地塞米松、术毕前30 min给予强效止吐剂帕洛诺司琼并复合脱水药甘露醇进行多模式镇吐可显著降低甲状腺术后头晕头痛及PONV的发生率.
作者:张志强;底旺;张山;边庆虎;孟雅静;贾建丽;李清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神经外科开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组钠(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在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在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两组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托烷司琼0.2 mg/kg,加生理盐水至12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16、24、48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于帕瑞昔布钠给药前和给药后2 h、48 h测定凝血功能,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术后2、4、16、24、48 h VAS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5),术后2 h P组镇静满意率明显高于C组(P<0.05).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前和注射2 h及48 h后,两组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内,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可增强舒芬太尼PCIA的镇痛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不影响凝血功能.
作者:高海燕;刘功俭;陈秀侠;孙西龙;谭金丹;邵录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中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患者30例,年龄60~82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C组,n=15)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n=15).C组术中行常规液体治疗管理,G组行GDFT,管理目标是在连续心排血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系统监测下控制每搏变异度(SVV)≤13%、心脏指数(CI)≥2.5 L·min-1·m-2、ScvO2≥73%.观测和记录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气腹和改变体位后5 min(T3)、气腹后1 h(T4)、气腹结束开腹后5 min(T5)、开腹后1 h(T6)和手术结束即刻(T7)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指标.结果 G组液体总入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MAP、SVV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T6和T7时G组CI明显高于C组,T5、T6时G组HR明显快于C组(P<0.05).T3、T4时两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明显高于T1时(P<0.05);T4、T5时G组乳酸(aLac)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氧供指数(DO2I)和氧摄取率(O2ERe)组间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SVV、CI、ScvO2为导向的GDFT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压以保证全身灌注,降低aLac,改善微循环,对氧供需平衡、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惠群;田丽平;张鸿飞;许平;雷洪伊;徐世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比较肝炎后肝硬化孕妇剖宫产术中全身麻醉与单次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分娩的肝炎后肝硬化孕妇相关资料35例,肝硬化代偿期26例,失代偿期9例,年龄24~45岁,体重55~98 kg,ASA Ⅱ或Ⅲ级.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单次腰麻,PLT低于50×109/L为全身麻醉(A组,n=15),静注丙泊酚1.5 mg/kg,胎儿取出断脐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和TCI丙泊酚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PLT高于50×109/L为单次腰麻(B组,n=20),选左侧卧位经L3~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后注入罗哌卡因10~15 mg,10 s注完.比较两组孕妇术前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Apgar 评分及不同麻醉方式下机体肝功、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A、B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Apgar 评分、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A组白蛋白(ALB)明显升高(P<0.05);B组孕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是术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危险因素(OR=12.04,95%CI 1.14~127.45),单次腰麻后TBIL升高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全身麻醉.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孕妇剖宫产术中,单次腰麻对肝功能的影响可能较全身麻醉显著.
作者:许仲婷;白玉青;刘敏;许艳丽;周明芳;牛少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BIS监测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择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39~64岁,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阶梯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浓度(Cp)设定为1.0 μg/ml,当预测效应室浓度(Ce) 达0.5 μg/ml时,每隔1分钟以0.3 μg/ml递增Cp,患者意识消失(LOC)时静注舒芬太尼0.8~1.0 μg/kg、罗库溴铵0.6~0.9 mg/kg,当BIS达50时将Cp调至Ce水平,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心肺转流(CPB)下进行手术.记录患者入室后安静状态(基础值)(T0)、LOC时(T1)、BIS值达到50时(T2)、切皮时(T3)、劈胸骨时(T4)、CPB开始时(T5)、复温时(T6)、CPB结束时(T7)、关胸时(T8)、术毕 (T9) 时的MAP、HR、CVP、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全身血管阻力(SVR)、BIS、丙泊酚Cp和 Ce值.分析LOC时丙泊酚Ce值与围术期各变量相关性.结果 相关分析中,患者LOC时丙泊酚Ce值与基础值CO、SV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T2~T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中,T2~T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浓度与LOC时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LOC时的丙泊酚Ce值可为维持浓度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张雷;章雨雯;程新琦;汪欢;赵庆;刘学胜;顾尔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头低脚高位20°对胃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患者118例,男77例,女41例,年龄50~60岁,ASA 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0)、B组(n=38)和C组(n=40).A组:平卧位全身麻醉诱导,出现低血压后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处理;B组:平卧位全身麻醉诱导,出现低血压后给予头低脚高位20°处理,无效者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C组:头低脚高位20°全身麻醉诱导,出现低血压后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处理.三组均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内输注乳酸钠溶液15 ml·kg-1·h-1,以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罗库溴铵0.9 mg/kg行麻醉诱导.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和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A组发生低血压19例(47.5%),B组发生14例(36.8%),C组发生6例(15.0%);A、B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低血压患者使用麻黄碱(7.75±6.43)mg,B组使用(5.26±2.57)mg、C组使用(5.32±2.21)mg,仅A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26.5±0.14) μg,B、C组心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出现2例难治性低血压.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未使用阿托品.结论 头低脚高位20°可降低胃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的低血压发生率,且对其有治疗作用,同时可减少全身麻醉诱导期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作者:赵亚娟;王伟芝;张少杰;狄美霞;王玲玲;王彬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观察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儿496例,男380例,女116例,年龄0~12岁,ASA Ⅰ或Ⅱ级.应用超声技术探测锁骨水平上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像位置,将颈内静脉相对于颈总动脉位置按照角度划分为5个区域:0°~30°(利于穿刺)、30°~60°(利于穿刺)、60°~90°、90°(定义为重叠)、>90°(定义为变异).比较不同年龄段组[新生儿组(0~1个月)、婴儿组(1月~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儿童组(3~6岁)和学龄儿童组(6~12岁)]患儿中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 在0°~30°区域,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患儿中右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左侧(婴儿组:42.3% vs 0%;幼儿组:48.8% vs 1.6%;学龄前儿童组:57.5% vs 2.7%;学龄儿童组:58.0% vs 2.1%)(P<0.01);在30°~60°区域,各年龄段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左侧(新生儿组:45.0% vs 10%;婴儿组:44.2% vs 23.1%;幼儿组:46.3% vs 19.5%;学龄前儿童组:35.4% vs 19.5%;学龄儿童组:35.1% vs 20.2%)(P<0.05或P<0.01);在60°~90°和90°区域,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左侧(P<0.01);在>90°区域,各年龄段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与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儿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比左侧更利于穿刺,新生儿与其他年龄段患儿有所不同.
作者:姜燕;金泉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注射与单点注射技术的差异.方法 选择行足踝部手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8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多点注射组(M组)和单点注射组(S组),每组45例.超声引导行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坐骨神经宽度、厚度、深度及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10、20和30 min时运动阻滞及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感觉阻滞情况;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超声图像上两组坐骨神经宽度、厚度、深度差异无统计意义.M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5),腓浅神经在注药后10、20和30 min、腓肠神经在注药后20和30 min、胫神经在注药后30 min的感觉阻滞完善率M组明显高于S组(P<0.05),注药后30 min时M组足跖屈、背伸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经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注射局麻药较单点注射需要更多操作时间,但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韩彬;赵俊莺;王武涛;何爱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118例,男43例,女75例,年龄18~65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9例.D组在手术开始时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在手术开始时持续静脉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观察患者全麻恢复期间呛咳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4、48 h引流量,以及心动过速、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全麻恢复期间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10.1% vs 30.5%,P<0.05),D组术后第1个24 h[(62.3±26.8)ml vs (78.6±30.1)ml,P<0.05]、第2个24 h[(28.0±12.5)ml vs (37.5±18.6)ml,P<0.05]引流量明显少于C组;D组围术期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4% vs 23.7%,P<0.05).结论 术中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1·h-1能够有效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间的呛咳反应,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
作者:ZHANG Yanping;张艳萍;闵苏;任力;郝学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等同时间不同次数七氟醚暴露对新生大鼠海马CA1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出生7 d的SD雄性大鼠45只,体重14~18 g,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单次七氟醚暴露组(SS组)和多次七氟醚暴露组(TS组).SS组于出生后第7天吸入1次3%七氟醚6 h;TS组于出生后第7、8、9天每天吸入1次3%七氟醚2 h,累计6 h;C组在相应日龄吸入60%氧气.三组于出生后第14天灌注取脑,采用HE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及数量变化;同时,透射电镜下观察该区域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和活性区长度.结果 HE和尼氏染色显示:与C组比较,SS组和TS组海马CA1细胞排列稀疏,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SS组比较,TS组海马CA1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电镜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SS组和TS组海马CA1神经元亚细胞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明显变薄,活性区长度明显缩短(P<0.05);与SS组比较,TS组神经元亚细胞器损伤更明显,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更薄,活性区长度缩短更严重(P<0.05).结论 七氟醚单次和多次暴露均会引起新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数量减少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等同时间多次暴露比单次暴露对神经元形态的损伤更严重.
作者:高宇博;郭斌;杨晓霞;倪新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家兔心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及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Cx43在右美托咪定抑制IR损伤心肌复极不均一性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流15 min后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C组):持续平衡灌注37℃ K-H液150 min;IR组:K-H液继续灌流15 min后停灌,注射4℃ Thomas液1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4℃ Thomas液保护,30 min半量复灌4℃ Thomas液5 ml/kg,60 min时复灌K-H液;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于K-H液及Thomas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25 ng/ml,余同IR组.记录平衡灌流15 min(T0)、继续灌流15 min(平衡30 min,T1)、复灌30 min(平衡120 min,T2)、复灌60 min(平衡150 min,T3)的HR及三层心肌(内膜、中膜、外膜)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并以此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观察心脏复灌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复跳时间,T3时取左心室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Cx43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DEX组复跳时间明显短于IR组(P<0.05);与T0时比较,T2、T3时IR组、DEX组HR明显减慢,TDR明显增大(P<0.05);与IR组比较,T1~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T2、T3时DEX组TDR明显减小(P<0.05).与C组比较,IR组、DEX组Cx43表达明显减少(P<0.05)且分布不均,且DEX组明显多于IR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抑制IR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从而起到稳定IR损伤心肌心电传导,降低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抑制缝隙连接失偶联、抑制Cx43表达减少及分布紊乱有关.
作者:张凯强;高鸿;刘军;刘艳秋;龙娟;李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达拉奉组(E组).Sham组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做其他处理;IR组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从大鼠尾静脉注射与E组等量的生理盐水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120 min后移去动脉夹,再灌注120 min;E组在缺血-再灌注前静脉注射依达拉奉6 mg/kg.再灌注120 min后采集标本.肺组织HE染色后病理学检测,采集腹主动脉血液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浓度,取肺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肺泡上皮细胞广泛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肺萎陷、肺毛细血管扩张出血;E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较IR组明显改善,肺泡炎性渗出减少;E组病理评分为(2.1±0.7)分,明显低于IR组的(5.7±1.1)分,IR组病理评分明显高于Sham组的(1.5±0.2)分(P<0.01);血清中TNF-α和IL-6的浓度明显少于IR组,肺组织中MPO活性和MDA浓度明显低于IR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明显改善小肠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
作者:邹锋;郭乃良;马国平;刘松;赵邦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在弗氏佐剂致大鼠炎性痛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200~300 g,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完全弗氏佐剂(CFA)组(F组)和CaN+CFA组(NF组).C组大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F组和NF组大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CFA 100 μl制备炎性痛模型,NF组大鼠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CFA前1 d鞘内注射CaN 10 U.三组大鼠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前30 min (T0)、注射后0.5 h (T1)、1 h (T2)、2 h (T3) 及4 h (T4) 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TL);同时各取5只大鼠脊髓组织,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中CaN、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含量;RT-PCR法测定大鼠脊髓中CaN及NF-κB基因的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TNF-α和IL-10浓度.结果 T2~T4时F组,T3、T4时NF组 PWTL明显短于T0时和C组(P<0.05);T2~T4时NF组PWTL明显长于F组(P<0.05).T1~T4时F组,T2~T4时NF组脊髓组织CaN蛋白含量明显低于,NF-κB p65蛋白明显高于T0时和C组(P<0.05);T2~T4时F组、NF组脊髓组织CaN基因表达、IL-10浓度明显低于,NF-κB基因表达及IL-1β、TNF-α浓度明显高于T0时和C组(P<0.05);T1~T4时NF组脊髓组织CaN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明显高于,NF-κB p65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及IL-1β、TNF-α明显低于,IL-10浓度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 CaN通过抑制NF-κB,调节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抑制大鼠炎性痛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爱桃;姚尚龙;杜晓冰;王丹;董海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乙酰化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大鼠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HMGB1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组)、盲肠结扎穿孔术组(C组)、盲肠结扎术+正丁酸钠组(B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SAE模型,S组只做假手术.S组和C组大鼠于CLP术后30 min和4 h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kg,B组大鼠于CLP 术后30 min和4 h分别侧脑室注射正丁酸钠500 mg/kg.CLP术后第4天行Morris水迷宫测试,CLP术后第7天行空间探索实验,并记录探索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法测定IL-6浓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HMGB1和乙酰化HMGB1的含量.结果 C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S组,探索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B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C组,探索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C组海马IL-6浓度、HMGB1和乙酰化HMGB1含量明显高于S组(P<0.05),BDNF含量明显低于S组(P<0.05);B组海马IL-6浓度、HMGB1和乙酰化HMGB1含量明显低于,BDNF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HMGB1抑制剂正丁酸钠可抑制SAE大鼠海马内HMGB1乙酰化的表达,减轻脓毒症诱发的认知功能损伤.
作者:孙凡;鲍红光;斯妍娜;徐亚杰;潘笑笑;曾令清;景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脾切除幼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6周龄,体重130~150 g,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S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生理盐水组+脾切除(SN组)和右美托咪定组+脾切除(SD组),每组6只.S、D组不做外科处理,SN、SD组制备脾切除模型.喂养1周后S组和SN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10 ml/kg,D组和SD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给药后2 h,取血样,采用MTT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即CD4+、CD8+细胞含量,计算CD4+/CD8+值.结果 与S组比较,SN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CD4+、CD8+含量及CD4+/CD8+值降低,D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SD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CD4+、CD8+含量及CD4+/CD8+值明显降低(P<0.05);与SN组比较,SD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正常幼鼠和免疫低下幼鼠细胞免疫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对免疫低下幼鼠的抑制作用更强.
作者:李霞霞;李玉兰;张东航;韩芳芳;张海军;王秀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脑缺血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如何降低围术期脑缺血损伤的发生率及采取有效的脑保护措施,一直是临床麻醉与复苏研究的重点问题.
作者:朱琳;李玄;王国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认知、记忆、学习、发育可塑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神经冲动发生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作用.由于胞外没有谷氨酸代谢酶系统,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谷氨酸只能由谷氨酸转运体重新摄入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谷氨酸水平.病理情况下,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异常升高,通过激动突触后膜的谷氨酸受体,使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甚至造成神经元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谷氨酸转运体对维持正常的细胞外谷氨酸浓度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彭孟圆;仓静;方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目前常用的椎管内穿刺方法是盲穿法,即根据患者的解剖定位决定穿刺间隙,并通过间接的证据或者主观的感觉来判断椎管内穿刺或置管是否到位.然而因个体解剖结构的变异或退化,以及主观感觉的不准确性,传统的椎管内穿刺常出现阻滞不全、失败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等.目前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方面应用广泛,因为相对于解剖定位以及神经刺激仪法,超声引导的外周神经阻滞无论在成人还是患儿中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是由于超声显像可以明确显示周围解剖结构,有助于穿刺针的方向定位,避免了神经内以及血管内注药,并且可以直接观察到局麻药液的扩散,此外也减少药物用量,使神经阻滞更完全、更快速.相对于传统的操作技术来说,超声介导的椎管内麻醉具有同样的优势.麻醉医师开始重视超声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尤其在传统穿刺方法困难的患者中,如肥胖、脊椎畸形等.本文将以椎管内穿刺步骤为线索,逐一介绍超声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夏娟;鲍红光;史宏伟;徐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麻醉科护士(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s,CRNA)是指具有护士资格证,接受过教育和培训,能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的准备、维持、监测并管理麻醉患者的护士[1].随着临床麻醉工作量的增加及护理专科化的发展,麻醉科护士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麻醉科护士可以减轻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为手术提供便利和支持[2].目前我国麻醉科护士工作范围局限、人力资源不足、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无继续教育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麻醉护理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3~5].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麻醉科护士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探讨目前麻醉科护士在中国发展的方向,为中国麻醉护理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意见.
作者:刘竹韵;沙晓妍;高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