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4岁,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全切除术8个月。1个月前发现腹壁切口上端皮下有一肿块,大如指腹,质硬,活动度差,临床诊断为手术所致局限性瘢痕增生。彩色超声检查:手术切口上端探及一24 mm×22 mm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回声均质,彩色显示血流稀少,诊为腹壁包块,符合局限性瘢痕增生。后行99Tcm(Ⅴ)-DMSA腹部显像,静脉注射99Tcm(Ⅴ)-DMSA 740 MBq,30和60 min分别进行显像,以60 min显像清晰,可见中腹部(相当腹壁肿块区)有明显放射性浓聚,诊为腹壁肿块,恶性病变可能性大。手术病理报告:腹壁软组织转移性高分化腺癌(来自宫内膜癌)。
作者:王怀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65岁,因发作性胸痛持续1个多月入院。患者原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入院前经外院心脏彩超示“心尖部实质性团块,与心肌之间无明显界限,少量心包积液”,疑诊为“心脏肿瘤”。入我院后多次ECG检查,Ⅱ、Ⅲ、avF、V2~V5均示ST弓背样抬高1~3 mm,Holter亦示ST段明显弓背样抬高;心肌酶检查正常;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内占位肿块”。患者注射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925 MBq后2 h行常规心肌断层显像,采用Elscint HELIX SPX-6D双探头SPECT仪,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旋转180°,1帧/6°,共30帧,矩阵64×64,放大倍数1.5,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垂直长轴、短轴、水平长轴图像,每一断层厚度为0.55 cm。结果见下壁、心尖位置放射性明显缺损,报告为“左心室下壁、心尖心肌梗死”。X线胸片示“右上肺尖片状模糊阴影”;MRI示“①右上肺癌伴纵隔淋巴结增大;②心包转移,心肌受侵可能”。本科即复习该患者心肌显像图(图1),见垂直长轴断层有一条状阴影,起于前壁近心尖处,止于后基底,斜跨于左心室内;水平长轴断层室间隔与侧壁间有一放射性阴影连接,该现象在首次读片中因位置极为变异而疑为伪影,未予重视。再对照MRI图,证实于下壁和心尖处有一巨大肿块,左心室腔明显缩小,肿块下方未见心壁,下壁心肌被肿块向上推移,从矢状面上可见移位的下壁与SPECT垂直长轴断面所示斜行条状阴影位置一致。
作者:李佳宁;吴靖川;傅宏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62岁。发现右锁骨上包块10 a。近半年消瘦明显,体重较前减轻15 kg,全身多处疼痛,时有心慌、胸闷、憋气感,并有怕热、出汗多等症状。门诊查体消瘦明显,全身多处触痛、行动受限。右锁骨上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3 cm质硬包块。右叶甲状腺外侧亦触及一大小约2 cm×3 cm包块,质硬,活动差,边缘不规整。心率110次/min,可闻及早搏;双肺呼吸音粗,肝、脾肋下未触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FT3 8.3 ng/L(正常2.1~4.7 ng/L),FT4 42 ng/L(正常8~19 ng/L),TSH 0.1 mU/L(正常0.4~4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济南 250012mU/L)。临床疑右叶甲状腺高功能腺瘤(Plummer病),行甲状腺核素显像。
作者:刘岱;任长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脑和局部脑血流量(CBF、rCBF),以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关系。 一、资料与方法 正常对照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0.4±14.0)岁。高血压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50.8±8.8)岁,其中高血压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14例。受检者一侧手臂建立肝素化静脉通道并加热10 min,从对侧手臂注射99Tcm-双半胱乙酯(ECD)925~1 110 MBq后,立即由肝素化静脉抽血1 mL,用井型计数器测血样计数Ax,10 min后用GE Starcam SPECT仪行rCBF显像(探头旋转360°,共64帧,15 s/帧),以56%阈值对所有横断面勾边取全脑计数Cx,固定ROI,取连续3层横断面各脑区局部脑计数rCx均值,以上各值代入血样计数-活度、脑组织计数-活度归一方程及脑血流方程(模型实验获得),计算CBF和rCBF。血浆ET和CGRP水平按放免试剂盒说明书测定。
作者:肖敏;孙守正;潘爱艮;邓豪余;李新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MPD)之一,笔者对1976~1997年共13例PV经32P内照射治疗的结果作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3(12~66)岁,平均病程3 a,均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RBC为(7.43±0.83)×1012/L,Hb为(197.33±15.91) g/L,WBC为(14.73±6.15)×109/L,血小板计数(PLT)为(354.75±194.20)×109/L及红细胞压积(HCT)为0.69±0.12,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患者都进行过1次或多次骨髓检查,均为“增生性骨髓像”。
作者:李建国;倪济苍;陈显煜;罗加;李小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一个临床用于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标。用放射性核素测定GFR主要有2种方法:γ照相法(Gates法)[1]及血浆标本法。前者具有时间短,不需采集血、尿样本,可同时评价分肾及总肾功能,可同时进行显像等优点,但准确性差[2];后者价廉、准确性高[3],但缺乏γ照相法的优点。为了选择一种简单、准确而又适合临床的GFR测定法,我们将γ照相法GFR与双血浆标本法进行了比较。
作者:杨红;刘育青;李聪革;雷智莉;郭素萍;张承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了准确分析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显像中肝脏放射性的影响,笔者利用模型做了定量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选择硬性塑料自制心肌、肝脏模型,心肌模型由心底内外径分别为70 mm和40 mm的2个半椭球体嵌合而成,心尖到心底为70 mm,心肌厚度为15 mm。心、肝模型置于内径和高皆为200 mm的圆柱体内,模拟人体心、肝位置,在圆柱体内装满水。在肝脏和心肌模型中,注入放射性活度比分别为0.1∶1、1∶1、2∶1的均匀99Tcm溶液,总活度为18.5 MBq。在不同的放射性活度下沿肝到心的方向改变心、肝距离,分别缩短为原来的1/2。
作者:胡云;叶恒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主要用于较弥散分布的实体瘤,或已有全身多部位转移、不适合手术或外照射治疗的实体瘤及非实体肿瘤(如白血病)患者[1]。 一、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核素载体的特异性和结合力等问题,造成靶组织/非靶组织的比值低,如放免治疗,仅低于1%ID能达到靶组织[2,3]。 2. 常用核素多是β射线发射体,β射线是低线性能量转换(LET),对细胞的杀伤力较弱[2,3]。
作者:匡安仁;王行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I)和电子束CT(EBCT)诊断>45岁与≤45岁冠心病(CAD)患者的价值。方法 将64例临床拟诊为CAD的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40例)和B组(≤45岁,24例)。均进行EBCT探查冠状动脉钙化、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MPI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其中,A、B组中分别有31例和14例患者有≥50%的冠状动脉狭窄。以有无≥50%的冠状动脉狭窄为判断EBCT和MPI诊断准确性的标准。结果 所有MPI异常并有冠状动脉钙化的患者都有≥50%冠状动脉狭窄,93.3% MPI和EBCT正常的患者冠状动脉无狭窄。MPI诊断B组患者CAD的灵敏度显著高于EBCT(92.9%与42.9%,P<0.01),而特异性两者相近;MPI和EBCT诊断A组患者CAD的特异性分别为88.9%和55.6%,灵敏度相近。MPI诊断A、B组冠状动脉≥50%狭窄的特异性均显著高于EBCT(分别为94.1%比66.7%,P<0.001和85.7%比38.1%,P<0.005)。结论 99Tcm-MIBI MPI诊断≤45岁CAD的灵敏度和诊断>45岁CAD的特异性高于EBCT,结合两种检查可能使CAD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作者:姚稚明;刘秀杰;张少雄;史蓉芳;刘蕴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衰减校正(AC)处理对提高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和判断存活心肌准确性的作用。方法 16例正常对照者和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99Tcm-MIBI心肌断层显像,分别应用AC和非衰减校正(NC)处理,其中9例冠心病患者在显像后1周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将左心室分成9个心肌节段,心肌各节段相对放射性分布值以左室心肌高计数的百分率表达。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NC显示的心肌各节段放射性分布呈显著的不均匀性,后基底部与前壁的左室峰计数百分率(LVP%)相差26.9%;而在AC图中,左心室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均匀性明显改善,后基底部与前壁的LVP%相差仅5.6%。在冠心病的定位诊断中,经AC处理后,99Tcm-MIBI心肌显像对左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X)检测的灵敏度可由常规NC显像的77%和58%分别提高到91%和89%(P<0.05),右冠状动脉(RCA)定位的特异性由NC的67%提高到88%(P<0.05)。在缺血区存活心肌判断中,当心肌节段的99Tcm-MIBI相对分布值小于30%,AC与NC结果相似;节段放射性分布值在30%~75%范围内,以PTCA术后心室壁活动改善为标准,AC对存活心肌检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NC,AC改善存活心肌判断的部位主要是下壁、后基底部和间隔部。结论 99Tcm-MIBI心肌显像的AC处理能明显改善整个心肌显像的图像质量,并在提高冠心病早期诊断与存活心肌判断中有独特价值。
作者:黄钢;詹惠明;仇建;袁济民;朱翠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诊断老年性痴呆(AD)的影像特征和诊断标准。方法 静脉注射18F-FDG后行脑断层显像,获得顶叶、颞叶、额叶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与小脑计数的比值,以此作为半定量指标。结果 12例正常人可见大脑皮质各叶、基底神经节、丘脑及小脑放射性分布均匀对称。12例AD影像分为3种:双侧顶叶放射性减低5例,双侧颞顶叶减低4例,单侧颞顶叶减低3例。半定量分析显示AD患者顶颞叶代谢显著低于正常人,并与痴呆程度相关。11例非AD痴呆影像也分3种:多发性非对称性放射性减低8例,双侧颞顶叶伴其他多灶性放射性减低2例,显像正常1例。MRI检查10例AD可见颞叶、杏仁核、海马体积缩小;2例轻度AD虽有代谢减低,但MRI未见海马体积缩小。10例非AD痴呆MRI可见脑内陈旧出血、梗死、软化灶等病灶,而这些表现AD患者未见到。结论 在MRI除外脑内结构损害病灶基础上,18F-FDG PET发现双侧或单侧顶叶或颞顶叶代谢减低可诊断AD;半定量分析有助于痴呆程度的评价。
作者:马云川;张新卿;李德鹏;尚建文;苏玉盛;张琳瑛;彭程;潘中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马云川,男,1959年12月生。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1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核医学科主任、PET中心副主任,北京核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83~1985年曾从事临床内科工作,以后从事临床核医学至今。主要工作包括99Tcm-RBC平衡法诊断下肢静脉梗阻、99Tcm-EC肾动态显像诊断上尿路梗阻、99TcmO-4显像诊断小儿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等。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编写著作2本,发表论文14篇。目前主要从事PET临床应用与研究。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对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脑多巴胺(DA)D2受体改变与脑血流灌注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立体定位脑黑质、腹侧被盖区,以6-羟基多巴胺定向损毁制作偏侧PD大白鼠模型,通过阿朴吗啡(Apo)诱发其向健侧旋转的转数筛选模型;并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检测PD模型及对照组大鼠脑纹状体DA含量;采用125I-左旋-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甲基]苯酰胺(IBZM)放射自显影图分析、99Tcm-6-甲基丙二胺肟(HMPAO)大鼠脑内分布观察进行D2受体与脑血流灌注研究。结果 PD模型大鼠损毁侧(右侧)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比左侧(健侧或未损毁侧)及假手术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损毁侧纹状体/小脑125I-IBZM 摄取比值为8.04±0.71,比健侧及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提示损毁侧纹状体D2受体出现上调效应,损毁侧比健侧增高(30.11±4.53)%,这与Apo诱导偏侧PD模型大鼠向健侧旋转的30 min转数呈良好的正相关(r=0.98)。血流灌注研究显示偏侧PD模型大鼠两侧脑区内的放射性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偏侧PD模型大鼠损毁侧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降低、D2受体出现上调反应,后者与Apo诱导的行为学改变呈良好的相关性;与脑血流灌注相比较,放射性标记IBZM揭示的D2受体变化更能特异、及时地反映实验性偏侧PD模型的脑功能变化。
作者:林岩松;林祥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于1999年10月20~22日召开,会议收到221篇论文。本届会议基本反映了我国核医学的现状及新进展。经有关专家审阅、投票,10位中青年学者的论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此,我代表老一辈核医学工作者向获奖者及所有热情参赛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作者:王世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临床通常把痴呆、尿失禁和走路不稳作为正常颅压脑积水分流术的适应证,但部分患者行分流术无效。核素脑池显像有助于脑积水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定。我们于1987~1997年收治了交通性正常颅压脑积水21例,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前后分别行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探讨该检查在临床中的价值。
作者:姚长义;刘永吉;李亚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做SPECT心肌和脑断层采集时,如果因仪器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有1帧原始投影计数很低(但形态正常)时,其重建图像质量与重建时是否加衰减校正(AC)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这一现象,并进一步探讨AC对脑断层显像重建结果的作用与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由于科室SPECT仪的故障,造成数例心肌和脑断层采集的原始投影中第1帧计数很低(但图像形态保持正常),而其他各帧计数均正常。重建后心肌断层图像正常,但脑断层图像严重失真。采用其中的心肌和脑断层各1例,在SPECT仪故障修复后重新采集1次,将2次采集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心肌断层采集与重建条件为:右前斜至左后斜采集180°,矩阵64×64,放大倍数1.33,每帧采集25 s,共采集32帧,所用药物为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重建用滤波反投影法(FBP),Hanning预滤波,不加AC。脑断层采集与重建条件为:360°采集,矩阵64×64,放大倍数1.6,每帧采集25 s,共采集64帧,所用药物为99Tcm-双半胱乙酯(ECD)。重建用FBP,Metz预滤波,AC为可选项。所用AC方法为Sorenson法[1],其计算公式为:
作者:马兴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注:括号内为与对照组比较的t值,P均<0.05 应用放射性核素对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心肌、心功能及肾功能进行研究,以了解NIDDM心肾功能损害情况及与病程的关系,为NIDDM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郑柏洁;王铁;李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手术指征的判断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创的右心导管检查。对疑难病例,甚至要行创伤更大的肺活检,以明确是否具有手术指征,不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而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PPI)有无创、简便、安全、可重复性等优点,与右心导管资料有一定的相关性[1]。本研究将合并重度PH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PPI资料与围术期肺动脉压力、全肺阻力(TP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以便在术前评价中采用PPI取代或部分取代右心导管等有创检查,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杜茗;刘迎龙;史蓉芳;潘世伟;宫路佳;张东亚;王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后,近半数出现高血糖。许多学者认为,高血糖能加重缺血脑组织的损伤,降低康复程度,延缓康复过程,提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研究了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血糖浓度与相应激素水平变化和脑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高血糖的发生机制。
作者:张勇;陈维真;张子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肺栓塞的早期无创性诊断对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有效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探讨了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电子束CT(EBCT)肺血管增强造影2种诊断技术在肺栓塞定性和定位诊断中的作用,为正确评价和运用这2种无创性影像技术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50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岁。均行V/Q显像和EBCT肺血管增强造影。分为3组,A组27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经溶栓或抗凝治疗均明显有效;B组13例,临床分别诊断为冠心病、肺气肿、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和心律失常,均不支持肺栓塞诊断;C组10例,均同时行肺动脉造影,以作对照。
作者:方纬;史蓉芳;曹程;何作祥;张晓丽;沈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质(MBP)是脑损伤的标志物之一。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脊液(CSF)或血清中NSE和MBP含量与其病程的发展及预后关系的报道不多。我们对2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中NSE、MBP含量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28例收入我科治疗并经CT、脑血管造影及术中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5~66岁,平均58.42岁。全部患者均于发病后3 d内入院。其中颈内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死亡2例,恢复不良5例(包括植物人状态、重残和中残)。以非神经系统疾病手术的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7例,女5例,年龄47~62岁,平均55.26岁。经χ2及t检验,两组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崔岗;周岱;王中;许期年;李金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进行新型乏氧组织显像剂DTPA-甲硝唑的化学合成、药盒制备、99Tcm标记、质量控制以及药理研究。方法 合成的DTPA-甲硝唑用氯化亚锡作还原剂,99Tcm标记,用多元正交法确立99Tcm标记一步法药盒的佳配方。纸层析法鉴定99Tcm-DTPA-甲硝唑的标记率、标记稳定性,完成了H22肝癌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及显像研究。结果 DTPA-甲硝唑一步法药盒与99TcmO-4混合,沸水浴反应10 min,放化纯度大于99%。H22肝癌小鼠生物分布显示,肿瘤/血液比值1、2 h分别为3.43、6.40,肿瘤/肌肉比值1、2 h分别为5.24、7.42;注射血管舒张药肼苯哒嗪组肿瘤组织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研制的99Tcm-DTPA-甲硝唑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乏氧组织显像剂。
作者:陈跃;莫廷树;匡安仁;范成中;郑时龙;何玲;李举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对儿童泌尿系统各种先天畸形的肾动态显像特征作总结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51例泌尿系先天畸形患儿按病因分为4组,进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其中8例患儿加作了速尿介入试验。结果 肾动态显像可以:①从形态上识别各种畸形并了解分肾功能;②确定尿路梗阻部位。输尿管近端梗阻表现为肾盂积水较重,输尿管无积水;远端输尿管梗阻则肾盂积水较轻,输尿管积水;下尿路梗阻常为双侧积水。利尿肾图有助于鉴别梗阻与非梗阻性积水;术前术后显像能更好地评价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结论 肾动态功能显像可从形态和功能方面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治提供有用信息,值得在儿科大力推广。
作者:崔瑞雪;周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骨肉瘤的核素显像特征,以利于骨肉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法 133例骨肉瘤患者做了174次99Tcm-亚甲基二膦酸(MDP)全身骨显像和33次201Tl三时相局部显像,观察骨肉瘤的显像特征和对显像剂的摄取情况。结果 108例骨肉瘤单发病灶的99Tcm-MDP显像特征为病灶部位的高摄取,在放射性浓集的热区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减低区,伴或不伴有软组织浓集,半定量分析摄取比值为5.40±3.42(n=33);33例骨肉瘤201Tl三时相显像:血流曲线明显升高,15 min比值为3.38±2.12,3 h为2.03±0.87。报告了放射性核素显像在骨肉瘤多发病灶、肺转移灶及术后复发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结论 放射性核素显像可示踪骨肉瘤成骨的生物学行为,在骨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京京;张清;蔡伯;刘玉涛;郝林;牛晓辉;何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运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显像左室暂时性扩大诊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3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7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1±8.3)岁。间隔1个月内完成运动-静息99Tcm-MIBI心肌断层显像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心肌短轴断层影像直径方向剖面曲线2个峰值点间的距离计算左心腔面积(LVD),以运动/静息LVD比值(LVDR)作为判断左心腔暂时性扩大的指标。结果 冠脉造影正常组、冠脉1支病变、2支病变和3支病变组LVDR平均值分别为1.01±0.05、1.02±0.05、1.05±0.04和1.13±0.06。7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中左室暂时性扩大者21例,其中,有冠脉3支病变者19例(90%)。LVDR值诊断冠脉3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94%,常规分析方法分别为50%和91%。其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分析方法(χ2=4.96,P<0.05),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χ2=1.31,P>0.05),2种分析方法结合,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而特异性无显著下降。结论 定量分析运动99Tcm-MIBI心肌显像左心腔暂时性扩大可提高其诊断冠脉3支病变的灵敏度,不降低其特异性,LVDR值是诊断冠脉3支病变的1个新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祥松;唐安戊;刘斌;张斌;徐卫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兔和大鼠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25I标记结合分子排阻高效液相(SHPLC)。结果 125I-激肽释放酶保持酶解生色底物S-2266的生物活性,放化纯度(95.2±1.8)%。家兔静脉注射5×10-3、15×10-3和45×10-3 pNA U*kg-1剂量125I-激肽释放酶后与血浆蛋白质结合,t1/2α为0.09~0.15 h,t1/2β为1.28~2.18 h。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而全身清除率相近。大鼠三氯醋酸(TCA)可沉淀放射性,分布特点是:泌尿排泄系统高,血管丰富内脏组织较高,脑皮层低。大鼠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主要经尿排泄,少量经粪排泄;48 h尿粪排出(96.9±3.3)%;12 h胆汁排出(7.9±1.8)%。125I-激肽释放酶与兔血浆蛋白质结合的Bmax为(94.3±0.77)%,Kd为8.9×10-8 mol*L-1。结论 家兔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大鼠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不能进入血脑屏障。
作者:刘秀文;汤仲明;窦桂芳;朱宝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99Tcm标记抗乳腺癌粘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放射免疫显像(RII)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7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RII。结果 9例原发性乳腺癌中8例RII阳性,灵敏度88.89%;5例原发性乳腺癌伴腋淋巴结转移及1例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根治术5 a后出现右腋淋巴结转移,RII发现其中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而6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例右乳腺单纯癌根治术7 a后随访,RII阴性。结论 99Tcm标记抗粘蛋白McAb RII可作为乳腺癌特异性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对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浩荣;吴锦昌;Richard P.Baum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编者按] 图像融合术(fused image technology,FIT)是影像学技术的又一项完善和进步,它不是一般的图像处理,而是影像学科内部的相互完善和优势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功能——解剖影像。在1999年第46届美国核医学年会总结中,H.N. Wagner专门提到了FIT。他多次强调,21世纪的影像学是解剖影像与功能影像的融合,不再存在单一的解剖影像或功能影像。简而言之,图像融合是2幅不同的影像,例如CT、MRI图像与SPECT、PET图像在断层面、位置与大小相匹配,相重叠,相融合。近来有许多方法可供借鉴。本文作者在没有图像传输的情况下,探索用PC机及图像扫描仪把SPECT脑血流影像与MRI脑断层影像融合,并进行临床应用,为FIT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CRT显示器矩阵大小的限制,利用此法的图像比较模糊。值得指出的是,精确的图像融合需要采集时体外定位标记,采集后进行数据格式转换,融合时进行矩阵大小匹配、图像空间对位以及CT、MRI、PET、SPECT图像传输等问题,这需要特殊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发表本文旨在引起大家对此技术的注意。 (陈盛祖) 头颅SPECT影像的结构显示不如头颅CT、MRI清楚,相互比较时用肉眼不易准确确定病灶在SPECT图像上的位置及范围。我们采用计算机与扫描仪,对2种不同性质的神经影像进行了融合叠加处理,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里;杜丽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