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首次躁狂发作未用药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检测105例首次躁狂发作未用药患者(患者组)和10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UA水平,同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躁狂症状严重程度. 结果:患者组血清UA水平[(371.17 ± 103.6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01.10 ± 78.40)μmol/L](P<0.01);高尿酸血症(HUA)发生率(35.2%,3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5%,9例)(P<0.01);患者组男性[(399.20 ± 99.35)μmol/L]和对照组男性[(329.62 ± 76.34)μmol/L]之间、患者组女性[(333.80 ± 100.71)μmol/L]与对照组女性[(263.06 ± 64.23)μmol/L]之间血清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UA水平与YMRS评分无相关(P>0.05). 结论:首次躁狂发作未用药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但其与躁狂病情无关.
作者:张立刚;亓向前;陈景旭;陈红梅;周双桨;王宁;王绍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AP)对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勃起功能及血浆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问卷(IIEF-5)对以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及齐拉西酮单一治疗≥6个月、具有稳定性伴侣的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例进行总体勃起功能障碍(ED)评定,以IIEF-5≤21分定义为ED;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的血浆PRL水平. 结果:ED发生率氨磺必利组显著高于氯氮平组、喹硫平组及阿立哌唑组(P均<0.001),利培酮组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P<0.01).血浆PRL水平氨磺必利组、齐拉西酮组及利培酮组显著高于氯氮平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及阿立哌唑组(P均<0.001),帕利哌酮组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P<0.001).IIEF-5评分与全部患者及氨磺必利组、帕利哌酮组和齐拉西酮组血浆PRL水平呈正相关(P均<0.001). 结论:AAP中氨磺必利较易导致ED,利培酮次之;且氨磺必利、齐拉西酮及利培酮可能导致血浆PRL水平增高.
作者:王韵;方贻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鲁唑对大麻素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长时程抑制(LTD)的影响. 方法:30只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U210组和利鲁唑组,每组10只.对各组大鼠进行颅内双侧腹侧被盖区(VTA)立体定位并留置注射管;分别给予对照组、HU210组双侧VTA区留置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利鲁唑组注射利鲁唑(100 pmol/μl),每侧均为10 μl;30 min后分别给予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HU210组和利鲁唑组腹腔注射HU210100 μg/kg;均为1次/d,连续5 d.后1次注射HU21024 h后制备脑片,每只动物取2张脑片分别进行高频电刺激(HFS)和低频电刺激(LFS),观察fEPSP变化,即诱导长时程增强(LTP)和LTD. 结果:HFS及LFS不能诱导对照组VTA脑片的LTP或LTD;HU210组脑片经LFS可以诱导出明显的LTD;利鲁唑组脑片LFS不能诱导出LTD.结论:利鲁唑能抑制大麻素诱导的大鼠神经细胞fEPSP的LTD;有望成为治疗大麻素成瘾的新途径.
作者:徐逸;韩静;朱舟;刘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微小RNA(miR)-132表达水平在抗抑郁治疗前后的改变. 方法:给予32例MDD患者(MDD组)8周的抗抑郁药治疗;以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分的减分率≥50%为有效;治疗前后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MDD组患者PBMC中miR-132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 结果:基线期MDD组PBMC中miR-132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治疗后MDD组PBMC中miR-132相对表达量较基线明显上调(t= -2.356,P=0.025);且有效患者miR-132表达水平较基线明显升高(t= -2.804,P=0.01),无效患者治疗前后PBMC中miR-13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943,P=0.438). 结论:MDD患者PBMC中miR-132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抗抑郁药的疗效有关.
作者:曾端;和申;江开达;彭代辉;方贻儒;钱伊萍;禹顺英;李华芳;刘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抗抑郁作用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54例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在接受MECT基础上,研究组(26例)联合rTMS治疗,对照组(28例)联合伪rTMS治疗;分别于MECT治疗前、第6次MECT次日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 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WCST中持续性错误应答数(PE)、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FC)、以及P300波幅与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AMD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协方差分析显示,研究组WCST中PE、P300潜伏期延长幅度及P300波幅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F=6.155、6.761、7.138;P均<0.05). 结论:应用MECT的抑郁障碍患者联用rTMS可增强抗抑郁效果,并减轻MECT所致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王伟;朱文娴;周兆新;王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鉴定中不同鉴定申请者与刑事案件性质及鉴定意见的关系. 方法:对271例精神鉴定的刑事案件按精神鉴定申请者分为家属申请组(155例,57.2%)、办案机关申请组(95例, 35.1%)、本人申请组(21例,7.7%);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被鉴定的犯罪嫌疑人一般情况、案由、诊断和结论,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3组被鉴定者既往精神疾病史(χ2=5.424,P<0.05)、诊断为精神疾病的比率(χ2=14.807,P<0.01)、鉴定责任能力的分布(χ2=9.58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肇事案与家属申请的关联明显;放火案、强奸猥亵案与办案机关申请的关联明显;毒品案与本人申请的关联明显(χ2=30.596,P<0.05).家属申请组与诊断品行障碍、人格障碍的关联明显;办案机关申请组与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关联明显;本人申请组与诊断无精神病的关联明显(对应分析 χ2=33.158,P<0.05).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无精神病史、有前科、本人申请鉴定者较多鉴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结论:精神鉴定中不同鉴定申请者其相关的刑事案件性质及鉴定意见均不同,本人申请者其结论多为无精神疾病及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作者:刘伟;刘小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2001 ~2002年广州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诊断的MCI(45例)、AD(44例)、VD(30例)患者和健康老人(NC组, 40名)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影响血浆MIF水平的因素. 结果:血浆MIF水平在AD组[(40.99 ± 33.34)μg/L]、VD组[(39.16 ± 23.87)μg/L]、MCI组[(39.9 ± 38.5)μg/L]及NC组[(32.1 ± 13)μg/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1,P>0.05);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者间血浆MI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54,P>0.05).血浆MIF水平与AD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呈负相关,与轻度VD患者的卒中次数呈正相关(r= -0.303,P<0.05;r=0.757,P=0.007);与各组性别、年龄、病程、教育年限、痴呆严重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不相关. 结论:MIF可能参与MCI、AD、VD病理过程.
作者:郁俊昌;韩海英;刘肖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52例6~14岁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分别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有46例患者完成8周的治疗;治疗第2周末利培酮组(24例)YGTSS总分明显高于氟哌啶醇组(22例)[(57.71 ± 15.45)分 vs.(47.34 ± 18.13)分],有效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29.17% vs. 59.09%)(P均<0.05);治疗第4、8周末两组间YGTSS总分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8周末利培酮组TESS分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P均<0.01). 结论:利培酮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虽然起效较慢,但不良反应小,适合儿童治疗.
作者:王敏建;陈黎明;蒋国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将76例有凶杀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列为研究组,同期589例无凶杀记录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列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MBU)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对照组[(7.67 ± 2.79)年 vs.(9.65 ± 3.02)年](t=5.431,P<0.001);无业、经济状况差、父母亲为农民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 P<0.001);EMBU中的父亲因子Ⅳ(偏爱被试)和母亲因子Ⅴ(偏爱被试)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42 ± 2.72)分 vs.(9.73 ± 2.77)分, (10.80 ± 2.90)分 vs.(9.94 ± 2.90)分](t= -2.044,-2.454;P均<0.05). 结论:有凶杀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幼年期父母存在对子女过度保护和偏爱等不良教养方式.
作者:朱文礼;尹良爽;沈棫华;曹斌;陈金波;梁可美;宋传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生育二胎妇女产后6个月的抑郁症及相关因素. 方法:对380例生育二胎的产妇于产后6个月完成产后抑郁症筛查量表中文版(PDNS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归因方式问卷(ASQ)及应付方式问卷(CSQ)调查及评估;以PDNSS分≥60定义为产后抑郁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179例(47.11%)PDNSS分≥60归入病例组,201例归入对照组.病例组EPQ中精神质(t=3.57)、神经质(t= -17.52)、ASQ中负性事件总体指标(t=3.75)、持久性(t=2.77)、整体性(t=2.18)及CSQ中自责(t=8.62)、退避(t=12.93)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SQ中的正性事件整体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神经质(OR=1.817,95%CI:1.562 ~2.112)、负性事件总体指标(OR =3.733,95%CI:1.617 ~8.62)、自责(OR=1.677,95%CI:1.3~2.162)、退避(OR=1.962,95%CI:1.602~2.402)进入方程,回归系数β分别为0.597、1.317、0.517、0.674(P均<0.01). 结论:生育二胎妇女产后6个月抑郁症发生率较高,其相关因素包括神经质人格、负性事件的总体归因及退避、自责的应付方式.
作者:何伟健;方俊;李丽美;吕霄;李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使用情况. 方法:对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有145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其中73.8%为复发患者;选择该药的原因前3位依次是患者及家属更易接受此种治疗方式(39.7%)、使用方便(32.1%)、患者阳性症状突出(24.4%);治疗1个月后的依从性评分为(7.00 ± 1.16),较治疗前(6.48 ± 1.60)显著提高(t=5.281, P=0.000). 结论:复发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更愿意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季曹珺;粟幼嵩;王勇;赵国庆;吴志国;吴彦;王祖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神经认知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的特点. 方法:采用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和中国人面孔情绪测验系统(CFET)评估6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缓解组)、45例首发非缓解期患者(非缓解组)和58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神经认知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 结果:除保持百分比外,缓解组和非缓解组HVLT-R中各项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缓解组即刻记忆和延迟记忆成绩明显优于非缓解组(P均<0.05);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CFET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负性情绪(悲、恐、厌、怒)的正确识别数明显高于非缓解组(P均<0.05); 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社会认知功能基本恢复,而神经认知功能恢复不全.
作者:刘鹏;陈宽玉;唐小伟;肖文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 方法:将10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治疗,52例)和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50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给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的阴性症状分量表(NEG)、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PGC)、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 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有46例及45例患者完成观察;研究组阴性症状的有效率(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χ2=5.65,P<0.05);治疗后NEG总分及情感迟钝、情绪退缩、情感交流障碍、被动或淡漠和社交退缩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WHOQOL-BREF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PGC总分、激越、自己年龄的态度、孤独与不满维度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主观幸福感和生存质量.
作者:张新风;刘长成;徐黎明;彭海燕;刘家莲;王晓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方法:根据病史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5分为界将95例处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攻击组(50例)和非攻击组(45例);给予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三维人格问卷(TPQ)评估,分析患者的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结果:MOAS总分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以及TPQ中的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HA1)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多愁善感(RD1)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自身攻击评分与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体力攻击与RD1评分呈负相关(P<0.05). 结论:伴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的人格特征.
作者:薛坤喜;胡玲玲;李庆伟;黄彩英;杜宝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睡眠期电生理活动的特点. 方法:对36例MDD患者(MDD组)以及3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NC组)进行全夜多导睡眠监测(PSG);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入组者的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 结果:与NC组比较,MDD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降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显著延长,觉醒指数显著增加(P均<0.001);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中的N1%显著增加、N3%显著减少(P均<0.05);MDD组N2期中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和密度显著降低(P均<0.01);PSQI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及密度呈负相关(r= -0.30,r= -0.26,P均<0.05);HAMD-17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密度呈负相关(r= -0.25,P<0.05),与PSQI呈正相关(r=0.76,P<0.001). 结论:MD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且睡眠纺锤波变化可能是MDD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许辉;吴磊;金玉华;胡苏华;乔向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狱中伪装精神障碍诈病罪犯的诈病动机、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精神科住院观察的823例罪犯中诈病罪犯的临床资料. 结果:共有52例(6.32%)伪装精神病住院的诈病罪犯;其中住院时拟诊为精神分裂症(53. 85%)、癔症样状态(11.54%)、抑郁症(11.54%)、缄默状态(9.62%)等.诈病的主要动机是为获得某种利益(44.23%)及逃避惩罚(55.77%).主要临床表现为伪装幻听(63.46%)、被害妄想(30.77%)、被监控(13.46%)、自语(17.31%)、行为做作(11.54%)、夸大妄想(9.62%)等.主动承认诈病23例(44.23%),被发现为诈病29例(55.77%).伪装精神疾病方式依次为自我想象(46.15%)、从书籍(电视)上学习(23.08%)、模仿他人(21.15%)、他人提示或唆使(3.85%). 结论:诈病罪犯的诈病动机主要是逃避惩罚,其临床表现为伪装阳性症状,临床特征不典型、不固定及不合作.
作者:吕成荣;孔德志;陶旭东;余亚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调查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强迫障碍患病率及特点.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定式检查问卷《简明国际精神病访谈》调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摩梭人强迫障碍的患病情况. 结果:在实际调查的1121名摩梭人中发现1例女性强迫障碍患者;样本时点患病率为0.089%(95%CI:0~0.26%),标化率0.068%;女性患病率为0.13%(95%CI:0~0.38%),标化率0.104%;明显低于北京社区人群强迫障碍时点患病率(χ2=6.441,P=0.011). 结论:宁蒗地区摩梭人强迫障碍患病率明显低于大都市人群.
作者:杨尽梅;曾贤威;杨建中;仲华;林媛媛;张海音;徐莉;冯国华;陈芳;王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5年来精神科抢救的急重症患者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精神科急诊抢救的患者情况. 结果:5年来精神科急诊抢救的急重症患者463例(男314例,女149例);急诊抢救的主要原因依次为酒精戒断(240例,男231例,女9例)、过量服药(198例,男67例,女131例)及伴发躯体严重情况(25例);急诊抢救时65.9%(309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仅10.1%过量服药患者出现谵妄或昏迷;因各种原因在精神科急诊抢救的患者均以春季为多;病情转归为稳定或好转424例(91.6%),加重或恶化39例(8.4%). 结论:精神科急诊抢救的急重症患者中酒精戒断者多于过量服药患者;过量服药患者较少出现重度意识障碍;春季抢救的病例数多,伴有躯体严重情况患者的躯体问题更加复杂多样.
作者:李小强;李广泽;潘轶竹;马征;朱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研究对80例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团体治疗(CBGT),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为本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恐惧症患者8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恐惧症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急性期.随机分为两组,CBGT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39.2 ± 4.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0岁,平均(38.5 ± 4.2)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组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作者:黄英民;甘凤坤;周作杰;黄芳;张九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对神经性厌食症心理行为表现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佳滨;岳玲;亢清;陈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帅;魏彦照;周玉明;郑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对童年期逆境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静;杜亚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