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局部免疫抑制剂0.2%环孢菌素A(CSA)联合人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对干眼症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22例干眼症患者局部采用0.2%CSA、FN联合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泪镜检查、泪液分泌试验I(S-I-T)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荧光素及虎红染色计分、印迹细胞学(CIC)检查.结果:治疗后,眼表不适症状减轻,除虎红染色计分外各项检查均有所改善,统计学检验具显著性差异.结论:局部应用CSA联合FN人工泪液对干眼症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宋丽红;金秀英;孙旭光;杨宝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运用Sheard准则和Percival准则对近阅读视疲劳等双眼视失平衡症状进行评估,从而探讨Sheard准则和Percival准则的显著性和特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3位大学生进行眼屈光检查,同时检测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眼动参数并以问卷形式搜集个体的双眼视症状.计算AC/A参数,绘制每个个体的双眼单视清晰区并检测其对Sheard准则和Percival准则的符合性.结果:Sheard准则对双眼视症状的显著性为80%,特异性为59%,而Percival准则对双眼视症状的显著性为50%,特异性为77%.结论:Sheard准则和Percival准则为评价双眼水平位均衡的有效方法.Sheard准则有高度的显著性,特别对于外隐斜者;而percival准则有较高的特异性.
作者:徐丹;吕帆;瞿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房水、晶体中的抗氧化酶对晶体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改进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消耗法分别测定4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房水和晶体中的抗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并与20只实验犬作对照.结果:实验组血中SOD和GSH-PX活性明显高于实验组房水和晶体中二者的活性,GSH-PX在血-房水和血-晶体中活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1);SOD在三者中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检验,P>0.05);对照组房水和晶体SOD明显高于血中,并在对照组的血、房水、晶体中其活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1),对照组血和房水中GSH-PX活性明显高于晶体中,并且GSH-PX在三者中其活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1).结论:在房水和晶体中SOD和GSH-PX活性的下降是形成老年性白内障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文生;牟奇芸;曾令柏;李含玉;王家翠;黄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合并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with Myopia,M-POAG)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8例63只合并近视(平均-6.92±3.79D)高眼压性(平均眼压32.00±9.36mmHg)POAG、32例51只单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Simple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S-POAG)、15例30只正常眼分别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M-POAG组及S-POAG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RI升高(P<0.05,P<0.01);M-POAG组眼动脉的EDV值减低(P<0.05).②与S-POAG组比较:M-POAG组眼动脉EDV值明显减低(P<0.01).结论:M-POAG患者眼部血流速度减低,血管阻力升高,有血流灌注不足的表现.提示眼压及血管因素在高眼压性M-POAG的视功能损害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尹金福;吴玲玲;吴仁毅;苏兆安;裘文娅;潘青;杨建琴;刘学明;许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测量不同襻长的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后偏心值,确定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更适合囊袋内植入的人工晶体的襻长.方法:采用通过眼底照相系统摄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周和3个月前囊像,应用自制同心圆图表确定角膜和人工晶体光学中心,利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人工晶体偏心值,对62只襻长分别为12.0mm和12.5mm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眼行活体测量.结果:襻长12.0mm和12.5mm人工晶体术后1周和3个月的偏心值分别为0.25±0.15mm、0.03±0.13mm和0.20±0.07mm、0.21±0.10mm.结论:总长度为12.5mm的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比12.0mm的更稳定.
作者:谢立信;朱刚;张元宏;曹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极为罕见,现报告如下.例1,男,28岁.双眼高度近视(-14D).3个月前在他院近视矫治中心施行LASIK手术,术后视力右眼0.5、左眼0.7.点用0.1%氟甲松龙眼药水1.5个月.停药后1个月右眼视力突然减退,来我院诊治.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正常.视力右眼0.01、左眼0.6.
作者:黄红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儿男,10个月.因双眼凝视2天于1998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儿自2个半月前开始服用浓鱼肝油滴剂,每日3次,每次维生素A 3.5万IU,服用2个月后,患儿逐渐出现食纳减退、精神萎靡、烦躁、易激惹、口唇皲裂、前囟隆起等症状.
作者:李世莲;叶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例1 (先证者),男,20岁.自幼双眼视力很差,畏光、眼震,无红痛,无夜盲,其父亲、儿子及二个弟弟同样患病.检查:双眼均10cm指数,不能矫正双眼水平震颤,充血(一),角膜透明,前房深,眼压5.5/3(24.38mmHg),双眼虹膜完全缺损,仅于双鼻上方有少许残根,晶体皮质白色混浊,以赤道部后囊及前极为重,双晶体颞下方赤道部花瓣状缺损,无晶体悬韧带,眼底看不清.于1995年行双眼囊外白内障摘除及小梁切除,术后裸眼视力0.05(小孔镜),+800DS小孔镜0.4,眼震减轻,恢复农业劳动.随访3年余无变化.
作者:单飞;王丽娟;单升明;沈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院近日遇到一例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者,因患交感性眼炎而致双目失明,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很大痛苦.虽经积极医治,终因病程时间太长,病变程度重而视力恢复无望.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静;黎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838年Wheatstone发明了立体镜使人看到了深度景观并发现了双眼视差,从而揭开了双眼的奥秘,自此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视觉研究领域.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立体视觉研究一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60年代双眼驱动细胞的发现及计算机产生的随机点立体图对为立体视觉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1],近40年来,立体视觉研究在心理物理和神经生理学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将就近年来立体视觉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欣;胡聪;金贵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齐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与LASIK)前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87眼近视眼患者分两组进行PRK和LASIK术,分别观察患眼术前和术后3天、10天、1月、3月及6月(LASIK组未查)的主观感觉、上皮缺损情况、泪膜形态、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和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RK组有18眼感觉较术前干燥,LASIK组无一例出现症状,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术后3天、10天PRK组术后上皮缺损者明显多于LASIK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两组各眼术前、术后的泪膜形态均无改变.④PRK组BUT术后3天、10天、1月较术前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LASIK组术前、术后各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的完整性而不影响其稳定性.角膜上皮层结构的改变是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者:许琛琛;王勤美;余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前后的心理表现和社会医学问题.方法: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69例LASIK术后患者进行调查,主要了解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对手术的自觉满意程度以及有关的社会医学问题.结果:受术者以脑力劳动及需要较好视力职业者为多,95.27%的人对手术有过一些或详细了解,并仔细考虑过.75.15%的人术前表现为心情平稳和信心百倍.术后98.82%的人自觉手术非常满意或尚满意,不满意率仅1.18%.尚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为术前期望值较高、视力回退和有并发症.结论:LASIK手术效果良好,其社会反馈均为正反馈.
作者:钟一声;龚洁;叶纹;王康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固体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Light BladeTMⅡ固体激光手术系统进行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6.12~-16.00D 106例180眼,随访12~24月,回顾性评价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80眼术前平均球镜屈光度-8.19±0.53D,术后1年-0.47±0.42D.术前平均角膜屈光力43.24±0.26D,术后39.89±0.50D.在12个月时,试矫和实矫屈光度相差0.50D内58.95%,1.00D内93.33%,2.00D内98.33%.术后1年裸视力1.0占57.22%,裸视力0.5占95%,好矫正视力达到术前水平80%,超过1行6.67%,超过2行3.33%,下降1行8.89%,下降2行1.11%.术后角膜Ⅰ级haze 1,3,6,12月分别是52.22%,42.78%,45%,45.56%,Ⅱ级haze分别是19.44%、15%、12.78%、8.33%,Ⅲ级haze 1眼0.56%.10眼屈光回退6~17月再手术.4眼激素性眼压升高,用药后恢复.结论:固体激光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没有严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
作者:宋玉英;杨冠;尹茶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对远视和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SCAN-195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6例(46眼)远视和散光进行治疗,Ⅰ组为+2.00~+5.00DS有24眼,Ⅱ组为+5.25~+9.00DS有22眼(伴散光的有25眼,为+1.25DC~+3.00DC).并进行治疗后跟踪观察.结果:术后视力:本组患者术后1年裸眼视力≥0.5者35眼占76%;≥0.8者29眼占63%;≥1.0者19眼占41%.其中伴有散光者25眼经激光切削后,裸眼视力≥0.5者16眼占64%;≥0.8者10眼占40%;≥1.0者6眼占24%.结论:PRK治疗轻、中度远视是安全有效并且可行.
作者: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王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角膜移植、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手术不仅使角膜疾患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术后即见光明,还可避免分次手术对角膜内皮带来的损伤[1].但在联合手术时,重视病例选择、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对4例病人进行联合手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韩真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包裹内联多孔羟基磷灰石(HA)用于眼球缺失后眼部整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进口HA,在HA球体上部钻孔并预埋缝线后,无包裹置入肌锥内,与相应眼外肌结扎,制成可转动的义眼座.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未见严重并发症及排斥反应,眼部整形效果理想.结论:非包裹HA植入手术快捷,效果肯定.
作者:黄芳;叶信海;王晓幸;叶晓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记忆型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同期植入记忆型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变化、晶体表面细胞粘附等.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均在0.8以上,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456DC,前房反应轻,晶体位置正.结论:记忆型晶体具有切口小、不需特殊器械、植入简单安全,眼内组织相容性良好等临床优点.
作者:郑直;张区;陈建;何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第四部分渐变多焦点镜片的特殊应用及临床意义渐变多焦点镜片的设计初衷是为老视患者提供自然、方便和舒适的矫正方式,由于渐变多焦点镜片的加光设计,即阅读用正镜附加的功能,它还可适用于某些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患者.
作者:瞿佳;陈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第四部分双眼平衡等视觉功能评价和问题解决方法对于存在双眼视觉的人类,对物体的识别功能是由双眼共同承担的,故双眼平衡对于提供高级的视觉工作至关重要.角膜屈光术可纠正眼球的屈光不正,使之达到或接近正视,在这个过程中,但也可能由于改变了以往已经建立的视觉平衡,造成新的视觉失平衡,从而导致一系列视功能问题.本文将对如何检测双眼视觉平衡、角膜屈光术后出现的常见双眼视觉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发生的视功能问题作详细介绍.
作者:吕帆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光学助视器,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低视力患者进行视觉功能训练的再教育,研究教育对低视力患者视觉康复的重要程度,同时评价低视力康复的各项指标和助视器的作用.方法:对139位ARMD低视力患者的佳视力眼进行该项目的研究和跟踪,平均年龄79岁(56~95岁),各患者根据个人需要,分别使用单眼望远镜、放大眼镜、显微镜、视屏放大器等;再教育训练项目:①视动刺激练习、空间定位练习、手眼协调练习;②各种阅读方法识别和训练;③认知功能,如视觉记忆或逻辑推理等诱发训练;结果:教育和训练后,95例视力增加了一行以上(67.6%),67例(48.2%)能借助助视器进行有效的阅读工作;训练前的平均单字视力为1.50/10,训练后平均为2.14/10;对比敏感度视力曲线发生了改善性变化;50%阅读速度增加,35.6%保持不变,14.4%有所下降,平均阅读速度为47.08字/分(训练前为36.51字/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性增加;58%能书写帐单和信件.结论:可以通过开发低视力患者周边的视觉视功能进行视觉功能康复;使用助视器同时结合患者教育和训练在视功能康复中起至关重要作用;ARMD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康复部分视觉,以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低视觉和阅读能力.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敏感期内、末不同时限单眼斜视和剥夺动物模型视觉系统凋亡调节抑制基因Bcl-2塑性变化的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技术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了Bcl-2蛋白在N、MS1、MD1、MS2和MD2猫同侧视皮质17区Ⅳ层及外侧膝状体相应层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发育幼猫的视皮质和外侧膝状体主要是在神经元核浆,呈深棕黑色免疫阳性反应,胞浆淡染.在MS1和MD1眼输入的同侧视皮质17区Ⅳ层及外侧膝状体相应层(A1)表现为Bcl-2蛋白表达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核浆染色淡,表明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在同侧视皮质17区Ⅳ层表达浓度和数密度:N组与MS1和MD1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N组与MS2和MD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S1和MD1组幼猫实验眼同侧视皮质17区Ⅳ层及同侧外侧膝状体Al层神经元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由于长期的斜视及形觉剥夺效应以致功能低下,对Bcl-2调节的敏感性降低,以及对NTs的营养保护及上调Bcl-2 mRNA表达水平应答能力降低,在双眼竞争的神经元发育及突触连接中处于劣势,使对侧眼形成优势循环.这也可能解释在敏感期内当对侧眼遮盖时暴露弱视眼所出现反转弱视的戏剧效应.Bcl-2与NTs有交互作用,它们协同促进神经元的分化,发育和连接重塑.在正常的视环境中,双眼视平衡发育,凋亡抑制基因Bcl-2起着删除细胞死亡程序并保护调节NGF家族的生物效能.
作者:邵立功;郭静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儿童弱视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关系.方法:对92例138弱视眼行戴镜、遮盖加精细作业法弱视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08眼(78.06%);进步22眼(15.94%),有效率94.20%.3~12岁各组儿童弱视基本痊愈率、无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达基本痊愈所需的治疗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越小,疗程越短;弱视程度越轻,疗程越短.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疗效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结论:用此法治疗儿童弱视是有效的,且经济可行,适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
作者:马珊陵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