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江苏省肿瘤医院
  • 国际刊号:1674-4136
  • 国内刊号:32-1795/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56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乳腺和肺重复癌影像诊断联合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和肺重复癌影像诊断联合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6例乳腺癌患者发现肺部病变,先根据影像学资料判断肺部病变性质,再选取病灶佳活检靶点行CT引导下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分析穿刺病理结果及临床价值。结果6例肺部病变影像学分析均考虑原发性肺癌。一次穿刺成功率100%。6例中穿刺明确诊断恶性病变5例,其中4例免疫组化标记符合肺原发性腺癌。结论乳腺和肺重复癌影像学诊断联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可以满足临床诊疗的要求。

    作者:乔伟;张秀明;沈文荣;冯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食管切除术后胸腔内吻合口漏的外科处理和防治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1812例食管切除术患者55例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漏,其中28例行非手术治疗,27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的28例吻合口漏中,22例治愈,4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手术治疗的27例中,26例治愈,死亡1例为吻合口漏修补术后再次发生吻合口漏,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食管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术中及围手术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治疗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方法,如无好转应尽早手术治疗。治疗目的在于通畅引流,辅以肠内营养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肖健;杨潜;乌立晖;洪江;孙光远;王志农;赵学维;孙耀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右丙亚胺对联用吡柔比星化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吡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接受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静脉滴注,右丙亚胺的配制浓度为吡柔比星的10倍;对照组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间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左室射血分数从第4周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冯凌飞;贺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卵巢癌肿瘤标志的优化筛选与临界值确定

    目的:筛选卵巢癌实验诊断比较适合的肿瘤标志,进一步探究其临界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53、CA724、CA125、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等项目的浓度,并以文献报道的方法计算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risk of ovarian malignancy algorithm,ROMA);以SPSS软件分析研究对象肿瘤标志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它们的诊断指数(灵敏度+特异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试确定各肿瘤标志的佳临界值。结果三组的肿瘤标志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ROMA的诊断能力佳(诊断指数1.94,灵敏度0.94、特异性1.00),其它依次是HE4(诊断指数1.86,灵敏度0.89、特异性0.97)、CA125(诊断指数1.75,灵敏度0.83、特异性0.91);依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诊断卵巢癌能力大小的肿瘤标志(或项目)分别是:ROMA、HE4、CA125、CA153、CA724。结论诊断卵巢癌应优先考虑CA125、HE4和ROMA等项目,相应临界值可拟定为90.96 U/ml、81.38 pmol/l和37.22%。

    作者:周广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术前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70例Ⅰb2期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行PVB或TP或TC方案化疗结合腔内后装放疗后再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观察宫颈局部肿瘤变化及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7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14例和45例,总有效率为84.3%。3年局部复发率为31.3%,3年远处转移率为25.4%,3年总生存率为79.1%。毒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30.0%(21/70),周围神经毒性10.0%(7/70),胃肠道反应80.0%(56/70),肌肉关节痛12.9%(9/70),脱发87.1%(61/70)。手术平均出血量410 mL,手术平均时间160min。术后输尿管尿瘘2例,尿潴留12例,盆腔淋巴囊肿合并感染1例,均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同步放化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可耐受,不影响后续的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轻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邵佳;何爱琴;陈曾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

    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化疗方案及同步适形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112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局部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时给予鼻咽+颈部适形调强放疗。观察组在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为一周期)。结果两组随访率为100%,两组的1、3、5年总生存率,1、3、5年无复发生存率,1、3、5年无转移生存率,1、3、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Ⅲ、Ⅳ度白细胞减少、急性黏膜反应及颈皮炎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和同步适形调强放疗能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副作用。

    作者:宋海平;张宗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术后乳糜胸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食管癌手术后乳糜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胸腔镜经右胸入路行胸导管结扎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16例。结果16例患者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5 min。术后引流时间4~9天,平均引流时间5.5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后并发乳糜胸应尽早行胸腔镜手术干预,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吕俊杰;吴清泉;谷彪;徐克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连续间置空肠储袋代胃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连续间置空肠储袋代胃术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面的优点,以减少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总结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抚顺市中心医院7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传统的Roux-en-Y消化道重建及Roux-en-Y+空肠储袋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并发症、Visick分级指数及营养指标等。结果应用连续间置空肠储袋代胃术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32例病例术后恢复良好,与另外两组消化患者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术后1年的Visick分级指数及营养指标较好。结论全胃切除术后连续空肠储袋代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作者:张鹏飞;秦伟;张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附184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或全切除术的18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情况、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评价该微创手术在肾上腺肿瘤治疗中的效果。结果184例手术有181例成功在后腹腔镜下实施,3例中转为开腹手术。手术时间58~205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10~500 ml,平均65 ml;引流管留置时间1~10 d,平均3.8 d;术后住院天数4~11 d,平均6.6 d。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具有术野清晰、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首选术式。

    作者:李世杰;陈小楠;吴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全胸腔镜下四孔法肺癌根治术在县级医院的应用体会

    目的:评价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四孔法全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左上肺叶切除16例,左下肺叶切除7例。右肺上叶切除20例,右肺中叶切除1例,右肺下叶切除1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例。手术时间70~250(130.2±35.8)min,术中出血量30~800(250.4±114.8)ml,淋巴结清扫数目7~24(12.5±4.8)枚。术后拔管时间3~11(4.5±2.6)天,术后住院时间6~14(8.3±3.6)天。肺部并发症3例(6.4%),胸部疼痛3~4分。术后病理结果:腺癌42例,鳞癌9例,小细胞肺癌1例,肺泡细胞癌2例,腺鳞癌2例。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全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只要条件成熟即使在基层医院也能够安全开展。

    作者:王道猛;钱斌;吴俊;张春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德州市女性宫颈HPV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了解德州市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况及HPV病毒基因型分布,为宫颈癌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送检的德州市人民医院3006例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对各型检出率、年龄分布及多重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总检出率为17.80%(535/3006),高危型中以 HPV-16、HPV-52、HPV-68检出率高,分别为3.20%、1.30%、1.26%;低危型中以HPV-6、HPV-11多见,检出率分别为1.50%、1.13%。多重感染共79例,占总感染的14.77%(79/535),其中二重感染60例(11.21%)、三重感染14例(2.61%)、四重感染5例(0.93%)。HPV感染在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年龄组中,阳性率分别为16.20%、16.70%、18.20%、16.90%、38.40%,HPV阳性率在56~65岁组达到高峰。结论高危型HPV-16、HPV-52、HPV-68及低危型HPV-6、HPV-11是德州女性宫颈HP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别,多重感染较常见,感染人群集中于老年组。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一次可检测21种HPV基因型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HPV感染的检测。

    作者:王晶;刘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胃癌D2根治性切除术中对脾门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胃癌D2根治术中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中上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脾组50例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切脾组46例行全脾切除术。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No.10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及平均清扫No.10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脾组发生并发症3例(6.0%),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肠梗阻各1例;切脾组发生并发症5例(10.9%),其中胰漏2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腹腔出血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取得同切除脾脏相同的效果,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作者:马伟达;金正贤;王树生;姚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实践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开展以“降低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品质管理循环即Plan-Do-Check-Action(PDCA)的方法,对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分析改进的效果。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25.5%降低至改善后的7.4%。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效果显著,并且提高了科室内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吁佳;杨菊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妇科肿瘤患者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妇科肿瘤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妇科肿瘤的出院患者,按照电话回访制度进行至少2次/月的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3个月后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共回访出院患者200例,均对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给予了有效评价,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次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均有明显改善,对医嘱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结论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作为延伸护理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及指导治疗,还能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更有效实施心理护理与干预,提升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及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祁丽银;符卜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辅助CT引导肺癌穿刺活检的护理

    目的:探讨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辅助CT引导下肺癌病灶细针穿刺活检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过程中护理的价值。方法30例影像学诊断为肺癌的住院患者,先行胸部MR平扫检查,包括DWI序列,再根据DWI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预定穿刺针活检靶部位,然后行CT引导下肺部病变靶区细针穿刺活检术,对于所有病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护理,积极配合穿刺。结果所有患者选择穿刺靶点时,均避开病变坏死区及肺不张或阻塞性炎症区域,而选取肿瘤实性区域进行穿刺活检,穿刺病理均确诊为肺癌,穿刺成功率及阳性率为100%。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在CT引导下肺癌穿刺活检中,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患者配合检查及手术,缩短穿刺时间,有效避免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冯义涵;乔伟;刘念龙;周士波;冯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肿瘤患者住院睡眠质量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睡眠质量,探讨及分析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住院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例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通过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睡眠质量,分析睡眠不良(PSQI≥7)和睡眠良好(PSQI<7)的情况;对PSQI≥7的患者进行干预性护理,并观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睡眠不良者141人,占70.5%,PSOI评分为11.62±2.17,睡眠良好者59人,占29.5%,PSOI评分为3.54±1.16,两组的PSO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睡眠不良者采用干预性护理后,患者睡眠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SOI评分为9.41±2.03,与未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及噪音是影响肿瘤患者住院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住院患者睡眠情况,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汪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HAP1)的研究进展

    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化性疾病,其发生癌症的危险性明显低于其一级亲属及一般人群,预示着HD患者体内应该存在某些可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活性物质。近些年来亨廷顿相关蛋白1(huntingtin-associated protein 1,HAP1)因与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HD的发病机制从而倍受关注,论文就HAP1近些年的研究进展作一概括阐述,以期为预测肿瘤发生发展提供一种功能性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君莹;吴建中;陈丹;宋雪;朱丽伟;马蓉;曹海霞;唐金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RI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的应用进展

    目前,对于早期表浅、局限于肠壁的直肠癌(T1、T2期),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而对进展期或不能手术切除的直肠癌(T3、T4期),近年来采用新辅助放化疗(CRT),降期或病理完全缓解后手术治疗。手术前提是需要对原发病灶局部扩散、边缘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以及T分期、环周切缘、直肠系膜筋膜进行准确判断。MR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等特点在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分期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该文就磁共振弥散加权、高分辨率成像和增强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卢俊;尹化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胸壁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左侧胸壁肿块10余天”于2013年8月19日入院。专科查体:体温正常,左侧胸壁近腋窝处可及约10 cm ×8 cm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楚,局部皮温不高,无红肿。胸部增强CT提示:左侧胸大肌偏外侧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

    作者:潘伟;魏小东;谢骏;汪正伟;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胃脂肪瘤1例报道

    1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因“间断性腹痛,食欲减退半年余”于2013年11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年余出现间断性腹痛,腹痛时伴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及黑便,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且食欲逐渐减退,半年体重减轻约5 kg。入院查体: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胃镜检查见胃窦部一大小约3.5 cm ×2 cm肿块,病理为正常胃组织(黏膜)。腹部CT检查示胃窦3 cm ×2 cm低密度影,考虑脂肪瘤。遂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活检示胃黏膜下脂肪组织,符合脂肪瘤诊断。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小弯侧肿物,大小约3.5 cm ×2.5 cm,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肿块切开肉眼观为黄色脂肪组织,病检确诊为胃脂肪瘤。术后患者出现呕吐胃内容物,伴厌食、乏力等症状。行胃镜检查示:吻合口梗阻。遂行梗阻部位切除,重新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陈茂盛;王涛;韩继祥;李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结肠腺癌合并右肺类癌1例报道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大便带血3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就诊。就诊前近期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咳血,无胸闷喘憋等呼吸系统症状。既往有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2级)、冠心病、腰椎间盘突出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毒物、放射物接触史,无家族性遗传或肿瘤病史。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胸部正侧位片无明显异常发现,未行胸部CT检查。腹部彩超及 CT提示:乙状结肠占位。结肠镜检:距肛门15~23 cm处见肿物充血、水肿、糜烂,累及环周,病理提示高分化腺癌。遂完善术前准备,于2010年6月7日在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腹膜反折上方10 cm处一直径约6 cm肿物,质韧、固定,侵及浆膜,肠腔仅容指尖通过。术后病理(解放军第401医院病理号:102457)提示:结肠高分化腺癌(溃疡型,6 cm ×1 cm),侵达深肌层,肠周淋巴结1/6见癌转移,切缘(-)。D2-40免疫标记显示淋巴管未见癌栓。免疫组化染色:TS(-),P-gp(++),ERCC(-),EGFR(-),GST-π(-),MRP (+++),LRP (++),HER-2(-)。术后恢复好,于青岛市肿瘤医院行FOLFOX4方案化疗,具体方案为:奥沙利铂0.2 g/m2 d1、氟尿嘧啶0.75 g/m2 d1~5、亚叶酸钙0.3 g/m2 d1~5。化疗期间每2个月复查1次腹部彩超、胸部CT及肿瘤放免血液学指标等。2010年8月首次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直径约2 cm占位,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当时考虑为结肠癌肺转移可能性大,且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遂仍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经6个疗程化疗,此期间数次复查胸部CT,未见右下肺肿物有明显增大或缩小,亦未再出现双肺或纵隔其他病变。经动员同意,于2010年10月19日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2 cm,未侵透脏层胸膜,肺门周围除数枚色黑淋巴结外未见其他明显异常淋巴结,行右肺下叶切除+第二肺门色黑淋巴结清除术。术后病理(青岛市肿瘤医院病理号:1006011)示:类癌,嗜酸细胞型,直径2cm,位于距肺门2 cm处扩张支气管内,未侵及脏层胸膜,第二肺门淋巴结(-)。免疫组化:cgA(+),NSE(+),Syn (+),K167:10%(+),Ker (+),S-100(+),P53(-),PCNA(+)。术后未针对右肺类癌放化疗,随访2014年4月未发现双肺及纵隔有异常病变。

    作者:任辉;李来;于永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er3)基因在人结肠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结肠癌组织中Her3基因的表达,利用siRNA技术下调结肠癌细胞系中Her3的表达,利用体外细胞模型分析相关机制。结果 Her3基因及蛋白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水平较正常组织显著增高;Her3的表达与AKT信号的激活呈正相关。体外研究表明,随着Her3基因的表达下调,结肠癌细胞株SW480及Lovo的增殖显著下降,凋亡显著增加;且Her3表达下调后,AKT及MAPK的激活显著下降。结论 Her3基因在人结肠癌中高表达,且与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其机制可能是Her3增强了表皮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

    作者:高俊;吕龙;陈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卵巢癌SK-OV-3细胞在2 D和3 D培养系统中生长特性的比较

    目的:比较卵巢癌SK-OV-3细胞在2D和3D培养系统中的生长特性。方法将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采用2D和3D培养系统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SK-OV-3细胞在2D培养系统中呈单层贴壁生长;在3D培养系统中形成多细胞球样体(muti-cellular spheroid,MCS),生长速度较2D培养系统慢。在2D培养系统中SK-OV-3细胞的S/G2-M期细胞比例为(53.7±5.8)%,明显高于在3D培养系统中S/G2-M期细胞比例[(40.9±2.0)%,P<0.05]。结论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MCS三维培养系统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状况,是卵巢癌研究的良好平台。

    作者:贡震;苏亦平;徐寒子;孙志华;吴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icroRNA-21在老年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探讨miRNA-21在肝细胞癌(hepatoe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及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30例HCC患者为研究组,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老年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以及患者血浆中miRNA-21表达水平。结果 miRNA-2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患者血浆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组织及血浆中miRNA-21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均显著正相关(r=0.685,P<0.05;r=0.603,P<0.05);而肝癌癌旁组织中miRNA-21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r=0.125,P>0.05)。结论 miRNA-21在老年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对应癌旁组织及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织明显升高,其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提示miRNA-21可能作为老年肝癌潜在预后评价指标。

    作者:陆振华;周亚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