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603
  • 国内刊号:32-1813/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2010
  • 周期:季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64
  • 全年订价:1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口腔科学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2014年3期文献
  • MC3 T3-E1细胞在四种生物膜上粘附增殖能力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四种生物膜的表面形态及生物相容性,比较它们对 MC3 T3-E1细胞粘附增殖能力的影响,及成膜材料与制备方法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以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作为膜材料,浇铸及电纺两种方法分别制备生物膜,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四种膜表面结构,CCK-8法检测膜上 MC3T3-E1细胞1、3、7 d增殖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 PCR反应检测粘附相关基因。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浇铸膜表面具有孔隙结构,电纺膜表面电纺丝交织成网;CCK-8检测中3 d、7 d 时 PLGA 膜上细胞增殖量大于 PCL膜(P<0.05),与制备方法无关(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除 PCL 电纺膜表面细胞铺展不佳外,其余膜上细胞生长良好;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发现 PCL浇铸膜上细胞整合素基因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0.05),且不同材料与制备方法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PLGA膜有利于 MC3T3-E1细胞增殖,而 PCL 浇铸膜适合细胞粘附。因此,相对单一材料或成膜方式,PLGA与 PCL及浇铸、电纺法的混合膜可成为以后发展的方向。

    作者:戴禨;陈汉帮;李娜;陈刚;夏阳;章非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4-硝基喹啉-1-氧化物诱导大鼠舌癌过程中Notch1的表达特点

    目的:研究 Notch1在大鼠舌癌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4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10只)和实验组(B、C、D组各10只),使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004%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饮用水喂养实验组 SD大鼠,用蒸馏水喂养对照组 SD大鼠。B、C、D组分别于8、16、24周取大鼠舌体组织;A 组在8、16、24周同时各取3只、3只、4只作为正常对照。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Notch1在病变不同阶段的舌粘膜内的表达。结果:4NQO可以有效诱导大鼠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在不同的给药时间点,可以诱导大鼠舌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Notch1在正常舌黏膜、癌前病变、舌鳞癌中的表达逐渐增高(P<0.01)。随着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阳性表达部位逐渐由基底层向表层扩展,且 Notch1的膜型表达逐渐增多。结论:Notch1的高表达及其在细胞膜上的集中表达可能与舌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

    作者:谢友群;王钊;储伟明;张玮;钟旖;张玮;祁兵;王子露;吴煜农;宋晓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氧气与氩气等离子体对树脂基托表面改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氧气等离子体与氩气等离子体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表面改性效果。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材料制成2 mm ×10 mm ×10 mm的试件24块,对照组、氧气等离子体与氩气等离子体处理组各8块,其中2块作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6块作表面接触角测定。实验组标本采用氧气或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接触角测量液为二次重蒸蒸馏水,液滴经微量进样器排出,每个标本在不同部位测量5次取平均值,采用 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氧气等离子体处理组的PMMA表面代表C -O结构的峰值高,其次为氩气等离子体处理组,低为对照组。表面 O/C 原子比,分别从0.289升至0.682和0.593。表面接触角分别从66.32°降至41.35°和46.16°。结论:氧气等离子体和氩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氧原子含量增加,表面润湿性改善,氧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效果优于氩气等离子体。

    作者:马小青;张怀勤;陈莹莹;张昕;王萌;丁绿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持续性根尖周炎根尖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目的:了解持续性根尖周炎患牙根尖段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方法:在根尖外科手术过程中采集13例持续性根尖周炎患牙根尖段样本,提取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的总 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对 DGGE 图谱上的条带进行割胶测序。结果:根尖段微生物群落为多菌种组成的细菌群落。但各样本间的相似度不高,菌群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从DGGE 凝胶上共获得26条可辨认的条带,检出菌种包括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和需氧菌。其中,口腔放线菌属和口腔丙酸菌属的检出率较高,分别是84.6%和61.5%。结论:持续性根尖周炎患牙根尖段微生物群落为由多菌种组成的细菌群落。口腔放线菌属和口腔丙酸菌属有可能是持续性根尖周炎的条件致病菌。

    作者:周耀;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数字化牙片确定前牙根管工作长度准确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如何在数字化牙片上确定根管工作长度。方法:收集离体前牙99颗(共99个根管)作为研究对象。开髓后,放入牙胶尖至解剖根尖孔处稍后退;使用平行投照法在唇舌向拍摄数字化 X线片,标定数字化牙片与牙体的放大比例;在数字化牙片和离体牙上测量牙胶顶点到根尖顶点的距离,观察牙胶顶点在牙体和在牙片上的位置,并比较两者差异。结果:使用平行投照法拍摄数字化 X线片,所得牙齿影像与实际牙体的放大比率为1∶1;X 线片和离体牙上解剖根尖孔距离根尖顶点的平均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和离体牙上根尖孔的侧方开口率均接近50%,侧方根尖孔与根尖顶点的距离大于正方根尖孔与根尖顶点的距离(P<0.01)。结论:以数字化牙片确定根管工作长度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但在临床使用时需结合根尖孔与根尖的关系以确定佳工作长度。

    作者:彭莎莎;周广超;许艳彬;夏阳;秦天牧;章非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 deacetylase 8,HDAC8)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 BMSCs,转染 HDAC8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于矿化诱导液中培养7 d后,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矿化诱导14 d后,茜素红钙结节染色检测BMSCs矿化能力的变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刺激转染HDAC8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 BMSCs,于矿化诱导液中培养7 d后,实时荧光定量 PCR及 Western blot检测 TSA刺激前后过表达 HDAC8的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HDAC8过表达组经矿化诱导7 d 后,成骨分化相关基因 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经14 d矿化诱导后,HDAC8过表达组茜素红钙结节的着色程度及范围低于空白对照组。TSA 刺激的 HDAC8过表达组矿化诱导7 d后,成骨分化相关基因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未加刺激组(P<0.05)。结论:HDAC8对大鼠 BMSCs成骨分化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周华;傅瑜;戈杰;周培培;江宏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舌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对放疗敏感性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舌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磁珠分选技术、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增殖活性试验等方法,研究经分选后得到的肿瘤干细胞和阴性细胞在放疗后细胞增殖活性方面的差异。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133和 CD44在分选出来的 CD133+/CD44+细胞高表达,而在 CD133-/CD44-细胞基本不表达。CCK8实验结果显示,分选出来的 CD133+/CD44+细胞较 CD133-/CD44-细胞在放疗的作用下具有更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结论:经磁珠分选出来的舌癌肿瘤干细胞(CD133+/CD44+细胞)更能耐受放疗的作用。

    作者:杨雪超;吕孝帅;陆瑶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唇腭裂患者颌面部测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唇腭裂患者由于自身畸形程度及外科手术的影响,其颌面部组织结构均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特征。对唇腭裂患者术前术后颌面部组织进行测量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价手术,为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解剖学基础及理论支持。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照片测量法,方法简便实用、成本低,但不够准确;X 线测量法,测量结果可靠,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使用不方便;而三维测量法能够客观定量地分析面部外形,简便、精确、高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乔肖;万林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细胞膜片的获取方式

    细胞膜片组织工程是一种新的细胞疗法,能制作出有活性的可移植的细胞膜片并应用于组织工程。本文介绍了不同反应性系统如温度反应性系统、电反应性系统、光反应性系统、pH反应性系统、磁系统的细胞膜片形成机制、制作方式以及应用。这些系统将有助于实现细胞膜片的大量获取和复杂组织的重建。

    作者:张宁;林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牙颌模型三维数字化技术及其在口腔正畸学中的应用进展

    牙颌模型三维数字化技术是随着扫描技术、软件处理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用于牙颌三维信息采集和分析的一项技术。相较于传统石膏模型,数字化模型具有物理存储空间小、保存方便、安全性高、不易受物理磨损和破坏、数据分析方便迅速、可高效远程传输等优势。现用于模型数字化的方法较多,依据不同的采集方式主要可分为层析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三维光学扫描法,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应用范围。目前牙颌三维数字化模型在口腔正畸学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方案设计、正畸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诊疗的精确性、直观性,亦为个性化、高效率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增加了评测的客观性。

    作者:高鹏程;谢理哲;严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通知

    作者:[1]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投稿须知

    《口腔生物医学》是我国口腔医学界的一本专业基础期刊,2010年创刊,暂定为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医科大学主办。本刊将跟踪生物医学前沿与发展趋势,介绍国内外口腔生物医学的新研究进展,刊登国内外相关的科研成果。为从事口腔医学专业的科研、教学、临床人员以及研究生和导师们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希望得到各方支持并欢迎投稿。

    作者:《口腔生物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英文文摘

    1.香豆素类衍生物蛇床子素对人牙周膜和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成骨性能的影响(英)/Gao LN…//Biomateri-als.-2013,34(38).-9937-9951细胞膜片工程是一种无支架的过渡性方法,可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改善由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外伤或病理性损伤牙周组织的再生。然而,细胞膜片生产的佳策略还有待确定。本研究是探讨蛇床子素(一种香豆素类衍生物,从中药中提取得到)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及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BMMSCs)的细胞膜片形成和成骨性能的生物学影响。我们将匹配患者的 PDLSCs和 JBMMSCs进行分离,通过评价两种细胞类型的细胞增殖能力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筛选出细胞培养中合适的蛇床子素浓度。接着,通过评价各类型细胞的胞外基质(ECM)蛋白的生成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来选择蛇床子素诱导各类型细胞膜片形成的佳刺激方式。此外,将优化后的 PDLSC 和JBMMSC 膜片移植于裸鼠皮下,以评估其异位骨再生的能力。结果表明:尽管4组中不同蛇床子素浓度对 JBMMSCs的增殖影响无差异(P>0.05),10-5 m/L 浓度的蛇床子素能显著提高 PDLSCs 和 JBMMSCs 的增殖能力(P<0.05),10-5 m/L浓度的蛇床子素是提高两种细胞 ALP 活性的佳浓度。根据细胞外基质蛋白(I 型胶原酶、整合素β1和纤连蛋白)的生成及成骨基因(ALP,RUNX2和 OCN)的表达情况,在 PDLSCs整个培养阶段(10 d)或 JBMMSCs 培养早期(前3 d),加入10-5 m/L浓度蛇床子素进行刺激,是蛇床子素作用于细胞膜片形成的有效给药方式(P <0.05)。体内移植结果表明蛇床子素介导的 PDLSC 和JBMMSC 膜片,较无蛇床子素干预组形成更多新骨(P<0.001)。此研究表明适当浓度和给药方式的蛇床子素刺激可增强 ECM生成,并显著影响细胞膜片工程中的细胞行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文文摘

    1.线粒体基因7.4 kbp大片段缺失突变与侵袭性牙周炎的关系研究/郭园…//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99-102选取20例AgP患者(AgP组)和20例牙周健康者(对照组),收集外周血及牙周翻瓣术及牙冠延长术中切取的牙龈组织,同时收集10例慢性牙周炎者(CP组)牙周翻瓣术中切取的组织。采用长距离 PCR方法检测血样本和牙龈组织样本中 mtDNA 7.4 kbp 大片段缺失,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gP组20例牙龈组织中1例存在 mtDNA 7.4 kbp 大片段缺失,AgP组2例组织和 CP 组1例组织中检测到目前尚未报告过的 mtDNA 5537 bp 大片段缺失突变。所有血样和对照者牙龈组织中均未检测到大片段缺失突变。结论:AgP患者牙龈组织中存在 mtDNA 7.4 kbp大片段缺失,发现一种新的 mtDNA 5537 bp大片段缺失突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