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制备聚己内酯(PCL)/Ⅰ型胶原(COLI)/氟磷灰石(FA)复合支架用于牙周组织再生,并进行生物相容性及成骨诱导性能的检测.方法:制备PCL/COLI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并在其表面合成FA矿化涂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同时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与支架浸提液共培养,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观察复合支架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PCL/COLI/FA复合支架呈三维网状结构,FA晶体分布于支架表面.CCK-8结果证明人牙周膜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增殖情况良好.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结果提示复合支架可诱导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结论:PCL/COLI/FA复合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具有成骨诱导潜能,有望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范瑞瑞;李欣聪;刘玉;孙卫斌;郭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种植体支持的氧化锆单冠粘固修复时,传统涂布方法和水门汀预压薄方法水门汀残留和粘接强度的差别.方法:应用Sinora CEREC系统扫描Ankylos标准B型6 mm种植体基台替代体,设计出水门汀层厚为50、80、110μm,厚度为1 mm的氧化锆单冠3D数字模型,通过Sinora CEREC系统的CAD/CAM制作出氧化锆单冠.应用传统涂布方法和水门汀预压薄方法,将不同水门汀层厚的氧化锆单冠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在种植体基台替代体上.观察人工牙龈中水门汀的残留情况,并分别检测不同水门汀层厚氧化锆单冠的粘接强度.结果:用水门汀预压薄方法粘固,50μm组的粘接力明显大于80和110μm组,80和110μm组的粘接力无明显差异.用传统涂布方法粘固,110μm组的粘接力明显小80和50μm组,80和50μm组的粘接力无明显差异.3种水门汀层厚的氧化锆单冠用传统涂布方法粘固后,种植体替代体周围和人工牙龈中溢出和残留的水门汀多于水门汀预压薄方法粘固.结论: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预压薄方法粘固种植体支持的氧化锆单冠时,水门汀层厚的设计以50~80μm较佳,而用传统涂布方法粘固时水门汀层厚的设计以80~110μm为好.
作者:陈慧玲;唐小山;池君敏;张以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制备针对人釉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的重组人全长釉原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融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小鼠体内诱导制备腹水,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蛋白G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结果:筛选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人釉原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10G1、H3G1、G5H3.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243000、1:729000、1:729000,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1:243000、1:729000.3株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均识别人釉原蛋白45~149位的氨基酸序列.结论:成功制备出针对人釉原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探讨釉原蛋白在牙根发育及牙周再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程岚;束蓉;夏一如;宁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在体外对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hG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hG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然后给予不同浓度(0、0.1、1、10μmol/L)SB435142处理,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殖活性及凋亡比例;成骨培养基分组诱导培养21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hGMSCs给予1μmol/L 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诱导过程中的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及TGF-β 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的变化.结果:原代培养的hGMSCs高表达CD105、CD90和CD73,而阴性表达CD14、CD34、CD19、CD45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浓度SB431542并不引起hGMSCs凋亡率的明显改变(P>0.05).而10μmol/L SB431542作用于hGMSCs第7天时,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降低(P<0.05).1μmol/L SB431542能显著增加hGMSCs矿化结节的形成(P<0.05),且在成骨诱导11 d后,Runt相关转录因子2、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成骨诱导30、60 min时,SB431542处理组的TGF-β 信号通路下游Smad3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明显被抑制(P<0.05).结论:SB431542可能通过抑制成骨分化过程中Smad3的磷酸化水平来诱导hGMSCs体外成骨.
作者:石安源;鲍东昱;童昕;秦海燕;王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冲洗方式对两种根管内常用消毒药物的清除效果.方法:将90颗单根管前磨牙去除冠部,形成13 mm标准根长,在根尖部建立标准人工沟,分别放置三联抗生素糊剂和氢氧化钙制剂,封药2周.使用常规针筒冲洗、声波根管冲洗器和超声治疗仪,配合10 mL 1%NaOCl溶液进行根管冲洗.经体视显微镜放大后对人工沟内药物残余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各组的冲洗效果.结果:三种冲洗方式均未能完全去除根管内的消毒药物.声波冲洗器和超声治疗仪对三联抗生素糊剂的清除效果无明显区别(P>0.05),但均显著优于针筒冲洗(P<0.01);超声冲洗对氢氧化钙制剂的冲洗效果明显优于针筒冲洗(P<0.01),声波冲洗器对氢氧化钙制剂的冲洗效果与其他两种方式无明显区别(P>0.05);同种冲洗方式对两种不同药物的冲洗效果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所有冲洗方式均不能完全去除根管内的消毒药物,使用声波根管冲洗器和超声治疗仪可提高清除根管消毒药物的效果.
作者:薛卉;王珏;刘茜;周红艳;梅予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iR-34a对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O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34家族在hOBMSCs成骨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检测miR-34a对于hO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O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miR-34a对于成骨相关蛋白的影响,同时检测hOBMSCs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iR-34a对于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4a与DKK1的靶向关系;通过裸鼠皮下成骨实验检测miR-34a对于hOBMSCs体内成骨的影响.结果:在hOBMSCs成骨诱导过程中,miR-34家族的miRNA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miR-34a为明显;过表达miR-34a可显著提高h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miR-34a可以负向调节DKK1,同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DKK1为miR-34a的靶基因;体内实验同样证实miR-34a可以促进hOBMSCs的成骨分化.结论:miR-34a可能通过抑制DKK1的表达,促进hOBMSCs的成骨分化.
作者:张勃昕;吉爱红;曹正垚;孙秋望月;邓威;郭松松;王晨星;李怀奇;叶金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比浊法检测20 mmol/L 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浮游细菌生长的影响;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模型,通过MTT法评价5、10、20 mmol/L 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D-亮氨酸处理后的生物膜形态结构.结果:20 mmol/L D-亮氨酸不影响变异链球菌浮游细菌生长趋势,从3 h左右进入其对数生长期,在12 h到达平台期.MTT法结果表明浓度为5、10、20 mmol/L 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D-亮氨酸的浓度增加,变异链球菌形成生物膜的量明显降低(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作用后,其生物膜结构整体分布稀疏,厚度减少.结论: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龚寅;李瑶琴;黄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评估臭氧化油对牙龈卟琳单胞菌(P.gingivalis)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通过琼脂扩散法评估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的抑制作用;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的小抑菌浓度(MIC)及小杀菌浓度(MBC);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臭氧化油处理后对细菌活力、生物膜结构以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臭氧化油明显抑制了P.gingivalis的生长,抑菌圈直径为68.13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的MIC和MBC均为0.04 mg/mL;CLSM和SEM图像证实了臭氧化油处理P.gingivalis后未见生物膜结构的形成,细菌活力明显降低,细菌总量显著减少,细胞完整的形态被破坏,细胞皱缩和裂解.结论: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及其生物膜的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葛舒;李璐;吴程宇;周逸;徐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源自牛奶,为稳定的钙磷再矿化系统,可用于釉质早期龋的微创治疗.它可以与氟化物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发挥更强的再矿化性能,但也有学者对此协同作用存有疑虑.本文就CPP-ACP的结构、再矿化作用的机制和研究进展、与氟联用的协同作用以及相关争议作一综述.
作者:王里媛;周红艳;梅予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约10%是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但是神经浸润性强,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嗜神经侵袭的特性,很难获得清晰的手术边缘,导致术后复发和预后不良.因此,进一步系统、全面地研究嗜神经侵袭的机制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重点都在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上,本文就其中探索较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房欢欢;钟旖;万林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常包含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广泛开展,针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发现了大量候选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大多位于易感基因的非编码区域,且仅拥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需要后续的功能研究来验证这些突变的真实致病性.目前唇腭裂编码区变异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但由于致病机制的差异,该法对研究非编码区变异将不完全适用.因此,本文将从大数据利用、软件功能预测及体内外功能实验三方面对非编码区变异后续功能研究进行介绍,为将来更多唇腭裂非编码区突变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殷斌;石冰;贾仲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钛金属自身不具有抗菌性能,因而细菌容易聚集和黏附在钛种植体表面,导致种植体相关感染,这是种植义齿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可通过形成的纳米级形貌或引入的纳米材料赋予种植体表面不同程度的抗菌性能,同时不影响甚至增加成骨活性,从而提高种植义齿修复的成功率.本文将从纳米形貌和纳米材料两方面对钛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在抗菌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嘉欣;蒋欣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Wnt信号通路调节生长发育,与多种组织器官的形成相关,同时也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创伤愈合及组织再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Wnt信号通路的组成、在牙周组织发育与牙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尹兰兰;孙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检测miR-34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可以通过调节SATB2的表达影响口腔鳞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验口腔鳞癌和正常组织、细胞中miR-34a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过表达SATB2的HN6细胞中转染miR-34a mimic质粒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验细胞周期,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细胞侵袭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提取细胞内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与侵袭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以及SATB2的表达;通过裸鼠荷瘤模型检验miR-34a对SATB2表达及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miR-34a在口腔鳞癌组织和口腔鳞癌细胞系HN6中呈低表达,而在癌旁组织和人口腔角质形成细胞中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过表达SATB2的HN6细胞中转染miR-34a mimic质粒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在裸鼠皮下荷瘤实验中,转染了miR-34a mimic质粒的过表达SATB2的HN6细胞所成的瘤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miR-34a可以通过抑制SATB2的表达来抑制口腔鳞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葛昕;詹甜甜;高洁;张勃昕;王晨星;李怀奇;叶金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BCL6共抑制因子(BCOR)异构体(BCOR-short)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HA-BCOR-short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 SCAPs 中过表达 BCOR-short,Western Blot 检测过表达效果;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定量分析研究SCAPs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RT-PCR检测SCAPs中骨涎蛋白(BSP)、骨钙素(OCN)和转录因子AP2A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A-BCOR-short可以在SCAPs有效的过表达;ALP活性结果显示过表达HA-BCOR-short抑制SCAPs的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A-BCOR-short明显抑制SCAPs体外矿化能力;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HA-BCOR-short明显抑制SCAPs中BSP、OCN和AP2A的表达.结论:过表达BCOR异构体BCOR-short可以抑制转录因子AP2A的表达,并且抑制SCAPs体外成骨分化功能.
作者:王海锋;幸丹;刘亚男;刘思思;宁美芝;李文峰;曹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究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在体外对人牙周膜间充质干细胞(hPDL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PDLSCs,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73、CD90和造血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CD45的表达.选取第二代生长良好的hPDLSCs,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使用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对照组使用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使用含1 μmol/L DAPT的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CCK8检测hPDLSCs增殖能力,绘制增殖曲线;实时定量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Ⅰ)、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等成骨相关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es-1、Hey-1)和Notch信号通路配体JAG1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显示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原代培养hPDLSCs表面标记物表达CD73(94.49%)、CD90(98.74%)、CD34(2. 07%)、CD45(0.62%);实验组在各检测点的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Notc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表达降低,配体表达升高(P<0.05),细胞染色见实验组矿化结节增多增大.结论:DAPT可提高hPDLSCs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但对增殖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文;方明;鲍东昱;丁晓晨;童昕;秦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健康志愿者口腔微生物群落,为慢性牙周炎治疗转归及预后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唾液样本及龈上、龈下菌斑样本的总DNA,构建基因文库,测序并分析结果(进行物种注释和相对丰度计算),获得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口腔唾液样本可获得15个微生物属,龈上菌斑样本中可获得19个微生物属,龈下菌斑样本中可获得20个微生物属,微生物群落存在多样性.健康志愿者龈上微生物样本组、龈下微生物样本组及唾液样本组间微生物门、属的平均相对丰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获得健康志愿者口腔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并初步分析各样本组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作者:马姝祺;王一清;邢亚菲;马惠珍;周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对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口腔致龋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共28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冠龋检查,使用龋态-Cariostat龋病易感性检测试剂盒进行龋活性试验,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7.8%,重度婴幼儿龋患病率为20.4%;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三组间Cariosta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龋活跃性检测值与龋均(dmft)、龋面均(dmfs)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龋活跃性检测值与儿童乳牙患龋有明显相关.结论:婴幼儿口腔致龋菌活性可反映龋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刘怡然;张年保;蔡晨星;刘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糖大鼠牙髓干细胞(DPSCs)增殖及成牙/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选取3个月龄糖尿病模型动物GK大鼠及正常对照Wistar大鼠,测定尾静脉血糖值,待血糖稳定1周后,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两组大鼠DPSCs,通过MTT法测定两组大鼠DPSCs生长曲线,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DPSCs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Osterix(Osx)、骨钙素(OCN)等成牙/成骨向分化指标的表达.结果:GK大鼠餐后2小时尾静脉血糖值稳定在20.1~22.3 mmol/L,Wistar大鼠为5.8~6.3 mmol/L.MTT结果显示,GK大鼠DPSCs增殖能力从培养第3天到第7天均较Wistar大鼠DPSCs低(P<0.05).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K大鼠DPSCs成牙/成骨向分化指标的表达明显较正常对照Wistar大鼠低.结论:高血糖大鼠DPSCs增殖能力及成牙/成骨向分化能力均较正常大鼠低.
作者:王燕萍;陆乐;徐云龙;于金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TMJ)疼痛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特征.方法:选择单侧TMJ疼痛患者与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者各20名,测量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开口度(OR)、双侧TMJ的机械疼痛阈值(MPT)和压力疼痛阈值(PPT).结果:病人组VA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病人组开口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患者TMJ疼痛侧MPT、PPT均小于对照组同侧(P<0.05).病人组TMJ疼痛侧与无痛侧之间的MPT及PPT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MJ疼痛患者对疼痛感觉较敏感,运动功能下降.
作者:陈一楠;周薇娜;王琛;张静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组织再生中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微环境对MSCs的影响尚不清楚,影响其临床转化应用.因此,在揭示其调控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基因改建或细胞因子的辅助应用可以在微环境下调控MSCs功能、促进临床条件下的组织再生.表皮调节素(EREG)作为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的一位特性成员,参与MSCs介导的多种组织再生过程,并对MSCs功能维护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将简要介绍EREG的结构功能、EREG对 MSCs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通过旁分泌调控MSCs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杨杨;范志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高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它可以通过对组蛋白3第27位赖氨酸(H3K27)的甲基化实现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进而沉默抑癌基因.EZH2的功能与肿瘤的起始、化疗耐药、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及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及分化密切相关,是基于表观遗传治疗肿瘤的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靶点.本文就EZH2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EZH2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王晓宁;王旭;陈万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