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维生素 C 对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8周龄 Wistar雄性大鼠,!腔直接暴露法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将大鼠分成维生素 C 干预组(0.1、0.5、1.0 mg/mL 维生素 C 灌胃)及对照组,术后1、3、7、14、21 d处死,通过 X线测量法和 HE 染色观察根尖周病变的大小和组织学变化。结果:维生素 C 干预组和对照组根尖透射区的面积从3 d开始增大,呈时间依赖性,21 d时透射面积到达高峰。术后7、14、21 d维生素C 干预组的根尖透射区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1 mg/mL组根尖透射区的面积明显小于其它各组(P<0.05)。术后7、14、21 d 维生素 C 干预各组骨吸收陷窝数及牙槽骨破坏范围均小于对照组。结论:全身应用维生素 C 对抑制大鼠根尖周炎的进展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铭清;朱泽群;周红艳;杨颜菁;曹灵;梅予锋;王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二甲铵(dimethylaminododecyl methacrylate,DMADDM)对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和菌斑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合成 DMADDM,并以质量分数为10%的比例添加到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中作为实验组,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作为对照组。使用人唾液培养所得到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来研究粘接剂的抗菌性,检测死/活细菌染色;检测蒸馏水和口腔全菌生物膜培养14 d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粘接强度的差异。结果:添加 DMADDM的粘接系统显著降低了菌斑生物膜活性;蒸馏水浸泡14 d对粘接强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菌斑生物膜浸泡14 d 后,对照组粘接强度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含有 DMADDM的牙本质粘接系统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够抵抗口腔环境对粘接性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梅美;李晓蕾;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人血清在体内外可促进人牙髓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英)/Pisciotta A…//PLoS One.-2012,7(11).-e50542人牙髓干细胞(hDPSCs)是以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研究中很有前途的种子细胞来源,易获取,对病人侵袭性低,细胞可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目前,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通常添加含胎牛血清(FCS)的培养基。FCS 含大量生长因子,可促进细胞在塑料表面的附着、增殖和分化。然而,动物源性的 FCS 可能传播疾病,甚至导致异体免疫反应。因此, FCS 的替代物可避免 FCS 的上述不足。我们的研究证实人血清(HS)是 FCS 合适的代替者,将其加入培养基中可提高hDPSCs的增殖率,并促进其在体外的成骨分化。将 hDPSCs在体外 HS 培养基中预分化培养10 d后植入大鼠的颅骨区,能够修复临界大小颅骨缺损。这些研究表明,hDPSCs 体外培养及分化过程中,HS 是 FCS 的有效代替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系列浓度的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作用于牙龈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实时定量 RT-PCR法和 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 RANKL、OPG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计算 RANKL/OPG的比值。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随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浓度的增加而减少,50μg/mL 时,显微镜下没有活细胞存在。在mRNA水平上和蛋白水平上,RANKL/OPG的比值在12.5μg/mL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可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表达 RANKL 和 OPG,破坏 RANKL/OPG比例的平衡,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分化和牙周炎骨吸收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迷芳;杨天;王子露;王琰玲;吴友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let-7基因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经确诊的503例头颈部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9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病例-对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肿瘤家族史、吸烟、饮酒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血液标本5 mL,提取基因组 DNA。以 let-7 rs10877887和rs13293512为研究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并用logistic 回归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头颈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rs10877887位点3种基因型 TT、CT及 CC 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45.7%(227/503)、42.9%(213/503)及11.4%(57/503);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0.8%(361/900)、47.7%(422/900)及11.5%(101/900)。rsl3293512位点3种基因型 TT、CT 及 CC 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1.9%(157/503)、52.3%(257/503)及15.8%(78/503),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0.2%(270/900)、49.2%(439/900)及20.6%(194/90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携带 rs10877887位点至少1个突变等位基因 C 的个体与携带 TT基因型的个体相比,头颈部肿瘤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 +CT/TT调整 OR=0.82,95% CI:0.90~1.23,P=0.087);与携带 TT+CT基因型个体相比较,携带 rs13293512位点2个突变等位基因 C 的个体头颈部肿瘤患病风险显著降低(CC/TT+CT 调整 OR=0.73,95% CI:0.55~0.98,P=0.039)。结论:let-7 rs13293512位点多态可影响中国汉族人群的罹患头颈癌的风险。
作者:朱龙彪;袁华;张宇;苗利民;陈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神经突触核蛋白-γ(synuclein gamma,SNCG)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EnVision 二步法检测150例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 SNCG 及 MMP-9的表达。结果: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中的 SNCG 及 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78.0%(117/150)及68.68%(103/150),而癌旁组织中 SNCG及 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8.0%(11/150)及14.0%(21/15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低分化、中分化肿瘤的 SNCG及 MMP-9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肿瘤中的阳性率(P<0.001),然而低分化与中分化肿瘤之间 SNCG及 MMP-9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分期分析结果显示,Ⅲ~Ⅳ期SNCG及 MMP-9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有显著性差异(SNCG:χ2=4.20,P=0.041;MMP-9:χ2=26.66,P=0.000)。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SNCG及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7%和93.85%,高于其在无转移的肿瘤组织表达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SNCG:χ2=10.09,P=0.001;MMP-9:χ2=33.80,P=0.000)结论:SNCG、MMP-9在与口腔颌面部鳞癌中呈现高表达,与肿瘤的病理与临床分级、分期呈正相关,提示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中 SNCG及 MMP-9的表达可以为肿瘤的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薛昌敖;张建华;刘炜;吴煜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探索 OLP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 RT-PCR的方法,检测37例 OLP 患者及17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 STIM1基因表达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 STI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糜烂型和非糜烂型 OLP患者中 STIM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糜烂型和非糜烂型 OLP患者组间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IM1在 OLP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高表达,通过对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参与了 OLP的发病过程。
作者:马江敏;周婷君;张世玉;莫雪垠;杨菁菁;范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常温下脱脂牛奶与汉克斯平衡盐溶液(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保存脱位牙对再植牙牙根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48只6周龄 SPF级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抽取3只为空白对照,直接处死取材拍摄根尖 X线片,标本切片组织学观察;余45只随机分为3组,将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分别采用 HBSS、脱脂牛奶浸泡或干燥室温保存,30 min 后植回牙槽窝,术后1、3、7、14、21 d处死大鼠,拍摄根尖 X线片进行图像分析,标本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后各时间点牛奶组与 HBSS 组近中根阴影面积无统计学差异,皆小于干燥组(P<0.01);牛奶组根尖组织炎症反应较轻,根吸收少,根周修复类型与HBSS 基本相同。结论:脱脂牛奶与HBSS 在常温下均为良好的脱位牙体外保存液,可在普通人群中作为再植牙保存液推广使用。
作者:朱泽群;陈铭清;刘茜;蔡琴;王珏;周红艳;梅予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铒:钇铝石榴石(Er:YAG)激光照射对老年人根面牙本质与玻璃离子水门汀间的抗剪切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颗老年人(≥60岁)和20颗年轻人(≤20岁)完整离体恒牙,用金刚砂车针磨除近中釉牙骨质界部位的牙釉质及牙骨质,暴露根方牙本质。老年人牙齿随机分为 G 1组和 G2组,年轻人牙齿随机分为 M1组和 M2组,每组10颗。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根面牙本质:G1组和 M1组用 Er:YAG激光照射,G2组和 M2组仅用金刚砂车针制备。将牙齿包埋于自凝塑料,制备根面使用 GC Fuji Ⅸ GP CAPSULE 玻璃离子充填。样本冷热循环后,置于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其抗剪切强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剪切强度比较显示:G1组>G2组,M1组>M2组,G1组>M1组,G2组>M2组(P<0.05)。结论:Er:YAG激光照射可以提高牙本质与玻璃离子间抗剪切强度;老年人牙齿可以获得比年轻人更高的抗剪切强度。
作者:章善;朱庆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 h白念株菌生物被膜,每组膜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 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 h,抑制白念株菌生物被膜50%活性的低药物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 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膜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作者:钱芳;魏昕;许雯倩;曹雪蛟;花荣;吴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T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整个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环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是其执行免疫功能的基础,但是在常规培养条件下,T淋巴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传代培养及转染都非常困难,所以体外诱导 T淋巴细胞使其增殖活化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刺激物使 T淋巴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而其活化的早中晚期细胞表面会表达不同的活化分子,标志着 T细胞活化成功。本文就近年来 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及体外活化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口腔疾病研究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周婷君;马江敏;张世玉;莫雪垠;范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是一种在成骨细胞分化及牙齿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牙齿以及骨组织中的特异性基质蛋白在转录水平均受其调控。本文结合 Runx2的转录因子特性以及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认为 Runx2可能是牙齿发育和矿化的重要转录调控因子。
作者:李瑶;周益翔;于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牙龈素是慢性牙周炎的重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作为一组半胱氨酸蛋白酶,牙龈素能结合并降解多种宿主蛋白质。本文总结了目前对牙龈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主要从牙龈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代谢、对牙周组织的致病作用及宿主免疫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
作者:张瑞;孙卫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于2012年1月正式启用网上投稿系统,http://kqswyx.njmu.edu.cn。作者的投稿、查稿、专家的审稿均将依托该系统在线完成。网上投稿既可以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又可以让作者及时了解稿件的处理情况,与编辑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
作者:《口腔生物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促进口腔生物医学水平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经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准,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承办的“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将于2014年10月24日至26日在美丽的浙江杭州召开。
作者:[1]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口腔生物医学》是我国口腔医学界的一本专业基础期刊,2010年创刊,暂定为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医科大学主办。本刊将跟踪生物医学前沿与发展趋势,介绍国内外口腔生物医学的新研究进展,刊登国内外相关的科研成果。为从事口腔医学专业的科研、教学、临床人员以及研究生和导师们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希望得到各方支持并欢迎投稿。
作者:《口腔生物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双因子诱导轴型支架血管化的组织形态学研究/李受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2).-205-208将18只3月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8只)、实验对照组(8只)和空白对照组(2只)。解剖分离兔的股动静脉血管束,将其包裹于溶液浇铸-颗粒沥取法制备的同轴双层 PLGA 支架中央。实验组支架的外层加注 PDGF,内层加注 VEGF;实验对照组支架的外层为空白,内层加注 VEGF;空白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于支架植入术后第7、10、14、21天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空白对照组于支架植入术后第7、10天观察作为对照。结果:术后第7天,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股动静脉血管束可见少量呈放射状分布的血管芽;术后第10天,两组大量的新生血管芽沿支架孔隙空间向内层支架放射状生长并贯通支架全层,密度由内向外梯度递减;术后第14天,实验组血管壁较厚,呈分层结构,实验对照组以单层内皮样细胞衬里的幼稚血管为主;术后第21天,实验组支架内以成熟血管为主,而实验对照组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空白对照组始终未见明显血管结构。结论:同轴双层 PLGA 支架复合VEGF/PDGF可有效促进早期血管化。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