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6-3882
  • 国内刊号:32-1875/R
  • 影响因子:0.39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56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1992年徐州市科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6年3期文献
  • FBXO22基因在肾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沉默FBXO22基因对人肾癌细胞株(786-O、ACHN)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siRNA-Ctrl和siRNA-FBXO22小干扰RNA转染人肾癌细胞株786-O和ACHN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检测FBXO22蛋白表达量,CCK-8实验检测FBXO22基因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沉默FBXO22基因后对786-O和ACHN肾癌细胞迁移能力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明胶酶谱实验检测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的能力。结果转染FBXO22 siRNA后肾癌786-O及ACHN细胞的FBXO22表达下调,迁移和侵袭能力提高,分泌MMP-9的能力升高,但对肾癌细胞增殖无影响。结论沉默FBXO22基因后,可以增加MMP-9的分泌,从而激活MMP-9信号通路增强肾癌786-O细胞及ACHN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作者:高亮;白津;郑骏年;陈仁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注射淋巴结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淋巴结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及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9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以手术过程中的亚甲蓝染色作为对比,应用经皮注射冻干粉剂对这些患者的前哨淋巴结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与常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2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经过超声造影检查显示发现前哨淋巴结的患者29例(38枚淋巴结),前哨淋巴结19枚(病理15枚),非转移性淋巴结19枚(病理17枚),敏感性是83.3%,特异性是92.3%,准确性是93.1%。常规超声检查患者37例,发现淋巴结21枚,13枚前哨淋巴结(病理10枚),非转移性淋巴结8枚(病理6枚),敏感性是37.5%,特异性是42.9%,准确性是53.8%。超声造影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有所提高,两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注射淋巴结超声造影可以对前哨淋巴结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临床诊断价值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作者:王泽爱;樊云清;王兴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抗酸染色可弥补细针吸取细胞学在诊断淋巴结结核性脓肿中的缺陷

    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在细针吸取细胞学( FNAC)无法明确诊断的淋巴结结核性脓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8例FNAC诊断为可疑淋巴结结核性脓肿的病例。同时将吸取的脓液送微生物室做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结果58例可疑病例中,42例被临床终确诊为淋巴结结核,28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1.9%。8例2个月~1岁患儿腋下脓肿涂片中7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7.5%。结论抗酸染色与FNAC在诊断中有效互补应用,有利于淋巴结结核性脓肿特别是幼儿腋下结核性脓肿的明确诊断。

    作者:江涛;朱立强;赵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毛囊单位移植术在男性脱发种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后枕部提取毛囊单位移植物( 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FUE)移植术治疗男性型脱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FUE技术提取毛囊进行脱发区的移植。降低毛囊的损伤率,提高移植毛发的成活率。结果本组16例患者,应用FUE无痕毛发移植术均一次性达到满意效果,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的毛发生长良好、自然。供区瘢痕不明显,毛发密度无明显稀少,头发覆盖好。结论 FUE无痕植发技术是治疗男性型脱发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赵莉娜;周同葵;巩梦童;谢松梅;刘晓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型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特点探讨

    目的:探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原发性高血压(H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方法27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伴有HHcy分为H型高血压组154例和单纯型高血压组120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对比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斑块积分和狭窄程度。结果与单纯型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的颈动脉IMT增加、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及斑块积分明显增高(P<0.05),而颈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加重(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加,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作者:唐勇军;孙晓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增生性外毛根鞘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增生性外毛根鞘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标本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就增生性外毛根鞘瘤的组织学特征及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大体检查示肿物位于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层,切面囊实性;光镜下肿瘤由囊肿区域和具有外毛根鞘细胞特征的鳞状细胞巢团组成的实性区域构成。上皮角化为突然角化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学特征。结论增生性外毛根鞘瘤大多为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诊断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癌等。

    作者:吕新玲;周志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3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米非司酮组、放疗组、米非司酮+放疗组,每组8只。定期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处死裸鼠,取瘤体组织,称取各组种植瘤质量,计算抑瘤率;TUEN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放疗组、米非司酮+放疗组的裸鼠肿瘤质量和体积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指数显著提高(P<0.05);其中米非司酮+放疗组瘤重及体积下降明显(P<0.05),细胞凋亡指数高(P<0.05),抑瘤率达67.74%。结论米非司酮对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放疗具有增敏作用。

    作者:王世良;陆晓媛;魏敏;杜文升;王侠;杨春华;刘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布地奈德组各60例。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剂吸入治疗,布地奈德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剂吸入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治疗,疗程均为7天。用药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和喘息的消失时间、肺功能情况和日间、夜间症状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较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和布地奈德组明显缩短(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肺活量(FVC)、FEV1/FVC比率、大呼气峰流速(PEF)改善程度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和布地奈德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改善程度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和布地奈德组(P<0.05)。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布地奈德组(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较单一用药起效快、疗效更好,并可改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旺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时机选择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时机及腹腔镜技术在肠梗阻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不同时间段( A组:48 h内手术;B组:治疗缓解后手术;C组:治疗48 h后未缓解手术)患者的手术与恢复时间等。结果 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较C组患者明显缩短。结论腹腔镜技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选择在较早或缓解后手术。

    作者:徐群;付宇;沃扣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烧伤暴露疗法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烧伤暴露疗法创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状况和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烧伤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暴露疗法的512例烧伤创面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在分离出的445株病原菌中,有312例革兰阴性杆菌( G-),占70.11%,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23.82%)、铜绿假单胞菌(21.12%)、大肠埃希菌(13.03%);有131株革兰阳性杆菌( G+),占29.44%,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75%)、表皮葡萄球菌(5.17%)和溶血葡萄球菌(3.82%);真菌2株,占0.45%,分别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2011—2014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各年份之间耐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感染创面的病原菌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强,耐药程度逐年变化,需要规范检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预防创面感染。

    作者:阚朝辉;苏友利;王峰;王滨;方培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少见CT表现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 GIST)少见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3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98例,依据少见发病部位、并发症及转移途径筛选出GIST 11例。结果结直肠GIST 7例;GIST合并并发症3例:腹茧症1例,GIST破裂出血合并肠梗阻1例,肠套叠1例;GIST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对于具有少见CT特点的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还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琦;徐凯;韩翠萍;鹿彩銮;刘小华;刘忠啸;荣玉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14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普外科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12月114例LA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自行设计《LA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对LA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预防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 LA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达100%,抗菌药物品种共涉及4类14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前5位依次为甲硝唑57例次(22.09%),加替沙星36例次(13.96%),左氧氟沙星34例次(13.18%),头孢西丁31例次(12.02%),奥硝唑29例次(11.24%)。用药疗程为1~14天,平均用药时间(4.2±2.3)天,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81例(71.05%);住院时间3~19天,平均(6±3)天。结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LA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需进一步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王宇阳;娄丹;王来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乏氧条件下Rab11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通过调控Rab11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观察乏氧条件下Rab11对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 HeLa 细胞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常氧 Rab11siRNA 转染组、乏氧对照组、乏氧Rab11siRNA转染组。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La细胞Rab11、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9蛋白表达, 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乏氧条件下HeLa细胞Rab11表达量高于常氧组(P<0.01),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高(P<0.01);常氧和乏氧条件下,Rab11siRNA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侵袭能力、迁移能力下降(P<0.01),乏氧条件下的Rab11 siRNA转染组下降更明显。结论乏氧促进HeLa细胞的侵袭、迁移,常氧及乏氧条件下下调Rab11表达均能够抑制HeLa细胞的侵袭、迁移, 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迁移能力的变化依赖于Rab11的表达。

    作者:周敏;阚岩岩;徐浩;章龙珍;王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PFNA固定,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早期指导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出院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进行随访。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髋内翻畸形病例,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1个月,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6例,良18例,可2例。结论闭合复位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对骨折端血运破坏小,固定牢靠,防旋转及支撑能力强,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葛行新;冯虎;魏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2011-2014年MRSA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特点。方法收集和统计2011—2014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MRSA感染的相关数据,分析其检出率、临床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和耐药性特点等。结果近4年MRSA的检出主要分布在ICU(含急诊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和呼吸科等科室;检出标本中以痰液和血液为主,分别占61.3%和20.2%;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等100%敏感,对所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100%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多在50%以上;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2 mg/L的比例逐年增加。结论医院感染MRSA检出率高,呈严重的多重耐药特性,未发现耐万古霉素MRSA株;应加强对主要分布科室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菌株暴发流行;对MIC≥1.0 mg/L(肉汤稀释法)的MRSA感染患者应重点监控并积极进行抗生素治疗。

    作者:纵帅;徐萍萍;康海全;冯倚帆;郝婷婷;徐银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脚跟和脚趾标记点间的垂直误差对步态生物力学参数预测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评估脚跟和脚趾标记点间的垂直误差对步态生物力学参数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收集4名单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自主速度下的步态数据,通过OpenSim软件预测步态生物力学参数。以脚跟和脚趾标记点在相同垂直高度的情况为参考状态。通过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均方根误差评估垂直高度差(范围0~40 mm,间隔10 mm)对生物力学参数预测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步态生物力学参数预测的准确性都受到此垂直误差的影响。其中以踝关节运动学和膝关节动力学为显著。垂直误差对肌肉力预测准确性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肌肉所承担的关节运动功能,该误差的影响以比目鱼肌为明显。结论明确和控制脚跟和脚趾标记点的垂直误差可避免错误解读步态生物力学输出结果,有利于合理解释临床步态分析和治疗干预时的步态生物力学评估。

    作者:隋文;毛琪;冯鑫鑫;徐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血培养阳性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833例老年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02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株539株(52.7%),前三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革兰阴性菌448株(43.8%),前三位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36株(3.5%),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都柏林假丝酵母菌为主。致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径为呼吸系统、胆系、泌尿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91/368)和68.0%(66/97)。结论老年血流感染患者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且其耐药性较高。尽早行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治疗。

    作者:陈梦楠;赵小芹;卢斌;李璐;邓丽华;杨荣胜;李雷;杨荣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妊娠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腹膜后妊娠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高位腹膜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对该患者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报告示血块中夹有绒毛,诊断为腹膜后妊娠。结论高位腹膜后妊娠是十分罕见的一种异位妊娠,易与肾上腺源性肿瘤或其他源性腹膜后占位混淆。可通过B超、CT 检查以及特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早诊断及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金波;汤润;王军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腹腔镜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在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子宫瘢痕妊娠( CSP)行宫腔镜或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早期利用高清阴道超声诊断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行宫腔镜下瘢痕部位妊娠物电切术,术前停经40~44天,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 )(7000.0~10174.0 U/L),术前孕囊大直经0.8~1.2 cm,手术平均时间(36.5±10)min,术中出血(100±30)ml,术后血β-HCG平均20.5~30天下降至正常,平均30天月经来潮;25例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CSP,术前停经天数40~65天,平均停经时间(53.3±11.1)天,术前血β-HCG(14604.29~169853.13 U/L);术前孕囊大直经3.5~6.8 cm,平均手术时间(98.70±11.21) min,术中平均出血(80.56±17.54) ml,术后2周血β-HCG降至正常,平均28.7天月经来潮。结论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宫腔镜或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血β-HCG较低,孕囊直径较小Ⅰ型CSP患者可行宫腔镜手术切除孕囊组织,保护生育功能,减少子宫损伤;对CSPⅠ型孕囊直径较大或Ⅱ型,血β-HCG较高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可优势互补,在安全、微创、保留生育功能的前提下彻底清除妊娠病灶,避免周围器官损伤,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邵莉萍;陈琴;沈宗娣;陈友国;杨纪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ACC1、HGF、c-Met与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新统计我国恶性肿瘤在死亡原因中已居首位。妇科恶性肿瘤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病死率仍较高,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术后复发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及放化疗,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等的改变,如抑癌基因缺失或者突变,癌基因明显扩增并过度表达。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是一种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调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的重要癌基因。 MACC1通过调控HGF/c-Met信号通路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可能与肿瘤细胞的迁移、浸润和转移有关。通过对该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以揭示其与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并为寻找新的治疗措施提供突破口。本文将对该基因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谷光福;朱正秋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