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3933
  • 国内刊号:33-1377/R
  • 影响因子:0.26
  • 创刊:198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61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电与循环杂志   2006年1期文献
  • 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顺向性传导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1年,加重1月入院.体检:T 36℃,R 17次/min,BP 135/78mmHg.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8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

    作者:胡雪竹;杨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普罗帕酮等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致房室交接区心律失常1例

    患者女性,82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年,加重1月入院.情绪激动时易诱发.临床诊断:冠心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塞,甲状腺囊肿.

    作者:陈晓亮;吴林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房扑动1例

    患儿男性,2个月.因体检发现心率快、心律不齐1天入院.出生后吮奶较费力,常呛奶,无发绀、抽搐,近期也无任何感染史.系足月剖宫娩出.无产伤及窒息史.

    作者:郑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率震荡现象合并3相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65岁.因心悸、胸闷1月,加重1天就诊,有高血压史10年.体检:BP155/78mmHg,心界向左扩大,心率62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无肿大.

    作者:刘尚武;成保胜;曹亚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伴快径路不典型文氏现象1例

    患者男性,68岁.因胸闷、心悸1月,再发5天入院.体检:BP 142/92mmHg.心率64次/min,心界不大,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及.

    作者:王美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房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并T波电交替1例

    患者男性,60岁.因胸闷、心悸1周,加重2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体检:BP160/100mmHg,神志清,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30次/min,心律不齐.

    作者:王军;杨佩;张春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束支传导裂隙现象2例

    例1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100次/min时P-R间期0.20s,QRS时间0.16s,MV1导联R波切迹,MV5导联S波增宽,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胡伟国;朱慧;陈万春;张昀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室壁瘤ST段呈弓背样改变1例

    患者男性,66岁.因体检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形而收住入院.近期无明显胸闷、气短及心前区不适等.近3年偶有气喘、胸闷,自服复方丹参片可缓解.

    作者:王述兰;杨彩兰;谢红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频率依赖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86岁.因间歇性胸闷、心悸4年,加重1天入院.体检:BP 13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61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作者:刘淘真;邓毅;曾晓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顺向性文氏型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46岁.因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1h急诊入院.平素体健.体检:BP 100/60mmHg.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无殊.心电图正常.

    作者:许颖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长Q-T间期综合征诱发T波方向电交替1例

    患者男性,12岁.因腹痛、腹泻伴心慌气短、四肢无力2天就诊.体检:T 36.9℃,神志清,精神欠佳,双眼凹陷明显,唇干.心率95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庆迺琳;杨明永;王莺;刘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酷似Brugada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16岁.因阵发性心悸3年、加重1月伴晕厥2次入院.心悸发作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者3h,短者10min左右,有时伴头晕、乏力.曾晕厥2次,均自行恢复.

    作者:陈明友;林淑珍;孙雪林;闫素华;邢启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间隔缺损伴房室结三径路1例

    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心悸10年余,加重半年入院.体检:P 78次/min,BP 121/80mmHg.心率78次/min,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杂音.

    作者:杜飚;连苗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节律点传出阻滞心电图4例分析

    例1患者女性,55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导联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仅有4个窦性P波,P-P短间期为0.94s,是窦性固有周期,P-P长间期(P2-P3间期)为5.64s,恰为窦性固有周期的6倍,说明有5次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连续受阻,构成高度窦房传导阻滞,并诱发房室交接区近端(U)逸搏(NE)心律,逸搏间期和逸搏周期皆为1.48s,第3个逸搏周期突然延长到1.76s,提示第3个逸搏激动近端发生了双向传出阴滞.

    作者:龚仁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及其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及其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和发生机制.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对6例异位心搏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特征为:①心室搏动后跟随P-波,R-P-间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两个R-P-间期差值≥60ms.②起搏源性室房文氏现象中,R-P-间期成倍增长,有时伴心室回波.③室性期前收缩后跟随两次P-波,形成1:2室房同步传导.结论通过推理性分析可在体表心电图上作出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的诊断.

    作者:时志城;龚仁泰;柳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改变的关系.方法对高血压宽脉压组45例、正常脉压组42例和正常血压脉压组(对照组)38例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参数进行分析.结果①高血压宽脉压组与正常脉压组、对照组比较,SDNN(98.3±31.9ms)、SDANN(88.3±28.6ms)、SDNNI(44.1±11.2ms)、rMSSD(16.2±10.8ms)、PNN50(12.5±7.2%)降低,LF(528±138ms2/Hz)、HF(278±1113ms2/Hz)也降低,LF/HF(1.90±0.76)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高血压正常脉压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130.1±38.3ms)、SDANN(108.3±27.4ms)、SDNNI(44.1±11.2ms)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高血压正常脉压患者以交感神经功能损害为主,宽脉压患者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损害.表明高血压患者脉压宽窄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有关.

    作者:李晓东;戴午阳;王金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活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诊断及介入疗效的评价作用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诊断及介入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213例疑诊或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平板试验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其中4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结果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活动平板试验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7.6%,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80.1%.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活动平板试验的阳性率降低(P<0.01),总运动代谢当量和运动开始至达到阳性诊断标准的时间较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增加(P均<0.05).结论简便、易行及无创的活动平板试验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并为客观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作者:夏敏;施亚明;吴春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电图Ⅰ导联对左侧气胸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心电图Ⅰ导联对左侧气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60例坐位与卧位I和V6导联R波、S波电压和R/S值(与心电向量图X轴R/S值对照),及坐位时R波、S波的增长率.结果Ⅰ与V6导联检测结果相同,两者增长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S值Ⅰ导联卧、坐位分别为2.38±1.75、3.6 1.46;V6导联卧、坐位分别为4.62±2.69、6.50±3.12,两个导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X轴R/S值卧位为2.50±1.89,坐位为3.10±1.68,与Ⅰ导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V6导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Ⅰ导联诊断左侧气胸价值优于V6导联,Ⅰ、V6导联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提高诊断正确性.

    作者:黄金康;王维蔚;陈震宪;刘盛林;廖晖;娄秀珍;张慧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老年不典型胸痛患者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中老年不典型胸痛患者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96例中老年患者分为不典型胸痛50例(A组)和典型胸痛46例(B组),均接受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与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阳性并伴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A组冠心病(18.0%)明显低于B组(91.3%)(P<0.01).A组中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发病率均低于B组(P<0.05).以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阳性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诊断冠心病,A组敏感性(63.6%)低于B组(92.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特异性及准确性(97.5%和90%)与B组(100%和91.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89.0%),显著高于B组(43.0%)(P<0.05).两组累及血管顺序均为左前降支(40.0%和43.1%)、右冠状动脉(40.0%和36.5%)、左回旋支(20.0%和17.6%)(P>0.05).两组病变分型均以A型多见(70.0%和67.6%,P>0.05),其次为B型(20.0%和25.6%,P>0.05),C型少见.结论对中老年不典型胸痛根据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阳性伴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明确诊断尽早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邓必俊;董朝辉;汪坚勇;钟志萍;张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思考心电图之89》答案

    本例心电图基本节律为窦性,P-P间期0.76~0.84s,频率71~79次/min.下行可见前3个窦性P波形态稍不一致,但方向相同,为窦房结内游走节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Effect of Digitalis on the Electrocardiogram: ①ST segment depression, ②Decreased amplitude of the T wave,which may become diphasic (negative-positive) or negative,③Shortening of the Q-T interval,④Increase of the U-wave amplitude.

    作者:鲁端;王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房室旁道顺向传导性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郑医师(住院医师)本次心电图教学查房患者为男性,17岁.阵发性胸闷、心悸5年,加重1年.每次发作约10~30min后能自行终止,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图略)显示B型预激.

    作者:李忠杰;王慧;洪银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起搏器若干特殊功能的心电图表现

    近年来,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起搏器功能也不断增加和日益完善.从单腔起搏发展为双腔、三腔甚至四腔的多功能生理性起搏,感知功能也发展为感知体内生理、生化、神经活动以及正常和异常的各种心电活动,起搏模式能自动转换,起搏参数能自动调整、自动终止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抗心动过速等功能.

    作者:刘晓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DDD双腔起搏伴类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1例

    患者女性,81岁.因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10年.近3月来自觉胸闷、头晕.心电图检查(图略)示:间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起搏频率由原来的65次/min降至58次/min,窦性频率51~52次/min,偶有窦性停搏2s以上,其后有延迟出现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

    作者:贾邢倩;杨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电张调频性并行收缩

    并行收缩的原始或固有频率常受各种因素如体温、自主神经张力、电解质、内分泌激素等影响而变化,但不妨碍并行收缩的诊断,电张调频性并行收缩(electrotonic modulated parasystole,EMP)则是一种变异型并行收缩,其特点为非保护性窦性(或异位)激动通过电紧张影响对并行收缩冲动的发放起着调频性作用,使显性并行收缩之间缺乏倍数关系或大公约数,造成确诊困难.据报道电张调频性并行收缩约占并行收缩的28.1%,只要调频效应大于并行收缩自律周期的变化,就可能被检出,但临床能被诊断的却不多.

    作者:赵昜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