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肿瘤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1001-1692
  • 国内刊号:33-1074/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8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 浙江省科学技术优秀期刊二等奖和三等奖(92-00)
  • 肿瘤学
实用肿瘤杂志   2006年1期文献
  •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突变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p53 codon72)突变与人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方法检测118例人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p53 codon72的突变及其差异,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53 codon72的Arg/Arg和Pro/Pro或Arg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频率分别为11.0%和38.1%、4.2%和7.6%.p53 codon72 Arg/Pro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5.75,P<0.01),p53 codon72突变与p53蛋白表达有关(χ2=15.21,P<0.01);且p53 codon72的Pro等位基因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第72位密码子突变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旭广;韦叶生;杨鲲鹏;苏彦河;黄壮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肝癌相关基因ANGPTL4的克隆及鉴定

    目的获取人肝癌相关基因血管生成素样4(angiopoietin-like 4,ANGPTL4)cDNA克隆,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ANGPTL4,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人肝细胞株HL-7702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体外扩增出人肝癌相关基因ANGPTL4 cDNA,将其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测序鉴定.结果所克隆的ANGPTL4基因cDNA与文献报道的ANGPTL4基因完整编码区cDNA一致,成功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ANGPTL4.结论从人肝细胞株HL-7702中可以稳定克隆出ANGPTL4基因cDNA,成功将ANGPTL4 cDNA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

    作者:李克强;彭淑牖;刘颖斌;李文林;石小玉;唐洪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改变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谷胱甘态转硫酶M1(GSIM1)和T1(GSTT1)基因型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对8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例和与之匹配的对照组87例GSTM1、GSTT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与对照组GSTM1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62.1%和44.8%,差异有显著性(χ2=5.197,P=0.023),GSTM1基因缺失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易感性有关(OR=2.014,95%CI=1.100~3.688).GSTM1基因缺失同时暴露于吸烟者患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5.477,95%CI=2.257~14.619).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型可能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易感基因型,GSTM1基因缺失与吸烟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黄萍;安银东;武创;孟西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管癌细胞系CSEC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的建立人食管癌细胞系为潮汕沿海地区食管癌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建立人食管癌细胞系CSEC.研究培养细胞的形态特点、生长特征、对Scid小鼠的致瘤性、细胞遗传学特点及肿瘤相关标志物(AE3、p53)的表达.结果细胞系CSEC在体外持续稳定生长超过13个月,已传至80代以上,群体倍增时间为39.6小时.CSEC细胞具有鳞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点,胞浆富含张力原纤维束,细胞间可见桥粒.Scid小鼠移植瘤的组织学形态与患者的原发肿瘤一致.细胞系CSEC呈近四倍体核型,染色体结构改变常见而且复杂.肿瘤相关标志物(AE3、p53)呈强阳性表达.结论人食管癌细胞系CSEC是一分化较高且生物学特性稳定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可为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模型.

    作者:卢善明;苏敏;田东萍;邓汪东;郑燕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甲状腺肿瘤中p16基因甲基化及p16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细胞中p16基因异常甲基化及p16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SmaI消化DNA,PCR扩增p16基因外显子1,分析60例甲状腺肿瘤中p16基因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甲状腺肿瘤标本细胞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60例甲状腺肿瘤中p16基因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率为15.0%(9/60).30例甲状腺癌中为30.0%(9/30);30例腺瘤中无异常甲基化,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60例甲状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7%(28/60).30例腺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0%(18/30);30例甲状腺癌中为33.3%(10/3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16基因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主要机制可能与甲状腺恶性肿瘤中p16基因失活导致p16蛋白表达缺失有关.

    作者:黄平;李德祥;张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分析

    目的分析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个HNPCC家系进行病例回顾及家系调查.结果 HNPCC的主要特点是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发病年龄较轻,预后好于散发性大肠癌.结论应对HNPCC患者及其家族严密监测、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陶雅军;温冬青;赵彩虹;陈英杰;刘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乌苯美司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乌苯美司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rhGM-CSF、IL-4、细菌脂多糖(LPS)组合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的表面分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乌苯美司处理组DC膜表面CD80、CD86、CD1a、CD83、HLA-DR的表达均上调,其中CD80+为(79.88±4.09)% vs (88.18±3.59)%、CD86+为(76.56±2.54)% vs (86.39±1.71)%、HLA-DR+为(81.26±1.31)% vs (96.78±2.71)%、CD1a+为(84.19±1.46)% vs (93.60±2.71)%、CD83+为(66.83±1.11)% vs (78.29±2.14)%.结论乌苯美司能够使树突状细胞部分抗原递呈相关分子表达上调,从而可能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而促进T细胞的激活,增强抗肿瘤免疫功能.

    作者:俞静;林茂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Fas、Bcl-2、C-myc蛋白在骨肉瘤和良性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Fas、Bcl-2、C-myc蛋白在骨肉瘤和良性骨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骨肉瘤和14例良性骨肿瘤中Fas、Bcl-2、C-myc蛋白表达.结果 42例骨肉瘤中Fas、Bcl-2、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71.4%和80.9%,14例良性骨肿瘤中Fas、Bcl-2、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5.7%和42.9%,骨肉瘤组织和良性骨肿瘤组织Fas、Bcl-2、C-myc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骨肉瘤中Fas蛋白的低表达和Bcl-2、C-myc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骨肉瘤的发生.

    作者:刘金洋;李康华;黎岳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三氧化二砷与化疗药物联合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为扩展三氧化二砷 (As2O3)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MTT法检测As2O3以及As2O3分别与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三尖杉酯碱(H)和长春新碱(VCR)联合对12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3例初发急性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NPL)和16例难治复发ANPL病人原代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1)0.5~6.0 μmol/L的As2O3对初发及难治复发ANPL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As2O3与Ara-C、H和VCR的抑制作用无相关性,r分别为0.279、0.276和0.204(P值均>0.05);与DNR有相关性,r=0.432(P<0.05).(3)As2O3分别与DNR、Ara-C、H和VCR联用,对多数患者的抑制作用呈协同及相加作用,当As2O3分别与DNR、VCR联用时,其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单用化疗药物(P<0.05).结论临床可达到浓度的As2O3对ANPL原代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s2O3与Ara-C、H及VCR无交叉耐药性,与DNR有部分交叉耐药性;As2O3与DNR、VCR等组成新的化疗方案,治疗初发及难治复发ANPL患者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魏国庆;张绍林;邹典斌;林茂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Skp2表达的意义及与p27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胃癌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表达的意义及与p27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8例原发性胃癌,配对癌旁胃黏膜,102例配对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肠上皮化生(肠化),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5例正常胃黏膜Skp2的表达及138例原发性胃癌p27的表达.结果 Skp2表达的阳性率(%),肠化(12.68±0.86)及癌旁胃黏膜(19.32±1.22)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0.53±0.13)及正常胃黏膜(0.47±0.19)(P=0.000),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716);非典型增生(16.74±0.82)明显高于肠化(P=0.000);原发性胃癌(31.34±2.17) 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及癌旁胃黏膜(P值均=0.000);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39.76±2.00)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P=0.037).胃癌Skp2的阳性率与分化程度(rho=0.315,P=0.000)、脉管内瘤栓(rho=0.303,P=0.000)及淋巴结转移(rho=0.254,P= 0.000)呈正相关.胃癌Skp2表达与靶蛋白p27表达呈负相关(rho=-0.451,P=0.000).结论 Skp2蛋白过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转移有关;胃癌Skp2蛋白过表达与p27蛋白降解有关,提示Skp2蛋白过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秀梅;刘江惠;郭建文;刘颖;左连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G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GF1、IGF1R和AKT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IG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GF1,IGF1R和AKT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IGF1,IGF1R和AKT在31例原发性肺腺癌及12例良性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IGF1、IGF1R和AKT在肺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1.9%(13/31)、67.7%(21/31)和51.6%(16/31),显著高于良性肺组织(P值分别为0.0252、0.0016和0.0071).IGF1和IGF1R及IGF1和AKT在肺腺癌中表达呈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344和0.0179).晚期肺癌(Ⅲ+Ⅳ)IGF1和IGF1R表达显著高于早期(Ⅰ+Ⅱ)(P值分别为0.0109和0.0303).IGF1、IGF1R和AKT在伴有淋巴结转移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P值分别为0.0468、0.0490和0.0443).低分化肺癌中IGF1和IGF1R表达显著高于中或高分化肺癌(P值分别为0.0484和0.0291).IGF1和IGF1R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阴性者(IGF1:10比14个月,P=0.0103;IGF1R:13比26个月,P=0.0056).IGF1和IGF1R是肺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AKT无预后意义.结论 IG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GF1、IGF1R和AKT表达在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有望展示其在肺癌预后和治疗方面的意义.

    作者:廖永德;周晟;赵金平;袁永辉;黄畦;Doris Mayer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叶绿酸铜钠对二甲肼诱导小鼠大肠肿瘤的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叶绿酸铜钠(CHL)对二甲肼(DMH)诱导的小鼠大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以DMH诱导小鼠大肠肿瘤,诱癌各阶段予以不同浓度CHL,观察其对大肠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HL及其对COX-2与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CHL组大肠癌发生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平均肿瘤数及腺癌百分率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2)CHL能够抑制小鼠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3)CHL能够抑制NF-κB蛋白的表达.结论 CHL能够抑制DMH诱导的小鼠大肠肿瘤的发生,其预防作用同CHL对COX-2的抑制作用有关,而CHL对COX-2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F-κB的抑制来实现的.

    作者:丁小文;郑树;彭佳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藤黄菌素和山萘黄素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藤黄菌素和山萘黄素对HL-60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及流式细胞术,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及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应用台盼蓝拒染法,藤黄菌素和山萘黄素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呈现时效及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术的结果表明,藤黄菌素和山萘黄素作用2小时可使HL-60细胞周期分别阻滞于G2/M期和G0/G1期.结论藤黄菌素和山萘黄素是两种能够明显抑制HL-60细胞体外增殖,影响其细胞周期分布的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林小聪;刘新光;陈伟珠;梁念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三氧化二砷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PC-3细胞生长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PC-3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细胞凋亡检测;半定量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三氧化二砷抑制PC-3细胞的增殖活性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作用48小时后,PC-3细胞中G1期细胞数量增多,而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则可诱导细胞凋亡,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基因的表达随三氧化二砷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结论三氧化二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PC-3的生长.可能通过抑制PC-3细胞中survivin基因表达而诱导凋亡.

    作者:阳东荣;陈昭典;单玉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指甲下黑色素瘤术后复发伴肝肺转移1例报告

    患者男性,78岁,于1994年无意中发现右拇指指甲中央呈黑褐色,为线条状,无疼痛等不适,未在意.1996年6月发现指甲下有黑色颗粒脱落,指甲中央裂开,甲下有肉芽长出,并逐渐增大.入院体检:右拇指指甲中部呈黑褐色,甲下肉芽组织长出,恶臭,直径约1 cm,甲周红肿,甲根部有波动感,腋窝及滑车上淋巴结无肿大.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张颖;谢晓华;陈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牙源性腺样瘤1例报告

    患者女性,15岁.因右下颌肿胀,无痛性包块伴有乒乓样感来本院就诊.X线片示下颌体升枝部有一边缘清楚的透明阴影,内含钙化斑点及埋伏牙.临床诊断:含牙囊肿.手术所见:右下颌骨见一囊性肿物,3 cm×2 cm×2 cm,囊壁较厚,其底部含一完整牙齿,牙冠在囊肿内,周围骨壁光滑,将囊肿完整摘除送病理检验.肉眼检查:囊肿组织一份,3 cm×2 cm×2 cm,外表光滑,内含一枚牙齿,囊壁厚0.8~1.0 cm,质韧,内壁不光滑,可见白色颗粒状钙化物凸入腔内,触之有砂砾感.镜下:见厚壁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侧区域有立方形或高柱状的肿瘤性上皮细胞,胞浆粉红色,核卵圆形,肿瘤细胞排列成花瓣样结构或实性上皮团块(图1),花瓣中心和上皮细胞间有嗜酸性均质样物,有的排列成腺管样(图2),肿瘤组织内见钙化灶(图3).病理诊断:(右下颌骨)牙源性腺样瘤.

    作者:赵茜;谢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胃癌1例报告

    白血病合并实体瘤多由治疗相关性放疗、化疗引起,而两种肿瘤同时发生较为罕见.本院血液科2003年收治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同时合并胃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瑞青;黄连生;童杰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FDG PET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利用进入人体并参与体内生物活动的各种示踪剂发射的射线成像,2-[F-18]-2 fluorodeoxyglueose(FDG)为PET成像常用的示踪剂.与既往常规影像学的解剖显像不同,FDG PET采用分子成像,反映了组织的代谢信息,而肿瘤代谢的变化往往早于解剖形态的变化,因而FDG PET在肿瘤的早期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自1976年首次临床应用来,FDG PET已成为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有效工具.

    作者:邱霞;黄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淋巴瘤骨髓侵犯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骨髓侵犯(bone marrow involvement,BMI)在淋巴瘤中较为常见,并对病情分期、制定治疗策略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恶性肿瘤,骨髓侵犯的发生率因其病理类型而异,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影响其对骨髓侵犯的检出率.本文就常见类型的淋巴瘤骨髓侵犯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治宇;周晓燕;施达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转移性骨肿瘤的非手术治疗

    骨组织是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其发生率仅次于肺和肝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每年120万新发肿瘤患者中,大约有30万终出现了骨转移.临床上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消化道癌发生转移性骨肿瘤为多见,除原发瘤的症状外,临床上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如发生于椎体可出现相应节段的神经压迫症状.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原则为缓解和控制骨痛,提高生命质量,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延长生命.除手术治疗外,非手术治疗有放疗、化疗、核素疗法、麻醉止痛药物疗法、内分泌疗法、超声疗法、分子生物学疗法及中医药疗法等.

    作者:俞光荣;黄四平;黄轶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转移性骨肿瘤综合治疗进展

    骨转移性肿瘤占骨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以乳腺、肺、前列腺、肾脏和甲状腺来源的肿瘤常见.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各种转移瘤的发病率既与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有关,也和转移的组织特性有关,其它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血管通道、血流等.尽管肱骨和股骨的转移瘤较常见,但转移性骨肿瘤主要分布在中轴骨上,如脊柱、骨盆和肋骨.

    作者:杨迪生;叶招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

    脊柱转移瘤是脊柱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较为困难.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由法国Deramond首先应用于治疗疼痛性脊椎血管瘤,并取得很好的止痛效果,随后逐渐推广应用于骨质疏松或恶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PVP对脊柱溶骨性肿瘤能起到立即止痛、增加脊椎强度和稳定性、预防病椎塌陷、改善患者活动状况、杀灭局部肿瘤细胞等作用.

    作者:胡永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期显著提高,乳腺癌5年生存率从1980~1982年的75%上升到1989~1995年的85%,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从同期的73%上升到了92%.在美国,每年有1 200万例新的恶性肿瘤被确诊,而其中50%将发生骨骼的转移.特别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绝大部分倾向于骨骼的转移,很少发生内脏的转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生骨骼转移后,患者一般可生存2~3年.由于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或者将可能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对于矫形外科医生和矫形外科肿瘤学者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难题.

    作者:叶招明;杨迪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配合后程化疗治疗食管癌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配合后程化疗对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80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程加速超分割组(后超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加后程化疗组(综合组).后超组40例,每次180~200 cGy,每周5次,共4 000 cGy/4 w,第5周开始起每次140~150 cGy,每日2次,间隔6小时,照射量2 400~2 800 cGy/2 w.综合组40例,放疗方法同后超组,放疗开始第5周化疗,具体用药如下:5-FU 0.25 g静滴,第1~10天,DDP 10 mg静滴,第1~10天,治疗期间配合使用升白、止吐等治疗.结果 3年局控率分别为52.5%及65.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52.5%和40.0%及82.5%、67.5%和57.5%.综合组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及气管炎高于后超组(P<0.05).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加同期化疗能进一步提高食管癌患者1、2、3年生存率,但近期放射反应较重.

    作者:叶宏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27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患者2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19/27,70.4%),多表现为原发灶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阴性,C-erbB-2阳性.结论乳腺癌应规范化治疗,尤应强调无瘤操作.

    作者:马传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病例3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平均复发时间为2.6年(4个月~13年),肿瘤复发部位主要位于吻合口及残胃.根治性切除率为60.0%,复查发现组切除率高于非复查发现组.根治组4年生存率为30.9%,根治组预后优于非根治组.结论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可改善预后.

    作者:夏李明;严福来;陈奇勋;周星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参芪扶正液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减毒作用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液在乳腺癌的CTF方案化疗的减毒作用.方法对64例女性乳腺癌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用CTF方案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液静滴,观察消化道反应、体力状况、心电图变化、血CD3、CD4、CD8、CD4/CD8测定值.结果化疗后,在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比值、心脏毒副反应减少,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液辅助治疗能促使CTF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免疫抑制较快恢复,免疫功能、心脏毒性反应减轻,具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邹天宁;聂建云;陈文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长春瑞滨25 mg/m2静滴d1、8,顺铂80 mg/m2分3天(d1~3)静滴,每3周重复.结果本组总有效率58.3%,其中治疗皮肤、软组织转移疗效较好,有效率达66.7%;初治疗效(64.3%)优于复治疗效(54.5%),绝经前疗效(69.6%)优于绝经后(38.5%).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为主)、胃肠道反应和静脉炎.结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红明;张丽;余洪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中文版评介

    目的介绍美国转归研究与教育中心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中的共性模块FACT-G中文版,重点是其计分方法和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通过55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的生存质量测定对量表进行评价.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4个领域的重测信度均在0.85以上;各领域内部一致性信度的α值均在0.8以上;各条目与其领域的相关系数r值均在0.5以上;27个条目中提取了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8%;该量表在入院治疗4周后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生命质量的变化.结论 FACT-G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可用于中国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

    作者:万崇华;孟琼;汤学良;张灿珍;罗家洪;张晓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放射性正电子药物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核医学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尤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或PET/CT技术的不断发展,正电子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正电子药物在肿瘤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2].本文就国内外目前肿瘤正电子药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荣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FDG PET显像在肿瘤学应用的临床意义

    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显像是目前临床常用的PET检查项目,约占整个PET显像的95%,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与监测,还用于神经核医学和心脏核医学的显像诊断.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PET/CT设备的逐渐推广使用,FDG PET显像逐渐走入肿瘤学临床日常工作,也促进了核医学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FDG PET显像在肿瘤临床学应用中的意义.

    作者:姚稚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ET肿瘤分子影像学进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步意识到解剖形态的变化并非疾病的早期征象,而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是某些基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机体组织或细胞生理、生化的变化,代谢与功能改变,继而发生解剖形态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分子水平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早期信息,甚至在发病前数年即已发生.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或PET/CT显像,其灵敏度可达毫微摩尔(nmol)或微微摩尔(pmol),故已走在分子影像的前列 ,成为当今成熟的分子影像技术.

    作者:张永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