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328例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转开腹11例,术后胆汁漏1例,行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在基层医院选择好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可靠.提高手术技巧,有利于降低中转开腹率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田国伟;朱元恒;贾虎林;张丰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治的经验.方法 对2000~2004年间收治的43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不适32例(74.4%),黄疸9例(20.9%),呕吐28例(65.1%),腹部肿块2例(4.7%),发热7例(16.3%),6例伴结石,3例并发胰腺炎.43例行B超检查,17例行腹部CT检查,均诊断为胆总管扩张.33例Ⅰ期开腹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吻合术.6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吻合术.4例Ⅰ期胆道造瘘、Ⅱ期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吻合术.结论 B超和CT可以确诊胆总管囊肿,Ⅰ期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与空肠Roux-Y吻合术是目前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风;汪健;黄顺根;张士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5年2月间我院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27例中发生7例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本组5例小破口损伤(破损范围在3 mm以下)行无创伤线一期修补及T管引流,2例破损严重者行胆肠吻合术,随访3月~6年,无胆管狭窄、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变异、病变因素、术者的责任心和技术因素是LC致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胆道损伤应及时发现、根据分型正确处理,以达到满意的预后.
作者:唐凯;庹荣君;祝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LC术后出现黄疸或胆管炎的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明确诊断并利用EST取石.结果 56例患者共取出结石72枚,3例第2次行ERCP并用气囊取石成功,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复查B超无结石残存或胆管扩张.结论 EST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安全、无创、有效,是治疗LC术后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吴成军;刘志苏;汪望月;张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良性胆道疾病患者CA19-9升高的原因.方法 选取CA19-9升高的良性胆道疾病病例56例,检测血清CA19-9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黄疸程度不同的患者CA19-9水平存在差异(P<0.05).梗阻性黄疸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和CA19-9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5764),而没有明显黄疸的患者,两者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1033).结论 CA19-9升高与胆道感染、狭窄致胆道梗阻,肝硬化肝功能异常等多种原因有关.
作者:石志良;秦锡虎;朱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黏胆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18例黏胆症病例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大量胶冻样黏液积聚在扩张的胆管内为其共同病理特征.10例切除原发病灶,术后随访效果较好;8例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后,症状反复发作,预后不良.结论 黏胆症提示胆管潜在病变,包括胆管黏膜上皮增生和肠化、胆管良性或恶性产黏液肿瘤.纤维胆道镜和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原发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治愈性切除原发病灶、胆道通畅引流是其治疗原则.
作者:黄颖鹏;屠金夫;朱冠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2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7.4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100%)和梗阻性黄疸(56.3%),B超检查阳性率95.8%,CT,ERCP和MRCP阳性率均为100%.症状较轻无胆胰管梗阻(8例)或术中病理切片排除恶性病变(5例)共行内科综合治疗13例,症状严重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8例,胆管空肠Y型吻合5例、胰管空肠Y型吻合2例,胆管胰管或囊肿空肠吻合3例,EST1例.结论 本病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症状较轻,无胆、胰管梗阻者可行内科治疗.症状严重,发生胆胰管梗阻或不能排除恶性病变者应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状况选择术式,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比较合理.
作者:李晓;王炳煌;戈佳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肝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和糖尿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对1例原有2型糖尿病史的原发性肝癌、肝炎肝硬化患者,施行肝移植的同时进行胰岛细胞经门静脉肝内移植,观察移植肝功能的变化,移植前后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患者胰岛素的注射量术前40~60 U/d,术后第45天降至20-30U/d,术后7月完全脱离胰岛素,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对肝脏功能衰竭的糖尿病患者施行肝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是可行而有效的.
作者:蔡兵;吴鸣宇;赵翼;谢平;穆惠君;张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性对28例困难胆囊切除,采用保留紧贴肝外胆管的胆囊壁或保留附着胆囊肝床的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结果 27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术中无胆管损伤及大出血,仅1例术后少量胆漏,保守治愈;1例主动中转开腹,均痊愈出院.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是一种适合困难胆囊切除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罗蓬;张庭澍;张黎;李利波;曹云;程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并肝肥大-萎缩征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86例肝胆管结石并肝肥大-萎缩征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诊治要点和手术技巧.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结合术后胆道镜取石,疑为残石率为9.3%,效果优良率为82.7%.结论 肝胆管结石并肝肥大-萎缩征术前CT检查大多数能确诊,手术难度大,术式选择要个体化,既要达到治疗效果,又要保护赖以生存的肥大肝脏.
作者:车斯尧;叶观瑞;潘思波;赵家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判别函数的判别符合率和错判率,从而验证判别函数.方法 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判别函数软件,回顾性分析4所医院879例良性胆囊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结果和经判别函数判别的手术方法概率,计算出判别函数对胆囊切除术方法选择的判别符合率和错判率.结果 判别函数所显示的手术方法概率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结果相符合的825例,符合率93.86%.不符合54例,错判率6.14%.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判别函数对良性胆囊疾病的手术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中转开腹率.但是判别函数对少部分病例的判别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判别缺陷,以致发生错误的判别.采用个体化处理,是纠正判别缺陷的方法.
作者:陆孝道;于进玲;顾建萍;陆青松;沈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3TSR对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胰腺腺癌细胞株MIAPa Ca-2,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胰腺癌原位转移裸鼠模型.分别自腹腔注射3TSR、键择(Gemcitabine,Gem)和3TSR+Gem,注射3周后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观察肿瘤细胞肝、腹膜转移及腹水情况.结果 体内实验时3TSR组、Gem组和3TSR+Gem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抑瘤率分别为71.9%,80.1%和85.8%,但该3组间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TSR组、Gem组和3TSR+Gem组肝转移率分别为66.7%,22.2%,44.4%和11.1%;腹膜转移率分别为100%,66.7%,66.7%和22.2%;腹水发生率分别为77.8%,55.6%,22.2%和11.1%.与对照组相比,3TSR组胰腺癌肝转移率显著降低(P<0.05),而腹膜转移及腹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SR联合Gem后,胰腺癌的腹膜、肝转移及腹水形成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 3TSR对体内胰腺癌生长和肝转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传统化疗药物Gem联用后对胰腺癌肝和腹膜转移均起到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腹水形成.
作者:朱少俊;金洲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3.5%牛磺胆酸钠(0.2 ml/100 g)诱导ANP大鼠模型.分为5组:假手术组(SO)、坏死组(ANP)、生长抑素治疗组(ANP+S)、雷公藤多甙治疗组(ANP+T)、雷公藤多甙+生长抑素治疗组(ANP+T+S).术后禁食12 h,不禁水.各组均随机标记6只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术后24h,观察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活性,血浆内毒素水平,脏器细菌培养结果,胰腺和回肠黏膜病理学变化及大鼠存活率.结果 雷公藤多甙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ANP大鼠,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活性;减轻胰腺组织和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水肿;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提高ANP大鼠存活率.结论 ANP大鼠存在肠道细菌移位;雷公藤多甙联合生长抑素的治疗可减轻ANP大鼠胰腺和肠道损伤,加强肠道的生物学屏障,降低肠源性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发生率,阻止ANP的发展.
作者:汪洁;蔡端;马保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比较粘合式胰肠吻合方式与双层套入式吻合方式发生胰瘘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5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依据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粘合式胰肠吻合组和双层套入式吻合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胰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无手术死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套入式吻合组发生胰肠吻合口瘘1例(2.9%)、单纯性胰瘘6例(17.6%),粘合式吻合组无胰瘘发生.两组胰肠吻合口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入式吻合组单纯性胰瘘显著高于粘合式吻合组(P<0.05).胰瘘经保守治疗均治愈.结论 胰肠吻合术式对胰瘘发生率有一定的影响,粘合式胰肠吻合术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胰瘘发生率.
作者:霍枫;陈建雄;蒲淼水;汪邵平;彭林辉;詹世林;陈国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SAP组(24只)和PD组(24只),观察各组血清前列腺素(TXA2/6-K-PGF1a)及内皮素(ET-1)水平和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SAP组和PD组血清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同时段SAP组与PD组比较,PD组水平明显降低;SAP组和PD组血清TXA2/6-K-PGF1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同时段SAP组与PD组比较,PD组水平明显降低.PD组大鼠肾病理损害较SAP组明显减轻.结论 血液流变异常参与SAP肾损害的发生,早期进行PD治疗对SAP大鼠肾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改善微循环、清除炎症介质等.
作者:冯文明;鲍鹰;朱鸣;温晓红;汪东海;罗玉寅;陆文明;费卯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糖代谢的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控制患者术前血糖.方法 检测4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空腹及服糖后0.5,1,2,3 h血糖(BG)、胰岛素(INS)、C肽(C-P)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10名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肝癌组糖耐量显著低于正常组.血清胰岛素测量:正常对照组空腹为(10.3±3.7)mIu/L,服糖后0.5,1,2,3 h分别为35.2±12.8,65.1±10.2,19.5±11.2,12.2±10.1 mIu/L;肝癌组空腹为(20.4±5.7)mIu/L(P<0.05),服糖后0.5,1,2,3h分别为55.1±12.6,95.1±14.2,75.3±21.5,36.4±16.5 mIu/L(P值均<0.05).血清C肽测定:正常对照组空腹为(1.5±0.3)ng/ml,服糖后0.5,1,2,3 h分别为4.1±0.1,6.1±1.4,1.9±0.6,2.1±0.9ng/ml;肝癌组空腹为(3.2±0.1)ng/ml(P<0.05),服糖后0.5,1,2,3 h分别为6.3±0.3,10.1±0.9,8.3±1.2,4.8±1.1 ng/ml(P值均<0.05).胰岛素抵抗指数(IR)对照组和肝癌组分别是2.42和5.26(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IS)对照组和肝癌组分别是93.6和177.4(P<0.05).肝癌组中Child B的患者口服葡萄糖2h后,血糖、胰岛素和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hild A的患者.结论 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容易引起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糖耐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糖代谢异常与肝功能状态有关.
作者:董莹;王坚;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针对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taxin,ATX)的小干扰RNA(siRNA)对人胆管癌细胞ATX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RNA干扰技术治疗胆管癌的前景.方法 参考人黑色素瘤ENP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ATX-siRNA及随机阴性对照.在阳离子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人胆管癌细胞HCCC-9810.分别于转染后24,48,72 h收集细胞,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ATX mRNA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及ATX表达抑制剂IL-1β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体外合成的siRNA在转染胆管癌细胞24 h后ATX mRNA的表达降低,48 h抑制作用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明显强于IL-1β(P<0.01).结论 siRNA可有效地抑制胆管癌细胞ATX的表达,从而有可能阻断ATX对肿瘤细胞运动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斌;寇昌华;谢应海;王人颢;李文美;任泽强;李向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腺癌癌巢的体视学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应用方网测试系统在显微镜下测量53例胆囊腺癌石蜡标本切片的体视学参数:癌巢的表面积密度(Sv)和体积密度(Vv).结果 癌巢的表面积密度与传统的分级和是否有血管浸润有密切的关系.分化差、有血管浸润的则Sv值越大.结论 Sv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曹乐平;周晓云;朱剑飞;鲍咏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合并胆石症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98例PHT合并胆石症患者的治疗结果.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8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以胆道结石为首诊,仅行胆道手术(n=30);B组:在行PHT手术的同时行胆道手术(n=30);C组:在行PHT手术时对胆道结石未作处理(n=38).对于38例未处理胆石症的病例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A组死亡率10%,B组死亡率23.3%,C组死亡率5.3%.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3%,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4%.38例未处理胆石症病例术后随访,胆石症状发作率为22.6%,发作距PHT手术时间为1~5.5年,中位时间4.5年,需行胆道手术者4例(12.9%).结论 无论是同期行PHT手术和胆道手术或仅行胆道手术,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增加,尤以同期手术为明显.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及时机,特别是首诊为PHT且肝功能较差时尽可能不行同期手术,可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顾磊;孙勇伟;徐庆;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标准原位肝移植、经典背驮式肝移植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三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35例肝炎后肝硬化和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其中标准原位肝移植组11例,经典背驮式组9例,改良背驮式组15例.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输血量少,肝功能恢复快.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操作简便,医疗费用少.
作者:张启瑜;吴存造;虞冠锋;廖毅;杨亦荣;周蒙滔;余正平;郑少玲;孙贤斌;夏鹏;刘勇;蔡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多向诱导分化为LAK,CD3AK,CIK细胞及体外对胆囊癌细胞株GBC-SD杀瘤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IL-2刺激诱生LAK细胞;用CD3单抗和IL-2刺激诱生扩增CD3AK细胞;加入IFN-γ,24 h后加入IL-1,CD3单抗,IL-2刺激诱生CIK细胞,观察它们的扩增情况,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取培养的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表型;用MTT法以胆囊癌细胞株GBC-SD为靶细胞,分组测定LAK,CD3AK,CI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CD3AK和CIK细胞的扩增能力远大于LAK细胞(P<0.05).CIK细胞和CD3AK相比,在前期无明显差异,至第20天左右时CIK细胞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CD3AK(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CIK细胞培养后,其主要效应细胞CD3+ 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5),CD8+细胞也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5).CD3AK和CIK细胞对胆囊癌细胞株GBC-SD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而CIK细胞杀伤活性又强于CD3AK细胞(P<0.05).结论 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扩增能力和更强的杀伤活性,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伤效应细胞.
作者:任宏;胡恒通;刘刚;杜宁;田伟鞍;邓智平;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临床表现类似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而常被误诊.本文就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近年来在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上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谊;陈宗静;张启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复习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进展及手术指征.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个体化的原则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何敏;王坚;施维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又以肝细胞癌为常见,且肝细胞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肝移植尚不能普及的今天,肝细胞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对于一些手术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病例,局部消融治疗仍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且可以作为肝移植等待供体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影像引导下肿瘤化学消融(乙醇、乙酸等)和物理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或冷冻消融等)技术.这些方法,特别是热消融技术,对伴有肝硬变的小肝细胞癌治疗效果显著.虽然局部消融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但只要加强各种消融技术的改进,严格把握适应证,该疗法将会在肝细胞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代文杰;马威;姜洪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上世纪后30年,胆固醇结石病的基础研究经历了卓有成效的发展,较清晰地建立了以胆汁分泌、成核和胆囊动力--三方面缺陷为基础的胆石形成机制的学说[1].进入本世纪后,胆石基础研究又有了令人关注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韩天权;姜翀弋;张圣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性,56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伴进食梗阻感近3月,加重10余天,于2005年3月4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剑突下两指触及,肋缘下未触及,肝区叩痛(+),腹水征(-).肝功能中各项胆红素指标及ALT均正常,A/G正常,HBSAg(-),AFP7.76 ng/ml(<20ng/ml).上腹部CT示:肝左叶肿块影(肝左叶见一主体呈脂肪密度肿块影,大小约7cm×10 cm×13 cm,边缘光整,内可见细条状软组织密度影,见图1).
作者:朱少问;孔胜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会诊日期:2006年8月会诊地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病员提供单位: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Shanghai Consultation Center of Biliary Disease,SCCBD)成员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作者:李炜;施维锦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