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地佐辛注射液静脉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患者苏醒及拔管时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地佐辛组,男17例,女13例)、Ⅱ组(芬太尼组,男15例,女15例)、Ⅲ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三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异丙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七氟醚和持续静注异丙酚麻醉.术毕关气腹时Ⅰ组以地佐辛0.1 mg/kg,Ⅱ组以芬太尼0.002 mg/kg,Ⅲ组以生理盐水2 mL静脉注射.观察并记录各组的苏醒拔管时效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三组患者全麻苏醒及拔管时效无统计学差异.地佐辛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和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少于芬太尼组.结论 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静脉注射对苏醒拔管时间无影响,镇静适度,副反应少,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作者:耿武军;杨涛;莫云长;朱天琦;唐红丽;林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危重、治疗前即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992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患者,分为外科手术组(n=32)和内镜治疗组(n=43),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75例患者临床治愈67例,围手术期死亡8例,总治愈率89.3%,总病死率10.7%.其中内镜治疗组治愈率(95.3%)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81.3%,P<0.05).与手术治疗组此较,内镜治疗组病死率由18.8%降至4.6%(P<0.05),并发症发生率由34.4%降至9.3%(P<0.01),总治疗时间由32.2天缩短至16.5 d(P<0.01).结论 两镜联合治疗伴发MODS的ABP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特点,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波;周文平;麻树人;张宁;李顺明;展德廷;程广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的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41例HL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HLP患者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8例,手术治疗2例,合并脂肪肝24例,合并糖尿病17例,近半数以上患者入院时血尿淀粉酶正常或轻度升高,30例患者血脂肪酶有显著升高.所有HLP患者根据病情轻重采用相应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HLP既表现出急性胰腺炎(AP)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诊治关键在于提高认识,规范治疗AP的同时迅速降低血甘油三酯(TG).
作者:林建华;胡经纬;倪仲琳;蒋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胰体尾切除术成功率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4年以来收治的12例胰体尾肿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胰体尾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0 min,平均住院天数16 d;术中输血4例,平均输血360 mL;胰漏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术前正确评估影像资料、术中积极主动的手术理念、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正确的围手术期管理是保证胰体尾切除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玉坤;周颖奇;凌建新;袁波;蔡珍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体尾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根治性切除18例胰体尾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5 h(4.1±0.6 h),术中出血量200~500 mL (350±98.5 mL),术后住院时间12~28 d(15.3±3.7 d).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胰瘘2例次,腹腔感染2例次,腹腔出血1例次,胃瘫2例次,中度腹泻1例次.结论 胰体尾部恶性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提高根治切除率.
作者:柳咏;秦锡虎;黄海;远博;罗天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5例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的MD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全组MD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较低密度病灶,其中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边界较清晰(3例位于门静脉左右分支邻近或汇管区,1例位于肝脏周边),剩余1例表现为左叶弥漫多发斑片状结节.增强扫描5例肿瘤动脉期均呈轻-中度强化,周边较明显,门脉期强化均略加强,但较正常肝组织强化弱.其中4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所有肿瘤未见钙化及坏死.5例均见腹腔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呈轻-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伴胆管轻度局限扩张.结论 继发性肝脏淋巴瘤以多发病灶常见,多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汇管区,并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DCT对肝脏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平扫病灶呈较均匀的稍低密度,增强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类似“血管漂浮征”.
作者:赵军杰;应碧伟;谢一平;吴建明;马周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胆囊胆汁淀粉酶了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胰胆返流的发生情况,探讨胰胆返流在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抽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胆汁并检测淀粉酶水平,与同期手术的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进行比较.结果 109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水平为(487.4±2 439.1)U/L,32例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上限(200 U/L).2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水平为(78.6±181.1)U/L,显著低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P<0.05),2例胆汁淀粉酶大于200 U/L .结论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汁淀粉酶水平及胆汁淀粉酶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胆囊息肉患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胰胆返流现象高于胆囊息肉患者.
作者:邓小明;张丰深;孙海;陈焱;吴国栋;陈宇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术中处理技术.方法 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12年2月间236例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患者术中采用胆道镜、气囊导管、碎石仪等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清除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213例(90.3%).5例(2.1%)术中胆道出血置T管引流,18例(7.6%)并发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置T管引流.术后胆道镜联合EST清除残余结石22例,1例术后2周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病例经2~21年随访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术中采用胆道镜、气囊导管、碎石仪等相结合能清除多数结石,少数难以取出的下段嵌顿结石术后内镜处理为妥.
作者:张光全;林琦远;何满西;廖忠;吴先麟;何方;谢亮;姚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门肺高压症(PPHTN)患者骨成形蛋白Ⅱ型受体(BMPR2)基因的表达.方法 确定BMPR2基因13个外显子有效编码序列,使用Premier Primer 5.0和Oligo 6软件设计每个外显子的正、反向测序引物.对4例PPHTN患者、5例门静脉高压症(PHT)对照患者和5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BMPR2基因的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结果 1例正常人BMPR2基因的第9号外显子第1149 bp发生G→A的杂合变异,使第383个密码子由编码甲硫氨酸的ATG变成编码异亮氨酸的ATA(M383I),但BMPR2蛋白质的功能似乎未受影响.此位点不属于目前已知的人类BMPR2基因34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之一.其余13例检测结果均正常.结论 PPHTN患者BMPR2基因的外显子编码序列没有发现异常,BMPR2基因的第9号外显子第1 149 bp可能是汉族人的一个新的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作者:孙杰;花荣;张军峰;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RAI)重症急性胰腺炎需要联合手术的指征.方法 对采用早期RAI联合早期手术、中转手术、以及病情控制后延期手术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联合早期手术共4例:其中1例属暴发性胰腺炎,1例属腹腔室间隔综合征(ACS),1例需终止妊娠者联合胰周引流术,术后加行RAI,1例在外院早期手术后病情加重转入我院后加行RAI.(2)治疗过程中中转手术共4例:其中1例出现胆道梗阻而中转胆道减压术,1例出现液化坏死范围扩大,1例出现局限性感染坏死灶行二次手术而死亡,1例出现ACS行二次手术而死亡.(3)病情控制后行延期手术共5例:其中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头包块不能消退,另3例合并胆囊结石者在同一次住院期间手术.结论 (1) ACS是RAI联合早期手术的指征.(2)存在胆道梗阻的胆源性胰腺炎一般仅需早期手术即可,但在RAI治疗过程中出现胆道梗阻需中转手术.(3)RAI过程中出现局限化感染坏死灶或液化坏死灶扩大者应中转手术.(4)不能稳定的“暴发性胰腺炎”可试用联合手术治疗.
作者:杨法镜;金约朋;周蒙滔;余正平;施红旗;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自然转归及与其他良性胆囊疾患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7月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长兴县城镇居民2 864人进行2年的前瞻性观察,比较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与非结晶组并发其他胆囊良性疾患的差异,记录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消失、新增、并发或转变为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人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并发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结晶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并发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与非结晶组无明显差别.随诊期间,结晶组胆固醇结晶自然消失114例(45.8%),结晶消失后未见有胆囊结石出现,9例(3.6%)转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晶组另135例仍然发现有结晶,其中3例并发新的胆囊结石,2例并发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45例(18.1%)在随诊期间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3例因并发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进行胆囊切除术,病理提示胆固醇沉着症.非结晶组有116例(4.44%)出现结晶,104例(4.0%)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与结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可自然消失,结晶的持续存在可对胆囊壁造成损害,是胆囊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与胆固醇沉着症存在关联,未发现与胆囊结石相关.
作者:吕永峰;孙海明;钱丽萍;董黎;王晓年;钱章选;钱芬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术的212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血小板计数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功能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 212例肝癌患者中,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78例,正常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134例,出现肝功能恢复延迟的为27例.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低的患者出现肝功能恢复延迟的几率显著升高,为血小板计数正常患者的3.6倍.结论 术后患者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导致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低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肝癌术后肝功能恢复差的指标,提高肝癌术后血小板计数是防治肝功能衰竭的可行策略.
作者:张军;许建伟;殷凯;沈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行PD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6倒,女26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为57岁.结果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1%、34.6%、26.9%.单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大直径、局部淋巴结转移、十二指肠壁浸润、胰腺受累、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化疗与十二指肠乳头癌行PD术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淋巴结转移、胰腺受累及术后化疗是影响十二指肠乳头癌行PD术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其中术后化疗为保护因素.结论 ①十二指肠乳头癌行PD术长期生存与肿瘤大小、局部淋巴结转移、十二指肠壁浸润、胰腺受累、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化疗等多种因素有关.②局部淋巴结转移、胰腺受累及术后化疗是影响十二指肠乳头癌行PD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后化疗作为保护因素有助于改善生存率.
作者:潘金铎;侯元凯;张东;吴辉;刘兴国;刘江伟;郑文建;李廷军;高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策略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9.50±22.43)×109/L,术后第2周血小板计数为(136.01±70.41)×109/L(P<0.05).术前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32±1.25)×109/L,术后第2周白细胞计数为(9.63±3.36)× 109/L(P<0.05).术前、术后红细胞计数以及脾动脉结扎前后门静脉压力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使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缓解脾亢情况,有益于康复.
作者:秦锡虎;朱峰;罗天平;柳咏;耿辉;贾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DC)理念及损伤控制手术(DCS)在老年胆道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采取DC理念治疗的99例老年胆道系统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4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 1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结石嵌顿)24例、肝内胆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15例、肝脓肿4例.结果 99例患者均行DCS,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EPT)、经内镜鼻胆/胰管引流术(ENBD/ENPD)、经内镜胆管塑料支架内引流术(ERBD)、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术(PTGBD).所有患者均度过急性期,后续治疗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行开腹胆囊切开取石、胆道探查取石、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以及胆道镜下取石、等离子碎石、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电切治疗.治愈92例(92.9%),好转7例(7.1%),无死亡病例.结论 以DC理念为指导,对高危老年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实施DCS治疗,能分解手术风险,达到缓解甚至治愈疾病的目的.
作者:张诚;杨玉龙;林美举;史力军;张洪威;李婧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细胞周期蛋白E (Cyclin E)和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yclin E和Cyclin 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Cyclin E和Cyclin 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和61.9%,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0%和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Cyclin E及Cyclin 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HBsAg、CA 19-9水平、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Cyclin E与Cyclin A之间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 Cyclin E和Cyclin 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率均较高,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正性调节因子的作用,联合检测二者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有望成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峰;范倩倩;徐迈宇;金肖丹;宋洪亮;贺亚东;陈雷;陈丽雅;蒋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胆囊胆汁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结果.结果 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患者组CRT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了CRT在胆囊组织及胆汁中高表达.结论 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组的高表达,可能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作者:张殿彩;丁永斌;刘金龙;夏建国;陈国玉;项建斌;蔡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比较56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AP-1和MMP-9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HCC组织中AP-1 (c-Jun/c-Fos)和MMP-9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Jun和c-Fos蛋白的表达与患者肝内转移、病理分级、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或者P<0.01).MMP-9蛋白表达与患者有无肿瘤包膜、肝内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或者P<0.01).HCC组织中AP-1(c-Jun/c-Fos)和MMP-9表达呈正相关(r=0.535,P<0.01).结论 AP-1、MMP-9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P-1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和活性而促进HCC的浸润和转移.
作者:法镇中;江勇;汤建军;严国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肝硬化发病机制复杂,一般均须经过较长期慢性炎症至早期肝纤维化,终形成肝硬化的三个阶段.目前,脾脏外科对于脾与肝硬化的关系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研究发现,脾脏巨噬细胞合成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激活星状细胞,参与肝硬化发生、发展.脾切除减少了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促肝硬化生长因子,同时纠正脾亢,提高血小板数量,通过五羟色胺(5-hydroxytamine,serotonin,5-HT)介导促进肝再生,减轻硬化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储备功能.现对近年来脾脏及脾切除对肝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汪家富;刘绪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精准外科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而是一种现代外科新理念,也是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胆管结石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均应始终体现和贯彻精准理念,努力提高各种诊疗技术水平,对现有技术条件进行升级改造,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并实现诊治方案个体化.
作者:陈晓鹏;崔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kp2-p27(Kip1)途径在胆囊癌增殖与侵袭转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胆囊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siRNA慢病毒转染技术感染胆囊癌GBC-SD细胞株,研究Skp2基因表达下调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p27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将慢病毒感染细胞接种裸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Skp2基因表达下降后胆囊癌细胞G0/G1期无明显变化,干扰组S期增加,G2/M期降低(P<0.05).细胞增殖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均发现干扰组细胞较对照组增殖能力减弱(P<0.01,P<0.05).划痕实验发现干扰组1和干扰组2细胞迁移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Transwell检测发现干扰组癌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减弱,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细胞的p27 mRNA表达没有差异,但干扰组1和干扰组2的p27蛋白水平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的比值分别为1.52和1.93(出P<0.05).裸鼠成瘤实验发现Skp2-siRNA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结论 通过siRNA慢病毒转染技术抑制胆囊癌细胞Skp2的表达,可以上调抑癌基因p27产物,减弱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作者:张斌;季林华;刘巍;赵刚;吴志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作用.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每组18只,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胰胆管逆行性穿刺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SAP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6和12 h处死大鼠,观察两组大鼠死亡率、腹水量;取血清,检测血清淀粉酶变化;取胰腺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出血,腺泡细胞坏死,符合SAP的病理变化,造模成功;模型组各个时间点腹水量、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清淀粉酶含量均显著性高于S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可成熟的运用于SAP大鼠模型的制作中,且相对于其他方法具有创伤小、造模时间短、操作简单、不易胰漏等优点,造模结果稳定、重复性好、符合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杜章;吴伟林;邵峰;陈腾高;李丽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几种小鼠胰岛的分离纯化方法及进行纯化后胰岛的计数和完整性的分析.方法 选用ICR小鼠,采用不同胶原酶消化方法和不同的胶原酶种类,并用Ficoll-PaqueTM PLUS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胰岛进行纯化,并对获得的胰岛进行DTZ染色计数和计算当量,扫描电镜考察胰岛的完整性.结果 采用胶原酶V和P胰管灌注、内外消化结合,消化需时较短,胶原酶V和P在胰岛纯化前后每只小鼠收获的胰岛细胞数量和当量无差别(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消化较好的胰岛表面被膜完整,消化过度的胰岛导致被膜不完整,易致外层细胞损伤.结论 小鼠逆行胰管灌注胶原酶、内外消化相结合的胰岛消化方法所需时间较短,但同时要注意防止消化过度.
作者:刘云西;傅红兴;缪海霞;李慧;吕超;林倩;刘丛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在动物模型胰腺远端切除术中,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腺后缝合胰腺残端的术式,探索一种能有效减少胰漏率且简单实用的新方法.方法 行胰腺远端切除术后,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5-0 Prolene线U型锁边缝合胰腺残端;实验组,先将大网膜包裹胰腺一圈后,使其紧贴于胰腺表面,再缝合胰腺残端.术后记录第1至7天腹腔引流液量并检测其淀粉酶值,测量术后第1、3、5、7天血淀粉酶、WBC、CRP数值.两周后将动物处死检查,胰腺残端行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漏率分别为8.3%和36.0%(P=0.020),病理学显示实验组可见胰腺残端边缘有纤维组织形成的厚而致密的“帽子”状结构,可起到预防胰漏的作用.结论 胰腺远端切除术中应用大网膜包裹胰腺残端可有效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
作者:刘永志;黄新余;袁周;王晨;郑起;艾开兴;张惠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龙葵碱对胰腺癌细胞Panc-1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经典方法培养胰腺癌细胞系Panc-1成功后,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分别为20、30、40和50 μg/mL)的龙葵碱进行干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龙葵碱作用后Panc-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CCK-8比色法检测龙葵碱对Pan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龙葵碱显著抑制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生长,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龙葵碱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Panc-1细胞表现出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CCK-8比色法发现,随着龙葵碱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对Pan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Panc-1细胞的凋亡率随着龙葵碱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 ①龙葵碱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的增殖,且此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②龙葵碱具有诱导胰腺癌细胞Panc-1凋亡的作用,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作者:王英秀;孙洪伟;杨龙龙;张青顺;张纯武;周蒙滔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胆囊扭转为外科罕见疾病,自1898年Wendel首次报道以来,国外各种文献报告约300~400例,国内报道近100例.因症状、体征缺少特异性,临床误诊率极高,可达82%~100%[1].2012年3月4日,我院收治胆囊下垂扭转坏死患者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英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