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8-8199
  • 国内刊号:32-1574/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88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80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第一、三届全军医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起治疗作用的重要代谢调节剂.近年来发现心脏和微血管也是FGF21的关键作用靶点和来源,且 FGF21在心血管疾病中能够诱导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血清FGF21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损伤、心肌肥厚、和糖尿病性心肌病相关.文章主要对FGF21与上述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邓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microRNAs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影响胆管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其侵袭、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是由上皮细胞表型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变的可逆的生物学过程,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microRNA是具有20~25个核苷酸序列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可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文章就microRNAs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机制及其在胆管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邱华;项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细胞焦亡效应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与感染性疾病、自发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休戚相关,Gasdermin-D(GSDMD)是细胞焦亡的效应分子.炎性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过裂解GSDMD,打破其结构自抑制,激活GSDMD的打孔活性.GSDMD的活性形式GSDMD-N端结构域在细胞膜上聚合形成一个中空的环状低聚物,形成孔道.细胞焦亡与程序性细胞坏死相似,两者均能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文章就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GSDMD参与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焦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辨别及与细胞焦亡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作者:雷倩;易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Notch信号通路调控Th17细胞的研究进展

    Notch家族是一组进化上十分保守的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在胚胎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其功能调节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Th17细胞为不同于Th1、Th2细胞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IL-17A、IL-17F、IL-21和IL-22等多种细胞因子在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重点对Notch信号通道调控Th17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悦;马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Abl抑制剂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研究

    帕金森病(PD)是与衰老相关的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有关PD的动物模型研究和对来自PD患者的脑标本的分析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中非受体酪氨酸激酶Abelson(c-Abl)的水平和活性增加.c-Abl具有蛋白质底物磷酸化活性,可使α-突触核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Parkin磷酸化.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c-Abl激酶抑制剂,在PD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均中显示出神经保护作用,这为临床上使用c-Abl抑制剂治疗PD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就c-Abl及其与P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关系进行综述,并对目前c-Abl抑制剂的药理学和安全性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c-Abl抑制剂是否能够真正用于临床治疗PD使更多患者受益,仍需要更严格控制、设计良好的试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马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内质网应激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蓄积的过程称为内质网应激(ERS).ERS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为缓解ERS,真核细胞产生一类自适应性信号通路,称为未折叠蛋白反应,主要作用是清除错误折叠蛋白,维持内质网稳态.然而,随着ERS的持续加重,细胞则会出现凋亡.肝细胞内质网含量丰富, 且肝癌的发展与ERS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关系密切, 因此从ERS介导的凋亡途径来探寻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在理论上显得很有意义.文章将从ERS保护途径、凋亡途径、ERS在肝细胞癌(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Framingham评分的银屑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目的 银屑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较普通人群更加常见.文中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体检人群进行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评估,旨在讨论银屑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特征及防治.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门诊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其中轻度48名(53.33%)、重度42名(46.67%);并纳入137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所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均进行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使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估其严重性.检测血脂、血压和空腹血糖等指标,计算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病的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10年FRS[1(0.5,6.0)]显著高于对照者[0.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FRS与性别(r=0.358)、年龄(r=0.678)和病程(r=0.257)呈正相关(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184,P>0.05).轻度与重度银屑病患者10年F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FRS显著增高(P<0.05).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与正常体检人群相比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故应对银屑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其并发症进行积极防治.

    作者:郝丽英;任芳;寇彩霞;邓东灵;桑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前列地尔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前列地尔可以提高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文献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前列地尔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前列地尔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和对照组(抗病毒、保肝及支持治疗),每组81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检测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72% vs 62.96%,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血清炎性因子IL-6[(97.15±19.73)pg/mL]、hs-CRP[(50.23±6.69)ng/L]、TNF-α[(85.45±13.61)pg/mL];肝功能指标ALT[(96.13±23.62) μmol/L]、TBil[(271.55±25.12)μmol/L]、PTA[(68.36±8.11)%]含量较治疗前[(275.62±43.39)pg/mL、(425.54±55.58)ng/L、(321.74±80.73)pg/mL;(139.54±37.36)μmol/L、(395.39±41.13)μmol/L、(38.50±4.19)%]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含量治疗前后变化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前列地尔有助于缓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炎症状态,更好地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忠琼;刘翼;夏国栋;钟晓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microRNAs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的差异表达

    目的 微小RNA(microRNAs)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microRNAs在胸腺上皮性肿瘤(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中的表达谱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的手术切除B3型胸腺瘤3例(对照组)及胸腺鳞状细胞癌3例(病例组),做基因芯片研究.将病例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计算出各miRNA的差异倍数,筛选出上调与下调的miRNA.通过预测网站预测其靶基因,结合文献检索出与胸腺相关的基因. 结果 B3型胸腺瘤与胸腺鳞状细胞癌对比发现,32种差异表达miRNAs在胸腺癌中上调,包括miR-125b-1-3p、miR-3175、miR-4462等;19种差异表达miRNAs在胸腺癌中下调,包括miR-361-5p、miR-130a-3p、miR-3651等.miR-377-5p的靶基因包括AKT1、C9、CD19、CDC42、LSS、MYC;miR-485-5p的靶基因包括ADCYAP1R1、ASPA、CAD、CD63等;miR-183-5p的靶基因包括AKAP12、CD28、FOXP1、MDM4等. 结论 筛选出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中的差异表达miRNAs,通过预测软件预测这些miRNAs的靶基因,可以为胸腺上皮性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作者:杜军;印洪林;周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及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既往对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术式仍存在分歧,文中旨在探讨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分析比较单侧PTMC的手术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14年01月至2016年01月经术前彩超检查局限于单侧腺体的PTMC患者327例,根据对侧腺体是否存在隐匿癌灶分为单侧腺体癌灶者(n=278)与双侧腺体癌灶者(n=49);根据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为淋巴结清扫者(n=117)与淋巴结未清扫者(n=210),进一步分析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预防性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117例中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5例,转移率为47.0%.患侧腺体内多发癌灶是对侧腺体内存在隐匿癌灶的危险因素(OR=4.924,95%CI:1.605~15.107).淋巴结清扫者和淋巴结未清扫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腺体内PTMC多发癌灶可以帮助预测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存在,并且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对于单侧腺体内多发癌灶的PTMC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术.

    作者:李同昌;王彪;段秀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诊断时间延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影响

    目的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误诊率较高,而关于CVST诊断时间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诊断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延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6年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CVST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四分位诊断时间将患者分为<5d组、5~9d组、10~16d组、>16d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m, mRS)评分≤1分,次要研究终点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并分析CVST患者延迟诊断时间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 CVST延迟诊断时间与视乳头水肿、孤立性颅内高压综合征、癫痫、颅内病灶、GCS评分有关(P<0.05);视乳头水肿、孤立性颅内高压综合征、GCS评分14~15分需要更长的诊断时间;癫痫、存在脑出血或梗塞病灶所需诊断时间较短.实验室指标中,低清蛋白水平、低总蛋白水平、高凝血酶时间、及高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所需诊断时间较短(P<0.05).延迟诊断时间的长短与CVST患者的mRS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 结论 为避免延迟诊断可以以CVST患者入院时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为体征及标志物,为指导临床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参考.

    作者:李玉生;胡挺;刘晓昀;段振晖;孙瑞;朱武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不同运动状态的有限元研究

    目的 构建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获得直观的不同运动状态下系统的力学效果,对于患者的康复、系统稳定性的评估及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旨在采取有限元分析方法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模型的不同运动状态的生物力学效应.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健康志愿者1名,通过健康志愿者胸腰椎CT平扫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采用几何裁剪法进行骨折模拟和复位,装配伤椎置钉的后路矫形内固定系统,模拟不同的运动状态,获得钉棒系统上的应力云图和位移量图. 结果 对于经伤椎置钉后路钉棒系统的六钉两棒内固定系统,采用有限元运算的方法模拟了其在空间的不同运动方式下的生物力学特点,是由6个方向(前屈、背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的运动所组合而成的.背伸大应力[(94.99±1.72)Mpa]、大位移[(0.1854±0.0052)mm]较前屈[(126.82±5.56)Mpa、(0.2502±0.0050)mm]、左侧弯[(152.18±9.13)Mpa、(0.3172±0.0048)mm]、右侧弯[(159.58±13.54)Mpa、(0.3315±0.0051)mm]显著减小(P<0.05). 结论 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能够获得清晰直观的生物力学数据,为手术疗效的评估、术后康复方法的制定及评估胸腰椎内固定系统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作者:徐海栋;刘晓伟;史新瑞;杨斐;许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肾上腺皮质腺瘤合并髓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肾上腺皮质腺瘤合并髓脂肪瘤国内外鲜有报道.文中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间南京总医院与南京江宁医院11例诊断为肾上腺皮质腺瘤合并髓脂肪瘤患者的组织学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 结果 1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合并髓脂肪瘤患者中,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49.0±9.5)岁.其中3例患者出现Cushing's综合征,1例反复发作头昏伴高血压十余年,其余7例均为体检偶然发现.影像学检查发现肾上腺占位.光镜下见髓脂肪瘤呈孤立性结节状分布和/或混杂分布于皮质腺瘤中,髓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和不同比例的造血细胞构成.11例患者均行肿物手术切除,术后随访2个月~11年均无肿块复发. 结论 肾上腺皮质腺瘤合并髓脂肪瘤临床少见,女性多见,患者可出现Cushing's综合征、高血压或无明显临床症状,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仇玮;洪烨;章如松;魏雪;陆珍凤;石群立;马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治疗胸腺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胸腔镜在微创治疗方面虽具有独特优势,但要完整切除胸腺仍存在一些困难,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弥补了胸腔镜的不足.文中旨在总结分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和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疾病的临床效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胸外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了胸腺切除手术的65例胸腺病变患者(机器人组);以及同期收治的51例采用胸腔镜手术的胸腺病变患者(胸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手术时间、拔胸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等. 结果 机器人组拔胸管时间、术后SICU天数、术后住院天数较胸腔镜组明显缩短[(2.54±0.32)d vs (2.87±0.49)d,(0.75±0.04)d vs (0.81±0.06)d、(5.17±0.15)d vs (5.50±0.23)d,P<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24h引流量(cm)明显优于胸腔镜组[(125.7±7.5)mL vs (136.6±8.2)mL、(117.38±11.45)mL vs (122.41±13.14)mL,P<0.05]. 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胸腺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胸腔镜技术的不足.

    作者:王康;秦涛;易俊;刘小龙;钱建军;熊磊;申翼;李德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塞来昔布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塞来昔布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活性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塞来昔布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塞来昔布抗血管生成作用机制. 方法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HUVEC)细胞来源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细胞库,使用20、10、0μmol/L塞来昔布作用于HUVEC细胞,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活性变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法检测HUVEC细胞中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J(PTPRJ)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0、10、20μmol/L塞来昔布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数分别为(63.15±5.83)、(32.80±5.92)、(12.35±3.61)个,各浓度塞来昔布间细胞迁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μmol/L塞来昔布作用后HUVEC细胞中COX-2蛋白表达量[(0.16±0.03),(0.36±0.05)] 较0μmol/L(0.77±0.07)明显减少(P<0.01),且20μmol/L塞来昔布COX-2蛋白表达量较10μmol/L降低(P<0.05).20、10μmol/L塞来昔布PTPRJ蛋白表达量[(0.82±0.05),(0.51±0.02)]较0μmol/L(0.27±0.04)明显增加(P<0.01),且20μmol/L塞来昔布较10μmol/L升高(P<0.05).20、10、0μmol/L塞来昔布作用后HUVEC细胞中COX-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6±0.02)、(0.22±0.05)、(1.05±0.13),PTPRJ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0.27±11.31)、(16.50±3.18)、(0.99±0.25);20、10μmol/L塞来昔布组较0μmol/L塞来昔布COX-2 mRNA表达明显减少,PTPRJ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 结论 塞来昔布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COX-2表达,上调PTPRJ表达有关.

    作者:许小兵;郭美霞;金鑫鑫;王彬;李敏利;张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NECA抑制内质网应激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 腺苷受体激动剂NECA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文中探讨NEC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质网应激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取SPF级雄性成年Wistar大鼠56只,利用Langendorff装置制成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腺苷受体激动剂组和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组,每组14只.假手术组:心脏穿线但不结扎,用Kerbs-Henseleit缓冲液持续灌流170min;缺血再灌注组:心脏稳定20min,缺血30min,再灌注2h;腺苷受体激动剂组、内质网应激组:心脏稳定20min,缺血30min,再灌注2h,于再灌注前5min分别给予含0.1μmol/L NECA的灌流液、30μmol/L TUDCA的灌流液,均至再灌注30min时结束.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IREl-XBPl信号通路标志蛋白IRE1α、XBP1s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观察IRE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大部分肌丝断裂,肌节挛缩变形,可见线粒体空泡变性;腺苷受体激动剂组及内质网应激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损伤减轻,表现为肌丝排列较整齐,肌节仅有轻度挛缩.免疫组化结果发现, 假手术组基本无IRE1α阳性染色,缺血再灌注组IRE1α阳性染色区域显著增加,而NECA和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组IRE1α阳性染色部位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的IRE1α和XBP1s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与缺血再灌注组IRE1α和XBP1s的蛋白表达水平(1.72±0.27、0.97±0.19)相比,腺苷受体激动剂组(1.14±0.16、0.60±0.13)及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组(1.07±0.27、0.58±0.15)显著降低(P<0.05). 结论 NECA可通过抑制IREl-XBPl信号通路来减轻内质网应激,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王晴;周岩;韩会;汪凤兰;邢凤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缺氧方式对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认知功能影响

    目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常引起多系统损伤,特别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文中旨在探讨不同缺氧方式下大鼠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表达和认知功能的损害及可能相关机制. 方法 2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间歇性缺氧组和持续性缺氧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间歇性缺氧组缺氧舱内循环充入N2和空气,使箱内氧浓度在(7.0±0.5)%和21%切换,各维持1.5min,每个循环周期为4min;持续性缺氧组放入氧浓度为(7.0±0.5)%的缺氧舱内.缺氧组大鼠每天均缺氧8h,持续30d.记录大鼠体重,ELISA检测血清中HIF-1α、BDNF水平,Morris水迷宫和HE染色分别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和形态学改变. 结果 正常对照组体重[(218.63±15.29)g]明显高于间歇性缺氧组[(195.75±6.50)g]和持续性缺氧组[(180.88 ±12.0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提示间歇性缺氧组和持续性缺氧组逃避潜伏时间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间歇性缺氧组逃避潜伏时间较持续性缺氧组明显延长(P<0.05).空间探索实验可知正常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4.97±0.47)次]显著多于间歇性缺氧组和持续性缺氧组[(2.63±1.45)次、(3.22±1.3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HIF-1α水平、BDNF水平[(14.11±4.06,1036.40±124.48)pg/mL]比较,间歇性缺氧组[(36.14±9.34)、1625.34±332.44)pg/mL]、持续性缺氧组[(27.27±6.88,1204.07±363.81)pg/mL]均明显升高(P<0.05),而间歇性缺氧组较持续性缺氧组亦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可见持续性缺氧组和间歇性缺氧组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分散、紊乱,核膜结构不清,细胞核固缩,细胞质深染,部分细胞破坏.间歇性缺氧组更可见部分细胞缺失和空泡样改变. 结论 慢性缺氧抑制大鼠生长发育,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慢性间歇性缺氧下高水平的HIF-1α提示机体处于缺氧应激状态,血清BDNF水平代偿性增加可能参与神经元细胞的损伤调节.

    作者:叶伟凤;陈亮;熊敏;付晓燕;汪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9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上皮间质转换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9(MYH9)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文中旨在探讨MYH9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骨肉瘤细胞上皮间质转换(EMT)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收集52例骨肉瘤癌组织及距肿瘤边缘5cm处的癌旁组织,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骨肉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YH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脂质体法转染U2-OS细胞MYH9 shRNA表达质粒,沉默MYH9表达,转染后将细胞分成3组:以正常的U2-OS细胞为对照组、以转染空质粒的U2-OS细胞为空载组和以转染MYH9 shRNA的U2-OS细胞为干扰组.采用RT-PCR检测转染后U2-OS细胞MYH9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U2-OS细胞转染后MYH9以及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水平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变化. 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癌旁组织中MYH9 mRNA的相对表达量(1.526±0.148)较癌组织(3.547±0.195)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MYH9蛋白在肿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且MYH9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6%(31/52)和26.9%(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沉默MYH9基因表达后,干扰组MYH9 mRM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和空载组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干扰组骨肉瘤细胞U2-OS中E-cadherin蛋白明显上调,Vimentin蛋白出现下调.Transwell实验表明,48h后各组均有穿出微孔滤膜的细胞,干扰组穿出微孔滤膜的细胞[(41.2±15.1)个]较对照组[(117.3±12.4)个]和空载组[(193.5±14.7)个]明显减少(P<0.05). 结论 MYH9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沉默MYH9可以通过降低骨肉瘤细胞上皮间质转换来降低骨肉瘤的侵袭能力.

    作者:刘军;杨钟华;张山锋;王新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反应的脊髓保护作用

    目的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文中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配体Poly-IC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oly-IC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只做腹腔打开,缺血再灌注组、Poly-IC组打开腹腔后,夹闭左肾动脉起始水平近心端及左、右髂总动脉分叉水平腹主动脉,60min后再灌注,关闭腹腔,分别腹腔给予0.1mL等渗盐水、1.25μg/g Poly-IC.3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6、24、48h检测BBB神经功能评分,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干扰素β(IFN-β)的含量;各组造模后48h行免疫组化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及IL-10的表达,TTC染色显示脊髓组织缺血坏死面积,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 各组造模48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oly-IC组BBB评分均降低(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oly-IC组BBB评分显著增加[(3.80±0.75)分 vs (9.40±0.49)分,P<0.01],缺血再灌注组脊髓灰质出现广泛的变性神经元,可见散在的出血和凝血灶,Poly-IC组脊髓组织神经元损伤坏死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基本正常,仍可见少量细胞肿胀.TTC染色结果显示经过Poly-IC治疗后坏死面积明显比缺血再灌注组要小.NF-κB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NF-κB的活性,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大量神经元细胞表达,Poly-IC组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检测脊髓组织IL-10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少量神经元细胞细胞质表达细胞,Poly-IC组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和Poly-IC组TNF-α、IL-1β、IFN-β均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oly-IC组TNF-α、IL-1β含量降低(P<0.05),IFN-β含量明显增高(P<0.05). 结论 Poly-IC能减轻后炎性反应,对脊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武建杰;宗海斌;路坦;安永博;董玉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自噬对金雀异黄酮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金雀异黄酮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文中研究金雀异黄酮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自噬的诱导,以及自噬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金雀异黄酮组和3-甲基腺嘌呤(3-MA)+金雀异黄酮组,对照组只加培养液,金雀异黄酮组用(25、50、100μmol/L)金雀异黄酮处理,3-MA+金雀异黄酮组先用5mmol/L 3-MA预处理1h后加入100μmol/L金雀异黄酮,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超微结构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及Beclin-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LC3A/B的表达,分析金雀异黄酮对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Hela细胞增殖抑制率(0)相比,25、50、100μmol/L 金雀异黄酮处理后,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0.9%±1.3%,33.5%±1.6%,46.5%±3.2%)逐渐增高(P<0.01).使用不同浓度(25、50、100μmol/L)金雀异黄酮处理Hela细胞48h后,随着金雀异黄酮浓度增高Beclin-1表达逐渐增强,P62的表达逐渐降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100μmol/L 金雀异黄酮处理组HeLa细胞细胞质中可见到大量LC3A/B绿色荧光分布,且荧光强度较强.金雀异黄酮(100μmol/L)处理48h后细胞质中可见大量空泡状结构及包含部分细胞质成分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金雀异黄酮组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较3-MA+金雀异黄酮组低[(46.5±3.2)% vs (58.2±2.2)%,P<0.01]. 结论 金雀异黄酮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自噬增强.

    作者:任晓霞;杨艳梅;王虹;马敬全;刘倩;邵嘉艺;韩腾;唐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Survivin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慢病毒载体对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

    目的 在转录后水平进行干预的RNA干扰技术在多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中旨在构建人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联合RNAi和外源性补充的方式研究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慢病毒载体对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35只裸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Survivin shRNA组、APC组、空载组和空白组,每组7只;将已经构建好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双基因共表达Survivin shRNA-APC、Survivin shRNA及APC稳转株,空载稳转株,HT-29结肠癌细胞(均为2×106/mL)分别注射至5组裸鼠左前腋下成瘤,构建人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测量瘤体体积、重量,检测移植瘤生长抑制率,Real time PCR检测移植瘤组织surviv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凋亡情况.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APC组、Survivin shRNA组、双基因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平均重量均减少(P<0.05);与空载组比较,APC组、Survivin shRNA组、双基因组平均体积、平均移植瘤重量亦减少(P<0.05),而体积抑制率、瘤重抑制率均增加(P<0.05);与双基因组比较,APC组、Survivin shRNA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平均重量均增加(P<0.05).与空白组和空载组相比,APC组、Survivin shRNA组、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移植瘤组织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相对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Survivin shRNA组、APC组相比,双基因组移植瘤组织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相对含量亦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裸鼠移植瘤组织结肠癌细胞凋亡指数[(9.89±0.31)%]比较,APC组、Survivin shRNA组、双基因组[(31.19±1.79)%、(33.64±2.03)%、(56.72±3.17)%]明显升高(P<0.05),而APC组、Survivin shRNA组、双基因组亦较空载组[(10.06±0.43)%]明显升高(P<0.05);与Survivin shRNA组、APC组相比,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移植瘤组织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 结论 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慢病毒载体能够使Surv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且优于单个基因的影响.

    作者:袁禧先;温超;曹雅;杜井峰;程开;朱艳丽;段厚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健康人外周血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

    目的 侵袭性念珠菌病临床致死率较高,文中旨在研究白念珠菌免疫优势抗原1,6-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的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以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是否具有保护性细胞免疫功能. 方法 建立检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中白念珠菌Fba 抗原特异性T 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 、白细胞介素-4(IL-4)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用白念珠菌重组抗原Fba为刺激物,检测26名健康人外周血PBMC中分泌IFN-γ、IL-4 和IL-17A的阳性斑点形成细胞(SFC) 频数. 结果 Fba刺激后,26名健康人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频数分别为23.00(9.75,42.50)个、0(0,0.25)个和1.5(0.75,8.25)个,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IL-4和IL-17A的应答率分别为100%(26/26)、15.38%(4/26)和76.92% (20/26),IFN-γ和IL-17A的应答率显著高于IL-4应答率(P<0.01).其中Fba刺激后产生强IFN-γ应答(SFC≥20)者占57.69%(15/26),而产生IL-17A强应答者1人,无人产生强IL-4应答.健康受试者PBMC应答同时产生Th1和Th17型应答者占65.38%(17/26);其中19.23%(5/26)的受试对象仅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无受试对象单独产生Th2型细胞免疫应答. 结论 白念珠菌特异性抗原Fba诱导的T 细胞免疫以Th1 型和Th17型为主,提示该抗原将产生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成为理想疫苗的潜能.

    作者:胡毓安;王静瑜;商秀娟;李伟;周妍;陆静芬;李芳秋;史利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shRNA干扰沉默ERCC1对A549/DDP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前期研究发现ERCC1基因可能参与顺铂继发耐药,文中旨在探讨短发夹RNA(shRNA)靶向沉默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组1(ERCC1)对不同浓度顺铂处理的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DDP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shRNA)、空白对照组(lipofectamine 2000)、ERCC1-shRNA1组(ERCC1-shRNA1)、ERCC1-shRNA2组(ERCC1-shRNA2).设计并合成靶向人的ERCC1基因shRNA1、shRNA2;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入A549/DDP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前后ERCC1 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结果 成功构建ERCC1-shRNA并转入A549/DDP,ERCC1-shRNA1组、ERCC1-shRNA2组mRNA表达量[(0.20±0.04)、(0.47±0.28)]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0.96±0.12)、(0.8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shRNA1组、ERCC1-shRNA2组蛋白表达量[(0.24±0.10)、(0.37±0.11)]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32±0.13)、(1.45±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shRNA1组IC50值[(7.78±0.54)]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6.71±2.33)、(16.69±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shRNA1组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82.99±4.23)%] 较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72.87±3.23)% 、(71.75±4.56)%] 明显增高,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5、12.5μg/mL顺铂作用后ERCC1-shRNA1组细胞凋亡率[(11.91±1.41)%、(29.97±3.14)%]较0μg/mL顺铂作用下[(8.17±0.67)%]明显升高(P< 0.05). 结论 ERCC1-shRNA能有效沉默A549/DDP细胞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细胞增殖显著受抑而凋亡明显增强.

    作者:金艺凤;产翠翠;方蕾;王莹;陈兴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临床学科的研究方向与选题思考

    临床学科的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而研究方向的把握和具体课题的选定是临床学科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文中从临床学科研究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可行性以及综合性原则等方面介绍把握研究方向与选题的经验,并对研究生选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介绍.

    作者:刘宝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医学研究生学报》投稿指南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正交试验法优选肛瘘愈创洗液的提取工艺

    目的 肛瘘愈创洗液主要用于克罗恩病肛瘘的创面清洗,控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文中主要对肛瘘愈创洗液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肛瘘愈创洗液的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药液比4个因素进行考察,每个因素3个水平,以组方中药所含的活性成分丹参素钠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钠的含量,根据测定结果对肛瘘愈创洗液水提醇沉提取工艺进行优选. 结果 肛瘘愈创洗液的提取工艺经优选为:取丹参、千里光、黄芪、地榆四味中药加8倍量水浸泡过夜,煎煮3次,分别为2、1.5、1.5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材与浓缩液之比为1∶1.5.工艺验试结果表明,3个批号丹参素钠含量分别为0.520、0.498、0.521mg/mL,RSD分别为0.34%、0.41%、0.29%. 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结果可靠,可用于肛瘘愈创洗液的生产制备.

    作者:王燕玲;刘文雅;王曙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