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2848
  • 国内刊号:32-1828/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2
  • 全年订价:2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国家“双效”期刊
  • 特种医学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年4期文献
  • 131I与131I联合保肝药物治疗Graves甲亢合并肝损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131I及131I联合保肝药物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肝损害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120例Graves甲亢合并肝损害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应用131I+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对照组60例,应用131I治疗.所有患者采用个体化剂量口服131I治疗,并于131I治疗后1、3和6个月复查FT3、FT4、TSH、ALT、AST及总胆红素(TBIL),观察患者Graves甲亢及肝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TSH水平;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重氮盐法检测血清TBIL水平.计算并比较2种方法治疗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131 I治疗后1、3和6个月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别为:治疗组FT3≤(17.13±5.22)pmol/L、FT4≤(51.26±20.60)pmol/L、TSH≥(0.11±0.09) mU/L;对照组相应指标水平为≤(17.41±5.18) pmol/L、≤(50.60±20.45) pmol/L、≥(0.12±0.09) mU/L(t=5.1843~14.8564,P均<0.01),而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78 ~0.3902,P均>0.05).治疗组服131I后1、3、6个月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80~13.8795,P均<0.01).对照组服131I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指标开始降低,但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262~1.9700,P均>0.05);3个月和6个月肝功能指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144~10.5171,P均<0.01).131I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Graves甲亢的治愈率分别80.0%( 48/60)和78.3% (47/60),有效率为98.3%( 59/60)和95.0%( 57/60),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505和1.0344,P均>0.05);2组患者肝损害恢复正常率分别为88.3%( 53/60)和65.0%( 39/60),有效率为96.7%( 58/60)和88.3% (5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1304和8.1067,P均<0.05).结论 131I治疗Graves甲亢合并肝损害疗效良好,联合应用保肝药物可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作者:闫瑞红;周振虎;张玉芳;左书耀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显像SUVmax与嗜铬细胞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18 F-FDG PET/CT显像SUVmax与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及131I-间位碘代苄胍(MIBG) SPECT显像间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嗜铬细胞瘤和预测嗜铬细胞瘤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经18F-FDG PET/CT检查且手术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19例,按其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组(n=11)与恶性组(n=8),查询PET/CT检查前后血MN、NMN及131 I-MIBG SPECT的检查结果,利用SPSS 17.0软件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绘制ROC曲线,探讨嗜铬细胞瘤SUVmax的特点,比较分析各检查之间的关系.结果 (1)11例良性嗜铬细胞瘤(BPCC)与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MPCC)PET/CT显像均为阳性;MPCC的SUVmax(19.40±7.39)明显大于BPCC的SUVmax (7.44±4.47),t=-4.40,P<0.01;用约登指数法,确定SUVmax=8.85为判断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分界值,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81.8%(9/11)、89.5% (17/19);异位嗜铬细胞瘤SUVmax为19.75±8.64,明显高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SUVmax (9.12±5.83),t=-3.18,P<0.05;初发与复发的嗜铬细胞瘤SUVmax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5).(2)MN阴性病例SUVmax( 13.57±8.61)明显高于MN阳性病例SUVmax (6.63±2.42),t =2.70,P<0.05;NMN阴性与阳性的病例SUVmax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3)7例同期行18F-FDG PET/CT与131I-MIBG SPECT患者中,3例BPCC,其中2例MIBG显像阳性,4例MPCC MIBG显像均为阴性;7例PET/CT显像均为阳性.结论 对于血MN与MIBG检查为阴性、但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患者,FDG PET/CT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减少漏诊率.

    作者:席云;张敏;郭睿;张淼;胡佳佳;李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E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PE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纳入104例连续性疑似PE患者,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50±15)岁.排除标准为:孕妇、肾功能衰竭患者、已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患者或有造影剂过敏史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核素肺灌注显像、CTPA及胸部X线检查.采用PISA-PED评价标准判读核素肺灌注显像图.终诊断采用临床综合诊断.应用Kappa检验分析肺灌注显像与CTPA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非参数检验或x2检验分析2种诊断方法结果间的差异性.结果 104例患者中55例被终诊断为PE.在排除3例(2.9%)CTPA“不能诊断”者后,肺灌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 (50/54)、83.0%( 39/47)、86.2%( 50/58)和90.7% (39/43);CTPA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 (52/54)、93.6%( 44/47)、94.5%( 52/55)和95.7% (44/46).2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89.1%(90/101),Kappa =0.78,P<0.05.在肺段水平,共分析了1664个肺段,肺灌注显像与CTPA的诊断符合率为79.7% (1327/1664),Kappa=0.58,P<0.05.结论 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ISA-PED评价标准与CTPA诊断PE的效能相近,两者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2种显像方法在肺段水平为中度符合.

    作者:何嘉;王峰;方纬;何建国;熊长明;柳志红;吕滨;何作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脏三维重塑技术对改善心肌灌注显像质量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脏三维重塑技术对减少心脏生理性运动伪影、提高心肌血流灌注显像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首次就诊者20名.其中8名根据年龄、临床症状、ECG、CTCA等资料排除其患冠心病可能性,12名在2周内接受CAG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行99Tcm-MIBI常规MPI,通过心脏三维重塑专用软件对心肌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塑处理.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在双盲情况下,通过目测结合极坐标靶心图行定量分析,获得心肌核素稀疏或缺损的节段数以及心肌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三维重塑前后图像差异.结果 所有受检者中,心脏非三维重塑模式可见10个放射性稀疏节段,而三维重塑模式仅见4个稀疏节段.采用三维重塑模式可减少心尖和前壁放射性稀疏伪影.非三维重塑模式心尖和前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分别为(78.05 ±0.83)%、(74.50±2.35)%,三维重塑后分别为(84.05±1.32)%、(81.10±1.45)%,2种处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心尖=11.854,t前壁 =9.413,P均<0.05).前侧壁、后侧壁、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和后壁非三维重塑模式与三维重塑模式放射性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76、1.330、1.690、2.014、0.167和1.868,P均>0.05).结论 心脏三维重塑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心脏生理性运动引起的心脏伪影,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非三维重塑模式.

    作者:谢文晖;常城;雷贝;蔡小佳;张莉华;马兴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99TcmO4-显像与X线造影检查不孕症患者输卵管病变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与99TcmO4-输卵管显像对不孕症患者输卵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或通而不畅的不孕症患者150例(通畅输卵管85条,通而不畅输卵管197条,单侧不通输卵管18条),分别行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及99TcmO4-输卵管显像.X线造影判别输卵管形态分类为正常、迂曲、僵直、扩张或积水;99TcmO4-显像诊断输卵管功能类型分别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损伤、无功能和输卵管阻塞.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种方法对输卵管异常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282条通畅或通而不畅输卵管.99TcmO4-显像对这些输卵管的异常检出率(81.6%,230/282)明显高于X线造影组(69.9%,197/282),x2=14.14,P<0.05.2种方法结合,可明显提高输卵管异常检出率(89.4%,252/282).在99TcmO4-显像示功能损伤输卵管中,输卵管迂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功能正常者(15.3%,8/52),且随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轻度、中度、重度、无功能)而逐渐增高(30.8%,32/104;31.4%,16/51;37.1%,13/35;42.5%,17/40);功能损伤输卵管的扩张发生率(16.3%,17/104;11.8%,6/51;17.1%,6/35;20.0%,8/40)也明显高于功能正常者(9.6%,5/52).输卵管僵直的发生率在轻、中及重度受损输卵管中分别为27.9%(29/104)、29.4%( 15/51)、28.6%( 10/35),而在输卵管无功能时则较低,为15.0% (6/40).结论 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对输卵管形态的判断有优势,而99TcmO4-输卵管显像能较好地判断输卵管功能损伤的程度.两者结合有助于全面正确了解输卵管情况.

    作者:刘志翔;张艳华;张培森;李广宙;谢海;任春娥;张仕状;姜爱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甲状腺显像归一化分析在131I治疗Graves甲亢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的甲状腺显像归一化分析在131I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31I治疗的Graves甲亢患者60例,以甲状腺小于35g且没有结节为入组标准.重新调取甲状腺扫描的原始数据,经计算机软件行归一化处理和图像放大.对甲状腺两叶面积比值、放射性计数比值、灰阶比值、呈多中心放射性分布的例数、用药次数和总治疗剂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研究总治疗剂量和用药次数与性别、年龄及上述因素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转归进行分组,分析转归为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正常和甲功减退(简称甲减)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Marinelli公式计算的131I剂量,单次给药甲亢治愈率50%( 30/60),其余患者需要多次给药治疗.除了甲状腺质量和摄碘率外,131I总剂量还和女性(F=4.23,P=0.050)、两叶面积比(F=6.20,P=0.020)、多中心放射性分布(F=5.12,P=0.033)有关.131I治疗次数与两叶灰阶比(F=8.89,P=0.006)和多中心放射性分布(F=4.98,P=0.034)有关.转归为甲功正常组服药剂量与两叶灰阶比(F=10.66,P=0.017)和面积比(F=10.42,P=0.018)相关;而转归为甲减组的影响因素为甲状腺质量(F =7.65,P=0.013)和多中心放射性分布(F=8.01,P =0.011).结论 计算机辅助归一化分析对Graves甲亢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有一定帮助,对于出现明显的甲状腺两叶放射性分布不均者,应增加剂量和多次治疗;对于放射性分布均匀者,应注意避免剂增大与甲状腺质量增大呈线性关系,否则甲减概率会增高.

    作者:金仲慧;毛远;陈曼;张燕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脑代谢显像在多系统萎缩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PET/CT脑代谢显像在多系统萎缩(MSA)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病程不超过2年,拟诊MSA的患者5例(均为小脑型,MSA-C)和病程不超过3年,临床确诊PD的患者10例,进行18F-FDG PET/CT静态显像.在健康人数据库中为每例患者挑选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0名,用SPM 5分析软件进行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为P=0.01.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帕金森代谢模式(PDRP)评分,对2组评分进行t检验,探讨该评分在鉴别MSA-C和PD中的价值.结果 与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相比,在P =0.01 (n1 =1,n2=10,t >2.82)的检验水平下,5例MSA患者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小脑代谢减低,大t值为-13.04~ -3.75,其中3例同时伴有壳核不同程度的代谢减低,大t值为-5.14~ -3.21;而10例PD患者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小脑代谢增高,大t值为4.16~11.72;壳核代谢未见异常.PD组的PDRP评分高于MSA组(11.9±4.96与-6.25±5.97,t =6.27,P<0.01).结论 小脑代谢减低是诊断和鉴别诊断MSA-C的重要影像学特征;MSA-C早期即可累及纹状体,引起壳核代谢减低;MSA-C和PD有不同的脑部代谢改变模式,PDRP评分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史新冲;张祥松;易畅;王晓燕;陈志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甲状旁腺功能的短期影响

    目的 探讨131I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对DTC患者在治疗后短期内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DTC患者共73例,其中男15例,女58例,年龄20~70( 44.59±12.89)岁.分别于131I清甲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第5天检测患者血Ca2+及PTH水平,比较131I清甲前后患者的血清PTH变化.以性别、年龄及术后超声示甲状腺残留组织(简称残甲)情况分组,分析影响治疗后血清PTH下降的因素.使用SAS 8.0软件对治疗前后计量数据等行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年龄组与残甲组间数据行x2检验.结果 131I清甲治疗前后所有患者血钙均在正常范围,均值分别为(2.24±0.93)和(2.23±0.84)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P>0.05);治疗后DTC患者血清PTH为(27.19±11.58) n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7.33±17.71)ng/L(t=6.76,P<0.01),其中79.45% (58/73)的患者PTH较治疗前下降,10.95% (8/73) PTH值低于正常;但均未出现低钙血症.治疗前后不同性别组间血清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和1.83,P均>0.05),但发生PTH降低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37,P=0.036).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残甲组治疗前后血清PTH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8、0.61,0.46、0.76,P均>0.05).结论 131I治疗可导致DTC患者短期内PTH水平降低,女性更为敏感,但一般不会引发低钙血症.这种变化与年龄及残甲组织多少无关.

    作者:陈泽泉;陆汉魁;王阳;丁颖;辛丽君;陈立波;罗全勇;余永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SPECT/CT直接测量肾脏深度在肾小球滤过率测定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以SPECT/CT测定GFR时用CT直接测量肾脏深度代替传统的Tonnesen公式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49例患者在接受肾动态显像的同时进行腹部CT平扫,测量两侧肾的深度.将所测值与传统的Tonnesen公式值和SPECT侧位平面图像测量值进行比较,然后将CT和SPECT测得的肾脏深度数据代入到Gates法GFR测量软件中,观察肾脏深度改变对GFR测定值的影响.采用配对t检验对Tonnesen公式法和SPECT测量法测得的肾脏深度值及各自深度值对应的GFR与CT法测得的相关数据间差异进行比较,对Tonnesen公式误差、SPECT测量误差与肾脏深度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CT测得的肾脏深度分别为右肾(7.04±1.15) cm,左肾(7.18±1.15) cm.与CT测量值相比,Tonnesen公式法低估了肾脏深度[右肾:(5.77±0.90) cm,t=- 11.50,P<0.01;左肾:(5.74±0.88) cm,t=12.20,P<0.01],而SPECT测量值则高估了肾脏深度[右肾:(7.40±1.15) cm,t=5.19,P<0.01;左肾:(7.49±1.19) cm,=5.14,P<0.01].Tonnesen公式法误差与肾脏深度呈正相关(右肾:r =0.62,P<0.01;左肾:r=0.73,P<0.01),而SPECT测量误差与肾脏深度不相关(右肾r =0.26,P>0.05;左肾r=0.38,P<0.01).Tonnesen公式法得到的两侧肾脏深度差为0.03 ~0.05 cm,而SPECT和CT得到两侧肾脏深度差分别为0.54±0.33(0.01~1.28) cm和0.62±0.45(0.01~1.60) cm.Gates法采用Tonnesen公式肾脏深度低估了GFR,与CT所测肾脏深度对应的GFR相比,误差百分比分别为右肾(-20.92±11.28)%(t=-6.99,P<0.01),左肾(-23.71±7.71)%(t=-8.73,P<0.01);采用SPECT测量则高估了GFR,对应误差百分比为右肾(5.23±9.64)%(t=2.72,P<0.01),左肾(8.93±9.29)%(=5.21,P<0.01).结论 采用SPECT/CT的CT功能精确测量两侧肾脏深度,有助于提高Gates法GFR测定的准确性.

    作者:杨仪;刘增礼;唐军;洪智慧;尤嘉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诊断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20岁.因“左腰部不适10d、外院超声及MRI提示左肾实质性占位病变”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肿留书标志物均未见异常.CT平扫示左肾体部3.7 cm×4.6 cm×3.5 cm等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晰,部分突出于肾轮廓之外,相邻肾周脂肪囊内密度升高,其内可见索条状密度增高影,病变邻近肾包膜明显增厚(图1a);CT增强扫描皮质期和实质期肿块均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且实质期强化较皮质期明显,分泌期肿块呈边缘强化,表现为周边强化与肾实质强化程度类似且高于中央区,强化带厚薄不一,中央区域呈低密度,边界较平扫清晰(图1b~d).

    作者:赵修义;邵亚辉;汪延明;田军;郑金峰;孙奔;葛伟;张爱民;郝俊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发现阴囊Paget病伴体内多发转移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右侧阴囊处潮湿、溃烂2年入院.无糖尿病、结核病史,无肿瘤家族史.体格检查:右侧阴囊处见大溃疡,表面糜烂、渗液、结痂,面积约5 cm×8 cm,周围皮肤粗糙,有明显异味;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血清ALP为116.0(正常参考值32~92) U/L,ALT 66.0(正常参考值0~40)U/L,AST 41.6(正常参考值0~40)U/L,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21-1)4.7(正常参考值0~3.3)μg/L,CEA 8.7(正常参考值0~3.4) μg/L.为明确病变的性质及范围,行18F-FDG PET/CT检查.

    作者:赵芬;张秀丽;孙晓蓉;霍宗伟;郑劲松;付政;马莉;赵书强;滕学鹏;杨国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胃肝样腺癌18F-FDG PET/CT检查一例

    患者男,73岁,因“上腹部疼痛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钝痛,进食后症状可减轻.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患者无于术、外伤、结核、肝炎病史.血清学肿瘤标志物:AFP连续3次测量均>1050(正常参考值0~10.9)μg/L,实测值9186.0 μg/L;CEA 、CA125和CA19-9均正常.肝炎标志物阴性 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腹部增强CT示:肝实质未见异常;胃小弯侧、肝门区、肝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佯强化,以肝门区为著,大小约3.0 cm×2.1 cm.CT诊断: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腹腔淋巴结转移.

    作者:滕学鹏;孙晓蓉;穆殿斌;付正;马莉;郑劲松;杨国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31I治疗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一例

    患儿女,14岁.4.5岁时父母无意间发现其颈部包块,触之表面不平,花生米粒大小,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无怕热、多汗、心悸表现;无性格改变.遂行甲状腺B超检查,示“甲状腺多发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后行“甲状腺结节摘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直径约1.5 cm)”.进一步在外院行病理会诊,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周围组织”.术后1个月再行“右甲状腺大部切除+右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小不详)伴淋巴结转移.术后服左甲状腺素片(50 μg/d渐增至75 μg,/d).

    作者:王莎莎;林岩松;梁军;邱李恒;李田军;李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多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PET/CT显像一例

    患者男,54岁,因“偶发右上腹疼痛8个月”入院.患者于2010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痛,无发热、黄疸.外院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未作任何治疗.2010年12月再发右上腹痛,行超声检查,结果示:肝右叶多发实质性占位,均考虑原发性肝癌(结节型)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门静脉肝右叶前上段及后下段显示不清,考虑受侵犯可能;肝硬化,脾大.遂来本院就诊.体格检查:血压、血常规、肝功能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各项检查均正常;肿瘤指标:AFP、CEA、CA19-9均阴性.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

    作者:郑辉;尹吉林;王欣璐;李向东;欧阳习;张伟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用于PET放射性药物合成的微流体芯片

    微流体芯片在有机合成领域显示了它独特的优势,而应用到放射性药物合成领域却很少.近,国际上几个科研小组证实了微流体芯片在放射性药物合成上的潜力,并证实传统放射合成的许多步骤均可被微流体芯片所取代.同时也证实以微流体芯片为基础的放射性化学合成比传统的放射性化学合成使用的前体量更少,反应速度更快,合成出的药品有更高的比活度和产率,纯化过程也更简单,同时对放射性的防护也更容易.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但目前还没有被广泛的商业开发.本文对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几种微流体芯片的优缺点及其在PET药物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建平;张勇平;王明伟;章英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重组人TSH (rhTSH)于1998年在国外进入临床应用,其临床适应证由辅助DTC患者的随访检查和检测逐渐扩展到辅助131I清除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近期研究表明,rhTSH在辅助131I治疗DTC转移灶、辅助131I治疗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提高18F-FDG PE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效能及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鉴别诊断等多方面亦有应用潜力.

    作者:关海霞;陆汉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Graves甲亢131I治疗后早期甲状腺功能监测的临床意义

    对于需重复131I治疗的Graves甲亢,通常认为再次治疗应在前次治疗后6个月进行[1],如能早期监测131I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干预、调整后续治疗,则可减少患者痛苦.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Graves甲亢131I治疗后1和3个月疗效及其他因素对6个月疗效的影响,判断早期监测的意义.

    作者:周久贸;李娜;李亚明;蒋宁一;陈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核素心室显像评价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

    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及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均会表现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二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机械运动不同步.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现已成为CHF的有效治疗手段,而根据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情况能够预测接受CRT的患者预后,判断CRT的反应率[1].笔者应用核素心室显像法评价ICM及DCM患者的心脏机械收缩同步性,探讨此方法用于评估CHF患者CRT前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意义.

    作者:李婷;史蓉芳;李剑明;赵晓斌;王晓梅;卢如明;梁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31I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重症肝损害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病情凶险,治疗棘手,在积极治疗肝损害同时,早期控制甲状腺毒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1].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是新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替代肝解毒,清除肝衰竭时累积的大量水溶性毒素和蛋白质结合毒素,辅助肝细胞再生,使患者度过危险期以及为其他治疗做准备.本研究用131I联合MARS治疗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庆;张青;刘寄尘;张伦理;关晏星;熊立跃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TRAb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1I治疗后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预后的影响

    笔者观察和分析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131I治疗后血清TRAb变化对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131I治疗后出现早发甲减的Graves甲亢患者62例,其中男23例,女39例,年龄14 ~60岁,平均37.4岁.

    作者:孙琦婷;赵德善;耿会霞;李思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7-AAG对转染NIS基因的未分化甲状腺癌摄碘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对已转染NIS基因的未分化甲状腺癌(ATC)细胞摄碘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NIS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NIS转染入ATC细胞株FRO细胞中,G418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NIS-FRO.在NIS-FRO细胞的培养基中引入125I,进行125I内流及外流的系列实验,绘制时间-放射性曲线.进一步分析经1μmol/L的17-AAG作用24 h后NIS-FRO细胞125I内流及外流的变化,并与未经转染的细胞进行对比,2组间各个时间点的放射性计数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IS-FRO细胞的摄125I能力明显提高,约为FRO细胞的10.68倍(t=45.329,P<0.001),但去除孵育环境中的125I后30 min,细胞内的125I滞留率仅为初始的10.5%.1μmol/L的17-AAG作用于NIS-FRO细胞后24h,细胞摄125I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含125I的培养基中孵育20~60 min,其放射性计数为31771.8~54815.5 min-1,摄125I能力较对照组( 24020.3~41293.8)提高了24.8%~ 35.5%(t值依次为3.096、4.275、3.055、4.292和5.496,P均<0.05);撤掉孵育环境中的131I后5~30 min,细胞内的125I滞留率为32.7% ~85.2%,较对照组(10.5%~56.8%)明显增加(t值依次为22.801、13.096、19.631、38.205、43.519和29.322,P均<0.01),125I的外流减少,30 min后17-AAG作用组的细胞内125I滞留率为32.7%,为对照组的3.1倍.结论 把NIS转染入ATC细胞后获得的稳定表达细胞株在经一定浓度的17-AAG作用后,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细胞的摄碘率,并可明显延迟碘的外流,提高细胞内碘的滞留率.

    作者:王任飞;谭建;李玮;孟召伟;郑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注射用亚锡依替菲宁药盒的制备与应用

    目的 对注射用亚锡依替菲宁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并将该药盒应用于临床.方法 将2,6-二乙基苯胺与氯乙酰氯经酰化反应得中间体氯乙酰(2,6-二乙基)苯胺,中间体与亚胺基二乙酸缩合反应生成(2,6-二乙基乙酰苯胺基)亚氨二乙酸(即依替菲宁).改变反应温度,并采用重结晶纯化方法以提高收率.40 mg依替菲宁与0.4 mg氯化亚锡制备得到药盒.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质量检测,检查药盒的性状、鉴别、澄明度、酸度、亚锡含量、依替菲宁含量、无菌情况、细菌内毒素.以99Tcm标记亚锡依替菲宁,检测标记物99Tcm的放化纯.观察99Tcm-依替菲宁临床显像效果.结果 合成的依替菲宁经红外光谱、氢谱、质谱等方法确证.红外光谱( KBr,cm-1):3308、3010、1706、1665、1535和1471;氢谱(CD3OD;相对位移,×10-6):1.16、2.57、3.62、3.67、7.11和7.20;质谱m/z:323(M+).成功制备注射用亚锡依替菲宁药盒.产品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加氯化钠溶液后澄清无色,pH值为4.6,细菌内毒素含量<75内毒素单位(EU)/瓶.标记物99Tcm-依替菲宁经纸层析方法测定,其放化纯为96%,达到临床使用要求.患者显像肝胆图像清晰,表明该药可应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结论 改进后的药盒制备方法合理可行,制备得到的药盒满足临床显像要求.

    作者:虞燕华;陈志明;汪洋;吴二明;黄荷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68Ga-NOTA-Duramycin的标记与生物分布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耐久霉素(NOTA-Duramycin),探讨其在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及在评价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法合成NOTA-Duramycin,再于常温下标记、合成68Ga-NOTA-Duramycin,用HPLC法测定其标记率和放化纯,观察标记物体外稳定性及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制备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n=6),注射68Ga-NOTA-Duramycin 37.0 MBq后1h,行PET/CT显像,探测心肌细胞凋亡;显像结束后,将其处死,取其心脏行凋亡病理分析.结果 68Ga-NOTA-Duramycin标记率为(92.5±2.1)%,放化纯>90%,体外稳定性好.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显示,早期相(5 min)68Ga-NOTA-Duramycin在血液、心、肝、脾、肺和肾的放射性摄取分别为(23.50±15.38) %ID/g、(8.53±4.52) %ID/g、(8.26±2.24) %ID/g、(2.12±0.28) %ID/g、(5.02±1.46) %ID/g和(50.62±54.24)%ID/g,延迟相(60 min)放射性摄取分别降为(1.83±0.31) %ID/g、(1.05±0.31) %ID/g、(0.97±0.28) %ID/g、(0.68±0.27) %ID/g、(2.15±0.90) %ID/g和(8.12±2.74)%ID/g,表明该显像剂主要经肾排泄.在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68Ga-NOTA-Duramycin PET/CT湿像示缺血心肌部位呈局灶性放射性浓聚,病理证实该缺血部位有大量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68Ga-NOTA-Duramycin标记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稳定性好,可有效探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心肌细胞凋亡,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细胞凋亡显像剂.

    作者:黄斌;方纬;田伟;王峰;李少华;付彤;孟庆乐;王自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在18F-FDG PET/CT图像上勾画放疗靶区边界的模型研究

    目的 通过模型实验推导出在18F-FDG PET/CT的PET图像上确定放疗靶区边界阈值的公式.方法 向容积为9L的圆柱状模型内体积分别为0.5、1、2、4、8和16 ml的6个球体内注入浓度为203.5 MBq/L的18F-FDG,圆柱状模型其他空间注入浓度为6.179或16.021 MBq/L的18 FFDG溶液或无放射性的纯净水作为本底,形成靶/本底比值分别为32.96∶1、12.69∶1或热球零本底的3个实验条件.对各实验条件下的模型行PET/CT显像,研究球状热灶的边界阈值与热球ROI内平均放射性浓度的关系,推导出线性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勾画已知体积的热球模型,以t检验比较公式法及40%阈值法(以热球大放射性计数的40%为热球模型边界)的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的差异.结果 热球的边界阈值(y)与热球ROI内平均放射性浓度(x)呈线性相关:y=(x+2.6227)/1.9752.勾画热球模型时,公式法的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的平均差值为2.83%,小于40%阈值法的平均差值3.55%,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6,P>0.05).体积的影响:公式法勾画热球模型时,当球体积≥1ml时,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为1.01%;当球体积为0.5ml时,相应差值达9.53%.而40%阈值法勾画时,当球体积≥2 ml时,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为-4.62%;但当体积为0.5及1 ml时,平均差值达19.9%.靶/本底比值的影响:公式法勾画热球模型时,当球体积≥1 ml时,3种不同的靶本底比值下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分别为2.66%、1.11%和-0.74%,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2.798和1.328,P均>0.05);而40%阈值法勾画时,当球体积≥2ml时,随着靶本底比值的降低,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逐渐减小.结论 热灶的边界阈值与热灶ROI内平均放射性浓度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的线性公式可较准确地勾画体积≥1ml的热球模型的边界.当热球体积≥1ml时,靶/本底比值对公式法勾画热球边界无明显影响.

    作者:林琳;郑容;王奕斌;耿建华;吴宁;赵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