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鉴于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异源二聚体较BMP同源二聚体有更高效的诱导成骨作用,比较研究纯化的重组人BMP2/7(rhBMP2/7)异源二聚体与rhBMP2和/或rhBMP7同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成骨分化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3种rhBMPs作用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变化,比较研究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α1,Coll)以及核心结合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core binding factor αl,Cbfαl)的表达变化.结果 RhBMP2/7异源二聚体上调细胞ALP活性的浓度效应呈钟形曲线;其诱导细胞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呈类似的钟形曲线;而相应的同源二聚体则呈现浓度依赖效应递增曲线.此外,rhBMP2/7异源二聚体与rhBMPs同源二聚体相比,诱导的Runx2的基因表达变化不同于ALP、OCN或Coll基因表达,提示后3种基因的表达并不完全依赖于Runx2基因的表达转录.结论 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成骨分化基因表达上仅在早期以及较低浓度范围内与相应rhBMPs同源二聚体有显著性差异;基因表达转录后,成骨相关蛋白的合成、修饰及活化程度不同更可能是造成rhBMP2/7异源二聚体与相应同源二聚体生物学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作者:郑园娜;吴刚;吴向阳;王林红;谷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测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EGFP)并稳定表达前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利用EGFP作为体内试验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pLEGFP-N1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转染PT67包装细胞,提取病毒上清液后感染BMSCs,G418筛选及单克隆培养得到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细胞.比较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活性和贴壁率.结果 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荧光有效表达时间达3个月.结论 利用逆转录病毒法转染EGFP可作为BMSCs体内示踪.
作者:洪小伟;曾以周;宋晓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Bmi-1基因在小鼠牙齿和下颌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利用影像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2~4周龄同窝野生型和Bmi-1基因敲除小鼠牙齿和下颌骨的表型差异.结果 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Bmi-1基因敲除小鼠牙齿和下颌骨矿化明显降低;牙量和下颌骨骨量也明显降低;成骨细胞数和碱性磷酸酶阳性面积明显降低,而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Bmi-1基因缺失引起小鼠牙形成和成骨细胞骨形成降低导致小鼠下颌骨牙量和骨量降低.因此,Bmi-1具有促进牙和下颌骨发育的作用.
作者:王刚;苗登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dltC是否发生突变,推测该基因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影响.方法 体外人工诱导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根据GenBank发表的变形链球菌dlt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其耐氟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用DNA回收试剂盒回收鉴定,对回收产物用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结果 PCR扩增获得与预期结果一致的特异性片段,并发现dltC基因有1个碱基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在8310(A→G).提交该序列到GenBank,获得登陆序列号为DQ272518.结论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dltC发生点突变并属于同义突变.
作者:张志民;任宝华;张家颖;高心;王成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方法 ①以30例健康成年人唾液样本为对照,通过放射免疫法对12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40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唾液EGF含量进行测定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16例上皮异常增生,30例OSCC上皮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上皮异常增生组唾液EGF含量[(5.12±4.30)μg/L]显著高于口腔鳞癌[(2.35±1.00)μg/L]和正常对照组[(2.18±1.02)μg/L](P<0.01),OSCC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②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P<0.05).OSCC中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1).OSCC组和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GF和EGFR可能参与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阶段.
作者:许隽永;赵玉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给予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PPARγ对老龄鼠髁状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18月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予以吡格列酮灌胃20 mg/kg,对照组每日予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颌骨,行下颌骨X线检查及髁状突骨密度测定,同时行髁状突部位组织学观察,并采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计算髁状突软骨下骨的静态骨参数.结果 实验组髁状突的X线片灰度值、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的平均宽度、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PARγ能抑制老龄鼠髁状突的成骨代谢及软骨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其髁状突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作者:沈铭;袁华;梁红;陈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日趋成熟的成体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定向诱导分化和鉴定技术,使牙再生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继牙髓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并用于牙再生研究之后,相继利用牙周膜干细胞、牙囊干细胞、牙乳头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牙再生的种子细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果.本综述从上述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方面阐述牙再生研究中的干细胞技术.
作者:孙若星;江宏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文从牙冠、牙根等外部形态,髓腔、根管等内部形态两个方面,概括近期的研究结果,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度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作者:吴大明;吴友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二膦酸盐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进而抑制牙的移动,阻碍骨的愈合并导致颌骨坏死,现就二膦酸盐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副作用以及在正畸治疗中需要注意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彭辉;陈文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机制密切相关,特异性免疫机制尤为重要.特异性免疫主要是指基底角质细胞表达相关抗原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抗原特异性角质细胞,并在过程中释放相应的细胞因子引起黏膜的损伤.本文综述了口腔扁平苔藓与特异性免疫机制之间的关系,展示其研究现状和前景.
作者:曾娟;范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头颈部鳞癌中高表达,对其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与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发生发展中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肿瘤内血管、淋巴管的形成,肿瘤的浸润、转移,肿瘤细胞的凋亡障碍以及机体免疫抑制密切相关,而COX-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头颈鳞癌易感性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
作者:江飞;陈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discussion and controversy regarding endodontic therapy and restoration versus tooth extraction and replacement with an osseointegrated dental implant-supported single crown[1-10].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医师常遇到的病种,缘于牙体硬组织受龋蚀,磨损或外伤后牙髓组织坏死,细菌侵入牙髓腔并定植在根管中,使之成为混合菌丛的栖息环境,尤其适宜于厌氧菌的生存,在感染的后期阶段,细菌组成生物膜黏附于根管壁上,成为感染根管;由于缺少微循环的供给,隐蔽于其中的细菌可以逃避于宿主的防御能力之外.
作者:刘正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