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回顾性分析围术期血液管理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中减少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烟台毓璜顶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和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接受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106例,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的患者为对照组(n=49),采用常规管理;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的患者为研究组(n=57),采用围术期血液管理.比较两组术前基本信息、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评估应用围术期血液管理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术前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565.8±178.6)ml vs(734.1±278.7)ml,P<0.05];研究组输异体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8%vs 28.6%,P<0.05);研究组输血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0.5% vs 40.8%,P<0.05);两组血小板和冷沉淀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术期血液管理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异体红细胞和血浆使用率.
作者:郗虹娇;郑歌;黄爱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二尖瓣置换和成型手术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累及二尖瓣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5例,男24例,女31例,年龄19~77岁,ASA Ⅱ-Ⅳ级,根据患者所行手术分为两组:二尖瓣置换术组(Z组,n=15)和二尖瓣成型术组(C组,n=40).比较两组致病菌、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术后是否入ICU、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病原菌,发热、新出现的心脏杂音和贫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Z组贫血、心力衰竭、术后入ICU比例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超声心动图表现、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璐璐;朱波;苗齐;黄宇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血管手术孕妇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孕妇行CPB下心血管手术的围术期资料,年龄22~37岁,将对孕妇死亡有明显影响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孕妇死亡5例,病死率为14.3%(5/3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YHA心功能4级、手术时间、ICU留观时间、术后心力衰竭、术后透析对孕妇行CPB下心血管手术死亡有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能检测出孕妇行CPB下心血管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NYHA心功能4级、手术时间、ICU留观时间、术后心力衰竭、术后透析为孕妇行CPB下心血管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秀华;卢家凯;程卫平;马骏;赵丽云;景赫;曹亮;孙雨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主动脉夹层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77例DHCA下Stanford A型夹层手术患者资料,男126例,女51例,年龄≥18岁,ASA均为Ⅳ级.将患者分为两组:高胆红素血症组(HB组,n=96),血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51.3 μmol/L;正常组(N组,n=81),TBIL≤51.3 μmol/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54.2%.阻断时间(OR=1.026,95%CI 1.005~1.048,P=0.017),术中输红细胞(OR=1.192,95%CI 1.032~1.378,P=0.017),术前TBIL(OR=1.098,95% CI 1.038~1.161,P=0.001)是DHCA主动脉夹层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显示,阻断时间、术中输红细胞、术前TBIL的临界值分别为93.5 min、3.0U、21.3 μmol/L.HB组术后输注血浆量明显多于N组(P<0.05).HB组存活率明显低于N组(81.3% vs 92.6%,P=0.03).结论 DHCA主动脉夹层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阻断时间>93.5 min、术中输注红细胞>3.0U、术前TBIL>21.3μmol/L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吕琳;宋海成;袁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伴左心功能中重度不全的患儿行矫治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7年5月行ALCAPA矫治术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50%的患儿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个月至14岁.查阅医院电子病例,收集相关围术期临床资料.根据KIDGO标准判断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两组:非AKI组和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AKI 31例,AKI发生率为70.5%.AKI组术前Hb含量、术前LVEF和术前血浆肌酐(SCr)浓度明显低于非AK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b含量升高为保护性因素(OR =0.917,95%CI 0.848~0.992,P=0.031);术前LVEF升高为保护性因素(OR=0.902,95%CI 0.819~0.993,P=0.036);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63,95%CI 1.014~1.113,P=0.011).结论 ALCAPA伴左心功能中重度不全的患儿行矫治术,术前Hb含量升高和LVEF升高均是术后发生AKI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前GFR升高是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春蓉;王越夫;晏馥霞;石佳;龚俊松;李军;石晟;王剑辉;高宇晨;王苏德娜;韩志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联合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对主动脉弓部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行主动脉弓置换术的患者95例,男70例,女25例,年龄37~61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两组:NIRS监测组(A组,n=48)和传统经验组(B组,n=47).中低温停循环期间,调节脑灌注流量及压力,维持rSO2 60%~80%.A组当rSO2<55%时行双侧脑灌注;B组通过控制目标灌注压40~60mmHg来调节脑灌注流量.采集围术期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留观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脑血栓新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短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IRS监测联合SACP可降低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林;张铁铮;刁玉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患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矫治术中血浆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一期矫治术的TOF患儿40例,男25例,女15例,3~12月龄,采用密封随机分组信封法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两组麻醉诱导、维持及围术期用药相同,U组麻醉诱导后静脉给予乌司他丁10 000 U/kg,CPB预充液中加入20 000 U/kg;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乌司他丁30000U· kg-1 ·d-1,直至出ICU时停药.记录患儿CPB时间,并于诱导时(T1)、停CPB(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结果 T1时两组S100β蛋白及NSE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S100β蛋白和NSE浓度明显升高(P<0.05),且达到峰值;T3-T4时两组S100β蛋白浓度明显下降(P<0.05);T3时两组NSE浓度明显降低(P<0.05),T4时基本恢复至T1时水平.结论 在TOF患儿CPB术中,乌司他丁可降低血浆中脑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浓度,从而产生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石林玉;张莉;金恒芳;施晓华;钟治球;贾建;费建;莫绪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发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高血压脑出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11例,男139例,女72例,年龄28~86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统计术后AKI发生率、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及GOS评分、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AK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AKI 38例,AKI发生率为18%;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术后7d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术后30 d GOS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后ICU留观时间明显延长(P<0.01);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输血(OR=13.98,95%CI 4.23~46.17,P<0.01)和术中使用甘露醇(OR =3.55,95%CI 1.60~7.89,P<0.01)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AKI的发生率为18%,术中输血和使用甘露醇可能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术后AKI患者术后7d及30 d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
作者:武红会;张鹏;刘金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超快通道麻醉方法与传统麻醉方法应用于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术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超快通道麻醉方法的优势.方法 选取CHD低体重患儿114例,男54例,女60例,年龄6个月至2岁,体重5~10 kg,ASA Ⅲ或Ⅳ级,随机分为两组:超快通道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57例.超快通道麻醉组患儿于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开始后停七氟醚,复温开始时停止泵注顺式阿曲库铵,随后开始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3μg·kg-1·min-1,缝皮开始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 kg-1·h-1至监护室.术毕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切口及引流口皮下局部浸润.静脉给予氨茶碱2~4mg/kg、清理呼吸道并以SIMV模式诱导自主呼吸,手术结束后10 min内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面罩吸氧送ICU.传统麻醉组患儿采用常规麻醉方法,手术结束后带管直接送ICU.记录拔管时间、ICU留观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拔管时、术后6、12、24 h躁动评分(SAS)及术后不良反应(气道梗阻)发生情况.结果 超快通道组拔管时间、ICU留观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麻醉组(P<0.05).超快通道组拔管时S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P<0.05),术后6、12、24 h两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无一例气道梗阻发生.结论 与传统麻醉组比较,超快通道麻醉用于低体重CHD患儿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ICU留观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但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气道梗阻及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刘晓麟;胡奕瑾;方向楠;朱希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压力波形分析技术(pressure recording analytical method,PRAM)分析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心脏循环效率(cardiac cycle efficiency,CCE)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2017年3-9月拟于全麻下行择期OPCABG患者43例,男36例,女7例,年龄45~75岁,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应用MOSTCARE监护仪(核心技术为PRAM)监测患者麻醉结束后(T1)、吻合前降支(T2)、吻合对角支(T3)、吻合回旋支(T1)、吻合后降支(T5)、搭桥完成后(T6)、术毕(T7)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CCE、大压力梯度(dp/dt)、MAP、HR、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心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SV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结果 与T1时比较,T2-T6时CCE明显降低(P<0.01).与T1时比较,T2-T7时dp/dt、CI、SVI、SVRI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增快,SVV明显升高(P<0.05),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内.T2-T6时CCE与dp/dt呈明显正相关(P<0.05);T1-T4、T7时CCE与CI、SVI呈明显正相关,与SVRI呈明显负相关(P<0.01);T1、T7时CCE与SVV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在靶血管吻合过程中,尽管CI、SVI、SVRI等参数仍在正常范围,但CCE却有明显降低,且恢复较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缓慢.
作者:方英伦;李会芳;吕誉芳;王慧敏;马骏;赵丽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aPRP)对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下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输血量和术后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83例,男60例,女23例,年龄24~81岁,BMI 19.0~41.9 kg/m2,ASAⅣ级.根据是否制备aPRP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于麻醉诱导插管后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和Swan-Ganz导管外鞘.随后,观察组于手术开始前完成aPRP制备,对照组开始手术.记录麻醉、手术、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主动脉阻断和DCHA时间.记录血栓弹力图反应时间(R)、α角和大振幅(MA);记录术中出血量和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留观时间、30 d内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需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肾功能不全、二次插管或气管切开、胸骨后感染或胸骨愈合不良、开胸止血)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CPB、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DCHA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EG α角和MA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留观时间、术后30 d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DCHA下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aPRP可减少术中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的用量,但对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田文智;耳建旭;韩建阁;陈庆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对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腰椎手术患者90例,男36例,女54例,年龄40~65岁,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A组)、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NA组)和非电刺激组(NS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全麻方案相同,A组术前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30 min;NA组术前在非穴位经皮电刺激30 min;NS组不做任何处理,实施标准全麻方案.记录插管前、插管时和插管后3 minSBP、DBP和HR.同时于以上时点经桡动脉采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 插管前三组SBP、DBP、HR及血浆E和N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插管前比较,插管时和插管后3 min三组SBP、DBP及血浆E和NE浓度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A组比较,插管时NA组和NS组SBP、DBP及血浆E和NE浓度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结论 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对全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表现出很好的减轻作用.
作者:张维亮;于鹏;苏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七氟醚对静态膨肺患者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肺气体交换及术后气管留管时间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CPB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22~65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5例.CPB期间停止呼吸后,予持续静态膨胀,呼吸环路压力维持10 cmH2O,膨肺气体采用空气,分别复合吸入1%七氟醚(L组)或2%七氟醚(H组),对照组(N组)不复合吸入七氟醚.分别于切皮前、CPB停机后1、3、6h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Aa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气管留管时间和ICU留观时间.结果 与切皮前比较,CPB停机后1、3、6h三组DAaO2、RI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1h三组OI明显降低(P<0.05).三组不同时点DAaO2、RI和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CPB停机后1、3、6h发生OI<300 mmHg的比例、术后气管留管时间和ICU留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CPB期间,静态膨肺采用10 cmH2O压力,复合吸入1%或2%浓度七氟醚,与单纯静态膨肺比较,不能进一步改善CPB后患者肺气体交换,不影响术后气管留管时间和ICU留观时间.
作者:戴双波;齐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窝蛋白3(Cav-3)在丙泊酚降低高糖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缺氧后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大鼠原代H9C2心肌细胞,构建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将心肌细胞分为六组:正常培养组(NC组)、高糖培养组(HG组)、高糖缺氧-复氧组(HR组)、丙泊酚处理组(P组)、Cav-3抑制剂组(PI组)和DMSO溶剂组(D组).比较六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功能、Cav-3蛋白含量、蛋白激酶B(AKT)及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活化情况.结果 与HR组比较,P组细胞活力、总SOD(T-SOD)活性、线粒体活力、ATP含量、Cav-3蛋白含量、AKT及STAT3活化明显增加,LDH、CK-MB活性、cTnI含量、Bcl-2相关X蛋白(Pax)与B淋巴细胞瘤-2(Bcl-2)比值(Bax/Bcl-2)明显下降,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 3)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 (caspase-9)蛋白含量、MDA浓度、JC-1染色的荧光绿红比明显降低,DCF-DA荧光阳性细胞数、MPTP开放明显减少(P<0.05);与P组比较,PI组和D100组细胞活力、T-SOD活性、线粒体活力、ATP含量、Cav-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AKT及STAT3活化明显减少(P<0.05),LDH、CK-MB活性、cTnI含量、Bax/Bcl-2值、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含量、MDA浓度、JC-1染色的荧光绿红比明显升高,DCF-DA荧光阳性细胞数、MPTP开放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丙泊酚通过上调Cav-3减少高糖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的缺氧后线粒体的损伤及细胞的死亡.
作者:强华贵;王婵;黄杨;杨昌明;李涛;何孟菊;周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κ阿片受体(kappa opioid receptors,KORs)激动剂U50488H对心肺转流(CPB)后大鼠认知功能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400~450 g,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S组)、CPB组(C组)、CPB+ U50488H组(K组)、CPB+ KORs拮抗剂Nor-BNI+ U50488H组(N组),每组8只.四组大鼠于术前5d开始进行水迷宫训练,每天4次.S组不建模型,动静脉穿刺后进行机械通气60 min,其余三组CPB 60 min.术后1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随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S100β浓度、海马ACh含量及ChAT和AchE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α7nAChR蛋白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C、K和N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游泳距离和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清IL-1β、TNF-α和S100β浓度明显升高,海马α7nAChR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K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目标象限游泳距离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血清IL-1β、TNF-α和S100β浓度明显降低,海马α7nAChR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C组、N组海马Ach含量及ChAT活性明显降低,AchE活性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K组海马Ach含量及ChAT活性明显升高,AchE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KORs激动剂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上调α7nAChR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CPB后大鼠认知功能.
作者:刘冬;郑翔;孙莹杰;张铁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过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减弱七氟醚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2月龄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300 g,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组)、正常大鼠IR组(NI组)、正常大鼠IR+七氟醚后处理组(NS组)、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IR)+七氟醚后处理组(DS组)、正常大鼠GSK-3β过表达+IR+七氟醚后处理组(GS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左开胸心脏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IR模型.采用在IR模型构建前2周经尾静脉注射包装有GSK-3β突变型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AV9型)方法处理构建GSK-3β过表达.观察大鼠IR模型制备过程中是否有心肌缺血的ECG表现(ST段抬高,出现宽大Q波及心律失常等),120 min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处死大鼠取心脏,计算心肌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学损伤;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GSK-3β和caspase-3含量.结果 与Sham组比较,NI组、NS组、DS组、GS组cTnⅠ浓度明显升高,梗死体积明显增大,病理损伤加重,GSK-3β和caspase-3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NI组比较,NS组cTnⅠ浓度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明显减小,病理损伤减轻,GSK-3β和caspase-3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NS组比较,DS组、GS组cTnⅠ浓度明显升高,梗死体积明显增大,病理损伤加重,GSK-3β和caspase-3含量明显升高(P<0.05);DS组和GS组cTnⅠ浓度、心肌梗死体积、GSK-3β和caspase-3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GSK-3β过表达可加重大鼠心肌IR损伤,七氟醚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IR时的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通过GSK途径导致的.
作者:张一强;贺建东;韩冲芳;方爱莉;王晓鹏;杨文曲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47岁,59 kg,BMI 20 kg/m2,ASAⅢ级.因“发作性胸痛1月余,再发13 h”入心内科.1个月前活动后间断发作胸骨后闷痛,伴压迫感、恶心、出汗,向后背部放射,持续约10 min症状缓解.13 h前再发胸痛,性质同前.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6.4℃,HR 70次/分,RR 19次/分,BP 110/70 mmHg.稍烦躁,上腹部深压痛,剑突下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刘莎;杨瑞;李杨;苏玉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58岁,53 kg,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吸烟20余年,每天20支,已戒烟.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血糖浓度控制在8~9mmol/L.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史.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胸片、肝功能、凝血四项正常,ASAⅡ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ECG示:窦性心律,ST段改变.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输液,常规监测ECG、SpO2、NIBP、HR,记录入室BP 127/65 mmHg,HR 65次/分.
作者:邓伟;殷焱燕;李依玲;董莉萍;徐国海;余树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48岁,175 cm,124 kg.2016年9月27日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vice,CRT-D)植入术.2017年5月3日因“左胸部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流脓3个月”入院.术前诊断:(1)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2)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3)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4)2型糖尿病.患者BMI 41 kg/m2.术前心功能差,活动耐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约为2.心脏彩超提示全心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26%.胸片提示心影大,心胸比0.66,左侧胸壁起搏器影,导线连续.Pro-BNP 6 677 pg/ml,凝血六项提示PT 14.4s,其余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韶双;严军;谭敬;王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有报道约24%孕妇因发生心血管事件而死亡[1].如不及时诊治,孕妇死亡率风险以每小时1%~3%的速度递增[2].近期我院成功救治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产妇急诊剖宫产并深低温停循环Bentall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卫平;黄娅琴;陶守君;翟洪波;张帆;陈凯;胡炜;孙建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实现精准麻醉、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满足患者舒适化需求是麻醉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应更加致力于在不断扩大的世界舞台上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这一背景下,麻醉亚专业的细分势在必行.而心血管麻醉是其中具挑战的亚专业之一,如何进行专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是影响亚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者:雷翀;侯丽宏;陈敏;董海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随着心内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与此同时,携带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患者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大.手术中体位摆放、手术操作、组织器官灌注和氧供的改变均可能引起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变化;术中电磁干扰可能影响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而且携带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的患者多数为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1].这些因素都给麻醉科医师的围术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本文回顾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的临床应用、携带该类设备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在特殊手术/操作期间的管理.
作者:许珍真;李康;张鸿;王东信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参与调节机体应激反应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是围手术期常使用的药物之一.在非心脏手术中,GCs常用于减轻术后恶心呕吐,抑制高气道反应,辅助镇痛治疗,过敏反应的治疗,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以及防治脑水肿等[1].而在心脏外科手术中,GCs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常用于减轻围术期全身炎症反应,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白松杰;黄志勇;王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ade,PVB)是通过将局麻药注射到椎旁间隙脊神经穿过椎间孔形成的脊髓外侧神经周围,阻滞躯体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传导,以减轻胸腹部手术引起疼痛的技术.连续PVB是通过置管,利用神经阻滞泵给药,从而实现持续神经阻滞.PVB可以实施单侧和双侧阻滞,单侧PVB可以避免对侧交感神经阻滞,减少低血压发生,维持循环稳定[1];双侧PVB虽然需要相对大剂量的局麻药,但未见局麻药中毒的相关报道[2].有研究显示,胸部手术后PVB镇痛效果与硬膜外麻醉(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3].本篇综述系统介绍PVB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应用前景,侧重于其在心胸外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张涛元;张慧;侯丽宏;陈敏;雷翀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器官保护一向为医学界所关注,同样也为麻醉学界所重视.麻醉药物器官保护作用更是为国内外麻醉学界重点关注领域之一.2016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年会期间笔者曾就《麻醉药物器官保护作用价值何在?》为题在热点争鸣板块谈及个人观点.此后,也在某些学术活动中与同道进行过交流.本期《临床麻醉学杂志》为心血管麻醉专刊,撰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更希望引发同道们的讨论.
作者:张铁铮;李佳男;王洪乾;王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壁内膜和部分中层撕裂形成内膜裂口,主动脉腔内血液经此内膜撕裂口进入中层,受到强有力的血流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形成不同程度和范围的中层剥离,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
作者: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