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3933
  • 国内刊号:33-1377/R
  • 影响因子:0.26
  • 创刊:198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61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电与循环杂志   2015年6期文献
  •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程控终止过程中诱发心房颤动1例

    患者男性,48岁,因胸闷、心悸2d就诊.患者既往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2年余,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h不等,均能自行终止.为明确诊断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采用基础周长为600ms的心房期前刺激检查,当S1S2偶联间期为300ms时,S2-R间期未见明显延长即诱发出频率为183次/min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QRS波群后可见P- 波,R- P-间期

    作者:刘小青;吴浩;厉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空白期口服胺碘酮与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的关系

    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已成为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首选[1-2].临床上部分患者仍有复发可能.在心房颤动消融术后3个月的空白期内常有各类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发生.以往研究也证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越频繁,术后3个月心房颤动复发可能性越大[3-4].胺碘酮是药物治疗阵发心房颤动的首选,临床上在空白期内常常口服胺碘酮治疗各类房性心律失常.但在空白期内口服胺碘酮是否会减少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增加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成功率,目前鲜有报道.本文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空白期内口服胺碘酮与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邢杨波;郭航远;杨芳芳;徐超;肖占胜;彭放;杨彪;裘宇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快速简易六步法的临床应用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多位学者于1978年(Wellens流程)、1988年(Kindwall流程)、1991年(Brugada流程)及2007年(Vereckei流程)分别提出了四步快速诊断法[1-4],但其步骤较为繁琐和费时,不易掌握和记忆;2008年Vereckei等[5]提出利用aVR四步诊断法来诊断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其具有简单、快捷、准确的优点,但舍弃了标准导联、胸导联等重要的心电信息.现笔者对上述四步诊断法进行归纳和整合,提出既简便易记又快速准确的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六步诊断法,其中肢体导联和胸导联各三步.

    作者:何正飞;何叶军;何方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急症,妊娠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因其血流动力学异常,对患者及胎儿带来影响,严重者危及生命.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7例,其中早期妊娠2例,中期妊娠3例,晚期妊娠2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2例.4例典型病例例举如下.

    作者:季乃军;陈东海;蓝翔;童丽军;梅益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

    起搏器是有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但起搏器植入后有时可引起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竞争性心律失常、反复搏动、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准确识别这些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现象,并及时处理和消除这些不适当的心律失常现象,是植入起搏器患者术后随访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作者:贾邢倩;卢铖;王凤秀;马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胸痛中心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研究胸痛中心成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了急诊PCI的STEMI患者资料.以胸痛中心急救模式接诊的STEMI患者为观察组48例,胸痛中心模式运行之前接诊的患者54例为对照组.比较组间D- to- B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花费、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观察组患者D- to- B时间、平均住院天数 [(90.6±15.8)min、(9.0±3.1)d],较对照组 [(99.0±16.9)min、(11.4±5.4)d]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68.4±13.7)、(66.2±14.2)min]、医疗花费 [(4.54± 1.59)、(5.81±2.29)万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痛中心模式能够显著缩短D- to- B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王欢;唐礼江;金红峰;汤益民;毛萍;陈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方法 对952例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预后.结果 952例急性STEMI患者中187例合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女性比例较高,吸烟者少,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并发肺部感染者较多,脑钠肽及肌酐水平较高(均P<0.05);三支病变者较多,右冠状动脉及旋支严重病变比例较高(均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43.3%vs29%)、心源性休克(9.6%vs3.1%)及全因死亡(11.8%vs6.1%)发生率显著增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全因死亡(OR=2.303,95%CI:1.304~4.068)、心源性休克(OR=2.784,95%CI:1.409~5.502)、心力衰竭(OR=2.616,95%CI:1.564~4.37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STEMI住院期间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

    作者:夏雪;郑再星;朱千里;姜文兵;黄伟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丹蒌片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LOX-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蒌片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组(ATV组)、丹蒌片低剂量组(DLD组)、丹蒌片高剂量组(DLG组),每组8只.正常组大鼠喂食基础饲料,余4组均采用高脂饮食联合维生素D3(VD3)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ATV组、DLD组、DLG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阿托伐他汀钙混悬液、丹蒌片低剂量、高剂量混悬液灌胃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血脂、内皮素、NO和ox- LDL水平,Western- blot和RT-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内LOX- 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 C和内皮素、ox- LDL、胸主动脉内LOX- 1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NO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或0.01).ATV组、DLD组、DLG组TC、TG、LDL- C和内皮素、ox- LDL、LOX- 1水平较模型组低,NO水平较模型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V组与DLD、DL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蒌片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其降低血清ox- LDL水平,降低LOX- 1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洁;缪静;周鑫斌;蔡宏文;戴金;毛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入院时RDW四分位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相关心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用I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RDW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关系.结果 RDW四分位分组中,从Ⅰ组到Ⅳ组,患者NT- proBNP逐渐增高(P<0.05),Ⅳ组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患者的比例(75.0%)高于Ⅲ组(41.6%)(P<0.05),Ⅲ组高于Ⅰ组(4.2%)及Ⅱ组(8.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发生的高危因素(OR=1.749,P<0.05).结论 高RDW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相关.

    作者:朱春海;倪晓媚;卢益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9p21染色体上rs4977574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rs4977574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定量PCR基因分型技术,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28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38例冠脉正常者(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两组基因型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间rs4977574多态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CC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型减少冠心病发病风险( OR=0.71,95%CI=0.58~0.99,P<0.05).结论 rs4977574多态可能与冠心病发病相关,携带C等位基因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降低.

    作者:吕进;唐欧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希氏束旁路冷冻消融15例分析

    目的 观察希氏束旁路导管冷冻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消融靶点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经冷冻消融治疗的希氏束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15例,其中显性希氏束旁路6例,5例由外院经电生理检查确认为希氏束旁路放弃消融或经消融失败后转来我院.所有病例采用- 25℃冷冻标测确认为有效靶点,- 60℃冷冻消融,以消融成功靶点记录到希氏束电位来确定为希氏束旁路.结果 15例病例有效靶点均记录到清晰的希氏束电位,靶点希氏波振幅(0.126± 0.082)mV,其中振幅≥0.1mv 8例(53.3%),心动过速时靶点处V- A间期(38.7±4.4)ms;冷冻导管与心内膜发生粘附平均温度为(- 19.3±2.2)℃,从开始降温到发生粘附所需时间为(21.5±2.9)s;冷冻标测平均(3.8±2.4)次,冷冻消融1~3次,每次持续240s,手术时间(82.3±29.3)min;3例病例在Ensite Navx系统引导下进行手术,基本无X线曝光,其他12例病例X线曝光时间(14.6±7.9)min;所有病例术中均消融成功,没有消融相关并发症;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各出现短暂房室传导阻滞2例,停止冷冻消融复温后传导迅速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无延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冷冻消融阻断希氏束旁路安全有效.

    作者:徐强;俞坚武;钱琳艳;王云帆;洪银维;王慧;王利宏;屈百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信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缝隙转诊及抢救治疗中的运用价值

    目的 探讨微信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缝隙转诊及抢救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根据是否通过微信群联系,将2014年从基层医院转至我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微信群组(n=46)和对照组(n=40),比较两组的标准化抢救流程的完成情况及主要心血管并发症.结果 心电图完成率及术前药物服用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手续完成率、急诊手术送达率及入院90分钟内闭塞血管开通率微信群组(78.3%、65.2%、52.2%)显著高于对照组(55.0%、40.0%、25.0%)(均P<0.05),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微信群组(34.8%、4.3%)显著低于对照组(60.0%、17.5%)(均P<0.05).结论 微信群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无缝隙转诊,提高闭塞血管开通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冬梅;朱良枫;陈子红;朱玲雅;唐关敏;翟昌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Localization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may arise from the endocardial,midmyocardial,or epicardial surfaces in either the right or left ventricle.While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is the most common site for idiopathic PVC origin,other potential locations include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fascicles,papillary muscles,aortic valve cusps,aorto-mitral continuity,mitral valve annulus,or epicardium.In addition,sleeves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extending beyond the semilunar valves and into the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as sites of ventricular ectopy.The myocardial sleeves tend to extend in a circumferential pattern above the pulmonic valve,while myocardial extension above the aortic valve tends to occur along the right coronary cusp and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left coronary cusp.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may arise from the endocardial,midmyocardial,or epicardial surfaces in either the right or left ventricle.While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is the most common site for idiopathic PVC origin,other potential locations include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fascicles,papillary muscles,aortic valve cusps,aorto-mitral continuity,mitral valve annulus,or epicardium.In addition,sleeves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extending beyond the semilunar valves and into the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as sites of ventricular ectopy.The myocardial sleeves tend to extend in a circumferential pattern above the pulmonic valve,while myocardial extension above the aortic valve tends to occur along the right coronary cusp and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left coronary cusp.

    作者:童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起源于肺动脉窦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2例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起源于肺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及其消融较少见.近期我院成功消融2例起源于肺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进;陈光毅;刘黎;李晓伟;周德璞;刘成梅;林佳选;李岳春;林加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与生物钟研究进展

    生物体组织器官的活动呈现24h的周期性振荡称作昼夜节律.在分子水平,昼夜节律通过高度保守的转录水平反馈环路进行调控,整合时钟输入信号.中枢生物钟基因表达的时相受外界刺激影响的因子称为授时因子,与外界环境同步化,控制下游钟基因表达.心血管系统的多项生理信号指标也呈昼夜节律分布,每天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也有集中趋势.本文就生物钟机制以及心律失常、心电参数、离子通道等的昼夜变化规律综述如下.

    作者:林瑞;童茂清;郭勇娟;陈晓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间隔旁路的电生理特点和无创定位诊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常由折返机制所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能明确诊断、分型及定位,则其治愈率达98%以上.临床上大约30%的旁路位于间隔部位,但是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旁路接近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左右后间隔旁路不易鉴别等特点,因而间隔房室旁路成为旁路定位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就PSVT中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PAVRT)相关的间隔旁路的解剖、电生理特征和体表及食管导联心电图定位进行探讨和详细阐述.

    作者:郭勇娟;李忠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浙江省动态血压监测操作及诊断规范(试用版)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在我国,动态血压监测从无到有、由粗放转精细已经走过了20余年.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测量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因而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血压整体情况.为使动态血压监测的操作及诊断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更加规范,并在高血压病诊治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组织省内从事该项检查的相关专家多次讨论,拟定了浙江省动态血压监测操作及诊断规范(试用版),以促进临床实践中动态血压监测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Niagara瀑布样T波与交感电风暴

    在临床上,我们见到许多患者心电图中的T波出现了显著改变,其中以巨大倒置的T波为典型.巨大倒置的T波是指体表心电图中T波出现倒置,且振幅>1.0 mV,部分甚至可达2.0 mV以上.巨大倒置的T波可依据其形态特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T波基底部较宽、两肢不对称的巨大倒置T波,伴有Q-TC间期的延长,我们称为Niagara瀑布样T波,此类T波常出现在一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上;另一类则呈T波基底部较窄、两肢对称的巨大倒置T波[1].

    作者:吴岳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特发性J波在预警心脏性猝死中的意义

    J波是指心电图上J点抬高≥0.1mV、时间≥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又称为Osborn波,常见的原因有低温、高钙血症、神经源性疾病和早复极综合征等.特发性J波是指未发现心脏疾病,也非低温、高钙血症或神经源性疾病引起的J波,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指标,常反复发生.

    作者:项美香;叶沈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Lambda波,一种猝死高危的心电图标志?

    心脏性猝死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我国每年大约54.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已预防了大量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但是由于许多患者的首发症状即为恶性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如何预测猝死的高危患者成为了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许多猝死高危患者的心电图特殊标志已经被人们熟知,包括Brugada波、Episilon波、特发性Os-born波、早复极波等等.而心电图Lambda波是近十余年内被发现和认识的又一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电图标志.本文对Lambda波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作一介绍.

    作者:陈柯萍;王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Epsilon波的心电图特征与研究进展

    Epsilon波(Epsilon wave)是1977年Fontaine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患者的心电图发现并命名的一个波.该波位于QRS波群之后,振幅低,但能持续几十毫秒,是由于部分右心室心肌细胞除极较晚而形成.本文就Epsilon波的心电图特征与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钟杭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Brugada波及Brugada综合征研究进展

    Brugada综合征是以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及高猝死发生率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结构正常的一种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该类疾病能引起多种恶性心律失常,终导致患者晕厥、心脏骤停,甚至心脏性猝死,且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1].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脏Na+通道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一组离子通道病,是由基因异常或后天获得性因素所致的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组疾病[2].

    作者:马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特殊心电图波与心脏性猝死

    心电图先驱Waller是著名的英国生理学家,多年致力于心电现象的记录研究,1887 年他应用Lippman汞毛细管静电计在人体体表记录了心电图,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份心电图,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现代心电图学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祥;王建安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