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21在不同牙周状态下龈沟液中的表达,探讨IL-21在牙周免疫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15例),轻度牙周炎组(10例),中重度牙周炎组(22例);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用Florida牙周探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 PD)和临床附着丧失( CAL)情况;收集牙周治疗前的龈沟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不同牙周条件下龈沟液中IL-21的水平;并进行Pearson秩相关检验统计IL-21的表达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3组龈沟液中IL-21平均浓度分别为(107.20±2.54)、(218.90±5.11)、(367.80±7.27)pg/mL,轻度牙周炎组及中重度牙周炎组龈沟液中IL-2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中、重度牙周炎组增高为显著;中、重度牙周炎组龈沟液中IL-21水平分别与PD、CAL呈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 IL-21在牙周疾病中有较高的表达,尤其是以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为显著;由此推测IL-21在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牙周组织的破坏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迪昕;高科北;靳赢;方絮;王玉;林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显微根尖手术后患者临床随访评估,探讨显微根尖手术的成功率以及相关预后影响因素,为无法行根管治疗的复杂根尖周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4年底在我院行显微根尖手术的144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收集患者主观症状、临床检查以及拍摄根尖X线片相关资料,综合评估显微根尖手术疗效,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及牙位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对144例患者共190颗患牙相关资料进行分析,1年有效率达92.63%(176颗),无效率为7.37%(14颗)。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牙位分布对显微根尖外科手术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显微根尖外科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复杂根尖周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邹进;汪小彤;刘卫红;张光东;王娟;石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新型往复运动系统WaveOne单支锉的根管预备效率及预备过程中,根尖部碎屑排出情况。方法选择40颗单根管下颌前磨牙,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K-File、BLx、ProTaper Universal及WaveOne四种器械根管预备,收集从根尖孔排出的牙本质碎屑,称重,再结合各组根管的预备时间,进行综合比较评价。结果 K-File组产生的根尖推出碎屑量多, Waveone组次之,除BLx组与ProTaper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WaveOne组所需预备时间短,其次是BLx组、ProTaper组,K-File组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veOne在根尖推出碎屑量方面,相较于手用K-File具有优势,但较其他两种传统的机用镍钛器械多。与其他三种器械相比,WaveOne具有佳的根管预备效率。
作者:林蓓蓓;岑雯;於科;蔡佳欣;郑志敏;赵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基于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和Furlow反向双“Z”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探讨联合两种术式的改良设计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腭裂修复术后确诊腭咽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Sommerlas术式重建腭帆提肌,恢复肌肉功能的同时,采用Furlow术式延长软腭,重建腭咽闭合生理功能的解剖学结构。术后3个月经鼻咽纤维镜检查评估腭咽闭合功能。结果改良的联合术式设计可明显提高腭咽闭合不全患者的腭咽闭合率。结论将2种不同术式联合应用,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组织精细解剖复位和准确可靠的缝合技术是确保该术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可用于腭裂术后继发腭咽闭合不全的治疗。
作者:李盛;江宏兵;万林忠;姜成惠;杜一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自主研发CAD/CAM种植导板制作系统在无牙颌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5例单颌无牙颌患者。锥形束CT扫描采集数据,导入自主研发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快速成型机制作种植导板。在导板引导下进行无牙颌种植手术,植入ITI种植体。3个月后复查,行种植义齿修复。术后定期随访。结果为5例患者制作完成丙烯酸树脂CAD/CAM种植导板,在导板引导下采用不翻瓣术式共植入38枚ITI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术后反应小。术后3个月骨结合良好,仅1枚种植体脱落。5例患者均采用固定式种植修复,术后6个月及1年的随访显示,修复体功能和美观良好。结论该自主研发的CAD/CAM种植导板制作系统应用于无牙颌种植手术,能实现术前精确设计和术中精确控制种植体位置,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取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效果。
作者:丁晓军;邱憬;汤春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报导一种通过个体化Medpor?来重塑下颌骨轮廓的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讨论适应证。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下颌骨轮廓凹陷病例17例,采集其CT数据,运用CAD/CAM、镜像反求、快速成型及3D打印技术设计并精确制作出手术模板,雕刻塑形出个性化Medpor?,并指导准确植入体内,修复下颌凹陷畸形。结果除1例植入体因迟发性感染取出外,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复查定位照相对比示:患者下颌轮廓凹陷均得到较好修复,对称性得到明显改善,医患均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结论在CAD/CAM技术辅助下,运用Medpor?可以精确修复下颌骨轮廓凹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张轶群;章臻;胡静;李翔;李蔚;李继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使用自制透明牙托压低伸长上后牙腭尖的临床效果,为正畸治疗伸长腭尖提供临床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由种植科转诊的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因患者无法使用种植体支抗而采用自制透明牙托对伸长的腭尖进行压低。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三维重叠及三维定点测量,并记录正畸压低前及压低后近、远中腭尖压入量,同时观察所压低牙齿及其他支抗牙齿的牙周和根尖状况。结果11例患者伸长的上后牙腭尖均被成功压低,平均疗程为5个月,近中腭尖大压低量为4.13 mm,远中腭尖大为4.04 mm;被压低牙及支抗牙没有发现明显的牙根吸收和牙周变化。结论自制透明牙托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简单、有效压低伸长上后牙腭尖的临床方法。
作者:刘婷;蒋自然;魏福兰;米雁翎;张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估片段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矫治前突患者时对上前牙垂直向和转矩方面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12例双牙槽前突患者,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颌前牙矢状向与垂直向的变化值,以及模型上的转矩变化值,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上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U1E-PP增加0.78 mm,上切牙根尖点至腭平面距离U1AP-PP减小0.29 mm,上切牙阻抗中心至腭平面距离U1CR-P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切牙阻抗中心的位置基本不变;治疗后的上前牙转矩值减少,尖牙出现直立趋势。结论片段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前突患者对其上前牙的垂直向和转矩控制较好,总体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治疗期间充分发挥了隐形、美观的矫治效果。
作者:金丽飞;黄一慧;弓国梁;林新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初步研究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在模拟微重力( Simulated Microgravity,SMG)影响人牙髓干细胞( 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矿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经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后的人牙髓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以1×106细胞接种于PLGA支架上,分别于模拟微重力下及普通重力下矿化诱导液中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hoA蛋白表达;此外,在重力条件下采用Rho激酶抑制剂Y-27632,以矿化诱导液培养组作为对照组,检测矿化诱导3、5、7、10 d两组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矿化诱导10 d,成牙本质相关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牙本质涎蛋白(dentin sialoprotein,DSP)、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 DSPP)的表达,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矿化诱导21 d,矿化结节形成水平。结果模拟微重力下,人牙髓干细胞中RhoA蛋白的表达下调;在普通重力矿化诱导条件下,加入抑制剂Y-27632后,各时间点细胞AKP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矿化诱导10 d,成牙本质相关蛋白DSP、DSPP、DMP-1表达明显下调,矿化诱导21 d,矿化结节形成同样有所减少。结论模拟微重力下,RhoA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抑制Rho激酶的表达,可降低hDPSCs矿化能力,提示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模拟微重力对hDPSCs矿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牛玉梅;张巍巍;曹涛;李艳萍;刘会梅;贾丛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喷砂处理对不同树脂与纯钛粘结抗剪强度及粘结耐久力的影响。方法用牙科铸钛的方法制作φ5 mm ×5 mm及φ4 mm×2 mm的圆柱形钛段各96个,两种规格的钛段配对(共96对)。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钛粘接表面用50μm Al2 O3喷砂,对照组钛表面不做处理。分别用Super-Bond C&B( SB)、Panavia F( PF)和Rely X Unicem( RU)按生产厂商提供的要求将大、小钛段成对粘接。分为SB未喷砂、SB喷砂、PF未喷砂、PF喷砂、RU未喷砂、RU喷砂6组(每组16对)。将以上每组中的一半样品(每组8对)置于37℃水浴箱内24 h,,另一半样品水储24 h后再进行5000次冷热循环。将样品固定于MTS测试机上进行剪切强度的测试,计算粘结抗剪强度值。不同粘结剂组的粘结抗剪强度采用考虑交互作用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冷热循环前,RU未喷砂组的粘接抗剪强度低,SB喷砂组粘接抗剪强度高,为(28.03±8.40)MPa,5000次冷热循环后,PF喷砂组粘接抗剪强度高,为(27.12±8.68) MPa, RU未喷砂组低。冷热循环前,SB喷砂组和SB未喷砂组,RU喷砂组和RU未喷砂组的粘接抗剪强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0次冷热循环后,RU喷砂组和RU未喷砂组的粘接抗剪强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B未喷砂组、SB喷砂组5000次冷热循环前、后的粘接抗剪强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5000次冷热循环前、后的粘接抗剪强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喷砂能显著提高铸造纯钛与SB、RU的粘接抗剪强度及粘结耐久力,但不是和所有树脂与纯钛的粘接抗剪强度及粘结耐久力成正相关关系。
作者:王宁;钱冬冬;骆小平;聂蓉蓉;李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过度张口对大鼠颞下颌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影响,建立异常负荷导致的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10只6周龄 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被动张口3 h/d,持续5 d,开口度达25 mm。使用Micro-CT对髁突软骨下骨骨密度进行分析,使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髁突软骨细胞和细胞基质变化。结果实验组软骨下骨表面界限模糊,骨密度下降,关节后区有组织缺损。实验组关节软骨基质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较对照组下降,软骨层厚度变薄,尤其表现于增殖层的变薄。结论实验性开牙合可以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出现早期的关节炎样变化,这一模型将有助于阐明异常负荷所致的颞下颌关节炎软骨破坏内在机制的研究。
作者:孙莲;张卫兵;王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饵激光备洞和光固化灯超强功率模式对树脂充填微渗漏的影响。方法将40颗离体后牙随机平均分成4组进行备洞和充填固化。 A组:高速涡轮机加安福士椅旁LED灯(550 mW/cm2,20 s);B组:高速涡轮机加VALO光固化灯(超强功率模式3200 mW/cm2,3 s);C组:铒激光加安福士椅旁LED灯;D组:铒激光加VALO光固化灯。所有样本制备V类洞并行树脂充填后置于37℃生理盐水中24 h,冷热循环后亚甲基蓝溶液染色,在低速切割机下颊舌向切开,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剖面微渗漏情况,计分,统计。结果所有样本的龈壁微渗漏与牙合壁相比较更高,A组微渗漏程度较B、C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 D组微渗漏大,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铒激光备洞和光固化灯超级功率模式都会增加树脂充填微渗漏的发生。
作者:罗瑞;陈亚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双酶(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SD大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其表型、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 SD大鼠胎鼠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14 d,免疫细胞化学检测DSP和DMP-1,RT-PCR及凝胶电泳检测DSPP和DMP-1基因。结果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不表达CD31、C34和CD45。成骨和成脂诱导后形成钙结节以及脂滴。牙向诱导后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表达成牙本质细胞特异性相关蛋白-DMP-1、DSP和特异性基因-DMP-1和DSPP。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牙向分化的潜能。
作者:余永春;刘小峰;高平;袁林;杨征毅;孙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在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肥大细胞上的表达,探讨MMP-2-tryptase双阳性肥大细胞( mast cells, MCs)在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45例参试者依据慢性牙周炎的病变程度分成3组:健康对照组15例;轻度牙周炎组15例;重度牙周炎组15例。牙龈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48 h;制作牙龈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牙龈组织中MMP-2-tryptase双阳性MCs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轻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组牙龈组织MMP-2-tryptase双阳性MCs密度均显著升高(P<0.01);重度慢性牙周炎组牙龈组织MMP-2-tryptase双阳性MCs密度显著高于轻度牙周炎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MMP-2-tryptase双阳性MCs密度与牙周炎病变程度的趋势相一致,MMP-2-tryptase双阳性MCs在牙周炎的进展中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顾思成;李娟;黄世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诱发的使特定序列基因沉默的现象,存在小干扰RNA( siRNA)和微小RNA ( miRNA)两种不同的途径,主要有转录水平基因沉默,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和翻译水平基因沉默三种机制,具有高效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本文就RNAi的途径、技术路线及RNA干扰在牙齿发育、唇腭裂研究、牙周组织和口腔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葛奕辰;陆文昕;李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生长分化因子15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中的一员,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 GDF15可被多种因素(比如缺氧、炎症、射线、急性损伤或癌变)诱导表达,通过 SMAD通路和非 SMAD通路发挥作用。新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微环境下, GDF15对于血管生成,骨代谢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本文就GDF15在不同生物背景下对成骨/成血管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作者:戈旌;郑家伟;杨驰;王绍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口腔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是口腔种植成功的关键。自噬通过调节骨代谢平衡以影响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重建及口腔种植的远期临床效果。本文就骨相关细胞中的自噬及其在骨代谢疾病和口腔种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超炜;周益;王慧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人牙周膜干细胞是牙周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以成骨分化。牙周膜处于一个相对乏氧的环境,人牙周膜干细胞在牙周膜中承载着多种机械应力。探讨乏氧环境下机械应力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更接近于体内环境,更有助于获得真实的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室资料。该文对乏氧微环境下机械应力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做一系统性回顾。
作者:许悦;李璐;徐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microRNAs是一类由20~24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结合于靶基因的mRNA的3’ UTR,负向调控基因表达。骨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多种细胞的分化和交联来完成骨的形成和重塑。研究证明,miRNA调控骨发生发展和出生后的功能的多个层面。目前,miRNA已被认为是调控骨发育与维持骨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该文主要针对目前关于miRNA调控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梦珺;刘璐;李荣荣;张琰;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流动复合树脂又称流动树脂,从1995年问世至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垫底、衬垫、窝沟封闭等方面有着较广泛的应用。流动树脂与传统复合树脂相比,填料含量较低,各种性能也随之改变。本文就流动树脂的临床应用及性能作一综述。
作者:张元;周洲;于金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牙列缺损已经成为了困扰人们口腔健康的重大问题,而种植修复因其不用磨除健康牙齿、舒适程度高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人修复牙齿的第一选择。但是种植修复也存在一定失败率,种植体周围炎就是常见的诱因。因此不同的学者也就针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其中抗菌剂治疗的方法由于创伤小、过程简便受到了很多医生的青睐,而本文就是针对不同抗菌剂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贡晶觉;焦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PRF)是一种立体三维网状结构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它能够调节炎症,促进组织愈合。并且能够缓慢持续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大量文献报道PRF可以促进口腔软硬组织的愈合,但尚未将其应用于临床牙再植的治疗中。本文联合自体PRF颗粒对1例撕脱2 h且干燥保存的离体牙进行延迟再植、复位固定及后续牙髓治疗。随访1年,脱位牙恢复良好,达到牙周膜性愈合,没有出现牙根吸收,且牙槽骨高度得到恢复。
作者:王伟;黄超;刘艳丽;赵寅华;张旻;陈永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准确的骨龄评估可以评价个体发育所处的阶段,为正畸临床选择矫治时机和预测颅面生长发育潜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从骨龄评估颅面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影响骨龄评估颅面生长发育准确性的因素、骨龄评估颅面生长发育的改进与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观点总结如下。①手腕骨龄,尤其是Fishman手腕骨龄分期法是一种有机的、相对简单并可靠的骨龄评估方法;颈椎骨龄分期法不用接受额外的X线照射,易于观察下颌生长高峰期,尤其是适应当今影像数字化趋势的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②骨龄准确性受种族、性别、评定方法本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应找到适合特定患者的骨龄评估方法;③环境因素,尤其是生物钟长期紊乱可导致骨发育异常,影响骨龄评估的准确性,提出通过调节生物钟治疗颅面生长发育异常的新方法,并期望发现评价颅面生长发育的新指标、新标准,提高骨龄评估生长发育的准确性。
作者:陈莉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