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2848
  • 国内刊号:32-1828/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2
  • 全年订价:2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国家“双效”期刊
  • 特种医学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4年4期文献
  • ATP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评价ATP介入MPI (ATP-MP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5家医院214例[男156例,女58例,年龄10~83(60.96±11.60)岁]临床拟行MPI并在1个月内完成ATP-MPI和CAG病例.ATP介入试验:以0.16 rng·kg-1·min-1静脉注射ATP5 min,在第3分钟末注射99Tcm-MIBI 925 MBq,ATP注射完毕后观察1 min,无异常后终止试验.lh后行ATP-MPI,次日行静息MPI.显像表现为可逆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者为心肌缺血,固定性缺损为心肌梗死.以CAG为“金标准”,计算ATP-MPI的诊断效能.结果 214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94例(43.9%)、单支血管病变47例(22.0%)、双支血管病变22例(10.3%)、三支血管病变51例(23.8%),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ATP-MPI正常106例(49.5%),异常108例(50.5%),其中可逆性放射性缺损65例(60.2%)、固定性放射性缺损15例(13.9%)、混合性放射性缺损28例(25.9%).ATP-MPI异常节段数平均为(4.2±2.4)个.ATP-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为84.1% (180/214),灵敏度为80.8%(97/120),特异性为88.3%(83/94),阳性预测值为89.8%(97/108),阴性预测值为78.3% (83/106).结论 ATP-MPI诊断冠心病的效能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姚稚明;王蒨;田月琴;唐恭顺;欧晓红;李林;楼岑;高璇;黄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SPECT/CT显像对骨折延迟愈合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SPECT/CT显像对术后骨折愈合程度的评价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折金属固定术后,X线检查无法明确骨折愈合程度而行SPECT/CT显像的28例患者(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3岁)资料,观察SPECT/CT图像特征.以骨显像剂通过骨折端判断为骨折可延迟愈合,否则为不愈合;同时观察螺钉周围是否有放射性浓聚,以判断螺钉是否松动.终结果均经手术或X线检查随访证实.结果 28例骨折患者中,可延迟愈合者(随访证实)15例,不愈合者(手术证实)13例;6例患者13枚螺钉周围有放射性异常浓聚,提示螺钉松动(手术证实).结论 SPECT/CT显像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对探寻骨折愈合不佳原因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作者:张斌青;宋青凤;王军辉;刘玉珂;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老年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比较,探讨肺V/Q显像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44例年龄≥60岁的临床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V/Q显像、CTPA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50岁.V/Q显像分别以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Ⅱ(PIOPEDⅡ)诊断标准及急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诊断标准作出诊断.以出院诊断为“终诊断”,分别计算PIOPEDⅡ诊断标准、PISA-PED诊断标准、CTPA及临床Wills评分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采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诊断标准结果间的差异,采用Kappa分析比较PIOPEDⅡ诊断标准及PISA-PED诊断标准间的一致性.结果 PIOPEDⅡ诊断标准、PISA-PED诊断标准、CTPA及临床Wills评分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分别为70.00% (14/20)、84.62% (22/26)、65.22%(15/23)和23.08%(3/13),除Wills评分外,余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9~1.545,均P>O.05);四者特异性分别为80.00%(12/15)、61.11%(11/18)、93.75%(15/16)和9/10,CTPA高(P<0.05);四者准确性分别为74.29%(26/35)、75.00% (33/44)、76.92%(30/39)和52.17%(12/23),除Wills评分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05~0.070,均P>0.05).V/Q显像PIOPEDⅡ诊断标准及PISA-PED诊断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7.14%(27/35),Kappa=0.547,P<0.05.结论 V/Q显像和CTPA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总体准确性相当.

    作者:陈聪霞;姚稚明;郭悦;于治国;刘秀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乙酰肝素酶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测定乙酰肝素酶(HPA)的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BSA) TRFIA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采用部分基因重组的鼠抗人HPA单克隆抗体包被微孔板条,加入HPA标准品和生物素标记的HPA,两者竞争性结合HPA单克隆抗体,再利用铕标记链亲和素(Eu3+-SA)作为示踪物,建立竞争法BSA-TRFIA.利用该方法检测健康人血清样本(n=32)和肿瘤患者血清样本(n=54)HPA水平,并比较TRFIA结果与ELISA结果的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该法测定HPA的灵敏度为0.33 iug/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5.29%和7.54%,平均回收率为105.5%,标准曲线范围为O-1 000 txg/L.健康人血清样本测定结果为(2.03±1.47)p.g/L,患者血清样本为(22.13_+7.38) tg/L(t’=19.388.P

    作者:朱宝;谢国强;肖华龙;黄飚;邵科晶;许亚丰;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99Tcm-硫胶体不同制备条件及注射部位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的影响

    目的 观察99Tcm-SC不同配置条件及注射部位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的影响,探讨进行乳腺癌SLN活检术(SLNB)的佳方法.方法 制备99Tcm-SC时将煮沸时间分别控制在3 min(显像剂1)和5 min(显像剂2),分别测定显像剂1和显像剂2放置10 min、1h、2h和4h的放化纯及胶体大小分布.将147例乳腺癌患者用抽签法分成3组:A组40例,于乳晕周围乳腺组织内注射显像剂1;B组40例,于乳晕周围乳腺组织内注射显像剂2;C组67例,于肿块周围乳腺组织内注射显像剂2.所有患者均于术前0.5~1 h行SPECT/CT显像,并在肿块上方皮下注射蓝染料.比较3组患者腋窝及内乳SLN显像成功率及术中检出率.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r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显像剂1和显像剂2的放化纯在放置10 min、1h、2h及4h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7、-0.794、0.826和-0.977,均P>0.05);显像剂2与显像剂1相比,粒径<100nm的粒子所占百分比明显减少[(65.25±3.56)%与(73.72±2.36)%;t=6.436,P<0.05],平均有效粒径明显增大[(75.59±7.04) nm与(45.27±6.42) nm;t=7.315,P<0.05).3组患者内乳SLN的检出率分别为70.0% (28/40)、47.5% (19/40)和17.9% (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525,P<0.05);3组患者腋窝SLN的检出率分别为100% (40/40)、95.0%(38/40)及97.0%(6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686,P>0.05).结论 通过缩短煮沸时间减小99Tcm-SC胶体粒径,经肿瘤上方皮下注射蓝染料、乳晕周围乳腺组织内注射核素及SPECT/CT断层显像,可获得较好的乳腺癌腋窝和内乳SLN检出效果.

    作者:李蕾;张秀丽;霍宗伟;邱鹏飞;王永胜;王晓慧;杨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多脏器结节病PET/CT显像一例

    患者女,60岁,体格检查时发现空腹血糖7.67(正常参考值3.89~6.11)mmol/L,以“2型糖尿病”收入院,但无明显多饮、多食、多尿及其他不适症状.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腹部B超及增强CT示:脂肪肝,肝脾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乳酸脱氢酶300(正常参考值109~246)U/L,肝肾功能正常,血红细胞沉降率50(正常参考值0~15)mm/1 h.临床考虑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能为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作者:段钰;吴晶涛;邓小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原发腺肌上皮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患者女,79岁,2年前胸部CT检查偶然发现左肺下叶背段小结节,后多次复查胸部CT均示该结节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任何呼吸系统不适症状及体征.既往史:40余年前因结核球行右肺上叶后段切除术,否认恶性肿瘤病史,无吸烟史.实验室检查: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轻度升高,其余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郭悦;陈聪霞;屈婉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失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碘代谢相关基因是甲状腺癌分化的重要标志.在某些机制作用下,DTC失去或下调碘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失分化现象,导致癌细胞丧失对131I的摄取能力.此类患者预后较差.明确DTC失分化机制,有助于对失分化患者的治疗.笔者从131I辐射损伤、基因突变、相关肿瘤标志物及蛋白质等多方面,对DTC失分化现象的产生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张英杰;林岩松;梁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MicroRNAs靶向肿瘤分子显像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调节基因表达的RNA分子,其通过与靶基因完全或不完全互补结合,降解靶基因或抑制靶基因的翻译,实现对靶基因表达的调节.MiRNAs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关系密切,常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组织异常表达的miRNAs进行显像,有利于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等.光学显像、核素显像及多模态显像均已成功用于miRNAs的检测,使得以miRNAs为靶点的分子影像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杨卫东;田捷;汪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患者生殖健康的影响

    性腺的辐射敏感度较高.131I治疗DTC对患者生殖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131I可导致睾丸功能的一过性损伤,表现为血清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升高、精子数量和活力降低,这些损伤作用与累积服用131I的活度具有相关性.131I对卵巢功能的一过性损伤表现为月经推迟、经量减少和短暂性闭经,多数在1年内恢复正常;长期损伤仅表现为绝经时间的轻度提前.现有的临床研究并未表明1311I可引发男性DTC患者的永久性不育.131I治疗1年后,女性DTC患者的受孕能力及妊娠效果并不会因既往接受过131I治疗而受到影响.

    作者:刘斌;黄蕤;郭佳;赵祯;欧晓红;田蓉;匡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策略若干进展

    儿童及青少年DTC发病率较低,预后相对较好,但与成人相比,其侵袭性更强,复发率相对较高.DTC患儿在手术切除后辅以131I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的风险.对于大多数DTC患儿,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作为推荐术式.DTC患儿术后应行131I治疗以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大剂量131I治疗可能增加患者罹患其他实体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风险.笔者推荐对已接受手术及131I治疗后的DTC患儿长期密切随访,以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同时采取多学科合作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王任飞;谭建;张桂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8F-FLT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作用

    目前临床大多以CT检查结果为常规放疗靶区勾画的依据.NSCLC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阻塞性肺炎时,CT上较难判断肿瘤真实边界,不同医师勾画的GTV存在较大差异[1].18F-FDG PET显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指导放疗靶区的勾画[2-3],不过其在肿瘤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4].18F-FLT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状态,较18F-FDG有更高的特异性[5].笔者观察了14例NSCLC患者的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结果与CT检查结果对诊断分期和GTV勾画的影响,探讨18F-FLT在NSCLC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的作用.

    作者:吉爱兵;徐晓婷;章斌;周菊英;吴翼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99Tcm-TP5-3 microSPECT/CT探测乳腺癌化疗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合成新型凋亡显像剂99Tcm-半胱氨酸-膜联蛋白V(TP5-3),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点,探讨99Tcm-TP5-3 microSPECT/CT检测乳腺癌单次化疗后肿瘤早期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方法 以直接还原法对TP5-3进行99Tcm标记,HPLC检测产物的标记率;进行正常小鼠体内99Tcm-TP5-3的生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荷MDA-MB-231人乳腺癌裸鼠模型,取10只分为2组,化疗组单次腹腔内注射紫杉醇(每只40 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8 h后由尾静脉注射37 MBq 99Tcm-TP5-3,进行microSPECT/CT图像采集,显像后立即处死、取材,比较2组肿瘤的放射性摄取(%ID/g)、T/NT(NT取肌肉);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病理学检测肿瘤凋亡细胞.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数据.结果 99Tcm-TP5-3标记率>95%,室温放置4h放化纯仍保持在(96.0±1.5)%,稳定性好.正常小鼠注射显像剂后30 min肾脏放射性摄取高[(8.48±1.07) %ID/g],其他脏器分布较少;血液清除快,注射后4h血液放射性摄取[(2.07±0.35) %ID/g]较注射后5 min[(13.74±4.21) %ID/g]减少了85%(F=11.310,P<0.05);显像剂主要浓聚于肾、肝和胃,经肾脏排泄.化疗后99Tcm-TP5-3 microSPECT/CT显像示化疗组T/NT为4.21±0.06,对照组T/NT仅1.57±0.67(f=12.820,P<0.05);化疗后生物分布实验示,化疗组肿瘤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82±0.54) %ID/g和(1.44±0.38) %ID/g(t=0.679,P<0.05).肿瘤放射性摄取与流式细胞仪测定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985,P<0.05).HE染色示化疗后肿瘤组织有大量凋亡细胞,而对照组仅有少量.结论 99Tcm-TP5-3标记方法简单,生物分布理想,具备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99Tcm-TP5-3 microSPECT/CT可用于早期检测荷乳腺癌裸鼠模型化疗后的肿瘤细胞凋亡水平.

    作者:罗瑞;王峰;侯彦杰;付彤;华子春;张建平;章英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规范化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2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1]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767个核医学专业相关科(室),开展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为513个,占67%;共开设病床1 297张,开展治疗的每个科室平均2.5张床位;核素治疗36.9万人次,其中治疗DTC 2.4万人次,占核素治疗人次的8%.按以上数据推算,我国每张床位1年治疗DTC 18~19人次,如仅以床位周转率计算,每张床位每年治疗约40~50人次.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和骨肿瘤的核素治疗是以门诊治疗为主,DTC应是核医学科开设病床治疗的主要疾病,所以即使在现有床位数量下,DTC131I治疗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匡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4版)

    前言131I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重要手段,随着DTC发病率的逐渐增高,近年来对131 I治疗该疾病的理念不断更新,而国内各地开展此项工作的规模和水平却参差不齐,由此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组织编写了《1n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4版,简称《指南》),旨在使131I治疗DTC更加规范、科学,以大程度保护患者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作者: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细针穿刺、超声及甲状腺球蛋白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清甲后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 探讨DTC手术和131I治疗后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对颈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并与超声、Tg和TgAb检测作比较.方法 61例经手术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后的DTC患者,经体格检查或超声检查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随后1周内对可疑淋巴结行超声引导下FNAC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同期超声、Tg和TgAb结果进行对比.终诊断根据病理、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Rx-WBS)及临床随访作出.3种检查方法间诊断效能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61例患者中,共58例患者获FNAC诊断,3例不能定性,经综合评判,淋巴结恶性40例,良性18例.39例经FNAC检查确诊为恶性者中20例经手术切除,19例行131I清除转移灶治疗;FNAC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 (20/20),与Rx-WBS的符合率为78.9%(15/19);19例经FNAC检查确诊为良性淋巴结者中15例持续随访3~6个月,余4例行131I治疗;FNAC与随访结果符合率为93.3%(14/15),与Rx-WBS均符合(4/4).FNAC检查、超声、Tg和TgAb检测诊断DTC转移淋巴结良恶性的灵敏度分别为97.5% (39/40)、87.5%(35/40)、92.5% (37/40),特异性分别为100%(18/18)、55.6% (10/18)、72.2% (13/18),准确性分别为98.3%(57/58)、77.6%(45/58)、86.2%(50/58);FNAC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Tg和TgAb(x2=4.336和11.697,均P<0.05),而超声与Tg和TgAb检测之间准确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50,P>0.05).超声与TS和TgAb检测结果一致者39例,与FNAC检查的符合率为97.4% (38/39);超声与Tg和TgAb检测结果不一致者19例,经FNAC检查证实4例为恶性,15例为良性.结论 对DTC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诊断,FNAC检查明显优于超声与Tg和TgAb检测.当随访中超声与Tg和TgAb结果不一致,可作为FNAC检查的应用指征.

    作者:卢承慧;左书耀;王登春;王叙馥;王国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V-raf鼠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 (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远处转移病灶摄碘能力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PTC伴远处转移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发病年龄39.8岁),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和野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的差异,探讨BRAFV00E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灶摄碘的关系;分析BRAFve0E基因突变与治疗后Tg变化趋势的关系.采用两样本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 转移性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30.0%(12/40),突变组(n=12)与野生组(n=28)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3~1.728,x2=-1.951 ~1.088,均P>0.05).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突变组与野生组中不摄碘的发生率分别为83.3%(10/12)和7.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34,P<0.05),提示BRAFv600E突变组较野生组远处转移灶更易出现不摄碘.野生组66.7%(14/21)的患者131I治疗后Tg呈下降趋势,19.0% (4/21) Tg稳定无明显变化,14.3%(3/21) Tg逐渐增高.突变组中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Tg无下降趋势,2/9呈升高趋势,7/9保持稳定并且转移灶无碘摄取.结论 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PTC患者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下降,对131I治疗反应差;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对伴有远处转移的PTC 131I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其疗效预测.

    作者:杨珂;梁智勇;孟超;荆凡静;梁军;李方;林岩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31I清除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腺体的内照射吸收剂量与疗效的分析

    目的 探讨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内照射吸收剂量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拟行清甲的72例DTC患者[男14例,女58例,年龄16~67(41±16)岁].在患者服用3.7 GBq 131I后采用连续显像法评估残留腺体的碘代动力学,利用超声测量残留腺体的质量,按照美国核医学会医用内照射剂量学委员会提出的内照射吸收剂量计算方法,计算残留腺体的吸收剂量.清甲治疗后6~9个月,判断疗效:若刺激状态下Tg<l μg/L及颈部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床区无腺体组织残留,判断为清甲成功.清甲成功与未成功者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 72例患者的残留腺体24h摄碘率为0.9%~6.3%, 131I有效半衰期为12.0~146.4 h,腺体质量为1.0~6.9g,吸收剂量为23~2 197 Gy,24 h吸收剂量率为0.5~8.1 Gy/h.43例清甲成功者与29例清甲未成功者残留腺体的吸收剂量分别为(363±148) Gy和(341±167)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97,P>0.05);24 h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7±2.1) Gy/h和(2.9±1.6) Gy/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8,P<0.05).结论 131I清甲残留腺体的吸收剂量率影响清甲疗效.

    作者:刘斌;黄蕤;曾宇;田蓉;欧晓红;匡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