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6-3882
  • 国内刊号:32-1875/R
  • 影响因子:0.39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56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1992年徐州市科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Bmi-1-siRNA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体外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 研究RNA干扰(RNAi)沉默Bmi-1基因表达对人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体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合成针对Bmi-1的小干扰RNA(siRNAi)沉默EC9706细胞中Bmi-1的表达,检测该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设置转染Bmi-1 siRNA组、转染对照siRNA组和未转染EC9706细胞的对照组.通过逆转录PCR(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 RT)、P16在3组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转染Bmi-1 siRNA组EC9706细胞中Bmi-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结果证实,未转染组和转染对照siRNA组的穿膜细胞明显高于转染Bmi-1siRNA组的穿膜细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Bmi-1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hTERT表达及提高P16的表达.结论 RNAi抑制Bmi-1基因表达能够降低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可能与hTERT表达的下调、P16表达的上调有关.

    作者:刘霞;张守成;张弛;李维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ERCP/EST术后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ERCP/EST术后LC序贯治疗的56例老年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53例(94.6%)顺利行ERCP/EST取石后行LC,术后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患者8例,其中2例并发急性轻型胰腺炎,予以保守治疗后好转.3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5.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ERCP/EST后LC序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闯;丁志龙;刘树清;徐震;王正;蒋厚文;徐贵云;郝立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老年心律失常与A型行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目的 讨论老年心律失常与A型行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3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和431例健康体检者,采用A型行为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心律失常组中A型行为占59.3%,正常组中A型行为占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A型行为类型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其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也高于正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偏执、躯体化等各因子的评分上均高于正常组(P<0.05).A型行为时间紧迫感、竞争和敌意、客观支持、忧郁、焦虑、敌对、恐怖、躯体化、偏执等因子与老年心律失常相关.结论 A型行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对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金娜;陈海苗;许竞;杨家骥;谢玉;黄水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AK4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21活化激酶4(P21-activated kinase4,PAK4)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寻找判断肾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可靠的分子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对62例肾细胞癌及15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PAK4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AK4蛋白主要表达于肾细胞癌组织的细胞质,62例肾癌中有50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0.6% (50/62);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仅2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13.3% (2/1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AK4蛋白在不同组织亚型中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AK4蛋白在病理分级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另为71.0%、85.7%、100%,以及在临床分期T1、T2、T3-4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90.5%、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增趋势,且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转移组以及不同肿瘤大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组织学分类无关(P>0.05).结论 PAK4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有促进作用,PAK4高表达可能成为肾细胞癌诊断、侵袭性和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参考指标.

    作者:于俊杰;温儒民;陈家存;陈仁富;李望;薛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L-23R基因多态性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A、IL-21、IL-22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IL-23R rs11805303位点的基因突变及其单体型对江苏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中IL-17A、IL-21、IL-22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215例活动期UC患者和134例健康对照者的IL-23R rs11805303和rs7517847位点基因多态性,并对其进行单倍体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受试者血清中IL-17A、IL-21、IL-22的浓度.结果 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IL-17A、IL-21、IL-22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活动期UC组中IL23R rs11805303位点基因突变对血清中IL-17A、IL-21、IL-22的浓度无影响,组间比较P值均>0.05;UC组中IL-23Rrs11805303与rs7517847构成的单倍体突变对血清中IL-17A、IL-21、IL-22的浓度无显著影响,组间比较P值均>0.05.结论 IL-23Rrs11805303位点的基因突变及单倍体突变并未影响江苏地区UC患者血清中IL-17A、IL-21、IL-22浓度水平,该位点突变可能只是UC的一种遗传标志,并不能影响IL-23下游的通路状态.

    作者:高树娟;张耘实;朱云;焦娇;张红杰;张嘉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钛合金颗粒对小鼠成骨细胞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钛合金颗粒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的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1/2(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①实验设空白对照组(control)和钛合金颗粒干预组(0.1 g/L),每组又分为0、0.5、1、3和6h5个亚组.分别在培养第0、0.5、1、3和6h5个时点,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ERK1/2磷酸化水平.②实验设空白对照组(control),钛合金颗粒干预A组(0.01 g/L)、B组(0.1 g/L)和C组(1g/L).在培养第0.5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钛合金颗粒浓度作用下成骨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 在第0.5、1、6h时点,钛合金颗粒干预组(0.1 g/L)ERK1/2磷酸化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0.5h亚组成骨细胞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高;但在第3h时点,2组ERK1/2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钛合金颗粒共培养的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钛合金颗粒组成骨细胞的ERK1/2磷酸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不同浓度钛合金颗粒可促进成骨细胞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激活ERK信号通路.

    作者:谢守祥;许铁;孙虹;刘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新诊断的ITP合并AMI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后期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ITP患者发生AMI的高危因素及诊疗方案.结果 本例ITP患者存在AMI高危因素,目前ITP发生AMI的病例多为慢性ITP,多数患者存在心脑血管高危因素,部分患者成功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结论 ITP合并AMI虽然发生率低,但需要警惕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ITP患者,治疗上可行PCI术.

    作者:李松洋;邱婷婷;李德鹏;李振宇;张焕新;闫志凌;王莹;李护君;徐开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3例IgD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硼替佐米诊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新发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3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3岁,初诊时均有骨痛、贫血等症状.2例患者进行了2个疗程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化疗,后予2个疗程表柔比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AD)化疗,达到部分缓解;1例进行5疗程标准剂量PAD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目前3例患者均生存,早诊断的1例患者生存期已达28个月.结论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低,需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邱婷婷;李德鹏;李振宇;张焕新;闫志凌;王莹;李护君;徐开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乙醇与咪达唑仑联合用药对小鼠记忆的影响

    目的 观察乙醇和咪达唑仑联合用药对小鼠记忆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n=12):生理盐水组(NS组)、生理盐水+咪达唑仑组(NS+M组)、10%乙醇+咪达唑仑组(10%E+M组)、20%乙醇+咪达唑仑组(20% E+M组).通过避暗实验观察各组小鼠用药后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 与NS组相比,NS+M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 E+M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 乙醇与咪达唑仑联合用药对记忆的损害作用强于单独使用咪达唑仑.

    作者:沙婷婷;许灵珊;阳陈;柳巧明;周亚妮;崔永晨;孟子琦;聂心蕊;王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阿帕替尼在既往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共计30例,使用阿帕替尼治疗直至肿瘤进展或死亡.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均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占6.67% (2/30)、疾病稳定(SD)占36.67(11/30)、疾病进展(PD)占56.67% (17/30),无完全缓解(CR);OR为6.67%、DCR为43.34%、中位PFS为4.17个月、中位OS为9.3个月.分层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FP)阳性肝癌患者与AFP阴性者相比,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结论 阿帕替尼对晚期肝细胞癌治疗效果好,耐受性好.

    作者:彭雨;李海涛;杨文丽;周颖;王智辉;肖林;刘裕杰;林大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脊髓Sirt1在大鼠化疗药物紫杉醇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脊髓Sirt1在大鼠化疗后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造模分组: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紫杉醇组(P组)、溶媒组(V组)、正常组(N组),每组6只.检测(-1、5、7、14天)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脊髓中Sirt1、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含量.治疗分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紫杉醇组(P组)、紫杉醇+DMSO组(P+D组)、紫杉醇+白藜芦醇组(P+R组)、溶媒+DMSO组(V+D组)、溶媒+白藜芦醇组(V+R组),每组6只.测定各组大鼠(-1、7、8、9、10天)MWT,并在第10天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Sirt1、NF-κB和TNF-αmRNA的含量.结果 与造模前1天相比,造模后5、7和14天紫杉醇组大鼠MWT明显降低.脊髓中Sirt1 mRNA含量降低(P<0.05)、NF-κB和TNF-α mRNA的含量增加(P<0.01).与紫杉醇+DMSO组相比,第7、8、9、10天紫杉醇+白藜芦醇组大鼠的MWT明显增加.第10天脊髓中Sirt1 mRNA含量明显增加(P<0.05),NF-κB和TNF-αmRNA的含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激动脊髓中Sirt1信号可以减轻大鼠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

    作者:马叶枝;钱海涛;刘磊;殷琴;程伟;闫长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Fahr病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Fahr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避免误诊.方法 对6例Fahr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病史、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认知障碍、进行性痴呆、卒中样事件、精神异常、锥体外系症状、共济失调、震颤、构音障碍、失眠等.CT扫描均显示双侧对称性的基底节区钙化.结论 Fahr病的特点是CT扫描显示对称性的基底节区钙化,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常是其与其他颅内钙化性疾病相鉴别的关键指标.

    作者:徐亚男;潘濛;王雅楠;张璇;郭文静;陆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西格列汀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SIT)对高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正常组(NG组,5.56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60 mmol/L葡萄糖)、西格列汀组(SIT组,60 mmol/L葡萄糖+5μmol/L西格列汀)等,在用CCK-8证实西格列汀对正常培养的HK-2细胞无毒性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有效的药物浓度,以转化生长因子-β1(TGF-p1)抑制剂SB-431542(5μmol/L)作为对照.各组细胞培养72 h时后,倒置显微镜观察HK-2细胞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 高糖可以诱导HK-2细胞形态由多边鹅卵石样发生纤维化样改变,上调细胞中促纤维化因子TGF-β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中上皮表型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并增加间质表型蛋白α-SMA的表达.CCK-8结果显示,西格列汀浓度超过5μmol/L对正常培养的HK-2细胞具有毒性.西格列汀可以改善高糖导致的HK-2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逆转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TGF-β1表达的增加、E-cadherin表达的减少及α-SMA表达的增加;TGF-β1的抑制剂SB-431542也能达到与西格列汀相同的效果.结论 西格列汀可以改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此效应可能与抑制TGF-β1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进冬;李亚丰;魏鹏翔;张玉龙;宋知颖;吴静;魏群利;么焕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过氧化氢诱导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处理不同时间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确定构建体外子宫内膜癌氧化应激模型的条件.方法 不同浓度(50、100、200、400 μmol/L)H2O2处理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2、4、8、24h)后,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 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及处理时间的延长,Ishikawa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细胞内ROS水平不断增高.其中,100 μmol/L H2O2处理Ishikawa细胞4h后,细胞存活率为87.36%,细胞内RO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LDH含量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 100 μmol/L H2O2处理4h是建立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佳条件.

    作者:刘建维;印泽远;张晶波;万阅;王晴;孟琳;张蓓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米氮平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及Trk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米氮平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建立AD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米氮平对A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检测TrkB的变化在海马的分布情况.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米氮平能够明显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显示米氮平能够明显改善Aβ介导的TrkB水平的降低并且与5-HT1A受体无关;免疫荧光显示TrkB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海马CA1和CA3区.结论 米氮平能够通过促进海马CA1和CA3区TrkB的表达从而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其作用机制与5-HT1A受体无关.

    作者:马龙飞;黄铭洁;刘乐;张君;周康;王巧;郝景茹;高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非典型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血管性脱髓鞘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NMO-IgG)的发现及其级联瀑布效应致病机制拓展了人们对NMOSD的认识[1-3].NMOSD临床症候群的表现与AQP4抗体NMO-IgG表达分布的部位密切相关,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脑部受累等常见典型表现已为临床熟知.然而部分患者临床表现非典型,易误诊误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NMOSD非典型临床表现的文献作一综述,旨在对其加深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王炎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百草枯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灭生性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基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建立方便、准确和快速的PQ检测分析方法意义深远.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PQ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测定法、方波伏安法、薄层层析法等,并对未来百草枯的检测方法进行展望.

    作者:张新彧;黄杨;孙纪元;华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RhoGDIs在调节Rho GTP酶中的作用

    Rho特异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Rho-specific guanine nucleotide dissociation inhibitors,RhoGDIs)可以和Rho GTP酶结合形成复合物,来调节Rho GTP酶的活化状态,从而影响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等过程.RhoGDIs并不是简单的抑制Rho GTP酶,而是动态地调节Rho GTP酶的稳定、活化和循环.在本综述里,笔者将主要介绍RhoGDIs调节Rho GTP酶的活性、质膜穿梭以及竞争性作用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戴凡;杨利凤;唐莲;黄蕾;姚文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