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茶多酚对糖尿病大鼠血清活性氧及肾小球病变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在整体水平上检测茶多酚治疗后血清活性氧水平,并观察其病理组织学与病理生理学改变.结果:茶多酚有效抑制了早期实验动物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下降,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延缓了肾脏损害的发生.结论:茶多酚通过改善活性氧紊乱情况从而有利于早期防治糖尿病肾病.
作者:王蓓;邓红;苏宁;刘东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蛋白质截短技术(PTT)在ATM等大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可行性. 方法:应用PTT技术分析134例乳腺癌病人,其中100例有乳腺癌家族史(1990~1995). 所有病例无生殖细胞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全长9.2kb的编码区被分成9个重叠片段进行PTT分析.结果:134例乳腺癌病人中检测到1例ATM截短生殖细胞系突变.结论:PTT可用于筛选翻译终止突变.
作者:陈金东;单祥年;杨焕明;谢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3,6-(二甲氨基)-二苯骈碘杂六环葡萄糖酸盐对AGEP引起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与不同浓度葡萄糖(0,20,50,80 mmol*L-1)体外孵育制备糖基化终产物(AGEP),应用[3H]-TdR掺入法和MTT比色法观察I-93对重度糖化的AGEP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技术及Greiss法观察I-93对AGEP引起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释放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结果:I-93 10-7~10-5mol*L-1能明显抑制AGEP 引起的ASMC增殖,其[3H]-TdR掺入量和MTT比色法的大抑制率分别为79.4 %和44.2%.随AGEP糖浓度的增加(20~80mmol*L-1),BAEC培养液中ET-1含量亦逐渐上升[(493±63)~(779±105)ng*L-1],I-93 10-7~10-5mol*L-1能明显抑制重度糖化的AGEP促进ET-1释放的作用;I-93对AGEP灭活NO的作用有剂量依赖性抑制效应.结论:I-93有抑制ASMC增殖的作用;对AGEP诱导的BAEC释放ET-1和NO间平衡失调有调节作用,在防治阻塞性血管疾病方面I-93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秀玲;刘乃丰;钱之玉;侯自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突变及异常表达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63例中国人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基因组DNA,同时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2)应用PCR扩增nm23-H1基因全部编码序列第2~5位外显子后,经SSCP法初步筛查基因突变并对异常带型样本进行DNA测序分析;(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对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基因第2~4位外显子在63例大肠癌组织中(其中20例标本有淋巴结转移)未发现异常突变;仅有15例大肠癌组织nm23-H1基因第5外显子序列存在突变,其第360位碱基发生T-C置换(同义突变);nm23-H1基因蛋白在大肠粘膜组织中有表达,在部分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其癌旁粘膜组织低,并与肿瘤转移有相关性.结论:nm23-H1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组织中为小概率事件,大肠癌病理类型、有无转移与nm23-H1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性;nm23-H1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与大肠癌的转移有相关性.
作者:黄培林;金月玲;黄照权;王亚平;王建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构建粘细菌发育特异性转录因子FruA相关蛋白FruB的敲除菌株,初步阐明FruB在粘细菌发育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在fruB基因中央编码区插入四环素抗性基因,导入野生型粘细菌DZF1后通过双交叉同源重组途径阻断基因组内fruB的功能.结果:抗性筛选和PCR检测显示分离出了fruB基因阻断菌株fruB::TcΩ2.fruB功能缺失延缓子实体的发育及营养细胞向粘孢子分化.结论:fruB与粘细菌发育分化存在相关性.
作者:毛晓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P83中插入片段ISSA1的特征与分布.方法:根据曼尼阿蒂斯方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P83的染色体DNA,利用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ISSA1,并通过Southern印迹法对其检测.结果:ISSA1是属于IS30家族的一个新的插入元件,并广泛存在于葡萄球菌中.结论:在细菌中ISSA1能够水平转移.
作者:邹丹;金子淳;神尾好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的生长效应.方法:将处于指数生长期的SMMC-7721细胞经过(HGF处理组)或不经(对照组)HGF处理培养1~4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数,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HGF对SMMC-7721细胞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在实验浓度内,使用高浓度的HGF(rhHGF为20μg*L-1、cHGF为100mg*L-1)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强.使用不同浓度(5、10、20μg*L-1)rhHGF处理3d的培养细胞均有一半以上停留在G0/G1期.结论:HGF对SMMC-7721人肝细胞癌细胞的体外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与细胞生长阻滞在G0/G1期有关.
作者:余卫平;王国桢;高蕾;卫开斌;沈成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联合屈洛昔芬(Drol)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测定柔红霉素(DNR)的细胞毒性.结果:1μmol*L-1 Tet、5μmol*L-1 Drol均能增加DNR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量(IC50)分别为(7.28±2.06)mg*L-1和(7.58±3.44)mg*L-1,逆转倍数分别为2.94和2.82倍.两药联合应用后作用明显增强,IC50为(1.66±0.41)mg*L-1,逆转倍数达12.9倍.结论:单独应用Tet、Drol可部分逆转K562/A02细胞的耐药性,两药联用具有明显协同效应.
作者:陈宝安;董颖;张鹏;程坚;周云;盛茗;王婷;高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能否经体液和(或)细胞转移造成被动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AIMD),并了解针对内耳组织的特异性抗体和淋巴细胞到达内耳的途径、部位及其对内耳组织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AIMD模型动物的免疫球蛋白(IgG)行荧光标记、脾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行同位素标记,继而进行被动免疫(同时在内淋巴囊周围局部注射内耳抗原),观察内耳听觉和前庭功能变化、不同部位组织中荧光聚集反应和同位素含量改变.结果:特异性抗体(IgG)首先到达血管纹和内淋巴囊部位,特异性淋巴细胞则首先出现在内淋巴囊局部,内耳听觉和前庭功能障碍发生与内耳组织中抗体(即荧光反应强度)及淋巴细胞含量(即CPM值)呈明显相关性.结论:体液和细胞转移免疫均可诱发出被动免疫性AIMD;内耳组织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和淋巴细胞可经过体循环到达内耳局部,抗体主要经血管纹和内淋巴囊部位造成内耳病变(包括膜迷路积水),而特异性淋巴细胞则主要通过内淋巴囊局部造成内耳免疫炎性病理变化.
作者:谭长强;Brookes GENARDE B;刘桦;何学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3(rhTGFβ3)在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NSFb;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HSFb),应用不同浓度rhTGFβ3,通过放射免疫和Northern bloting杂交方法观察NSFb和HSFb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转录水平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有明显的不同表达;(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加rhTGFβ3,终浓度为1、5、10ng*L-1)Ⅰ、Ⅲ前胶原合成明显增加(P<0.001),Ⅰ/Ⅲ前胶原的比例变小;(3)实验组rhTGFβ3对NSFb和HSFb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rhTGFβ3可有效提高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和Ⅰ、Ⅲ型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相对含量,其对加速创面愈合及减少瘢痕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章庆国;林鹤;冷永成;吕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亚型戊型肝炎病毒(HEV)重组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对HEV抗原性的影响,筛选出佳的HEV抗原用于戊型肝炎的免疫诊断.方法:用已知序列的HEV基因工程表达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对已知血清标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6种不同抗原对30份正常献血者血清无抗原性,对17份急性戊型肝炎病人血清和5份实验感染动物血清均呈阳性反应,但血清抗体滴度的高低与所用抗原的基因型有关,尤其是受到该抗原第76位氨基酸变化的影响.结论:多基因型HEV抗原混合物是HEV免疫诊断的佳抗原.
作者:孟继鸿;戴星;窦晓光;Y E KHUDYAKOV;H A FIELDS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浆网钙调节蛋白功能变化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理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制成左心室肥厚模型,以[3H]ryanodine为放射配基、p-硝基苯酰磷酸(PNPP)为底物分别测定左心室肌浆网ryanodine受体密度及钙ATP酶活力的改变.结果:(1)SHR左心室肥厚时,ryanodine受体Bmax值比对照组(WKY组)升高(P<0.01),亲和常数(Kd)无变化;钙ATP酶活力下降(P<0.01).(2)与SHR组相比,SHR培哚普利治疗组ryanodine受体Bmax下降(P<0.05),钙ATP酶活力上升(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肌浆网钙调节蛋白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祝宝华;张寄南;马文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球肥大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组与糖尿病肾病(DN)组.大鼠单侧肾切除后,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观察第4、8、12周血糖、体重、尿白蛋白排泄(Ualb)和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的变化,同时观察12周时肌酐清除率(Ccr)、肾小球面积及体积、肾重、肾组织总蛋白含量和肾皮质CTGF表达的改变.结果:DN组24hUpro、Ualb和Ccr较N组明显增加(P<0.01), 肾小球面积及体积、肾重和肾组织总蛋白含量均较N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DN组肾皮质CTGF表达较N组明显增加(P<0.01),CTGF表达与肾小球体积及24hUalb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CTGF表达增加可能是DN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刘必成;罗冬冬;孙子林;李丽;马坤岭;刘乃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氨基苷类抗生素致聋(AAID)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对3个有明确氨基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0例)及56例听力正常个体的线粒体DNA突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个家系中的母系成员均检测到线粒体DNA1555位点A→G的阳性突变,而56例正常个体均无突变.结论:AAID与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为探讨该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丽珊;王为未;黄鹰;洪泽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用低流速法测定准静态肺顺应性曲线,探讨以曲线低位转折点压力(Pinf) 选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佳呼气末正压(PEEP)的可行性.方法:以8例早期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用低流速法测定准静态肺顺应性曲线,确定Pinf.分别以Pinf、Pinf-4、Pinf-2、Pinf+2、Pinf+4和Pinf+6作为PEEP值,观察不同PEEP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肺气体交换和肺机械力学的影响.结果:8例患者的准静态肺顺应性曲线均存在Pinf,为(11.0±3.2) cmH2O(1cmH2O=0.098kPa).PEEP从Pinf-4增加到Pinf+6时,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氧饱和度(SaO2)、平均气道压(Pm)和气道峰值压(PIP)均显著增加(P<0.05).与Pinf比较,Pinf-4时,SaO2显著降低,Pinf+2、Pinf+4和Pinf+6时,SaO2显著增加(P<0.05);Pinf+6时,心脏指数(CI)显著降低(P<0.05),氧输送(DO2)无显著性差异,但当PEEP高于Pinf或低于Pinf-2时,CI与DO2均呈降低趋势.与Pinf+6相比,Pinf-2时动态顺应性显著增高.结论: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以低流速法测定的准静态肺顺应性曲线为依据,Pinf-2或Pinf为佳PEEP,可获得大DO2.
作者:郭凤梅;邱海波;周韶霞;杨毅;谭焰;刘少华;黄英姿;郑瑞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2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17份,测定胆汁中的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蛋白C抗原与活性、总蛋白S、游离蛋白S和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原.结果:胆石组胆囊胆汁中组织因子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值、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D-二聚体抗原、纤溶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组(P<0.05或P<0.01),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以及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均低于非胆石组(P<0.05).结论: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者,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胆石病人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相比明显减低,从而有利于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
作者:唐兆贺;秦永林;叶生爱;芮宗道;范新;王凤臣;高乃荣;陈菊;芦慧霞;嵇振岭;杨德同;汤文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椎体肿瘤和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用PVP术治疗35例48个椎体病变,包括椎体恶性肿瘤22例、压缩性骨折8例、椎体血管瘤3例、骨髓瘤1例和其它病变1例.PVP在C臂X线机或C臂X线机与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用量为2~8ml.随访时间为1~12个月,平均(7.5±4.2)个月.结果:PVP对椎体良恶性镇痛有效率达94.29%,其中完全缓解(CR)为71.43%(25/35),部分缓解(PR)为22.86%(8/35).无一例出现PVP后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安全,近期疗效可靠.
作者:滕皋军;何仕成;郭金和;邓钢;方文;朱光宇;李国照;丁惠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病毒抗原抗体及DNA/RNA(PCR)检测方法对照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血清来自乙型肝炎患者40例、丙型肝炎患者20例和健康人40例.乙型肝炎确诊用雅培设备试剂,荧光微离子法;抗HCV检测丙型肝炎及PCR法检测HCVRNA.确诊后同健康人血清一起进行双盲混合编组,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12例HCVRNA阳性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8例;抗HCV阳性、HCVRNA阴性血清8例,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2例、阴性6例;40例健康人血清,乙型和丙型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的准确率可达80%,假阳性率低;诊断丙型肝炎的阳性率低,技术有待完善.
作者:赵伟;刘全俊;刘伟;张林;周镇先;刘新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Irb)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改变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N)组、糖尿病肾病(DN)组和DN加Irb治疗(DNI)组3组.大鼠单侧肾切除后,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观察治疗后第4、8、12周的血糖、体重、尿白蛋白排泄、肌酐清除率变化,同时观察12周时肾重、肾脏肥大指数、肾组织总蛋白含量、GBM厚度的改变.结果:DN组尿白蛋白排泄量较N组明显增加(P<0.01),肾重、肾脏肥大指数、肾组织总蛋白含量均较N组显著增加(P<0.05或<0.01).DNI组较DN组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P<0.01),肌酐清除率水平下降(P<0.01),肾重、肾脏肥大指数、肾组织总蛋白含量均减少(P<0.01),糖尿病组GBM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Irb可显著抑制GBM的增厚(P<0.01).结论:早期应用Irb对糖尿病大鼠有肾保护作用,并可能与抑制GBM增厚有关.
作者:罗冬冬;刘必成;张东升;蒋静娟;弓玉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21份卵巢肿瘤组织(其中恶性8份、良性13份)及4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7.50%,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7.69%,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卵巢组织阳性率为25.00%,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化疗后复发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其端粒酶活性呈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任慕兰;沈杨;彭素蓉;宋萍;赵维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H)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中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的作用.方法:对26例(同侧性19例,对侧性7例)DEH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听觉功能测试、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学试验及疗效分析.结果:导致先期耳聋的常见病因有突发性聋、脑膜炎、麻疹、乳突手术等;6例病人出现针对内耳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4例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DEH与原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间隔期差异大,导致先期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较多.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在DEH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侧性DEH病人特异性免疫反应阳性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的结果提示其可能为交感性迷路炎.
作者:龚帆;谭长强;Brookes GENARDE B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用彩色速度显像定量(CVI-Q)技术测定颈动脉血流量并给出青年组正常参考值.方法:应用传统的多普勒法及CVI-Q法对正常50名在校四年级大学生进行左、右颈总动脉血流量的测定比较.结果:单侧颈总动脉血流量传统法测定为(789.49±153.40)ml*min-1,CVI-Q法为(392.85±63.95)ml*min-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男女之间、左右之间无明显差异,S/D、RI和PI3组数据两两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VI-Q是一种实用、无创、简便、可靠的测量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红光;李澄;於晓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及经皮内镜胆囊息肉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85例病人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内镜胆囊息肉切除术,先在胆囊底部作皮肤小切口,插入胆镜到胆囊内,用自制微波电极加热凝固息肉蒂部或基底部,切除息肉并作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全部病人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1.5h.67例平均随访5.5年(2~9年),结果无任何症状,B超检查64例示病人胆囊功能得到完好保留,无结石或息肉复发.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的微创外科新技术,对胆囊良性息肉且胆囊功能良好者是一种合理选择.
作者:嵇振岭;彭淑牖;陈怀仁;史留斌;汤文浩;刘胜利;杨德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细胞因子谱系,探讨长期维持不同剂量免疫抑制用药的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学特征.方法:采用多种高灵敏度试剂盒,对存活3年以上,长期维持低剂量免疫抑制用药受者、常规剂量维持用药受者和慢性移植肾失功能受者的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分析细胞因子谱系的变化与临床用药量及移植效果的关系.结果:(1)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在长期存活、肾功能正常者中升高,尤其在低剂量组升高明显,而慢性肾功能减退者明显降低,(2)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移植后升高,但低剂量组与正常人接近,功能减退组明显升高.(3)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白细胞介素10在移植后的3组病人中均下降,前者在低剂量受者和常规剂量受者中水平相近且下降明显,后者以功能减退者下降为明显.结论:细胞因子谱系与免疫抑制剂用量及移植肾功能有关,IL-2R和IL-4可用于评价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并有可能用作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参考指标.
作者:肖家全;唐孝达;谭建明;徐达;王祥慧;周佩军;凡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硬膜外麻醉组,Ⅱ组为全身麻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手术10min、手术50min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ET和ANP的含量.结果:ET在两组均无显著性变化,ANPⅠ组无明显变化,Ⅱ组术毕比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有效的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中血浆ET和ANP均无明显影响,但全麻手术结束时ANP显著升高,须注意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沈通桃;傅诚章;刘存明;钱燕宁;周钦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应用经Levovist增强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测肝细胞癌(HCC)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后的血供变化,以评估TAE治疗HCC的效果.方法:17例HCC患者分别于TAE术前1周和术后2~4周进行经Levovist增强的CDFI观测,肿瘤内的血流分布状况按0~Ⅳ级进行半定量分析,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将治疗前后两组观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TAE治疗前,17例HCC显示的血流信号分级为Ⅱ~Ⅳ级,并全部测到动脉频谱,大血流速度(Vmax)为(59.64±16.27)cm*s-1,TAE后血流信号分级为0~Ⅲ级,较TAE前明显减少(P<0.005);TAE后13例可测得动脉频谱,Vmax为(37.56±15.24)cm*s-1,较TAE术前明显减小(P<0.05),2例仅测得静脉频谱.结论:经Levovist增强的CDFI可从血流分布状况和血流速度两个方面估价HCC在TAE治疗后的血供变化,从而可以客观地评估TAE治疗HCC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炽敏;朱宁;吴培;李嘉;李岭;叶国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导电聚吡咯膜细胞培养技术是否会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形态学观察、分子荧光探针及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在细胞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膜流动性以及细胞间通讯连接功能等方面,对采用导电聚吡咯膜细胞培养技术和常规培养技术培养的大鼠角朊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别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使用导电聚吡咯膜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的大鼠角朊细胞,在细胞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膜流动性以及细胞间通讯连接功能等方面,与常规方法培养的大鼠角朊细胞相比未观察到异常改变.结论: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导电聚吡咯膜细胞培养技术不会改变所培养的大鼠角朊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浦跃朴;韩运双;李云晖;尹立红;葛存旺;赵艳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对职业暴露于烹调油烟的人群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分析,以探讨烹调油烟对机体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s)和微核(MN)为标志物,比较暴露组与对照组标志物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暴露组为46名男性饭店厨师,对照组为28名男性饭店管理人员.结果:暴露组的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暴露组SCEs的平均值为7.37,对照组为4.17.协方差分析调整吸烟、饮酒等混杂因子后,两组SCEs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暴露组人群的SCEs水平随暴露年限的延长而升高.暴露组微核检出阳性率和微核细胞率分别为52.17%和0.237%,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6%和0.075%.结论:烹调油烟对职业暴露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损伤作用.
作者:沈孝兵;汪国雄;项龙生;张英;季万里;邓亮才;暨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钙盐(FDP-Ca2)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动物出现的毒性反应及其性质和程度,寻找主要的靶器官、无毒反应剂量及药物的安全范围,以推断人的临床用量.方法:按照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要求进行狗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结果:狗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各剂量组化验检查指标也未见明显异常;长期毒性试验以1500mg*kg-1给药12周,狗的血肌酐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未见明显异常,恢复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FDP-Ca2临床治疗量为25~50mg*kg-1*d-1,仅为狗急性毒性试验安全量的1/200,500mg*kg-1为FDP-Ca2狗长期毒性试验的无毒反应剂量,此剂量为临床实际用量的10~20倍,因而推断FDP-Ca2在临床长期口服(治疗量为25~50mg*kg-1*d-1)是安全的.
作者:唐萌;应汉杰;谈伟君;王习霞;张文举;欧阳平凯;李纯德;滕蔓;虞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区居民进行较为全面的黄曲霉毒素(AFT)暴露水平的评估,为进一步研究AFT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甲地(广西扶绥县竹琴村)、乙地(江苏启东通兴乡)和丙地(启东天汾镇)作为调查地区,应用AFT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对人群AFT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食物结构调查表明,甲地居民以玉米为主食,乙地和丙地居民则以大米为主食,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水平以甲地为严重;居民膳食中AFB1的摄取量即AFT外暴露水平、血清中AFB1-白蛋白(AFB1-ALB)加合物水平、肝癌发病率均以甲地高,丙地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FT外接触水平高的居民,AFB1-ALB加合物水平、尿中AFM1水平亦高,说明两者是反映AFB1外接触剂量的良好指标.在现有膳食结构条件下,AFT暴露仍是肝癌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孙桂菊;钱耕荪;金锡鹏;陈建国;贺霞;王少康;蒋兆坤;王加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