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603
  • 国内刊号:32-1813/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2010
  • 周期:季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64
  • 全年订价:1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口腔科学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阿魏酸钠改善伴糖尿病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微循环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伴糖尿病的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利用自主构建的伴糖尿病的牙周炎大鼠模型,检测阿魏酸钠干预1月、3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阳性对照)处理后牙龈出血指数、牙松动度、牙槽骨吸收值;HE染色检测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情况;血管渗透性染色检测牙龈血管渗透性;免疫组化检测VEGF及CD34在各组牙周组织内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阿魏酸钠干预后,牙龈出血指数、牙松动度明显减轻,牙槽骨丧失程度得到改善,且这种功效随干预时间延长而更加明显.HE染色结果表明,阿魏酸钠干预后,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显著减少,牙周膜排列整齐,可见成骨细胞.血管渗透性染色结果表明,阿魏酸钠干预后,牙龈血管渗透性较未干预组大鼠明显减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阿魏酸钠干预后MVD计数明显降低,大鼠牙龈中VEGF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减少,着色减弱.VEGF抑制剂处理后能得到与阿魏酸钠干预3月后一致的结果.结论:阿魏酸钠可能是通过抑制牙周组织VEGF表达,来改善伴糖尿病的牙周炎牙周组织微循环.

    作者:赵颖;邓云贞;朱春晖;刘瑾;袁雪岩;李昂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厚度全锆牙合贴面的断裂载荷及失效模式研究

    目的:探究牙合贴面厚度以及牙体预备形式对全锆牙合贴面的抗折性能及失效模式的影响.方法:预备标准人工磨牙形成3组不同形式的预备体:A组牙合面均匀磨除0.5 mm,B组牙合面均匀磨除0.5 mm,轴面包绕高度1.5 mm,C组牙合面均匀磨除0.5 mm,并预备髓腔固位.采用CAD/CAM系统,通过Dental Designer软件,将每组分别设计为0.5 mm、1.0 mm、1.5 mm三种不同厚度,共制作出72个牙合贴面;测试不同牙体预备形式及不同厚度的牙合贴面的断裂载荷,并分析其失效模式.结果:不同牙体预备形式及不同厚度的全锆牙合贴面的平均断裂载荷值为:A组:(1275.9±205.6)N(0.5 mm厚度);(2320.6±296.7)N(1.0 mm厚度);(4909.1±399.3)N(1.5 mm厚度);B组:(1404.5±215.3)N(0.5 mm厚度);(2509.8±380.6)N(1.0 mm厚度);(4917.8±320.4)N(1.5 mm厚度);C组:(1279.6±248.4)N(0.5 mm厚度);(2346.6±260.2)N(1.0 mm厚度);(4575.3±458.7)N(1.5 mm厚度).随着厚度的增加,全锆牙合贴面的抗折性能也随之增加,同一牙体预备形式不同厚度的断裂载荷有统计学差异,不同牙体预备形式同一厚度的断裂载荷无统计学差异.0.5 mm与1.0 mm组别的失效模式(修复体折裂)相似,与1.5 mm组别的失效模式(修复体与代型同时折裂)存在差异.结论:全锆牙合贴面厚度对其抗折性能有影响,抗折性能随着其厚度的增加而增大.牙体预备形式对牙合贴面的抗折性能没有影响.厚度为0.5 mm的全锆牙合贴面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曾晓燕;施佳丽;王柏华;李梦圆;游苒;胡建;李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两种拔牙方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高速涡轮机法与传统锤凿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双侧基本对称的中、低位下颌近中斜位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分别采用高速涡轮机法和传统锤凿法对同一患者两侧阻生牙分期进行拔除,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并嘱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复诊,检查并统计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干槽症、拔牙后出血和下唇麻木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速涡轮机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0±3.85)min,显著低于传统锤凿组的(17.27±4.47)min(P<0.05);在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发生率等方面,高速涡轮机组亦显著优于传统锤凿组(P<0.05);在干槽症、术后出血和下唇麻木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拔除下颌中、低位近中斜位阻生第三磨牙时,高速涡轮机法较传统锤凿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袁春平;彭辉;石玉;王来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技术应用于穿颧种植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在穿颧种植手术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一例上颌骨重度萎缩的48岁男性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进行双侧穿颧种植体植入,结合前牙倾斜植入两枚植体.术后6月完成终修复.结果:该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观察3年,各个植体均未见明显骨吸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系统能够有效规避穿颧种植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马文杰;童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牙髓血运重建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年轻恒牙 根尖周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估牙髓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6颗诊断为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和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的各13颗牙.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患牙牙根长度、根尖孔大小和牙根面积(RRA).结果:术后3个月,牙髓血运重建组根尖孔大小的改变和RRA的增长明显快于根尖诱导成形组(P<0.05),而牙根长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牙髓血运重建组RRA的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而根尖孔和牙根长度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根尖诱导成形术相比,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效果更佳.

    作者:蒋逸芸;王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牙周局部炎症对小鼠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小鼠正畸牙模型探究牙周炎静止期局部炎症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C57小鼠,上颌磨牙区腭侧牙龈局部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牙周炎症模型,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牙槽骨嵴丢失情况.于牙周炎静止期建立小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使用30 g力值加力7 d,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上颌骨骨密度和牙移动距离.结果:LPS刺激小鼠所致的牙周炎在静止期进行正畸加力,相比于生理盐水注射后正畸加力,上颌骨骨密度轻度降低(P<0.05),牙移动距离明显增加(P<0.05).结论:牙周局部炎症环境可促进小鼠正畸牙齿移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的正畸效果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价值,对牙齿移动条件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馨艺;陈楠;李萌;隋秉东;马灿灿;胡成虎;金钫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深覆牙合患者上前牙全瓷冠修复的变异设计

    目的:探讨深覆牙合患者全瓷冠修复采用舌隆突上边缘的变异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取36例前牙深覆牙合患者的60颗上前牙进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修复体舌侧边缘位于舌隆突上,6个月后根据改良USPHS标准复查全瓷冠.结果:全瓷冠修复后6个月,96.67%的全瓷冠在全冠完整性、边缘密合、边缘着色、颜色、外形、继发龋、牙龈等指标达到A级计分.结论:深覆牙合患者上前牙全瓷冠舌隆突上边缘的变异设计符合临床要求.

    作者:王琛;胡建;孙亚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巴胺与Ⅰ型胶原对MC3T3-E1细胞初期粘附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究多巴胺与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对成骨细胞MC3T3-E1初期粘附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多巴胺改性、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改性的玻片和空白玻片上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体式显微镜分别观察MC3T3-E1细胞早期粘附形态.结果:MC3T3-E1细胞在三组玻片上培养1、3、7 d的增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空白玻片组,MC3T3-E1细胞在多巴胺以及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组上铺展、粘附形态更好.结论:多巴胺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同样是理想的促粘附手段.两者在骨组织工程中是良好的表面改性手段.

    作者:李娜;章非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Nd:YAG激光和氟保护漆对牙周基础治疗后根面敏感的短期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脉冲Nd:YAG激光和氟保护漆对牙周基础治疗后根面牙本质敏感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牙周基础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出现根面牙本质过敏的4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激光组(60颗患牙)Nd:YAG激光照射治疗,涂氟组(60颗患牙)涂布氟保护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1周和1个月)分别记录患牙的疼痛程度,计算总有效率以评价短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即刻总有效率激光组为95%,涂氟组为93.33%(P>0.05);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激光组为91.67%,涂氟组为90%(P>0.05);治疗后1个月激光组总有效率为88.33%,涂氟组为78.33%(P<0.05).结论:Nd:YAG激光和氟保护漆在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引起根面牙本质过敏时,1周内的脱敏效果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1个月激光疗效更优.

    作者:张敏;周艳;曹盈;徐家丽;梅幼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所依赖的微环境,是龋病的始动因子.变形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寻找有效的对抗变链菌生物膜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三个层面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清除方法加以综述,旨在为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作者:杨瑶瑶;赵洪岩;张志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外泌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

    本文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外泌体生物发生、胞内转运与释放、胞间作用等过程,以及外泌体在口腔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外泌体内包含的蛋白质、mRNA、miRNA作为潜在口腔疾病诊断标志物的临床价值,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作者:甘飞鸿;宫苹;姚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即刻负载在单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现状

    种植即刻负载由于能够显著缩短治疗周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单牙缺失的情况下,即刻负载的效果被证实是可预期且较为稳定的.但对于影响单个牙种植体即刻负载的因素及其应用范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针对单个牙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对于其临床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武东乐;赖红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口腔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对材料免疫调控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口腔钛种植体表面改性一直是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人员已探索了众多表面改性的方法和机理,同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考虑到生物材料的免疫调控能力是决定种植体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各种表面改性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重点介绍钛种植体表面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表面涂层改性对材料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洁;吴建楠;张文杰;蒋欣泉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