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5岁,因突发胸痛、心悸、气短30min伴黑矇1次即刻入院.既往有高血压3年,无心脏病史.体检:BP80/50mmHg,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心率58次/min,心律齐,第1心音明显低钝,未闻杂音.两肺呼吸音清.
作者:马菊兰;张兆奎;张天德;叶俊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7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4年、持续左肩酸痛2月入院.每次发作时屏气能终止,无冷汗、头晕、恶心.心电图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左肩酸痛原因待查.入院后为明确诊断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采用美国Marquette Series-2000型平板运动仪,按Bruce方案进行运动试验.
作者:陈瑶;连苗军;陆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7岁.因胸闷、气短、反复胸骨后疼痛2月、加重1周入院.疼痛无明显诱因,严重时可伴有出汗,每次持续3~5min,服硝酸异山梨酯可缓解,无劳累后心前区疼痛.体验:BP150/100mmHg.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51次/min,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
作者:张录兴;张录民;郑强荪;刘军;何勇;薛玉生;李志立;王海燕;袁炎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2岁.因反复胸闷、气促3年加重10余天入院.有高血压史6年.体检:T 36.3℃,P 78次/min,R 22次/min,BP 145/72mmHg.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8次/min,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P2>A2.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双下肢水肿.
作者:朱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心悸30年、加重5年入院.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见全心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二尖瓣、三尖瓣轻中度返流伴中度肺动脉高压,LVEF28%.
作者:胡柳琴;何方田;尹小妹;赵林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5岁.蜜蜂蜇伤左颈部局部刺痛0.5h伴胸闷、心悸、气短、口干、全身虚汗无力20min就诊.患者平时体健,曾有被蜜蜂蜇伤后过敏史,无其它不良嗜好及急慢性病史.体检:神志恍惚,左颈局部红肿,出现0.5 x0.5cm丘疹,颜面及全身暴露部位潮红,面部及全身大汗淋漓,似醉酒状.体检:T36.7℃,P130次/min,R23次/min,BP 100/60mmHg.
作者:杨玉和;巨涛;景立平;杨蕊;赵宝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猝死,其原因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室颤动,80%有冠心病病史[1].虽然心脏疾病存在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可以使得猝死的危险增加,但是单一因素其实并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现有的研究证实心血管自主神经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疾病的预后均有密切关系[2,3].
作者:钱玉英;顾爱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一、房性激动揭示窦房结功能异常或双结病变房性激动(房性期前收缩、短降性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或颤动)与窦性搏动属同腔性搏动,前者很容易侵入窦房结,不仅使后者节律重整,还可抑制其自律性.根据房性异位激动终止后代偿间歇的长短,可估计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程度.
作者:何方田;赵嵘;尹小妹;吕钽;张祖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U波1903年由Einthoven发现,因其在T波后,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将其命名为U波.U波一般出现在T波后20~40ms,常为单相波,电压为0.05~0.2mV,>0.2mV为增高,>0.5mV为明显增高,产生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本文报道4例U波的特殊心电现象(图1~图4).
作者:王学耕;李立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分析识别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记录盒也有很大改进,避免了早期使用磁带式记录盒引起的诸多伪差[1].但记录动态心电图不能完全避免干扰,不能完全排除伪差.
作者:王友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早期ST-T改变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后的28例分成A组16例(支架术后1h ST段抬高明显导联抬高的ST段压低70%,或总ST段压低≥150%,或24h内出现T波倒置)和B组12例(无A组心电图表现).分别于术后1周与6月行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结果 两组术后1周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室壁活动异常积分(VWM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术后6月A组的LVESVI、LVEDVI、VWMA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LVEF高于B组(P<0.05).而术后6月与术后1周比较,除A组的LVE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后,心电图相关导联早期出现ST段明显回落或T波倒置者,其远期左心室重构的程度较低.
作者:刘善宽;陈君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比较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组)与48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的窦性心率震荡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冠脉组TO(0.32±4.67)、TS(13.24±15.25)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均>0.05),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58.4%.±13.9%)有高度相关性(P<0.01).对照组TO(-2.19±4.51)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TS(13.65±13.34)与年龄有高度相关性(P<0.01).冠脉组TO、TS及TO+TS异常率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或消失,这一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王无锡;贾邢倩;朱湘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7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组(观察组,31例)和未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组(对照组,40例),进行12导联及右胸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STV3R~V6R抬高≥1mm、STⅢ/STⅡ抬高≥1及两项联合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ST段抬高3项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敏感性分别为90.32%、83.87%和80.65%;特异性分别为95.00%、92.50%和97.50%.两项指标联合可获较高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论 心电图STV3R~V6R抬高≥1mm及/或STⅢ/STⅡ抬高≥1有助于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
作者:丁叔波;赖长春;张汝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老年无胸痛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病因及心功能情况.方法 对79例66岁以上无胸痛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前或后1周内进行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分析其病因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患者病因以心肌病常见(37.9%);孤立性原因次之(22.8%);冠心病发生率仅为11.4%,但多合并较多冠心病危险因素.且显示随着QRS时间延长,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均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6min平均步行距离减少.以QRS时间≥0.16ms组明显,两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老年无胸痛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心肌病常见,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不高,但患者的收缩舒张功能均受到损害.
作者:陈丽娜;秦丰明;陈钟良;成银宏;唐欧杉;周浩亮;吴群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ST-T改变对诊断左心室肥大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符合心电图左心室肥大Sokolow-Lvon标准的67例男性、43例女性,根据左心室导联ST-T改变情况分成劳损组(29例)、早期劳损组(19例)和正常组(62例),观察其与超声心动描记术诊断左心室肥大(左心室后壁厚度>12mm)的符合情况.结果 劳损组中超声诊断为左心室肥大者男性为94%%,女性为50%(P<0.05).早期劳损组中左心室肥大者男性为73%,女性为25%(P<0.05).正常组中男女性患者左心室肥大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QRS电压结合ST-T改变诊断左心室肥大的准确性高于单纯QRS电压标准,尤其是在男性.
作者:孙磊;叶玲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观察76例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和24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两组各指标及与心功能程度NYHA分级、原发病和心力衰竭类型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SDNN、SDANN显著降低(P均<0.05、<0.01).心功能Ⅳ级者较Ⅱ、Ⅲ级SDNN、SDANN显著降低(P<0.05、<0.01).右侧心力衰竭者较对照组SDNN、SDANN显著降低(P均<0.01);全心心力衰竭者较对照组和单侧心力衰竭SDNN、SDANN均显著降低(P<0.01、<0.05).各种病因者较对照组SDANN均显著降低(P<0.05、0.01),但各种病因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V部分指标变化可作为判定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各项指标变化可能与原发病无关,但部分似与心力衰竭类型有关.
作者:陈琛;何梦;陈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The ST-segment elevation seen in apparently healthy and asymptomatic persons,the so-called 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ERPV)1.Hiss et al reported that 91% of 6014 healthy men in the US Air Force who were between 16 and 58 years old had an ST-segment elevation of 0.1 to 0.3 mV in one or more precordial leads2.The elevation was most common and marked in lead V2.
作者:鲁端;王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使对其起源点的定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定位的准确率与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密切相关.因此,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位被广泛重视.
作者:林加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一、概述心律失常分析中,判定房室间的传导关系(含室-房逆传,下同),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易使人困惑的.心房活动有P波提示,至于是否清晰可辨、是否存在或埋于QRS-T波群中而不显现,则是另一个问题.QRS-T波群电压较P波大,易于识别.
作者:方炳森;赵世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全自动双腔(DDD)起搏器具有起搏、感知和类房室结传导功能.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了一个房室结,具有房室传导功能,心房的电活动可以沿起搏器下传心室.房室之间就出现了自然房室径路和起搏器两条传导径路.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在发病机制上与心房扑动密切相关的主动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中仅次于期前收缩而居第2位.据估测,我国人群患病率约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作者:赵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类型.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与刺激部位、房室传导系统和房室旁道的不应期、传导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李忠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