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肝内输注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观察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其中4例采用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4例采用脾切除加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治疗.结果 4例单纯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出血多,术后1年肝功能没有改善.14例脾切除加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治疗者,术后3个月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其中4例脾切除手术时切除胆囊患者,术中出血多;3例1年后再次手术切除胆囊患者,手术顺利.7例患者没有切除胆囊,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治疗可以促进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重建,肝功能好转后再次手术胆囊切除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刘保池;李垒;司炎辉;张伟伟;刘新;刘启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1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焦虑和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42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SAS平均标准分为(55.41±10.13)分,69.01%(98/142)的患者伴有焦虑情绪,术前SDS平均标准分为(54.59±12.22)分,59.86%(85/142)的患者伴有抑郁情绪.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来源、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应充分认识此现象并给予合理干预.
作者:张静;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冯莉;吴健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Child-Pugh分级、CHE及腹水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按Child-Pugh分级、腹水量分组,另外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速率法检测血清CA125、CHE水平,Spearman 相关分析CA125与Child-Pugh分级、CHE及腹水量的相关性.结果 CA125水平:Child C级患者>Child B级> Child A级,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腹水组>中量腹水组>少量腹水组>无腹水组(P<0.05).CHE水平:Child C级患者<Child B级<Child A级,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与CHE呈负相关(r=-0.599,P<0.05),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736,P<0.05),与腹水量呈正相关(r=0.779,P< 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与有无腹水、肝功能损伤程度、CHE有关,血清CA125、CHE的监测可能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黄喜岷;邱建国;洪睿珂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术中联合淋巴结清扫术能否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比较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术中是否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对预后影响的文献,文献纳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经过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队列研究,纳入病例总数522例,其中行淋巴结清扫术[LND(+)]272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术[LND(-)]250例.Meta分析显示术后3年总生存(RR=0.91,95%CI:0.74 ~1.13,P=0.41),术后5年总生存率(RR=0.84,95%CI:0.63 ~1.11,P=0.22),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RR=0.89,95%CI:0.65 ~ 1.21,P=0.47).结论 术中常规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庞书杰;施洋;杨宁;叶庆旺;杨广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和比较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48 h内(早期组)与入院48 h后(延期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上搜索所有相关的英文文献(1990年1月至2015年1月),并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3篇观察性试验,2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79例患者.Meta结果显示,与延期组相比,早期组在ERCP的总共使用上少于延期组(OR=0.54,95%CI:0.36~0.80,P=0.002).二者在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术后ERCP的使用和再入院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在住院时间上缺乏数据进行Meta分析,但每篇文献均显示早期组少于延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有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对于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入院48 h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田国江;黄剑飞;徐捷;周蒙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心双死亡(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肝移植手术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本科肝移植相关资料:供肝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c time,WIT)、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手术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术后第1、3、7天肝功能变化(ALT、TBIL),及术后早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等.按供肝来源不同分为DBCD组(观察组)与尸体供肝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及与术后肝功能和并发症的关系.冷/热缺血时间和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BCD组热缺血时间较长[(9.5±2.2)min vs(4.9士1.5)min,t=10.719,P<0.001],冷缺血时间较短[(4.7±0.9)hvs(7.2±2.2)h,t=8.008,P< 0.001].术后第1、3天肝功能ALT和TBIL,DBCD组较对照组增高明显[(1 294.3±181.7)IU/L vs(641.3±41.0)IU/L,P=0.001;(497.4士56.4)IU/L vs(308.6±15.9)IU/L,P=0.003].术后第7天两组肝功能变化差异不大(P>0.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率和手术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DBCD组数据显示热缺血时间长短与移植术后1周内ALT峰值呈正相关(r2=0.826,P< 0.001).结论 DBCD组冷缺血时间较尸体供肝组缩短,但热缺血时间较尸体供肝组延长,总体在安全范围内且可控性良好,因此DBCD肝移植是安全的.
作者:卢长江;陆才德;吴胜东;虞伟明;黄静;房炯泽;戴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帮助患者获得理想预后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由于早期肝癌的临床表观很难察觉,致使绝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已经确诊为中晚期,且多数患者都有长期的肝炎肝硬化病史,肝功能差,剩余肝组织无法代偿,或全身一般情况不佳,无法耐受肝切除术,从而失去了佳手术时期.因此,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尤以射频消融为常见.在此基础上,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
作者:严翔;付必莽;唐波;李春满;朱磊;李刚;唐继红;胡明道;张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肿瘤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发现肝癌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肝癌的肿瘤异质性可表现为肝癌细胞亚群的异质性,不同的干性分子的表达使肝癌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肝癌的肿瘤异质性还可表现为癌旁HPC活化状态的不同;同时肝癌肿瘤异质性的形成还与肝癌亚型及多中心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尽管目前治疗肝癌的手段丰富多样,但其临床疗效仍然有限.本文就肝癌的肿瘤异质性,从以上角度进行阐述,探讨肝癌肿瘤异质性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形成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伟;李高峰;李权;王杰;吴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易复发及转移,其中常见的转移途径为血行转移.循环肿瘤细胞是肝癌血行转移的中心环节,实时监测循环肿瘤细胞对患者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及监测肿瘤复发转移具有很好的价值,使其成为肝癌研究的热点,但由于肝癌循环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的细胞表面标记物,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就肝癌循环肿瘤细胞常用的检测技术及现阶段所进行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作者:龙建云;訾晓渊;李静;黄亮;曹杰;严以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低危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手术期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的低危择期LC患者117例,采用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和B两组,A组59例,B组58例.A组术前2 h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 g,术中不使用抗生素,术后连续3 d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 g/d;B组术前、术中、术后均不使用抗生素.全面观察术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通过临床观察、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每例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的病例,两组手术时间[(35.09±9.39)min vs(33.77±9.65)min,t=0.50,P>0.05)和出血量[(8.00±3.51)mL vs(7.82±3.59)mL,t=0.06,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A组发生感染3例(5.1%),其中戳孔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l例,肺部感染1例;B组发生感染2例(3.4%),其中戳孔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在择期LC中,围手术期不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的感染率.
作者:师颢华;段绍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und,LUS)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laparoscopicleft hemi-hepatectomy,LL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肝胆微创外科收治的66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LUS分为两组:超声组36例,术中使用LUS;对照组30例,未使用LUS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中静脉损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超声组术中出血量、肝中静脉损伤率、中转开腹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使用LUS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肝中静脉损伤从而避免中转开腹,但并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会缩短住院时间.LUS可以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手术提供“指引”,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汪磊;李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术(ENBD)治疗结石性胆管炎术中及术后第5天胆汁病原菌分布特征,并观察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对其构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结石性胆管炎拟行ENBD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肝利胆颗粒剂,观察两组ENBD术后第5天的胆汁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共55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98株,8例为混合感染,其中对照组28例(48株),G-菌30株(62.50%),G+菌18株(37.50%);观察组27例(50株),G-菌33株(66.00%),G+菌17株(34.00%).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共39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47株,无混合感染及交替感染,其中对照组21例(32株),G-菌20株(62.50%),G+菌12株(37.50%).观察组17例(15株),G-菌10株(66.67%),G+菌5株(33.33%).结论 内镜下行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治疗结石性胆管炎疗效可靠,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状况;胆管结石性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剂治疗,可明显降低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
作者:孙逊;谢金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胆囊癌是胆道恶性肿瘤中多见的一种类型,占胆道肿瘤的2/3左右,约占胆道手术的1.53%.早在1777年,奥地利医师Stoll就报道了第一例胆囊癌.两个世纪后的今天,虽然胆囊癌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国内外资料表明胆囊癌的诊治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疗效不尽人意.自2001年至今,笔者所在课题组先后进行了三次病例的回顾分析,旨在反映我国胆囊癌的诊治状况,以期科学地制订诊治方案,改善预后.
作者:石景森;郑见宝;马茂;孙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上消化道结石并不多见,胃结石的检出率为0.2%,因胃结石降入肠道引起十二指肠梗阻更少见[1].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提高,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范围不断扩大,笔者医院收治1例胃结石致十二指肠梗阻病例,联合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取石,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女性,84岁,因“间断恶心、呕吐10 h”于2014年10月20日入院.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呕吐后自觉症状缓解,进食后加重,伴乏力、纳差,无腹痛、腹泻、畏寒、发热等.
作者:常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胃肠间质瘤肝脏转移的治疗目前仍采取手术切除肿瘤为主,靶向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生治疗措施,但间质瘤再次多发肝脏转移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范围和方式的选择,国内外仍存在争议.我院近诊治了1例小肠间质瘤再次多发性肝脏转移的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男,52岁,2005年因“反复便血7天”行胶囊内镜检查,诊断为小肠肿瘤,遂在当地医院行小肠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小肠间质瘤,术后未行其他治疗.
作者:吴荣寿;邬林泉;邵江华;张惊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还原蛋白1 (peroxiredoxin 1,PRDX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并评价其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117例PDAC组织石蜡切片及41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石蜡切片中的PRDX1表达,对PRDX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生存分析.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PCR (qRT-PCR)检测9对配对新鲜PDAC组织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RDX1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PRDX1在PDAC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1,P<0.01);新鲜PDAC中PRDX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t=9.187,P<0.01;t=7.829,P<0.011);PRDX1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有关(x2=8.876,P<0.01;x2=4.342,P< 0.05;x2=9.273,P<0.01;x2=6.943,P< 0.01);PRDX1与术后复发率相关(x2=7.326,P<0.01),PRDXI表达与生存期呈负相关(r=-0.845,P< 0.05).结论 PRDX1表达与PDAC的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PDAC预后的预测因素.
作者:张小薄;石刚;谭晓冬;杨一帆;王怀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E26转录因子2(E26 0ncogene homolog 2,ETS2)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以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ETS2基因在HCC术后两年内复发的8例患者以及10例未复发患者癌组织样本内的表达差异.同时,利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计算ETS2表达与样本临床及病理资料间的相关性.然后利用三种交叉验证实验(留一交叉验证、十折交叉验证以及蒙特卡罗交叉验证)分析ETS2的表达对HCC样本(本研究18例样本以及ArrayExpress数据库76例样本)的术后复发预后的分型准确性.此外,进一步预测ETS2下游调控基因,并分析下游调控基因显著参与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探究ETS2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 ETS2基因在术后复发的HCC样本中显著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血管侵袭(r=0.451,P=0.021)、有无包膜(r=0.324,P=0.047)、病理分级(r=0.422,P=0.024)以及临床分期(r=0.404,P=0.026)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交叉验证实验发现ETS2对HCC样本有较好的分型准确性[本研究样本:81%(79%~82%)、78%(76% ~ 79%)、75%(74% ~76%);数据库样本:62%(59% ~63%)、63%(61%~63%)、62%(60%~63%)].通过对ETS2下游调控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发现,ETS2基因显著参与到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以及血管增生等HCC术后发展相关的功能与通路中.结论 ETS2基因表达与血管侵袭、有无包膜、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两套数据的分型准确性结果说明其可做为HCC术后复发的潜在分子标记物,且其是HCC术后复发相关分子机制中重要的参与者.
作者:吴其肯;刘玉君;陈红旭;王海江;王利平;梅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对犬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犬24只平均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A组)、对照给药组(B组)、胰腺炎组(C组)、胰腺炎给药组(D组).A组和B组制备犬胰液外引流模型,C组和D组制备犬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液外引流模型.采用5%牛磺胆酸钠(0.5 mL/kg)以l mL/min胰管逆行注射制备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模型.B组和D组建模成功后立即给予泮托拉唑(0.7 mg/kg+生理盐水50 mL,q12 h),A组和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每12 h收集胰液一次,并测量胰液的分泌量,胰液中的淀粉酶、脂肪酶、总蛋白含量和pH值.胰腺组织送病理学和电镜检查.结果 B组与A组比较,胰液的分泌量,胰液中淀粉酶、脂肪酶的浓度和pH值在第1天和第2天均降低(P<o.05).胰液中总蛋白的含量第1天B组和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2天B组低于A组(P<0.05).D组与C组比较,胰液的分泌量,胰液中淀粉酶、脂肪酶、总蛋白的浓度和pH值无明显变化(P> 0.05).D组和C组在不同时间段的血淀粉酶、脂肪酶浓度无明显差别(P> 0.05).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的差别.电镜下可见PPI作用后胰腺腺泡细胞内酶原颗粒增多.结论 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正常犬的胰腺外分泌,但对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犬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白永愉;李强;金约朋;张启瑜;周蒙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温州地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T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在肝细胞癌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石蜡包埋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120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突变情况.运用Spearman检验分析肿瘤组织中T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P53基因249密码子在120例肝癌组织中总突变率为3.33% (4/120),进一步分析显示T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与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未发现存在相关性(P> 0.05).结论 在温州地区,T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为非高发事件,未发现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进展相关.
作者:胡伟建;郑亦胡;鲍海力;朱椰凡;张启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经门静脉移植后的胰岛细胞团在肝脏血管中停留的位置及栓塞部位细胞团的相关情况.方法 取成年SD大鼠,从门静脉在体灌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使肝脏去细胞化,再输注经二苯基硫卡巴腙染色后的大鼠胰岛,在体视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去细胞后的肝脏内部的血管和胰岛在肝脏内的栓塞情况.结果 大鼠肝脏在体去细胞后,可得到完全透明、清晰的肝脏支架,肝内血管分支丰富,经灌注(800±250)IEQ胰岛细胞团后,胰岛主要栓塞在大鼠肝脏边缘血管末梢,有时一个血管末梢栓塞有多个细胞团.结论 本方法模拟大鼠门静脉内胰岛移植,呈现了胰岛在肝脏内血管的驻留情况,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改进胰岛在肝内移植后的存活和功能发挥.
作者:郑祥韬;傅红兴;邱凯燕;何云强;张伟;高歌;王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iR-21在缺血缺氧诱导的大鼠肝卵圆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肝卵圆细胞,慢病毒转染肝卵圆细胞构建稳定的细胞株,分别提取各组细胞RNA逆转录后行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21的表达,以转染好的稳定的细胞建立缺血缺氧模型,共分为3组:miR-21空载体慢病毒转染HOC自噬组,miR-21增强慢病毒载体转染HOC自噬组,miR-21-inhibition慢病毒载体转染HOC自噬组.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应用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荧光定位法、观察各组细胞的自噬;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LC3-Ⅱ/Ⅰ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载体组比,增强组miR-21基因水平表达增强,而MDC染色减弱(自噬减少),蛋白LC3-Ⅱ/LC3-Ⅰ的比值减少;而抑制组miR-21基因水平表达减少,MDC染色增强(自噬增强),蛋白LC3-Ⅱ/LC3-Ⅰ的比值增多.结论 抑制miR-21过表达可以增强缺血缺氧引起的肝卵圆细胞的自噬,有利于肝卵圆细胞在缺血缺氧微环境中稳定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的存活.
作者:高胜强;陈冬冬;黄立栋;戴瑞杰;胡伟建;余华军;张启瑜;单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合理剂量.方法 3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60只,各实验组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手术前24 h腹腔注射0.15、0.30、0.60 μg/kg帕立骨化醇.每组取20只大鼠于术后3、6、12和24 h取尾静脉血,并观察各组此20只大鼠术后24、48、72 h的生存率.各组另4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6、12、24 h每个时间点处死10只大鼠,取肝组织.比较各组大鼠存活率和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各组大鼠存活率高于模型组;除实验1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实验组在术后3、6、12、24 h与模型组相比ALT均有下降(P< 0.05);而术后3 h起实验l、2、3组AST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6、12、24 h,各实验组肝组织MDA均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和3组与实验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2组与实验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0.15 μ g/kg即可以明显改善模型肝功和肝脏MDA水平,但0.30μg/kg以上水平效果更佳.
作者:郝立校;蔡珍福;周玉坤;王坚;陈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龙葵碱对胰腺癌细胞Panc-1的增殖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药物组分别采用浓度为3.5、7.0和10.5μmol/L的龙葵碱对细胞进行干预,软琼脂克隆试验观察龙葵碱对胰腺癌细胞Panc-1非贴壁依赖性增殖能力的影响;脉管形成实验观察龙葵碱对胰腺癌细胞Panc-1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nc-1细胞总蛋白中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mTO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龙葵碱可明显抑制Panc-1细胞非贴壁依赖性增殖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100% vs (42.1±9.6)%,(24.3±8.5)%,(14.4±1.7)%;P<0.05];龙葵碱亦可抑制VEGF蛋白表达[100% vs(74.9士5.5)%,(31.9±6.8)%,(16.5±7.5)%,P<0.05],并且抑制脉管形成[100% vs(82.3±9.5)%,(76.9±8.9)%,(56.0±12.1)%,P< 0.05];龙葵碱可下调Panc-1细胞AKT、mTOR磷酸化蛋白表达[100% vs(72.4±0.8)%,(59.4±1.3)%,(40.7±2.9)%;100% vs(96.7±0.4)%,(77.5±3.4)%,(34.1±7.6)%,P< 0.05].结论 龙葵碱可能通过抑制AKT-mTOR细胞信号通路而抑制Panc-1细胞的增殖及血管形成能力.
作者:杨嘹嘹;刘乐伟;谢建亮;陈旭鹏;黄智铭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