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6-3882
  • 国内刊号:32-1875/R
  • 影响因子:0.39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56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1992年徐州市科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1年11期文献
  •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Ⅰ与心肌酶学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脏损伤即脑心综合征时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和心肌酶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后12 h内予以血清肌钙蛋白Ⅰ和心肌酶学检测分析.结果 12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肌钙蛋白Ⅰ阳性20例(15.6%),蛛网膜下隙出血组的发生率高,脑出血组次之.血清心肌酶升高84例(65.6%),意识障碍组与清醒组患者心肌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血清心肌酶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肌功能损伤主要以血清肌钙蛋白Ⅰ和心肌酶异常升高为主要表现.其异常变化程度与病变性质、严重程度、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有关,是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毛宇光;沈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变应性鼻炎患者及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各10例,行鼻黏膜乙酰甲胆碱激发实验后收集鼻分泌物,Wright染色法检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Transwell法检测其中Eotaxin活性,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变应性鼻炎组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Eotaxin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临床评分分别为(1.20±0.42)及(2.4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otaxin活性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Eotaxin活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作为诊断和评价变应性鼻炎的判定标准之一.

    作者:张旭;秦迎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罗哌卡因腰麻复合喷他佐辛镇静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腰麻复合喷他佐辛镇静对行下腹部以下手术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对其氧合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65周岁以上行下腹部以下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及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组(RP组),2组均以0.5%盐酸罗哌卡因2.5 ml行L2~3间隙单次腰麻,转平卧位后RP组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5 mg/kg.比较2组患者各时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O2)变化,评估2组患者镇静程度及麻醉满意度.结果 与T1时段相比,T2时段R组患者SpO2、PO2下降幅度轻微,RP组下降幅度明显(P<0.05),T3时段2组患者SpO2、PO2均明显上升并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与R组比较,RP组患者的镇静程度、麻醉满意度高(P<0.05).结论 喷他佐辛0.5 mg/kg结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可较安全地用于老年患者腰麻后的辅助镇静,镇静程度、术者及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杨勇刚;王志萍;王谦;顾正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鼠皮质神经元缺氧缺糖/再灌注诱导NMDA受体亚基NR2A酪氨酸磷酸化

    目的 研究大鼠皮质神经元缺氧缺糖(OGD)/再灌注诱导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升高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元OGD为模型,通过免疫沉淀(IP)及免疫印迹(IB)的方法 研究NR2A酪氨酸磷酸化.结果 OGD/再灌注后NR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快速并持续升高,至18 h达高峰(约为sham组的4.9倍);于OGD前加入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地(艹卓)西平(MK-801)、尼莫地平(nimodipine)、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和KN-62等,对NR2A酪氨酸磷酸化的升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OGD/再灌注诱导NR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胞外Ca2+内流有关,并与NMDA受体通道和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VGCC)的开放有关;而且,NMDA受体通道可以进行自身调控,L-VGCC对NMDA受体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作者:颜景芝;刘永;纵艳艳;张光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种新型异噁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

    目的 设计、开发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在杀菌活性的异噁唑衍生物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苯甲醛、4-氟-3-氯硝基苯等廉价原料为起始反应物,以较短的路线,经6步反应以克级规模合成了目标产物.结果 产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进行了确证.结论 本文所报道的合成路线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路线短等优点,终以35%的总产率获得了目标化合物.

    作者:徐洲;吴楠;郭艳;王冕;赵微微;张荣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备

    目的 利用不同浓度的脂多糖(LPS)气管内滴注致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ALIp),以建立稳定的ALIp模型.方法 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以下7组:生理盐水组、1 mg/kg LPS组、2 mg/kg LPS组以及滴注4 mg/kg LPS后4 h组、12 h组、24 h组、48 h组.观察LPS滴注后大鼠动脉血气、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气管内滴注4 mg/kg LPS后24 h、48 h,PaO2分别为(57.6±4.7)mmHg、(51.7±5.9)mmHg,均低于其他组(P<0.05);肺组织病理检查示水肿液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渗、肺泡壁断裂及毛细血管充血等,24 h、48 h组可见肺泡壁增厚、纤维蛋白增生等.结论 气管内滴注4 mg/kg LPS在24 h可成功复制大鼠ALIp模型.

    作者:杨茂宪;段静;赵文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对瑞芬太尼致腹腔镜手术患者痛觉过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对瑞芬太尼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65岁,体重45~85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n=40).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异丙酚、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完成后,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6 μg/kg;SP1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和舒芬太尼0.3 μg/kg;SP2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和舒芬太尼0.3 μg/kg.术中静脉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拔管期间躁动和寒战的发生情况,以及意识恢复后5 min时的口述痛觉评分(VRS评分).分别于术后1 (T1)、2 (T2)、4 (T3)、8(T4)、12(T5)和24 h(T6)时,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静态和动态的疼痛程度,同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VRS评分、MAP、HR、躁动、寒战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SP1组T1~2时静态VAS评分升高,T1~6时动态VAS评分升高,SP2组T1~5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P<0.05);与SP1组比较,SP2组T1~6时静态VAS评分降低,T1~5时动态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复合舒芬太尼0.3 μg可减轻瑞芬太尼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且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舒芬太尼.

    作者:邱文武;孟齐生;张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RNA干扰对胃癌细胞Cullin1基因表达及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胃癌BGC823和MGC803细胞中Cullin1(Cul1)基因表达及细胞黏附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Cul1 siRNA(si-Cul1)序列,同时合成Control siRNA(si-Ctrl)作为对照,在siLentFect Lipid Reagent介导下转染胃癌BGC823和MGC80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ul1蛋白及Src和FAK蛋白表达水平,用fibronectin包被96孔板行细胞黏附分析.结果 Cul1 干涉后胃癌BGC823和MGC803细胞株中Cul1、Src和FAK蛋白的表达均下降,同时胃癌细胞黏附于fibronectin包被板的能力降低.结论 Cul1 siRNA可以有效干涉胃癌BGC823和MGC803细胞中Cul1基因的表达,Cul1干涉后可能通过下调Src和FAK的表达水平进而降低胃癌细胞的黏附能力.

    作者:洪雯;白津;雍红梅;郑骏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儿童呼吸道异物的特点及预防策略

    目的 探讨儿童呼吸道异物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方法 分析580例儿童呼吸道异物的病例资料,分为农村和城市患儿2类;再根据年龄分成婴儿组(<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儿童组(3-5岁)、学龄期儿童组(6~12岁).结果 580例中,农村患儿565例,城市患儿15例;婴儿组植物性异物38例;幼儿组植物性异物469例,动物性异物3例;学龄前儿童组植物性异物26例,化学合成品类异物4例,动物性异物1例,金属性异物3例;学龄期儿童组植物性异物5例,化学合成品类异物27例,矿物性异物2例,金属性异物1例,动物性异物1例.结论 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呼吸道异物以植物性异物为主,学龄期儿童以化学合成品类异物为主.②加强民众的健康宣传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民众的防范意识甚为重要.

    作者:孙光明;李巍;刘稳;许学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脑外伤

    目的 探讨改良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标准外伤大骨瓣的切口、骨瓣进行改良,用于6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 按GOS评分,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良好40例,中残5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脑嵌顿、颅内感染.结论 改良外伤大骨瓣是治疗重型脑外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钱惠农;王有刚;姜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内分泌科2008~2010年收治的1型DKA患儿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比较2组患儿血糖、尿酮体、血pH值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血糖下降相对平稳,纠正酸中毒后无反复.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低血糖,对照组出现低血糖3例.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5.63±2.456)天,较对照组[(20.87±3.348)天]明显缩短(P<0.01).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全有效.

    作者:高敏;薛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图像法定量分析浓度效应

    目的 用图像法对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效应做出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热力学的宏观理论和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结合数学图像,探讨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其他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二者相对大小对浓度效应的影响.结果 ①前者大于后者时,随着麻醉药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越来越显著;②前者小于后者时,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越来越不显著;③两者相等时,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趋于稳定.结论 浓度效应的存在能用数学物理的方法 给予证明;浓度效应是否趋于显著,其关键因素在于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血液对其他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的相对大小.

    作者:梁寒冰;邵东华;杭黎华;戴体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芬太尼氟哌利多组(F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口述镇痛评分(VPS)、术中合作度评分.术中行血气分析测定PO2和PCO2.结果 术中R组HR、MAP、RR较F组明显降低(P<0.05),VPS评分、术中合作度评分明显优于F组(P<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呼吸抑制.结论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麻醉安全有效.

    作者:李筱;王志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NO引起Fyn酪氨酸激酶巯基亚硝基化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离体情况下一氧化氮(NO)对酪氨酸蛋白激酶Fyn蛋白巯基亚硝基化的影响.方法 HEK293细胞转染pcDNA3.1-Fyn质粒后,用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刺激,或共转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Fyn质粒,再用A23187和7-硝基吲唑(7-NI)刺激,生物素转换法(biotin-switch method)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Fyn巯基亚硝基化情况.结果 GSNO以及 nNOS在A23187存在的情况下,都能够引起Fyn巯基亚硝基化.结论外源性和内源性NO都能够使Fyn巯基亚硝基化.

    作者:郝凌云;齐素华;张光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依托泊苷对卵巢癌细胞3AO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依托泊苷(VP16)对人卵巢上皮性癌细胞3AO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的影响.方法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AO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下形态学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药物对3AO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运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 分别从转录和蛋白翻译水平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的3AO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情况.结果 药物作用下,3AO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深染及凋亡小体出现;MTT法结果 显示药物对3A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VP16能显著上调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RT-PCR检测结果 显示VP16能同样增强KAI1mRNA的表达.结论 VP16不仅能抑制卵巢上皮性癌细胞的生长,而且能增强癌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可能为临床上抑制肿瘤转移的药物治疗带来希望.

    作者:韩秋峪;陆晓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奈达铂单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奈达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42例局部晚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采用奈达铂单药联合放疗.具体治疗方案为:常规放疗加三维适形放疗(3DCRT),缩野时14例直接采用3DCRT技术,针对鼻咽原发病灶照射34~40 Gy;28例先缩野为耳前野,60 Gy后采用3DCRT技术加量10~14 Gy,鼻咽总量70~76 Gy.颈淋巴结引流区采用常规治疗.于放疗之日起给予奈达铂30 mg/m2静脉输注,每周1次,共6次.结果 42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36例(85.71%),部分缓解(PR)4例(9.52 %),稳定(SD)2例(4.76%),总有效率(CR+PR)95.24%(40/42).急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3度白细胞减少4例(9.52%),3、4度血小板减少5例(11.90%),其次为急性放射口腔黏膜炎,其中3度 6例(14.29 %) 结论奈达铂单药同步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但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林峰;舒中琴;吕叶;陆向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与下咽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2在下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下咽鳞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下咽鳞癌标本的MMP-1和MMP-2表达,结合下咽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资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肿瘤范围、原发部位和病理分级的下咽鳞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MMP-2阳性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MMP-1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1和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794,P<0.05).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对MMP-1和MMP-2的阳性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MMP-2在下咽鳞癌组织的表达与下咽鳞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MMP-1在下咽鳞癌组织的表达与下咽鳞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无明确关系,但二者在下咽鳞癌组织的表达密切相关.MMP-2的检测可以作为临床判断下咽鳞癌恶性程度、侵袭能力及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李巍;李培华;张艳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2006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12例临床误诊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术前误诊为多种疾病,部分存在误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临床认识不足及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确诊需依靠病理学诊断.

    作者:孙建平;邹晓明;杨小勇;李文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晚期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同步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5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3DCRT同步化疗组(放化组,n=29)和单纯3DCRT组(单放组,n=29).2组放疗方案均为1次/d,2 Gy/次,5次/周,共31~33次,总剂量62~66 Gy.同步化疗为FP方案,放疗开始第1天实施,同步放化疗2个周期后,再巩固2~4个化疗周期.结果 放化组和单放组原发病灶总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9.3%(P<0.05);12个月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2.8%、75.8%和72.4%、44.8%(P<0.05).2组患者的毒性反应均以急性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为主.放化组1~2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79.3%、86.2%,与单放组的72.4%和79.3%相似(P>0.05).3~4级急性骨髓抑制放化组和单放组分别为10.3%和6.9%(P>0.05).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RT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为绝大多数患者耐受且生活质量无明显下降,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叶涛;王强;刘晓辉;张梅;陈宏林;张旭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实时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中的护理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及造影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利用超声造影剂及其匹配成像技术对226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总结超声造影中的护理配合及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置措施.结果 226例肝脏超声造影通过造影医师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95.1%(215/226)的患者顺利完成超声造影并取得良好显影效果,4.9%(11/226)的患者超声造影显示不满意.结论 由于超声造影剂的特殊性,超声科护理人员熟悉造影剂的使用方法与禁忌证,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掌握过敏反应知识并能及时处置并发症,对保证超声造影顺利进行和良好显影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红北;鹿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急性肺损伤的预防和护理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急性肺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2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2例因重度吸入性损伤、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均成功救治.结论 早期采取维护呼吸系统功能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大面积烧伤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朱伟斌;李志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护理配合过程,总结术中配合技巧以及护理体会.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因为护理配合方面的原因造成手术失败.结论 做好术前访视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手术室护士熟练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鹿秀娟;张如萍;褚红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要点,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对38例AMI病例的临床资料、急救与护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经过抢救病情平稳,转入病房治疗,死亡1例.结论 加强对AMI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谭宝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中高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术中高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0例在予常规的术前护理基础上由专门的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术前护理,分别测量患者手术前、入手术室后的血压、心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入手术室后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调整心态,从而降低手术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实施.

    作者:董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赝复体联合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腭部恶性肿瘤的护理

    目的 总结赝复体联合组织间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腭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0例行赝复体联合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腭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1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成功率100%;术后随访2~15个月,均未发现靶区覆盖范围肿瘤复发或转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腭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后采用赝复体联合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进行放射治疗,近期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均有效地保证了此项技术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允芹;孟箭;孟庆飞;宋井安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