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3591
  • 国内刊号:32-1578/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57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泌尿科学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5年10期文献
  • 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R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合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为PCa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穿刺标本中的TRT、VEGF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30例PCa标本中,TR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3.3%(19/30)和76.7%(23/30);30例BPH标本中,TR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6.7%(5/30)和46.7%(14/30),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RT与VEGF的表达显著相关(r=0.833 3,P<0.05).结论:TRT、VEGF的表达可能是PCa的恶性表型,两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其确切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双囊三腔前列腺灌注引流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子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双囊三腔前列腺灌注引流导管技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后精子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双囊三腔前列腺灌注引流导管技术辅助毫米波理疗及抗生素静脉输液方法治疗5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通过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精子质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精子质量参数比较,活动精子百分率分别为(42.66±17.12)%和(55.23±14.79)%,a级精子百分率为(12.63±12.50)%和(29.84±14.86)%、(a+b)级精子百分率为(29.14±15.04)%和(42.28±12.67)%,精子头部侧摆幅值分别为(3.04±1.55)μm和(2.69±1.67)μm.上述精子质量参数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他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前列腺灌注引流导管技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子质量,但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精子的运动功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Kallmann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研究Kallmann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Kallmann综合征男性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性激素检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为正常男性核型,兴奋试验提示对GnRH反应良好.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下,MRI显示嗅球部缺失.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性激素检测、GnRH兴奋试验和MRI检查对于Kallmann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很重要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HIV阳性患者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的手术处理

    目的:探讨HIV阳性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手术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4月~2004年5月在援外医疗队期间收治的41例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HIV阳性患者的治疗经过,并总结相关经验.结果:41例患者均接受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和相应手术的治疗,共随访4~30个月.31例开放手术患者中27例术后恢复良好,4例术后出现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S),其中2例为阴茎癌行阴茎部分切除术,2例为结核性脓肾行肾切除术,复查CD4+T细胞<0.2×109/L,术后4~8个月死于艾滋病.10例腔内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患者术前通常采用HAART控制病毒的复制.术前CD4+T细胞计数对于确定手术时机及术后处理非常重要,术后应采用CD4+T细胞计数监测病情进展.对于HIV阳性合并泌尿系统疾病需手术处理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也应重视自身防护以避免职业性感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前列腺癌中L-plastin启动子的非甾体激素类顺式作用元件的鉴定

    目的:寻找前列腺癌中L-plastin启动子的非甾体激素类顺式作用元件序列,并鉴定其相应的转录因子与调控途径.方法:在切除L-plastin启动子中甾体类激素受体位点并建立相应的荧光素酶重组子的基础上,利用外切酶行巢式切除法分段切除L-plastin启动子基因序列,并建立相应的荧光素酶重组子,检测切除各启动子序列片段后有雄激素刺激组和无雄激素刺激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寻找调控L-plastin表达的非甾体激素类启动子基因序列所在位置,通过Transfect软件分析寻找对应的转录因子,再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切除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进一步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从而获得调控L-plastin表达的非甾体激素类途径.结果:成功分段切除了L-plastin启动子,并建立了相应的荧光素酶重组子,转染细胞后在有及无双氢睾酮刺激下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发现在-206~1片段存在明显的非甾体激素受体类的调控途径,通过软件分析发现AP-4和SP-1可以与该片段结合.切除AP-4和SP-1位点后,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以AP-4尤为明显.结论:在L-plastin启动子中,除了甾体类激素受体途径,仍然存在其他非甾体类调控途径,该调控途径的结合位点主要在-206~1之间,可能是通过AP-4和SP-1与该片段的启动子基因序列结合来上调L-plastin基因表达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分泌表达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重组腺相关病毒对糖尿病大鼠阴茎勃起的作用

    目的: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hCGRP)基因转移在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分泌表达及其对阴茎勃起的作用.方法:建立链佐脲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将VssHGCMV-hCGRP、VssCMV-GFP和rAAV空病毒液注射于阴茎海绵体.在注射后5 d,采用SMUP-PC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检测阴茎背神经电刺激诱发的阴茎勃起反应及海绵体内压(ICP)变化.切取海绵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hCGRP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放射免疫法检测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变化.结果:在VssCMV-GFP转染后5 d,显示阴茎海绵体内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广泛的GFP表达,而rAAV空病毒转染的海绵体则无GFP表达.VssHGCMV-hCGRP转染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后5d,电刺激阴茎背神经可诱发明显的阴茎勃起,监测ICP明显增高[(60.5±4.5)mm Hg,1 mm Hg=0.133kPa],而对rAAV空病毒转染的对照组STZ糖尿病大鼠以同样的参数电刺激阴茎背神经则无勃起反应,ICP无明显增加[(22.3±1.3)mm Hg],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观察显示在VssHGCMV-hCGRP转染的STZ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hCGRP表达增强,同时当电刺激阴茎背神经诱发勃起反应时,海绵体内cAMP和cGMP水平均升高,分别为(48.4±6.5)nmol/L和(21.2±13.6)nmol/L,较rAAV空病毒组[(16.7±2.5)nmol/L和(0.42±0.12)nmol/L]明显增高(P<0.01).结论:经阴茎海绵体内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VssHGCMV-hCGRP在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内获得了hCGRP转基因高效表达,其可增加阴茎背神经电刺激诱发的阴茎ICP和勃起反应.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β-肌动蛋白在大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特殊表达

    目的:寻找大鼠精子发生相关蛋白,研究β-肌动蛋白在大鼠睾丸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梯度沉降(STAPUT)法从9日龄雄性SD大鼠睾丸中分离出A型精原细胞,从成年雄性大鼠睾丸中分离出粗线期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分别提取这3种细胞的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用ImageMaster2D Elite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找出差异蛋白,对挑选出的差异蛋白做质谱分析.进一步用β-肌动蛋白抗体做免疫组化的睾丸组织定位研究.结果:在双向电泳图谱中,β-肌动蛋白在A型精原细胞、粗线期精母细胞中表达量较高,在圆形精子细胞中则表达量极少.免疫组化研究发现:A型精原细胞、粗线期精母细胞有阳性颗粒反应,圆形精子细胞则无阳性颗粒反应;在接近成熟的精子细胞中,呈现极强的阳性颗粒反应,并且越接近排放期的精子细胞,阳性反应越强.在接近成熟的精子头部,阳性颗粒反应强.β-肌动蛋白主要在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在接近成熟的精子细胞中主要表达在细胞核.结论:β-肌动蛋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有明显的阶段差异表达,推测其对精子发生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左旋肉碱和乙酰左旋肉碱合用治疗少弱精子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左旋肉碱和乙酰左旋肉碱合用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50例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入选本研究,按3:2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0例每次服用左旋肉碱1.0 g与乙酰左旋肉碱0.5 g,早晚各1次.对照组60例服用维生素E 100 mg和维生素C 100 mg,3次/d.每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精浆中左旋肉碱治疗前后的变化,每月复查精液,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与女方妊娠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90例中85例完成本研究,女方临床妊娠10(11.6%)例;治疗前后每次射精中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运动精子总数、左旋肉碱浓度和总量有显著增加,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60例中完成3个月治疗的53例,女方妊娠2例(3.7%);治疗前后每次射精中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运动精子总数、左旋肉碱浓度和总量虽有改变(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显著(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旋肉碱和乙酰左旋肉碱合用治疗少弱精子症,可显著提高每次射精中前向运动精子和运动精子总数,提高女方临床妊娠率,安全有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阴茎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并使用hNGF进行治疗,以探讨糖尿病性ED发病机制及NGF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取50只大鼠用于制作糖尿病模型,饲养8周后,取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NGF的mRNA及蛋白水平.从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中筛选出有ED大鼠,把所有大鼠分为5组:正常组、糖尿病性ED组、糖尿病性ED单用NGF组(NGF组)、糖尿病性ED单用胰岛素组(RI组)、糖尿病性ED联合应用NGF和胰岛素组(NGF+RI组,胰岛素通过颈部皮下注射给药,NGF通过腹腔内注射给药),8周后测海绵体内压(ICP),并取所有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nNOS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性ED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NGF的mRNA表达增加,蛋白含量增加.与糖尿病性ED组相比,NGF组、RI组、NGF+RI组ICP水平显著升高(P<0.05);NGF组、RI组、NGF+RI组阴茎组织中nNOS神经纤维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晚期勃起神经出现损伤并发生ED,推测可能与NGF分泌增加的幅度小于高血糖状态对勃起神经的损伤程度有关,也可能与NGF与其相应受体结合转运能力损害有关,给予外源性NGF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性ED局部神经病变减轻和勃起功能改善.提示NGF的异常在糖尿病性ED的发病及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晚期前列腺癌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的长期随访

    目的:了解晚期前列腺癌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的长期生存率.方法:选取1993年1月~2000年1月初采用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的59例前列腺腺癌患者,其中28.81%和45.76%为临床局部晚期(T3-4 NOM0期)和转移(TxNxM+期)病例,全部随访5年以上.结果:全组病例3、5、7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36%、61.46%、49.15%,其中,临床局部晚期和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77%和32.65%,而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1%和30%(P<0.01).另外,PSA>30μg/L时其长期生存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采用内分泌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病理低分化、临床分期达T3c-4NxMx或TxNxM+期及PSA>30μg/L均提示预后较差,晚期前列腺癌病例的治疗应综合多因素,选择个体化方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上海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现状,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政策与措施出台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4年7月~2005年3月,问卷调查上海7所大学医学(中、西医)、理工、文科、艺术等专业约1 192名在校学生,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 167份(97.90%).问卷涉及生殖健康需求、性态度、接触影像资料、性卫生知识和性病知识等4个部分.结果:认为自己接受过正规性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占39.33%(459/1 167);49.19%(574/1 167)选择系列讲座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41.90%(489/1 167)认为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并不增加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64.10%(748/1 167)认为在大学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的男生占45.05%(250/555),女生27.45%(168/612);未婚先孕问题上,有35.32%(196/555)男生和39.38%(241/612)女生表示可以接受;能准确计算安全期的仅44.39%(518/1 167);知道紧急避孕措施的71.38%(833/1 167);明确避孕套使用时机的57.67%(673/1 167);能准确选出我国重点预防的4个性病名字的非医科学生仅为2.19%(12/549),医科生也仅12.14%(75/618).结论:本次调查结果建议,应依照总体规划和大学生的实际健康需求,确定有关教育内容及形式,积极、稳妥地在大学有关课程中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性健康的需要;开展大学生生殖健康卫生咨询;应及时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自我保护技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患糖尿病12周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周期及其凋亡与抗氧化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患糖尿病12周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周期及其凋亡和血清与睾丸抗氧化水平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20只.腹腔注射链佐脲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末记录其存活率、体重和睾丸重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生精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百分率和细胞凋亡率,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Rs)、硝酸还原酶法、黄嘌呤氧化酶法、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DTNB)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血清及睾丸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NO合酶(NOS)活性.结果:大鼠患糖尿病12周后,其存活率、体重和睾丸重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G0/G1期生精细胞显著增加(P<0.05),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即发生了G0/G1期细胞阻滞;生精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清和睾丸MDA含量增加,其中后者增加明显(P<0.01);血清及睾丸SOD活性降低;血清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睾丸GSH-Px活性显著增高(P<0.01);血清和睾丸NO含量增高,尤其前者显著升高(P<0.01);血清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睾丸组织及血清MDA和NO含量增加,以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与糖尿病大鼠生精细胞Go/G1期阻滞和凋亡增多所致生精障碍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老年男性对性功能障碍认知和态度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中老年男性在性功能障碍方面的认知和态度,探讨男性健康的现状和需求.方法: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西城区阜外街道2 801例中老年男性进行性功能障碍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ED患病率为41.2%,其中仅12.1%去医院就诊过.在性生活和性功能方面:52.4%的受访者认为性活动在男性生活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夫妇双方性生活不满意时,55.6%的受访者认为会影响夫妻感情.49.0%的受访者认为ED是正常衰老现象,仅27.4%认为是一种疾病.虽然41.2%的受访者患有ED,但对夫妻间的性生活不满意者仅占9.7%;而配偶对夫妻间的性生活不满意率为14.1%.结论:中老年男性对性功能障碍的认知、态度和需求等方面水平偏低,应进一步加强男性生殖健康的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SD大鼠(PADAM动物模型)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分泌功能变化,探讨老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状态.方法:分别取青年SD大鼠和老年各20只,静脉血测定血清总睾酮和游离睾酮的浓度,并通过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两个年龄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学变化;此外,分别用hCG、Forskolin刺激体外培养的两个年龄组大鼠的睾丸间质细胞,比较培养基中睾酮和孕酮的浓度.结果:老年大鼠的血清总睾酮[(3.07±0.75)nmol/L]和游离睾酮[(0.71±0.65)nmol/L]均比青年大鼠[(10.89±6.11)nmol/L和(2.42±1.02)nmol/L]显著降低(P<0.05);细胞形态有较显著差异;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泌能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SD大鼠血清睾酮和游离睾酮浓度显著低于青年SD大鼠,原因在于睾酮合成酶系统整体功能衰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RECK基因在前列腺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RECK基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在不同前列腺细胞株BPH-1、DU-145、LNCaP及PC-3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4种不同前列腺细胞株(BPH-1、DU-145、LNCaP及PC-3)中RECK及MMP-9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前列腺细胞株中RECK蛋白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LNCaP及PC-3中RECK mRNA的表达较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株BPH-1中明显降低(P<0.01),MMP-9 mRNA表达则明显升高.DU-145、LNCaP及PC-3细胞株中RECK蛋白的表达较BPH-1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RECK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而MMP-9的表达量明显升高,RECK基因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其抑癌作用可能与其抑制MMP-9的表达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微营养素对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作用研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对中老年男性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DAM)作为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一种综合征,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睾酮补充治疗,但是雄激素补充治疗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影响了雄激素补充治疗的临床应用.一些研究发现,许多营养素与人体的生殖功能、精子发生、雄激素合成与分泌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E、微量元素锌和硒.本文主要从微营养素对PADAM的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前列腺炎与精神障碍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复杂,近年来,围绕慢性前列腺炎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慢性前列腺炎精神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其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前列腺炎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等方面作一回顾性综述,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学和症状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附睾穿刺和睾丸穿刺活检的护理

    近年来,附睾及睾丸取精术结合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在无精子症治疗方面已发挥重要的作用[1].本文就385例患者进行附睾、睾丸穿刺活检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纵行带蒂岛状皮瓣尿道下裂修复术的疗效观察

    尿道下裂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1],发病率约8‰.随着尿道下裂手术的创新,操作技巧和缝合材料的改进,手术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尿道下裂根据不同的类型,有多种手术方式[1],目前尿道下裂的手术方式有200多种.但因其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效果不满意.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尿道下裂30例,采用纵行带蒂岛状皮瓣尿道下裂修复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睾丸痛56例诊治体会

    对2001年4月~2005年5月我院门诊以慢性睾丸痛就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改良式阴茎背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早泄128例

    早泄是射精障碍中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占成年男性的14%~41%[1].尽管早泄的定义尚有争议,但通常以男性的射精潜伏期或女性在性交中达到高潮的频度来评价.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泄大都是心理性原因所致,多采用性行为疗法,口服药物、局部涂药等,疗效因人相差很大.近年来研究发现,阴茎感觉过敏或阴茎感觉神经兴奋性增高等器质性因素也是引起早泄的病因,我们以Tullii等[2]报道的阴茎背神经切断术为基础,并加以改良,从而降低阴茎的敏感度、延长射精潜伏期,治疗原发性早泄,自2001年9月~2005年7月共实施了128例,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欢迎订阅《中华男科学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从更好的勃起到更好的性生活:万艾可研究进展

    万艾可(枸橼酸西地那非)起效快,使患者达到和维持坚硬的勃起,已被证实为首选的勃起功能障碍(ED)治疗药物.近年来,有关万艾可疗效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其对整体性生活的改善,即对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应用心理学评价工具,如勃起功能障碍治疗满意度量表、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勃起功能障碍心理影响评分等,研究发现万艾可显著改善以下心理性因素:ED患者及其伴侣对性交和性关系的满意度、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与伴侣亲近和进行性交的欲望等.服用万艾可的ED患者性交尝试次数显著增加,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因此,万艾可产生更好的勃起,进一步促进更好的性生活良性循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精诚团结推动我国男科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今年是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成立十周年暨<中华男科学杂志>创刊十周年.分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在以吴阶平老师为首、郭应禄院士等老前辈精心培育下,在兄弟学会帮助、支持和全国男科同仁团结努力下,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资助下,这一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学会和<中华男科学杂志>十年来逐渐成长,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