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能够提示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首发和复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纤维的变化及其差异. 方法:2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首发9例,复发11例)和20名正常对照者均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未发现异常者继续进行DTI和结构MRI(3D)扫描,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技术对DTI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抑郁症组白质纤维结构在双侧额中回、右顶下小叶及双侧脑岛等区域白质的各向异性值(FA)显著降低(各脑区P均<0.001,cluster>30像素);与首发抑郁症患者相比较,复发抑郁症患者右侧额上回、右顶叶冲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右顶下小叶等区域FA值降低更为显著(各脑区P均<0.001,cluster>10像素). 结论:重性抑郁症患者存在脑白质异常,抑郁反复发作会导致脑白质损害进一步加重.
作者:姚志剑;刘海燕;卢青;王丽;刘文;滕皋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的可能性. 方法:对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家系采用分离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女性患者为男性患者的2倍,先症者中男女之比为38:77;在家族中单相抑郁症男女之比为47:105(P均>0.05).母病父正常时女儿的患病率为37.5%(X2=1.0000,P均>0.05),儿子的患病率为16.7%(X2=5.3333,P<0.05);父病母正常时女儿的患病率为83.3%;父母均患病时女儿的患病率为66.7%(X2=0.1667,0.8333;P均>0.05).无父亲-儿子传递现象.女性患者兄弟的患病率为4.0%,明显低于姐妹的患病率为12.5%(P<0.05);男性患者兄弟的患病率为2.4%,与姐妹的患病率相近(P>0.05).亲-子代同病率为12.2%,母-子代同病家系为5.3%,先证者父母、同胞的患病率分别为5.2%及7.0%(P<0.05或P<0.0001). 结论:单相抑郁症与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祁曙光;董小惠;张云彪;安宝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微小躯体异常(MPAs)与阴性症状及语词记忆缺陷的关系. 方法:对36例有家族史和50例无家族史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躯体异常量表(W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并在恢复期进行选择性提醒测验. 结果:有家族史组MPAs评分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家族史组(P<0.05);有家族史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无家族史组,其中阴性症状子项目中情感迟钝、抽象思维困难、交流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3项评分显著高于无家族史组;有家族史组语词记忆10次通过率低;回忆总数、保持数、长时再现数及恒定长时再现数均低于无家族史组. 结论:有家族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MPAs异常比例高,阴性症状较多,语词记忆能力也明显较差,反映遗传可产生多方面影响.
作者:李祥仁;周爱华;汤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特征及其差异,为心理应激性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睡眠自评量表(SRSS)对43例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对患者的客观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PSQI和SRSS分别为(14.0±3.2)分和(32.4±5.0)分,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7分和(22.1±5.5)分.与PSG睡眠参数常模比较,总睡眠时间(研)、睡眠潜伏期(SL)、各睡眠时相、睡眠结构短觉醒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但长觉醒次数(9.7±4.7)次较常模5次明显增多;主观SL(55.7±52.7)min,较客观SL(18.8±20.0)min显著为长(t=-4.619,P=0.001);主观TST(306.3±113.1)min.较客观TST(376.8±46.7)min显著为短(t=-3.764,P<0.001). 结论: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存在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具有高估SL,低估TST的特点.
作者:李艳;徐碧云;杨志敏;欧碧阳;肖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儿童期起病和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差异. 方法:儿童期起病26例(儿童组),青少年期起病68例(青少年组);采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采用病前适应性量表(PAS)对患者病前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父母的生育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9,P>0.05);青少年组出现思维内容障碍64例(94.1%)明显高于儿童组18例(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0.461,P<0.05);儿童组男性在同伴关系、学校适应性及PA5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女性(P均<0.0s);青少年组男性在学业成绩上显著高于同组女性(t=2.548.P<0.05).儿童组男性学校适应能力较青少年组男性显著为差(P<0.05).有家族史的两组男性在同伴关系上差异有显著性(t=3.873,P<0.05). 结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中思维内容障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与起病年龄有关.
作者:张晨;谢斌;易正辉;范娟;江文庆;禹顺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奥氮平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观察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用奥氮平治疗8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监测血药浓度,同时记录剂量、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奥氮平剂量5~25mg,血药浓度为3.0~86.0μg/L,平均(25.5±13.5)μg/L,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r=0.582).血药浓度<10μg/L者13例,10~20μg/L者43例,>20μg/L者9例,其显效率分别为5例(38.5%)、33例(76.7%)和6例(66.7%).<10μg/L与>10μg/L的显效率以后者显著较高(P<0.05);而10-20μg/L与>20μg/L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药浓度<10μg/L有2例(15.0%),10-20μg/L有23例(53.0%),>20μg/L有8例(89.0%)发生了不良反应,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以10~20μg/L较为适宜,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袁国桢;张明廉;姚建军;季庆;张霞;倪素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 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亲属组)与90名对照者(对照组)均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与持续操作测验(CPT)评估其认知功能. 结果:亲属组WCST中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CPT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亲属组WCST中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CPT中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WCST中的持续错误数和CPT评分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对严重者有必要进行干预.
作者:陈祖金;林跃泉;聂洪;范红;蔡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LC25A1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孤独性障碍的遗传关联性.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DNA芯片杂交技术,在124个汉族孤独性障碍患儿核心家系中,检测了SLC25A12基因的2个SNP位点(rs2056202,rs2292813),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单倍型的方法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在124个患儿核心家系中,所测得的2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x2=0.009,P=0.92;x2=0.006,P=0.94).而且这2个SNP处于一个强连锁不平衡区域(D'=0.842,r2=0.566).对124个核心家系TDT检验,发现带有杂合子基因的父代优先传递给子代的等位基因的传递率和此传递率的置信区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样本的2个SNP位点,未发现与孤独性障碍的显著关联. 结论:SLC25A12基因可能不是这些汉族家庭儿童孤独性障碍的主要易感基因.
作者:邹冰;柯晓燕;杭跃跃;王民洁;周颖;程璐;陈平;洪珊珊;孙蓓丽;陆祖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5-羟色胺2C(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方法: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3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别测定所有受试者的5-HT2C受体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由于5-HT2C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故对女性个体行基因鉴定,对男性患者只行半合子型鉴定.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男性半合子型T、c分布频率分别为31.8%和68.2%,对照组为41.7%和58.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11,P>0.05).抑郁症组女性基因型TT、CC分布频率分别为46.4%和53.6%,对照组为16.7%和83.3%,无T、C杂合子基因型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0.4,P<0.001).抑郁症组T、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2.3%和57.7%,对照组为22.9%和7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72,P<0.01). 结论:5-HT2C受体基因启动子区-759C/T单核苷酸置换多态性与女性伴自杀行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关性,而男性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此无关.
作者:赵后锋;胡存昆;朱相华;耿德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司法鉴定中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表现特点. 方法:2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案例资料,按是否意外事故所致,分为意外事故组177例和非意外事故组46例,对两组的病因诊断、一般情况、鉴定目的及症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意外事故组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3.7±14.3)岁;非意外事故组则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1.6±17.7)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18,P<0.01).意外事故组以男性较多、文化程度较低及作伤残评定较多,而非意外事故组则以民事行为能力评定显著较多,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能力评定及伤残评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P<0.001).意外事故组主要病因诊断是脑外伤172例(97.2%),非意外事故组是阿尔茨海默病18例(39.1%);意外事故组以遗忘综合症显著为多,非意外事故组则以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显著为多(P<0.01). 结论:意外事故组因起病的方式、病因、病程甚至发展和预后均与非意外事故组不同,因此两组的症状表现形式及鉴定目的也有所不同.
作者:曹威;冯少慧;刘小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哌甲酯缓释片与速释片治疗男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息儿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缓释片组41例,速释片组39例;疗程12周.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Conners多动指数(CIH)及中国儿童韦氏智力测定量表(C-WISC)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两组PSQ在多动指数、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4个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4周,缓释片组在心身问题和焦虑2个因子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8周,速释片组焦虑因子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12周,两组CIH总分均显著下降(P均<0.01).缓释片组C-WISC评分、操作分及B、c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速释片组除C因子分以外,其他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两药疗效相当.缓释片每天1次服药,可增加患儿服药的依从性.
作者:卜茹;周宏辉;孙金荣;储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亚综合征性抑郁(SSD)患者的认知功能. 方法:45例SSD患者,以31例抑郁症患者和2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SSD组和抑郁症组均使用抗抑郁剂治疗12个月以上.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临床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3组患者的认知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度. 结果:治疗3个月,SSD组和抑郁症组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记忆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WCST正确百分数、随机错误数与对照组相比仍未恢复正常(P<0.01). 结论:SS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治疗后症状虽有缓解,但部分认知功能仍不能完全恢复.
作者:周春英;陶荣芬;黄晓卫;顾永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7篇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文章进行再分析. 结果:奥氮平自身对照比较的治疗效应极大(x2=141.00,P<0.05).治疗2周和治疗结束,奥氮平与对照药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药相比,奥氮平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药组(P<0.05或P<0.01). 结论:奥氮平与对照药的临床疗效相仿,但不良反应明显较少.
作者:王刚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长春西汀对复发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复发性抑郁症患者78例,按就诊及确诊顺序编号,单号为合用组(文拉法辛联合长春西汀);双号为单用组(单用文拉法辛).疗程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4周,以合用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单用组(P<0.01或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文拉法辛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单用文拉法辛,长春西汀对复发性抑郁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曹月梅;夏春同;徐惠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分别给予奥氮平和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GI-SI)、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PANSS总分及CGI-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奥氮平组显效率76.0%,阿立哌唑组显效率72.0%,两组疗效相仿(P>0.05).奥氮平组嗜睡、体质量增加、血脂升高的不良反应均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P<0.01);阿立哌唑组锥体外系反应、失眠、兴奋或激越均明显高于奥氮平组(P<0.01). 结论: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安全性较高.
作者:苏琴;黄惠容;高爱群;黄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40例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8周,总有效率为80.0%.不良反应轻微. 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依从性好.
作者:张新功;孙建中;王涛;蒋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抑郁心理对其特异性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42例,经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后分为无抑郁组50例,轻度抑郁组36例和中度抑郁组56例.运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定3组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果:在SIS的8个维度中,轻度抑郁组在体力.记忆/思维,情绪,日常活动能力,社会参与等维度的评分低于无抑郁组(P<0.05).中度抑郁组在体力,记忆/思维,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杜会参与等维度的评分低于轻度抑郁组(P<0.05或P<0.001).中度抑郁组除手功能外的其他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无抑郁组(P<0.05或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抑郁程度与其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抑郁程度重者生存质量较差.
作者:王宁群;李宗信;黄小波;陈文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迟发性运动障碍(TD)在有糖尿病与无糖尿病的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发生率.方法:对1 016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时点调查,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患者有无TD及严重程度. 结果:TD的总发生率为10.93%.糖尿病组中TD的发生率为18.50%,非糖尿病组中TD的发生率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72,P<0.01).糖尿病组中TD患者的AIMS平均为(7.97±1.35)分,非糖尿病组中AIMS平均(6.60 ±2.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79,P<0.01). 结论:糖尿病可能是TD发生的1个重要易感因素.
作者:陆爱益;曹永康;潘羽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脑功能特征. 方法: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记录50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1名正常人的脑功能图谱.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海洛因依赖组的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分别为(11.7±1.1)mHz和(11.5±1.9)mHz,明显高于对照组(7.6±2.4)mHz和(5.6±3.0)mHz(P<0.01);多巴胺为(3.3±3.7)mHz,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4.0)mHz,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从脑电生理结果观察,海洛因依赖者的大脑功能有明显损害.
作者:郝立峰;张忍利;唐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坦度螺酮与多虑平治疗焦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6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坦度螺酮组和多虑平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坦度螺酮和多虑平治疗.疗程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坦度螺酮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3.3%和46.7%,明显高于多虑平组的60.0%和36.7%(P<0.05);坦度螺酮组和多虑平组HAMA评分治疗前分别为(28.3±6.1)分和(29.2±5.7)分,治疗4周,分别下降至(10.9±4.6)分和(15.8±5.1)分,两组均有效但以坦度螺酮组显著为好(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坦度螺酮组较多虑平组少而轻.结论:坦度螺酮治疗焦虑症疗效明显好于多虑平,显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丁卫祥;周小平;沈卉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阴性和阳性症状的特点. 方法:对49例分裂样精神病与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作对照研究. 结果: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裂样精神病组中有妄想症状者明显多于精神分裂症组;而精神分裂症组中情感平淡、思维贫乏等阴性症状者明显多于分裂样精神病(P<0.01). 结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在阴性、阳性症状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彭龙颜;侯召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比较利培酮与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治疗精神分裂症对体质量及血脂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5年至2006年期间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发或停药>3个月;无严重躯体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药物、酒依赖;血脂、体质量在正常范围内;年龄18-65岁.
作者:易峰;邹晓君;蔡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们对利培酮(商品名:维思通)和阿立哌唑(商品名:博思清)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作者:任宏泉;郭操;王维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们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前后颅脑CT的形态改变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2年至2007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颅脑CT扫描资料完整者.
作者:郑润君;陈埼;詹庆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4年至2005年我院女性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初次发病未用过抗精神病药;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使用激素,妊娠及哺乳和药物过敏者.共60例,奎硫平组30例,年龄18~52岁,平均(30.1±1.2)岁,平均病程为(3.3±2.1)年.利培酮组30例,年龄18~54岁,平均(28.9±8.1)岁,平均病程(3.4±2.2)年.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陈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以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男性服刑人员抑郁情绪,探讨心理状况,为教育、改造罪犯提供心理依据,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作者:洪伟;张南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以阿立哌唑与奋乃静分别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并作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60~80岁;无重大躯体疾病,无酒及药物依赖;共104例.阿立哌唑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4.0±8.2)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8.2±3.6)年.奋乃静组52例,男22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4±7.8)岁;病程3个月~22年,平均(7.9±4.2)年.两组以上各项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杨庆林;王建彬;刘淑娟;赵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为了解氯氮平剂量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我们对长期服用氯氮平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长期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作者:詹荣庭;张明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短暂精神疾病患者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反应?我们遇到9例,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1998年至2003年到我院复诊时排除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共9例,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43.2±4.3)岁;诊断为癔病性精神病3例,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4例,妄想阵发2例;有7例曾住院1次,2例门诊治疗;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其中奋乃静4例,剂量18~24 mg/d;氯丙嗪3例,剂量200~350 mg/d;氯氮平2例,剂量100~200 mg/d.用药时间3~8年,平均(4.2±3.1)年.
作者:丁晓烨;孙佩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病例患儿男,13岁.因缓起夜间睡眠差、心情烦躁6个月,言语欠清晰、偶流口水4个月入院.患儿自6个月前起难以入睡,心情紧张,无故发脾气.诊断儿童情绪障碍,给予帕罗西汀及小剂量舒必利治疗.
作者:胡春凤;李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男,14岁,汉族.自7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眨眼,吸鼻子,做鬼脸,耸肩.9岁起动作明显增多,反复不自?栽主眨眼,做鬼脸.甩头,跺脚,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易发脾气.11岁起诊断为多动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大剂量为10 mg/d,维持6个月,症状仅轻微控制,出现困倦,行动迟缓,坐立不安等反应.氟哌啶醇减至6 mg/d,合并硫必利0.9 g/d,并使用苯海索4 mg/d,以此治疗1年余.症状控制仍不明显,且渐出现头后仰,喉咙出声,说脏话等症状.
作者:何凡;郑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们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司来吉兰治疗嗜睡,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病例例1,患者男,26岁.因白天发作性睡眠伴自言自语傻笑7年入院.7年来患者白天上课时睡觉.每次睡觉时间约30 min左右,每天发作约10次,每次都能自己醒来,醒来后继续学习,行走时伴有自言自语傻笑.家族史阴性.
作者:郭伯焕;郭沈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女,32岁.未婚,工人,高中文化.因长期工作紧张劳累,于1年前因饮食起居无规律,而诱发呃逆,发作频率为2~3次/min,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发病后经静脉滴注氯米帕明15 d,稍有好转,但仍有发作,给予口服氯氮平25 mg/d,多虑平100 mg/d,2个月仍无效.停药后呃逆明显加重,发作频率为5~10次/min,并经常呕吐胃内食物,胃疼,随情绪波动时轻时重.
作者:侯爱玲;邓炳焕;刘泽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男,16岁,学生.因睡眠中发作性打闹2周,由校医及同学送诊.患者体态单薄瘦小,言谈举止稍显木讷,问答尚切题,但反应略迟疑,口齿不利.就诊时多是同学代述,本人或支吾、或点头附和.
作者:章国燕;孙燕玲;张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女,42岁.无故心情沮丧、悲观想死、失眠3周到我院就诊.3周前无明显原因渐出现心情差,觉得自己处处比不上别人,感到生活无意义,总想哭泣,甚至有想死的念头,睡眠差,早醒.
作者:过斌;屈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女,52岁.反复发作性手足抽搐、闷闷不乐2年.8年前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2年来有手足抽筋,并伴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兴趣减少,饮食紊乱,睡眠差.
作者:周光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于首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癎样放电时间[1]过长的患者,在第2次治疗时电量如何调整目前尚无定论.我们对第2次治疗中增加或不增加电量的放电情况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魏宏强;杨勇超;张中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与传统电休克治疗(TECT)躁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60例躁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每组治疗6次为1个疗程;采用Bet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体评定量表(G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疗效相当,TECT起效更快,MECT不良反应更小.两组对记忆力均有影响,但TECT对记忆影响时间较长,持续2周以上. 结论:MECT对躁狂症疗效好,安全性高.依从性强,可替代TECT,值得推广.
作者:李启斌;古田;张雪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 方法:1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经MECT和4|D例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GDNF浓度,并与30名正常者对照比较. 结果:MECT及抗抑郁治疗前,难治性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血清GDNF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难治性抑郁症组中对MECT有效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MECT无效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经抗抑郁药冶疗8周,抑郁症组患者血清GDNF浓度也显著增高(P<0.01). 结论:GDNF可能在MECT和抗抑郁药治疗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沙维伟;张晓斌;周宏辉;张玉梅;刘进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们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抑郁症的睡眠脑电图(PSG)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抑郁症组为我中心首次发病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MAD)总分≥17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躯体疾病或药物依赖,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8 ±14)岁;平均病程(21.0 ±14)周.对照组为30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3.8 ±12)岁.抑郁症组均接受1个疗程(12次)MECT.
作者:何永光;王祖承;王飙;陈兴时;易正辉;楼翡璎;王晓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几乎立竿见影的疗效尚无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比拟,故现今仍然被美国医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APA)推荐使用[1].我们对MECT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作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杨忠;宋静波;祝敬溪;谭文钟;许建君;赵胜军;顾冬云;马建玉;时云文;杨小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7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药物联合MECT)和单用组(单用药物治疗),每组各38例.合用组自药物治疗3周起增加MECT,疗程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MECT对记忆力的影响. 结果:合用组总有效率84.2%和显效率55.3%显著高于单用组的60.5%和31.6%(x2=4.34,5.33;P均<0.05);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均<0.01),以合用组显著低于单用组(P<0.01或P<0.05);W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兵华;曾德志;樊学文;华曙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运动促进成年神经再生的机制以及运动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奚广军;张志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双向障碍中的混合状态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金卫东;陈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家庭治疗作一简述.
作者:强晓玲;樊爱珍;闫青红;谭庆荣;孙莉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精神病患者的婚姻状况做一简述.
作者:谢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精神分裂症以病程形式分类及其指导治疗的意义提出见解.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妄想性障碍的诊断提出讨论.
作者:杨怀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对脑血管病患者康复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抑郁组和无抑郁组,对抑郁组在给予抗抑郁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采用改良Ba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 结果:两组ADL评分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加.但以无抑郁组ADL较抑郁组明显增高(t=2.347,P<0.05).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及时发现抑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作者:方军;屠丽君;张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