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会工作者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医疗团队的重要成员,在卫生保健体系和医院质量管理中处于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医院社会工作者通过健康教育宣传、社会资源动员、预防和缓解医疗纠纷等专业服务,可为医院做出难以估量的卫生经济学贡献.
作者:刘继同;严俊;缪建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文界定了城乡医院的财务绩效差异,并对差异导致的收支能力和成本费用控制的重点进行验证.针对收入、成本、结余和生产率四个维度的十项量化指标进行深入解析.结果显示,乡镇医院具有较低成本、较高效率及生产率水平,收益率高低取决于成本费用控制水平.
作者:薛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借鉴国外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各地自行实施的补充医疗保险情况,提出我国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扩大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对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内的险种予以分类,并根据不同性质决定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经办机构.
作者:陈新中;俞云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目的,社会效益反映卫生工作的宗旨,只有在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物质保证和手段,离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成了无本之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作者:汤毓娟;江丽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应用秩和比法对西部县医院医疗质量展开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西部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医院的医疗质量分为三档:上档为云南;中档为广西、内蒙古、陕西、新疆、青海、宁夏、贵州、甘肃;下档为重庆及四川.同时得出结论:秩和比法适用于各类资料的综合评价,能够科学反映县医院的医疗质量.
作者:刘磊;尹爱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对山东省1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5-2007年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揭示药品差价率变化对医院经济运行和经营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的药品加成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医疗卫生费用;而大幅度降低药品加成率,甚至取消药品加成,则会使医院出现亏损.因此建议,建立医院补偿的联动机制,即财政、物价、药品价格政策必须相互补充协调.
作者:田立启;张永征;邱枫林;杨士进;于风华;王洪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介绍了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进展,包括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购买服务和价格谈判机制,基本药物制度的走向,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公共财政投入的保障,以及需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监测和评价等.
作者:胡善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新一轮医改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为此,各地积极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改革试点.
作者:李春虹;马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国医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成本核算,初大多是借鉴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很多,包括历史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设备成本测算模型;医疗项目成本法;以医疗项目成本为基础测算病种成本法,等等.
作者:孙树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姜山镇从2007年全面开展新农合,实行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笔者对这一制度三年来运行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新农合政策对农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为新农合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作者:董亚;钱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编者按:新农合基金有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既关键又是一大难题.浙江省龙游县对定点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冀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经验参与交流.
作者:林成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华北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该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短期内可以考虑推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方式,并加强监管考核,确保投入成效.
作者:杨洪伟;苏健;张新平;张艳;蔡源益;李芬;傅鸿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比较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总医疗费用,结果显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费用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但在总体费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轶宁;陈光;孙伟;朱蔚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