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方法2009至2014年间,对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数据库的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进行统计,收集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3例患者入选研究,临床特征无特异性,CT 表现为强化明显的肿物,术后病理均为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免疫组化 CD34、Vim 均为(+),Des 均(-)。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3~60月,发现2例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出现复发情况,再次行手术治疗后,随访未见复发情况。结论颌面部 SFT 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密切随访,预后较好。
作者:阎学军;王丽珍;张陈平;何悦;方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复诊频率对隐形正畸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中轻度拥挤牙颌畸形患者行非拔牙 Invisalign隐形矫治,将其随机分为每月1次复诊频率和3个月1次复诊频率2组。按15个月矫治计划完成疗程后,收集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及对复诊频率反应、牙列拥挤度改善程度的相关数据行对比分析,评估不同复诊频率与隐形矫治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1个月组和3个月组患者对隐形矫治效果的满意度 VAS 分值分别为8.18±2.34和7.82±1.86,经两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患者对隐形矫治效果的满意度 VAS 分值的差别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月组患者对复诊频率觉得合理的人数多于 1个月组患者(P <0.05)。1个月组和3个月组患者牙列拥挤度改善值分别为3.18±2.34和3.82±1.8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患者采用每月1次或 3个月1次复诊频率,对于隐形矫治效果满意度和牙列拥挤度改善无影响,患者更加倾向选择 3个月1次复诊频率。
作者:李婧;赵创波;熊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应用胶原骨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对比手术后拔牙创愈合情况及术前、术后1、4个月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对慢性牙周炎需要进行位点保存手术的患者15例(共21颗患牙),通过临床检查比较拔牙创愈合情况,利用 PLANMECA数字化曲面体层机软件分析系统对牙槽嵴顶以及牙冠部分的灰度值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手术前后牙槽骨密度的改变量。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 4个月三组的牙槽嵴骨密度值各为0.35±0.06、0.43±0.03、0.54±0.04,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应用胶原骨进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术后牙槽骨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能为Ⅱ期早期种植及终的美学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刘硕;葛子铭;宋佳;耿奉雪;苗磊;赵戬;潘亚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评价牙周病(PD)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风险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公开发表关于 PD 与 RA 发病风险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5月20日,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 CMA v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终共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2篇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其中 RA 组465例,健康对照组421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暴露于 PD 可以显著提高 RA 发生率2.81倍[OR =2.81,95%CI(1.41~5.60),P =0.003],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性较好。无明显发表偏倚存在。结论PD是 RA 的一个有意义的危险因子。应进一步进行按 PD 临床程度分级和 RA 临床亚型分型的研究。
作者:席晨希;周群;罗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三维分析成年期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的下颌骨形态对称性。方法对9例5岁前完成唇裂修复术、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 UCLP 患者进行螺旋 CT 扫描、三维重建,选择7个下颌骨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分析下颌骨的三维形态。结果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 UCLP 患者下颌骨各个部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其中 Co -Go、Cor -Go、∠Co′-Co -Me 裂侧大于健侧;其他各指标裂侧均小于健侧。但配对 t 检验提示裂侧与健侧测量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 UCLP 患者下颌骨无明显不对称。
作者:倪初蕾;贾绮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 A(tumor necrosis factor -like ligand 1 A,TL1 A)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法检测30例 OLP 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TL1 A、IDO 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 OLP 患者中,TL1 A、IDO 的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经2-ΔΔCT转换后,OLP 组 TL1 A、IDO mRNA 表达水平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1.7872、2.0763倍。TL1 A、IDO mRNA 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TL1 A、IDO mRNA 在 OLP 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两者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佳桐;翟爱荣;漆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锥形束 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正颌手术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正畸临床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方法,在正畸前(T0)和正颌手术后6个月(T1)后使用 CBCT 对患者进行三维扫描获得颅面部 DICOM数据,采用 Dolphin 11.0对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20个点进行描记,测量分析20个变量。结果20例颜面部不对称患者,正颌手术改善上颌骨下部水平向及矢状向的不对称性,双侧下颌体的长度及下颌支的倾斜度得到纠正。结论正颌手术能有效改善成人颜面部不对称,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上颌骨下部水平向及矢状向的对称性改善,以及下颌体长度不协调的纠正,正颌手术前三维测量对正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
作者:赵宏;谷妍;赵春洋;于剑南;刘敏;王震东;王林;刘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于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和生物相容性检测。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纤维形貌。牙周膜细胞接种于支架,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貌,CCK -8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牙周膜细胞的骨化分化情况。结果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呈复层多孔网状结构,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由于纤维内部包裹纳米颗粒致表面呈粗糙外观。扫描电子显微镜、CCK -8法检测技术显示牙周膜细胞在支架上伸展充分,稳定增殖;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表明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表面牙周膜细胞中 Runt 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材料能够诱导牙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且具一定的骨化诱导潜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
作者:吴晓楠;苗雷英;刘玉;吴文蕾;孙卫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 CD105的表达,并探讨 CD105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用抗 CD105抗体分别标记正常黏膜组织和鳞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 CD105-MVD 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D105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差异(P <0.05);OSCC 组织中,CD105-MVD 高表达率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 分类、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年龄、性别、吸烟无关(P≥0.05);CD105-MVD 高表达组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 CD105-MVD 低表达组生存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D105与年龄、性别、吸烟与否无明显相关性;与 OSCC 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T 分类、淋巴结转移有关;CD105高表达组患者预后差,可以作为 OSCC 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杜瑞瑞;夏现印;李晓岑;王秀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咀嚼负荷对幼兔髁突软骨发育及软骨细胞中 BrdU 标记的影响。方法出生10 d 龄的32只幼兔,随机分为喂食固体硬饲料组和喂食粉末软饲料组。连续2周每天每只腹腔注射 BrdU (50 mg /kg),在2、4、6、8周时每组处死4只幼兔,HE 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软硬组髁突厚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 BrdU 表达。结果髁突软骨前部厚度硬食组明显高于软食组,在中部无明显差异,髁突软骨后部厚度软食组高于硬食组。BrdU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发育期髁突软骨各层及软骨下骨骨髓腔内均有 BrdU 阳性标记,前部的增殖层表达显著。第2周,硬食组在前、中、后3个部位的 BrdU 阳性率都高于软食组;第6周,软食组的中、后部位的阳性率高于硬食组;第 8周,软硬组均检测不到阳性细胞。结论软食组在低咀嚼力刺激下,幼兔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启动较慢。适当的咀嚼压力能促进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同时幼兔发育期的髁突生长还受到基因等内环境因素影响。
作者:刘晨燕;冯剑颖;谷志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在矫治力初期牙髓组织中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分布及表达,探讨适宜的矫治力对牙髓组织的影响并正确运用生物力学原则。方法16例采用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的患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加力(0.5 N)1、3、7 d 组在受力相应时段拔除,并制备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观察牙髓中 HSP70的表达及分布。结果HSP70的阳性反应产物呈深褐色均质性沉淀,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成牙本质细胞胞质周围呈颗粒状阳性表达。在加力1 d组 HSP70的表达并没有明显增强(P >0.05),3天组表达达高峰尤其是在血管内皮细胞中(P <0.01),到7天后牙髓细胞的整体表达呈弱阳性。所有病例无一例牙髓坏死。结论在牙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中 HSP70的表达先升高后又逐渐减低至恢复正常水平,提示 HSP70在牙移动过程中对牙髓组织的改建过程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适宜的矫治力作用下产生的 HSP70可能对牙髓组织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作者:赵紫婷;苏士文;蒋蓉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 MMP -9和 VEGF 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32对多形性腺瘤及其瘤旁组织中 MMP -9和 VEGF 的表达。结果32例多形性腺瘤中26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MMP -9和 VEGF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量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瘤旁组织(P <0.05);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P <0.05)。结论MMP -9和 VEGF 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相关;腮腺多形性腺瘤肿瘤外1 cm 为安全切除界限。
作者:程晗菲;尹林;孟令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正畸托槽的精确定位和足够的粘结强度,是正畸治疗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正畸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托槽间接粘结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对托槽间接粘结技术的托槽粘结精确度、粘结强度的研究和发展前景做出综述。
作者:刘浩;王鹏来;杨丽;蒋佳秀;冯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铁调素(Hepcidin)是一类调节机体铁稳态的抗菌多肽,由 HAMP 基因编码,大量研究表明血清中铁的含量、骨形成蛋白(BMPs)、白介素-6(IL -6)及低氧诱导因子(HIF)等可调控铁调素的表达;新研究表明其与骨代谢相关,铁调素可通过“铁调素-铁代谢-骨代谢”和“JAK /STAT”信号通路这两种途径影响骨代谢。该文就铁调素的生成机制及其在骨代谢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千依;郭婧芳;唐冠群;朱宪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牙本质屏障细胞毒性试验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在评价牙体充填材料及与牙本质直接接触材料细胞毒性方面有很大的价值,具有替代动物试验的可能性,并已广泛应用于相关材料的毒性研究。该文就此试验中细胞的选择与培养、试验装置和牙本质片的选取等主要关键技术点做一综述。
作者:蒋若丹;林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的程序转化为间质细胞的生物学过程,EMT 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肿瘤的侵袭迁移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MT 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迁移病理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EMT 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与低氧微环境、炎症因子、细胞外基质及 microRNA 等有关。文中综合目前研究进展,就 EMT 在口腔鳞癌和扁平苔藓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杨巧珍;王夏夏;郭滨;孙红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牙周病是导致牙齿缺失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牙周病患者选择种植治疗修复缺失牙。牙周病与种植牙在诸多方面存在关联,且牙周病患者发生种植牙失败的风险较高,在对牙周病患者进行种植治疗之前,应对口腔局部条件、全身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评估,以利于种植方案的选择和风险规避。本文就牙周病患者种植治疗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宇婷;邱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关系密切,其相互影响是近年来牙周医学研究的热点。DM是 CP 的危险因素之一,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 CP 发生发展,同时 CP 也是 DM 的第6大并发症,可影响 DM 病程进展,约90%以上的 DM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本文就 CP 和 T2DM相互影响的特点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汀兰;宋忠臣;束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极大地改变了口腔医学面貌,已成为当今修复牙齿缺失常规、有效的临床方法之一。该文旨在相关种植外科技术、种植修复技术、种植体材料、数字化口腔种植四个方面的新进展与新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徐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