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次数与疗效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行131I治疗的PTC术后患者(男24例,女65例,11~72岁),所有患者清除甲状腺残留组织(简称清甲)或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PTC转移灶(简称清灶)治疗后全身及SPECT/CT显像提示单纯颈部淋巴结转移,且血清TgAb水平正常.记录每次治疗后患者显像结果、抑制(停药前)及激发(停药后)态Tg检测结果.综合B超、CT、131I显像、Tg水平评价患者行第1~4次治疗后的效果,以CR及PR为131I治疗有效.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 经1~4次治疗后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7.30% (51/89)、73.03%(65/89)、80.90%(72/89)和83.15% (7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9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甲治疗后131I显像颈部转移淋巴结是否显影及淋巴结大小是影响131I清灶治疗的因素.结论 131I是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治疗的有效方法;一定范围内累计治疗有效率逐步增加.首次清甲治疗后显像转移淋巴结是否显影及淋巴结大小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武新宇;高永举;尤伟;闫新慧;崔静;王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右室心肌葡萄糖代谢水平与左、右心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确诊的IDCM连续病例64例,其中男4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12)岁.所有入选者均行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心脏MRI延迟增强成像(cMRI-LGE)和UCG检查.应用PET-TrueD软件测定右室游离壁SUVmean(SUV-R)和左室游离壁SUVmean(SUV-L),以及两者的比值(SUV-R/L);应用cMRI-LGE测定左、右室功能及左心延迟强化的情况;应用UCG测定肺动脉收缩压(PASP).利用两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数据.结果 SUV-R、SUV-R/L与LVEF均呈负相关(r=-0.48和-0.33,均P<0.01),与RVEF也呈负相关(r=-0.45和-0.44,均P<0.01);SUV-R/L与PASP呈正相关(r=0.58,P<0.01).延迟强化组和无延迟强化组的SUV-R/L分别为0.45±0.18和0.3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5);延迟强化组的SUV-R和SUV-L分别为2.0±0.9和4.7±1.6,无延迟强化组的SUV-R和SUV-L分别为1.7±0.9和5.0±2.8,2组间的SUV-R和SUV-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和0.63,均P>0.05).结论 右室心肌葡萄糖代谢水平与左、右室功能密切相关,通过PET显像测定右室18F-FDG的摄取,对IDCM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兴鸿;汪蕾;相里伟;杨勇;胡述亮;赵世华;方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定量分析在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男31例,女4例,平均年龄63.9岁)经DSA证实脑血管狭窄行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资料,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所有图像先经过SPM 2.0进行配准和标准化,然后用Brain Search软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软件根据Talarich图自动将大脑分为210个功能区,计算每个区的归一化平均值(NAC),并与28例对照组数据进行比较,<1.96s的区域为是低灌注区.对术前低灌注区的NAC与术后相应脑区的NAC进行比较,并对灌注明显改善和无明显改善患者的平均病灶数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进行比较,分析颈内动脉(ICA)闭塞和ICA狭窄患者的平均病灶数与术后改善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秩和检验、两样本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和x2检验.结果 35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在支架植入后低灌注区明显改善.20例明显改善患者的平均病灶数明显高于15例无明显改善的患者(34.05±14.41和22.93±17.24;t=2.067,P<0.05),明显改善患者的ESRS平均秩和明显低于无明显改善患者(14.8和22.3,Z=2.24,P<0.05).28例ICA支架植入患者改善率为60.7% (17/28),好于7例大脑中动脉(MCA)支架植入患者(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闭塞患者的平均病灶数高于ICA狭窄患者(34.36±14.31和31.35±16.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8,P>0.05);ICA闭塞患者的术后改善率7/11高于ICA狭窄患者的10/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定量分析可较好地反映支架植入前的低灌注情况、预测支架植入后的灌注改善情况.
作者:靳丽丽;孙晓光;黄钢;修雁;石洪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心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3 ~ 81 (46±22)岁.患者终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及随访结果为依据.结合占位病变的位置、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及SUVmax,得出18F-FDG PET/CT诊断结果,并与终诊断进行比较,分析18F-FDG PET/CT对心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9例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和良性肿瘤各4例,血栓1例.4例良性肿瘤分别为脂肪瘤2例,黏液瘤和纤维瘤各1例.恶性肿瘤平均SUVmax为18.99±14.58,良性占位平均SUVmax为2.35±1.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将SUVmax4.6作为恶性的阈值,18F-FDG PET/CT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4/4,特异性为4/5,准确性为8/9,仅1例血栓病变被误判为恶性.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可为鉴别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提供帮助.
作者:孙晓昕;何作祥;张晓丽;方纬;沈锐;王道宇;田月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DTC患者131I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 64例DTC患者按131I治疗剂量分为大剂量组(3.70~ 5.55 GBq,24例)和小剂量组(1.11 GBq,40例),收集术前、131I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RBC及PLT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t检验.结果 2组患者131I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比较,WBC、NEUT及大剂量组L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BC:大剂量组,(6.30±1.04)、(8.86±2.07)、(6.59±1.64)×109/L;小剂量组,(6.65± 1.48)、(10.17±3.04)、(7.17±1.57)×109/L; NEUT:大剂量组,(3.75±0.88)、(6.42±1.91)、(4.53±1.54)×109/L;小剂量组,(3.88±0.90)、(7.12±2.77)、(4.40±1.17)×109/L;LY:(2.11±0.67)、(2.06±0.74)、(1.59±0.49)×109/L;F=3.88~30.20,均P<0.05];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WBC、NEUT显著增高(均P<0.05);治疗后第7天与第3天比较,2组患者WBC、NEUT及大剂量组LY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大剂量组LY显著下降(P<0.05).2组患者131I治疗前RBC、治疗后第7天L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和-4.30,均P<0.05).与术前相比,131I治疗前因撤药所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状态使LY、RBC、PLT显著增高(t=-4.92~-2.45,均P<0.05).结论 131I治疗后DTC患者近期外周血中WBC、NEUT先升高后降低,大剂量组131I治疗后LY呈下降趋势;131I治疗前停甲状腺激素所致甲减状态使LY、RBC和PLT升高.
作者:李慧;郭宁;张英杰;丛慧;林岩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疑似胰腺肿瘤患者[男36例,女17例,年龄(60.3±8.9)岁]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及血清CA19-9结果,其中32例患者行双时相显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胰腺肿瘤的价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53例中,恶性39例,良性14例.ROC曲线示,常规显像以SUVmax3.13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界值时,诊断效能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2.3% (36/39)及9/14.恶性肿瘤组SUVmax(6.16±2.89)较良性病变组高(3.37±1.58;t=4.46,P<0.01).常规显像结合血清CA19-9水平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2%(27/39)及13/14.双时相显像时,恶性肿瘤组(23例)早期及延迟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2.43和6.87±2.93;t=8.25,P<0.01),而良性病变组(9例)的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18±1.28和4.18±2.49;t=2.24,P>0.05).2组间早期相和延迟相的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相:t=3.43;延迟相:t=2.58;均P<0.05).早期相取SUVmax 3.3为界值时的诊断效能高,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7.0% (20/23)、6/9及81.2% (26/32);延迟相取SUVmax 3.0为界值时的诊断效能高,指标分别为95.7%(22/23)、5/9及84.4% (27/32).结论 18F-FDG PET/CT是一种较好的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方法.
作者:吴冰;石洪成;陈曙光;顾宇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原发灶SUVmax、SUVmeanMTV、TLG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转移淋巴结SUVmax与原发灶SUVmax、SUVmean、MTV、TLG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男130例,女31例,年龄41~ 90岁)已确诊的食管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18F-FDGPET/CT检查,测定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MTV,并计算TLG.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选取FDG摄取高的转移淋巴结,测定其SUVma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各参数与TNM分期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1)161例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MTV、TLG分别为9.9±4.0、6.2±2.6、(12.5±11.2) cm3、(85.3±84.7)g.转移淋巴结的SUVmax为6.0±3.5.(2)不同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的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30和10.281,t=4.169,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N1期)患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N0期)患者,鳞状细胞癌高于腺癌.(3) SUVmax、SUVmean、MTV、TLG均与T分期呈正相关(rs=0.290、0.285、0.446和0.481,均P<0.05).SUVmax、SUVmean、TLG均与N分期呈正相关(rs=0.237、0.230和0.204,均P<0.05).各参数与M分期均不存在相关性(rs=0.029~0.074,均P>0.05).(4)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SUVmax与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TLG均呈正相关(rs=0.269、0.249和0.232,均P<0.05),而与MTV不存在相关性(rs=0.170,P>0.05).转移淋巴结的SUVmax与T分期不存在相关性(rs=0.060,P>0.05),但与M分期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s=0.280和0.298,均P<0.05).结论 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TLG、MTV均与T分期呈正相关,其中前3项参数还与N分期呈正相关.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SUVmax与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TLG、M分期及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
作者:李小萌;吴宁;粱颖;郑容;张雯杰;刘瑛;方艳;朱项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MRI检查结果,探讨11C-MET PET/CT对高级别脑胶质瘤适形放疗方案制定的影响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经病理证实的25例初诊及9例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男19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行11C-MET PET/CT及增强MRI检查,并分为初诊未手术组(17例)、初诊手术组(8例)、复发组(9例)3组,利用PET/CT图像勾画GTV并与MRIT1加权成像(T1WI)影像对比.结果 11C-MET PET/CT的应用优化了22例患者的放疗靶区,其中初诊未手术组7例,初诊手术组8例,复发组7例.初诊未手术组中,GTV与MRIT1WI异常强化体积(VMRI)一致者10例,GTV大于VMRI者5例,GTV小于VMRI者2例;初诊手术组中,GTV均小于VMRI;复发组中,GTV与VMRI一致者2例,GTV大于VMRI者2例,GTV小于VMRI者4例,1例GTV大部分位于VMRI之外.结论 11C-MET PET/CT对高级别胶质瘤病变范围的显示与MRI异常强化范围存在一定差异,结合11C-MET PET/CT勾画放疗靶区能明显优化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放疗计划,对术后及复发病例应用价值可能更大.
作者:于雷;王莹莹;胡祥华;孙洪飞;车现锋;陈继锁;孙效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DLBCL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肿瘤SUVmax、MTV、TLG与LDH、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并经病理确诊的DLBCL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3岁),均有完整的临床随访数据(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以SUV 2.5为阈值,获得全身肿瘤的SUVmax、MTV和TLG.用Spearman检验分析上述三者与LDH的相关性.由ROC曲线分析得到SUVmax、MTV和TLG预测肿瘤进展或复发的界值.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预后危险因素、国际预后指数(IPI)、SUVmax、MTV和TLG的预后价值.结果 SUVmax与LDH水平未见相关性(r=0.017,P>0.05).MTV、TLG与LDH水平呈正相关(rs=0.710和0.673,均P<0.05).SUVmax、MTV与TLG预测肿瘤进展或复发的界值分别为19、56 cm3和817 g.IPI低危(0~1分)、TLG<817 g与DLBCL的PFS期延长有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7和3.988,均P<0.05),年龄、LDH水平、Ann Arbor分期、结外受侵部位数、SUVmax和MTV的PFS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08、0.001、2.662、0.814、2.700和3.530,均P>0.05).结论 DLBCL的MTV、TLG与LDH水平呈正相关.TLG比SUVmax、MTV具有更好的预后价值,有可能成为IPI的有益补充.
作者:梁颖;吴宁;方艳;郑容;张雯杰;刘瑛;张瀚;李小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20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出现下肢僵直感.体格检查示精神疲软、贫血貌、消瘦,无发热、黄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对症处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进一步检查发现铁蛋白749(正常参考值80~130)μg/L,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总PSA和游离PSA)均正常.骨髓象提示骨髓转移性肿瘤.CT示两肺及胸膜转移性病灶,前列腺增大(图1).
作者:潘建虎;孙达;沈小东;陈泯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病例1 患者女,23岁,因“3d前情绪激动后出现上腹部持续疼痛”入院.患者自诉1个月来右上腹饱胀不适,伴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间歇性腹痛、面部潮红、气喘及发热等症状,大小便正常,无明显腹泻.体格检查示右上腹及剑突下散在压痛,右下腹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乙肝、丙肝相关免疫检测阴性,AFP、CEA、CA19-9均为阴性.B超示肝右叶一较大囊实性光团.CT示肝右叶一巨大异常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减低,后期可见环形包膜强化;肝门区及胃小弯侧见多个结节及团块,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异常强化影,考虑恶性,不除外转移所致(图1A).为明确肝内病灶性质及了解全身情况,行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结果显示:肝右叶较大放射性摄取增高肿块大小为5.1 cm×6.0 cm,边缘SUVmax6.0,中心区呈放射性摄取缺失;肝门区及胃小弯侧肿大淋巴结放射性摄取增高,大部分病灶中心区呈放射性摄取缺失,边缘SUVmax 5.4;余脏器放射性摄取未见异常增高(图1B),考虑为肝脏恶性肿瘤伴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转移.
作者:赵红光;徐松柏;关锋;李英华;林秋玉;林承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立体定向放疗(SBRT)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早期NSCLC的治疗,已成为无法耐受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技术.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NSCLC的诊断、分期和疗效预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其在SBRT疗效判断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笔者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董敏;孙晓蓉;邢力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和Tg测定是判断DTC患者131I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简称清甲)是否成功的主要手段.部分治疗后患者出现Tg阴性和Dx-WBS甲状腺床阳性(Tg-/Dx-WBS+),目前这一结果的临床意义不明朗.残留甲状腺正常组织或癌灶过小、NIS基因表达增强、甲状腺组织内炎性病灶可能是导致Tg-/Dx-WBS+的原因.对清甲后Tg-/Dx-WBS+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而不立即治疗是更合理的选择.
作者:胡霜;吉婷;刘斌;沈国华;匡安仁;田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P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2例临床疑似PE患者的SPECT肺灌注与同机CTPA (SPECT/CTPA)显像资料,比较SPECT肺灌注、CTPA及SPECT/CTPA融合图像对PE的诊断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完成SPECT/CTPA同机融合显像的92例(男53例,女39例,平均年龄56.3岁)临床疑似PE患者资料,其中58例患者D-二聚体阳性(>500 μg/L),同期行肺动脉造影者7例,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者16例.
作者:唐平;吴文娟;姜春娟;许静;华茜;赵艳军;倪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小肠是淋巴瘤的常见累及部位.小肠淋巴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确诊率较低.笔者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9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18 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临床上对该肿瘤的认识.一、资料与方法
作者:房娜;王艳丽;曾磊;吴增杰;赵伟;王清;高山;崔新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受体显像剂(s)-(-)-N-(1-烯丙基吡咯烷-2-氨基甲基)-5-(3-氟)-2,3-二甲氧基苯甲酰胺(18F-Fallypride)靶向显像胰岛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1)细胞学实验:确定适宜的胰岛细胞密度(15×103个细胞/孔)和18F-Fallypride放射性活度(3.70 kBq).将上述胰岛细胞与18F-Fallypride共同孵育1h,测定其细胞摄取率[细胞计数/(上清液计数+细胞计数)×100%].相同实验条件下按多巴胺抑制剂氟哌利多的浓度(1.0× 10-6、4.0× 10-6、2.0× 10-5、1.0× 10-4、5×10-4和1.0×10-3 mol/L)分6个抑制组并设定空白对照组.加入氟哌利多后30 min,每组分别加入3.70 kBq 18F-Fallypride,计算各组18F-Fallypride摄取率.(2)组织放射自显影实验:取正常ICR小鼠18只,分为6组.A组为结合实验组,尾静脉注射18 F-Fallypride(55±5)MBq/只.B~F组为抑制组,静注18F-Fallypride前30 min先给予氟哌利多,剂量分别为0.2、0.4、0.6、0.8和1.0 mg/kg.注射后处死动物,行放射自显影检测胰腺组织灰度.各组总体趋势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差异t检验.结果 (1)体外胰岛细胞18 F-Fallypride摄取率为(18.40±1.21)%.各抑制组胰岛细胞摄取率随着氟哌利多浓度增加而减少,分别为(16.11±1.37)%、(15.76±0.99)%、(13.90±1.02)%、(8.86±0.73)%、(7.26±0.62)%和(6.92±0.58)%(F=50.01,P<0.01).当氟哌利多浓度为1.0× 10-4 mol/L时胰岛细胞摄取率低,抑制率为51.85%.(2)A组小鼠胰腺组织灰度为1.21×106光强度单位(DLU)/mm2,B~F组灰度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加而下降,分别为0.93× 106、0.77× 106、0.59× 106、0.32×106和0.25× 106 DLU/mm2.结论 18F-Fallypride可与胰岛细胞多巴胺受体特异结合,效率高,可能是胰岛细胞显像的潜在示踪剂.
作者:汪建华;张建;孙高峰;冯菲;王玉涛;涂灿;左长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新型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纳米铁(anti-Ox-LDL-MNPs)探针,探讨该探针检测ApoE-/-小鼠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连接剂将Ox-LDL单克隆抗体与二巯基丁二酸(DMSA)修饰的磁赤铁矿纳米粒子(MNPs)相结合,构建具有免疫活性的分子探针.通过ELIS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检测其免疫活性及形态.ApoE-/-小鼠高脂饮食8周,尾静脉注射Ox-LDL靶向及对照探针(IgG-MNPs),分别在注射前及注射后24h行MRI,检查后处死小鼠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学检查.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Anti-Ox-LDL-MNPs和IgG-MNPs探针磁饱和强度高,分布均匀,生物活性较强,水合粒径分别为(21.5±3.3) nm及(22.3±4.1) nm.2组ApoE-/-小鼠腹主动脉平均信噪比(CNR)在探针注射前分别为20.89±1.50和20.84±5.47,注射后24 h anti-Ox-LDL-MNPs探针组小鼠CNR显著下降(7.30±1.19;t 5.373,P<0.01;n=5),IgG-MNPs探针组CNR略有下降(18.66±2.84;t=2.620,P>0.05;n=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普鲁士蓝染色证实Ox-LDL靶向探针在ApoE-/-小鼠腹主动脉壁斑块内沉积,与巨噬细胞共定位.结论 靶向Ox-LDL纳米铁MRI探针能活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x-LDL.
作者:姚玉宇;张宇;赵瑞;傅聪;文颂;李冰;邓刚;马根山;刘乃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葡聚糖修饰的SPIO纳米颗粒佳工艺条件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影响SPIO纳米颗粒粒径的4因素(溶液pH值、葡聚糖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3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得出SPIO纳米颗粒的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制备SPIO纳米颗粒样品,分别用透射电镜、粒度分析仪对其进行形貌观察及粒径检测,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铁含量,红外光谱仪分析表征,X射线粉末衍射法进行成分鉴定,振动样品磁强计测定磁学参数,并用其标记SKOV3卵巢癌细胞,验证其磁学性质.结果 制备葡聚糖修饰SPIO纳米颗粒的佳工艺条件为:葡聚糖浓度10mg/ml,反应溶液pH值10,反应温度80℃,搅拌速度600 r/min.制备的SPIO纳米颗粒呈球形,分布较均匀,大小较一致,平均粒径7.0 nm,铁含量(12.36±0.08) g/L;红外光谱分析示样品外成功包裹葡聚糖,样品成分为Fe3O4,有超顺磁性;可进入待标记细胞,并使细胞带有磁性.结论 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葡聚糖修饰SPIO纳米颗粒性质稳定、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能顺利进入待标记细胞并使细胞具有一定磁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李易;孙红武;文曦琳;欧阳羽;文明;李少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31I标记的抗CD80单克隆抗体4E5(131I-4E5)对荷人淋巴瘤裸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Iodogen法进行4E5的131I标记,并对131I-4E5的免疫活性及稳定性进行分析;MTT法检测131I-4E5和4E5在体外对B淋巴瘤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经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入7.4 MBq(0.2 ml)的131I-4E5,72 h后处死荷瘤裸鼠,进行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计算各脏器或组织的放射性摄取(%ID/g).将荷瘤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31I-4E5、4E5及生理盐水对照,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给药后15 d的肿瘤生长抑制率,然后处死荷瘤裸鼠,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131I-4E5的标记率为(78.3±2.4)%,放化纯为(95.7±1.8)%,比活度为579.4 GBq/g;131I-4E5与Raji细胞的结合率为(36.1±2.6)%;131I-4E5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82,P<0.001),不同剂量的131I-4E5对Raji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4E5(t:3.986~5.515,均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对131I-4E5有较高的摄取能力,肿瘤/肌肉比值为6.05±1.20;与对照组比较,131I-4E5组和4E5组的肿瘤生长均减慢,其中131I-4E5的肿瘤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给药后15d时的肿瘤抑制率为71.69%.病理结果显示2组均可见肿瘤细胞坏死,其中131I-4E5组肿瘤细胞坏死更为明显.结论 131I-4E5在荷淋巴瘤裸鼠体内具有靶向定位能力,对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RIT效果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翟士军;邱玉华;郁春景;陈永井;吴玉玉;齐晓薇;徐巧玲;万卫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性纳米材料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Alkyl-PEI2k/SPIO)标记成人外周血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标记效率及7.0 T MR体外成像效果.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EPCs.Alkyl-PEI2k/SPIO(Fe终质量浓度7μg/ml)标记EPCs,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以CCK-8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及Matrigel成管实验分别检测标记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及体外成管能力;将Alkyl-PEI2k/SPIO标记的EPCs(0、5×103、1×104、5× 104、1×105、2.5×105、5×105、1× 106和1.5×106个)制成琼脂糖凝胶细胞模型进行7.0 T MR成像.对数据行两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EPCs标记率达100%,标记后EPCs的含铁量为(6.062±0.050) pg/细胞;各时间点标记和未标记细胞的吸光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IO标记组[(80.6±8.0)个]和未标记组EPCs[(77.6±4.6)个]迁移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IO标记组成管数量[(9.0±1.0)个]和未标记组EPCs成管数量[(9.4±1.5)个]相当(P>0.05).EPCs琼脂糖凝胶模型MRI结果显示,T2、T2*图像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随细胞数目的增加而减低,不同细胞数凝胶模型T2和T2*间的信号强度、弛豫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kyl-PEI2k/SPIO标记成人外周血源性EPCs的效率高,且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高场强7.0T MR能够用于Alkyl-PEI2k/SPIO标记的EPCs体外成像.
作者:陈聪;于红;徐志明;夏睿;王磊;艾华;刘士远;肖湘生;郜发宝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