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比分析伴糖尿病及不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伴糖尿病,划分为伴糖尿病组(n=38)、无糖尿病组(n=66).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 与无糖尿病组对比,伴糖尿病组年龄更高,受累间隙数量更多,入院时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更高,切开引流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因均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累及间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情更严重,表现为感染间隙更多,并发症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更多,住院时间更长.
作者:李康;谢春;周姮;武斌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提出一种以种植体为参照用于曲面体层片后牙区局部测量的方法,并对其误差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奥齿泰种植修复病例曲面体层片.预先记录种植体和覆盖螺丝的尺寸,利用种植体参照法测算覆盖螺丝的高度与直径,比较测算值与实际值,分析该方法的绝对误差.结果 54例患者,共93张曲面体层片被纳入本研究.数据样本符合正态分布,测算值与实际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应用种植体参照法进行后牙区测量的垂直向和水平向绝对误差均小于0.1 mm.结论 种植体参照法应用于曲面体层片后牙区局部测量具有可行性,测量精度较高.
作者:杨洁;邵水易;邱憬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磨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6年上颌磨牙区40例牙槽骨高度不足种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采用改良式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同期植入20颗种植体,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敲击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20颗种植体,比较两组的随访预后,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40枚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在上颌萎缩后牙区采取改良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简单,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作者:杨惠民;刘正彤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和比较同种异体骨骨粉联合PRP与自体髂骨移植在治疗颌骨骨缺损中的疗效和差异.方法 将22例上颌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区牙缺失、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1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PRP联合同种异体骨骨粉或自体髂骨移植填充颌骨骨缺损区域.以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时原缺损区域的CT值数据为依据,对照正常骨质,评价填充区域内骨生长变化情况.在行二期牙种植手术时取骨质行病理分析,评价骨质质量,并测量种植体的ISQ值,了解种植体初始稳定性,评估新生骨对种植体的把持能力和生物力学.结果 在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A、B两组骨缺损区域植骨术后组内比较的CT值各观察点上数据无统计学意义(A组P=0.98;B组P=0.14),A组CT值高于正常骨质(P=0.02),而B组CT值与正常骨质无显著差异性(P=0.51).A、B两组牙种植术后的ISQ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7).新生骨病理切片提示A组新生骨质和纤维组织错杂,内有较多颗粒状钙化,B组标本为典型的松质骨,纤维组织极少,无钙化杂质夹杂.结论 PRP联合同种异体骨骨粉填充骨缺损可以避免额外有创操作和手术切口,更加容易被临床治疗接受,而自体髂骨移植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骨生长,两种方法成骨在进行牙种植时均体现出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质,不影响种植体的初始稳定.根据适应症和临床实际需要选择PRP联合同种异体骨骨粉或自体髂骨移植.
作者:周瑛;闵重函;周能;俞慧婷;张枢宏;潘劲松;徐昕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用玻璃纤维桩和流动树脂修复前牙、前磨牙重度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2例重度楔状缺损且未伴发龋坏的前牙和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4颗牙.A组:单纯使用Z350流动树脂修复;B组:Z350流动树脂+玻璃纤维桩修复;C组:Z350流动树脂+玻璃纤维桩+全冠修复.在统一评价标准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经2年随访观察,A组成功率62.5%,B组成功率87.5%,C组成功率91.7%,经卡方检验,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桩能显著提高重度楔状缺损的提高其抗折性能,改善楔缺充填材料的稳定性能;全冠对重度楔状缺损修复的效果并不明显,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贯华;姜明欣;吕欣欣;姜雄英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三单位聚醚醚酮固定桥不同连接体横截面积与抗折强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连接体的小横截面积.方法 选取下颌磨牙区新鲜离体牙30颗,制作成模型15副,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个.运用CAD/CAM技术制作连接体横截面积分别为5.0 mm2、7.0 mm2和9.0 mm2固定桥,游标卡尺测量连接体的实际横截面积,固定桥置于模型上,万能材料试验机加载直至固定桥完全破坏,计算机自动记录大载荷,并观察固定桥破坏模式.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A、B、C三组的平均实际横截面积分别为5.40 mm2、7.62 mm2和9.73 mm2,断裂载荷分别为(657.44±45.17)N、(877.94±71.11)N和(1244.64±62.38)N.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断裂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相比抗折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并观察到固定桥在连接体处发生完全断裂.结论 连接体是固定桥的薄弱区域,增加连接体横截面积可增加固定桥抗折强度;临床推荐三单位聚醚醚酮固定桥连接体横截面积≥7.62 mm2.
作者:赵家祝;苏军;袁艳波;和丽佳;徐默菡;张文云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一种通用粘接剂对于3种不同类型的CAD/CAM可切削材料的短期粘接成绩.方法 制作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陶瓷、纳米复合陶瓷和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试件各20枚,其中前两者进行喷砂处理,后者进行氢氟酸酸蚀处理.各组陶瓷再分为2个亚组,分别使用(SBU)或不使用(Ctr)通用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以上表面处理瓷片与复合树脂柱通过树脂水门汀粘接,制作粘接试件,37℃水储24 h后测试剪切粘接强度并记录断裂模式.喷砂处理的氧化锆陶瓷和纳米复合陶瓷,以及酸蚀处理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微观形态.结果 SEM观察显示酸蚀处理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喷砂处理的氧化锆陶瓷和纳米复合陶瓷相对于粗化处理前呈现出粗糙的表面形态.3种经粗化处理的材料使用通用粘接剂表面处理后,剪切强度较未使用者显著增强.结论 通用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能够增强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陶瓷、纳米复合陶瓷和二硅酸锂玻璃陶瓷3种类型CAD/CAM可切削材料的短期粘接强度.
作者:吴欣祎;谢海峰;陈冰卓;孟虹良;何峰;陈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用牙周牵张成骨法进行位点保存,研究其对牙槽骨量保存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选择下颌一侧第三前磨牙行牙周牵张成骨拔牙(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extraction,DDE),对照组1为传统拔牙自然愈合组(natural healing,NH);对照组2为传统拔牙后拔牙窝骨粉充填+GBR组(Bio-Oss+GBR,BOG).牙齿拔除3个月后拍摄X线片,对比研究各组之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结果 拔牙后3个月,实验组牙槽骨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和2,对照组1和2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用牙周膜牵张成骨拔牙法进行位点保存,能更大程度保存牙槽骨.
作者:战丽平;马华瑞;高润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口腔含氟环境对钛表面氧化膜特性及其腐蚀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纯钛试件浸泡于不同氟浓度的人工唾液中,以无氟人工唾液为对照组.收集浸泡7 d的试件与浸泡液,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钛表面氧化膜组成;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检测各组人工唾液中纯钛试件的腐蚀行为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各组浸泡液中的钛离子释放量.结果 XPS广谱分析显示,钛表面的钛和氧元素含量随氟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氟元素含量则相应增加;XPS高像素谱分析显示,钛表面的二氧化钛含量随氟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EIS测试获得的奈奎斯特图(Nyquist)、波特相位图以及等效电路拟合数据显示,钛表面氧化膜的腐蚀阻抗随着氟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钛腐蚀行为逐渐增强.ICP-OES检测发现,随着氟浓度的增加,钛离子释放量显著增加.结论 口腔含氟环境能破坏钛表面氧化膜,加速钛腐蚀行为,进而引发钛离子释放,且该效应随氟浓度的增加而加剧.
作者:陈宛蜻;邱憬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HAPw/nmZnO-nmCa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性能.方法 配制D595nm=0.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悬液.用灭菌纯水配制浓度为1 g/L的HAPw、Bio-oss、HAPw/nmZnO-nmCaO材料悬浊液.A组:5 mL培养基+1 mL HAPw/nmZnO-nmCaO+200μL菌悬液;B组:5 mL培养基+1 mL HAPw+200μL菌悬液;C组:5 mL培养基+1 mL Bio-oss+200μL菌悬液;D空白组:5 mL培养基+1 mL灭菌纯水+200μL菌悬液.各组37℃恒温培养20 h,取样进行浓度梯度稀释.稀释后的菌液取100μL涂布于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0 h行平板菌落计数.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HAPw/nmZnO-nmCaO组的菌落数量少于HAPw、Bio-oss、空白对照组(P<0.001),HAPw、Bio-oss、空白对照组3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HAPw/nmZnO-nmCa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李靖;张文云;常加贺;袁艳波;和丽佳;赵强;苏军;陈江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以下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Ⅱ类错牙合常常会造成上气道的结构性狭窄,正畸医生往往利用生长发育潜力和功能性矫治对其进行改善.本文将从骨性Ⅱ类、功能性矫治、生长发育与上气道及周围软硬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伴有上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越;古力巴哈·买买提力;孙瑞;左森;阿迪拉·帕热哈提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牙周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与微生物、宿主和环境有关,通过免疫性破坏牙周支持组织导致牙齿脱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牙周组织的破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蛋白酶网络中,MMPs的功能对于包括免疫、炎症、骨吸收和伤口愈合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指出MMPs在牙周炎激活级联中聚集,除了它们的经典底物细胞外基质之外,它们还能裂解一些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在牙周病中调节它们的生物功能和/或生物可得性.该文概述了MMPs作为牙周炎症调节因子的有力证据.
作者:王亚敏;张瑞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近年来,多种口腔修复用的CAD/CAM系统问世,一门新兴的口腔修复工艺已形成.本文就CAD/CAM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组成、成熟椅旁CAD/CAM系统和修复材料、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林惠欢;唐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上颌前方牵引器因其成本低,促进颌骨发育效果明显的优势成为国内外正畸医生采用广泛的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前方牵引的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对颅面部其他结构产生影响.本文就前方牵引的机制,时机,以及影响前牵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治疗后对颅面部其他结构的影响以及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阿迪拉·帕热哈提;古力巴哈·买买提力;孙瑞;王越;左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上颌窦黏膜穿孔是上颌窦窦底黏膜提升术中为常见的并发症.根据穿孔的部位或直径,可以将其通过经典分类、简化分类以及直径分类法等方法分为不同的穿孔类别,每一种穿孔类别又分别对应有不同的修补和处理方法,其中包括经典修补法、带蒂颊脂垫修补法、大直径穿孔修补法、内镜下修补法等.上颌窦黏膜穿孔经妥善处理后,其对该位点处种植体存活率影响小.术中黏膜穿孔的上颌窦与正常的上颌窦相比,二者种植体远期存活率基本相当.
作者:李嘉良;吴煜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引导骨再生(GBR)是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重要方法,但在成骨效果上仍有不足.理论上组织工程将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材料应用于GBR可以提高疗效,但是目前临床上尚未建立起可预测疗效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再生疗法,甚至有研究发现在GBR中使用生长因子后还存在成骨长期稳定性不良的现象,这与理论上预计的结果不符.解决这一问题是推进生长因子应用的关键,通过查阅文献与分析,文中给出了两种可能的原因:生长因子后期水平过低和加速屏障膜降解作用,并据此提出验证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施少杰;丁锋;宋应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随访353名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探究可能导致窝沟封闭脱落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窝沟封闭适应证的362名儿童第一恒磨牙(共1229颗)进行封闭并记录每名儿童的情况.采用前瞻设计,对窝沟封闭3、6个月的效果进行评估,使用分析性口腔流行病学方法探讨窝沟封闭剂种类、口腔卫生、龋面数、心理因素、饮食甜品及碳酸饮料频率等对窝沟封闭效果的影响.结果 术后3和6个月对353名儿童(1218颗)进行检查;3、6个月窝沟封闭剂脱落率为10.0%、11.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口腔卫生差、饮食甜品及碳酸饮料频率高、心理Ⅱ型、龋面数多是窝沟封闭剂脱落主要危险因素,窝沟封闭剂种类对窝沟封闭剂脱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剂的脱落与口腔卫生情况、饮食习惯、心理因素、龋面数和窝沟封闭剂种类有关.
作者:汪伟佳;张晓丹;曹玉慧;姜玲玲;袁杰;肖睿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较为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疾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17年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病理确诊为口腔颌面颈部CD的患者,分析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结果 本文共收集了6例口腔颌面颈部CD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单个渐大无痛性肿物;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D(hyaline-vascular CD,HVCD);随访2个月至9年余,均无肿物复发.结论 口腔颌面颈部Castleman病较为罕见,确诊依赖病理,临床上以单中心型CD(unicentric CD,UCD)多见,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何小桐;王琼;吴亚平;王东苗;王琰玲;程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为提高对下颌尖牙迁徙性阻生的临床认识,本文报告5例患者6颗下颌尖牙迁徙性阻生的CBCT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讨论.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年龄13~24岁.CBCT影像学资料显示多数尖牙呈水平状横卧于下颌骨体内,其中1例患者双侧下颌尖牙迁徙性阻生,其余4例患者单侧下颌尖牙迁徙性阻生.CBCT的应用对于全面了解下颌尖牙迁徙性阻生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于鸿滨;黄月苏;杜志琴;周静;张凌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总结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罕见并发症颌骨坏死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期为该病的正确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在2011年5月至2016年12月间诊治的4例由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引发的颌骨坏死,结合52例以往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年龄范围6~86岁,平均年龄54岁;男性28例,女性19例;病变单独累及三叉神经第二支或第三支者23例,同时累及第二、三支者7例;合并HIV感染者6例,合并恶性肿瘤者8例.结论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合并颌骨坏死发病率较低,综合考虑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治.对于面颊部带状疱疹患者宜尽早治疗,控制病情,同时检查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预防严重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施越琦;李萌宇;华洪飞;王绍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口腔种植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无牙颌患者选择种植义齿来恢复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因其美观、舒适、能够更好地恢复咀嚼及发音功能而受到患者的青睐,按照其上部结构设计可分为整体式和分段式修复.整体式设计修复效果好,预后佳,具有较多优点:如种植体植入数目少,植入位置灵活,应力分布合理,具有佳的生物力学环境等.因此,本文就下颌牙列缺失种植固定整体式修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于婉琦;周延民;孟维艳;阿兰;付丽;赵静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随着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牙颌患者寻求种植固定修复.下半口无牙颌进行种植固定修复时,分段修复设计和整体修复设计如何选择是临床医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生理、机械、制作、维护四个方面对分段式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总结认为下半口无牙颌固定修复,采取分段式设计更为合理,只有当解剖条件受限,无法满足分段式设计方案时,才考虑植入较少的种植体进行整体式修复.
作者:夏婷;白轶;张晓欣;曾浩;吴涛;施斌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