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1]. 胃间质瘤一般在发现时处于中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如何提高该病的临床诊疗效果,是当下众多医学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2].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跟胃壁关系、肿瘤大小、发生部位以及肿瘤是否被破溃、穿孔等因素有关.
作者:龚小军;王传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生性肿瘤,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发生缓慢,发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多因健康查体或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而被确诊. 早期患者常有乏力、低热、多汗或左上腹坠胀感而就诊. 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以双眼视网膜微动脉瘤为首发表现的CML的诊疗经过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毛东锋;吴涛;毛军峰;陆小亚;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乳腺癌为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十年呈逐渐高发趋势.除早期手术切除以及放化疗等传统方法外,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已成为分子分型乳腺癌治疗的常规手段.乳腺癌治疗仍然伴随易转移、易复发、易产生抗性和毒副作用大等特点.细胞凋亡阻断是包括乳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大特征.探讨乳腺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异常分子机制,诱导其重新进入凋亡周期可能是治愈乳腺癌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近5年来关键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在诱导乳腺癌凋亡中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这些信号通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以期找到乳腺癌治疗的特异性分子靶点.
作者:赵相轩;温锋;卢再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致死率高,放化疗及手术等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更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亟待开发.近年来免疫疗法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措施,其中抗PD-1/PD-L1疗法在包括恶性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在卵巢癌的临床治疗中效果尚不明确.本文就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卵巢癌预后中的意义作一概述,探讨免疫疗法和其他传统疗法相结合应用于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
作者:糜亚琴;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鼻咽癌(NPC)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之一,高发于南方.NPC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虽对放疗较为敏感,但其治疗仍面临复发和转移的高风险.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NPC的高危因素,与NPC密切相关,目前是NPC形成机制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免疫应答及EB病毒相关产物两方面就EB病毒在NPC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学作用作一综述,并初步探讨免疫治疗在NPC的应用.
作者: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皮下自控镇痛(PCSA)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Ⅲ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舒芬太尼3、3.5、4μg/ml,术后行PCSA 72 h.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术后2、24、48、72 h的疼痛程度,用镇静反应程度评分标准(LOS)评估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疗法患者的镇静程度.记录各组术后自控镇痛失败率、剩余药液量、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及常见不良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和瘙痒)情况.结果 Ⅰ组术后自控镇痛的失败率为43.3%(13/30),Ⅱ、Ⅲ组均为0.Ⅰ组剩余药液量为(18.1±0.7)ml,少于Ⅱ组的(33.5±0.2)ml和Ⅲ组的(33.2±0.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按压总次数为(8.1±0.6)次,高于Ⅱ组的(1.9±0.5)次和Ⅲ组的(2.1±0.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2、24、48 h的NRS评分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2、24、48、72 h的LOS评分低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瘙痒、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Ⅰ、Ⅱ组升高(P<0.05).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PCSA的适宜浓度为3.5μg/ml.
作者:康培培;丛顾俊;赵俊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非实时引导下经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周围型肺癌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福州肺科医院进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未能发现病变,后使用EBUS检查并终确诊为周围型肺癌的14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2例行EBUS非实时引导下TBLB,40例患者行常规TBLB,比较EBUS引导TBLB和常规TBLB的诊断率、病灶发现率及安全性并总结影响诊断率的因素.结果 EBUS检查对肺部病灶的总体发现率为71.8%(102/142).EBUS引导TBLB的诊断率为69.6%(71/102),高于常规TBLB的15.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SU引导TBLB技术诊断在直径>20 mm和≤20 mm病灶中的诊断率分别为75.0%(60/80)和50.0%(11/22),超声下全包绕探头病灶和超声下不全包绕探头病灶的诊断率分别为84.4%(38/45)和57.9%(33/57),高分辨CT影像上见支气管征病灶和无支气管征病灶的诊断率分别为82.4%(28/34)和63.2%(43/6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LB活检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少量咯血、胸痛,EBUS引导TBLB和常规TBLB的咯血发生率分别为30.3%(43/142)和32.5%(13/40),胸痛发生率分别为12.7%(18/142)和10.0%(4/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US非实时引导下TBLB创伤小,诊断率高,并发症少,用于诊断周围型肺癌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谢强;瘳胜祥;卢筠;钟爱虹;连秀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