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儿童屈光参差的超声生物测定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参差眼的眼球屈光结构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方法:对30例屈光参差儿童的双眼进行了超声生物测定检查,同时进行角膜曲率测量和验光. 结果:发现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差和双眼屈光度大径向差均与双眼眼轴长度差呈正相关,与双眼晶体厚度差呈负相关.结论:眼轴长度差是产生双眼屈光参差的主要因素,这对这类病人的临床屈光矫正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翔;林智;吴京红;关征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厦门市儿童及青少年眼眶距离测量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眼眶距离的发育规律,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矫治眼镜标准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对厦门5~17岁2600名儿童、青少年的眼眶距离进行测量. 结果:男性由5岁时的89.48mm增长到17岁时的101.41mm;女性则由88.08mm增长到98.31mm.男性在5~7岁、8~9岁、13~15岁,女性在5~8岁、10~11岁、13~14岁时相邻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同年龄男女性别差异在5~7岁、9~10岁、15~17岁时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性均大于女性.结论:儿童、青少年的眶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男女存在差异.

    作者:傅智伏;张铭志;洪荣照;叶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眼球径活体CT测量及与离体尺测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用活体CT及离体游标卡尺两种不同方法测量人眼球径的结果,并探讨CT测量球径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身CT max机对15例眼球摘除者术前行球径测定,术后即行游标卡尺复测,分别测量眼球前后径及横径,并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测量球径,前后径为25.37±1.38mm,横径为25.26±1.70mm,尺侧球径,前后径为24.95±1.27mm,横径为24.93±1.63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前后径与横径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测量眼球径能同时二维成像,直观,清晰,准确性较高,为测量眼球径的一有效途径.

    作者:周晓东;王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人立体视觉的检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人立体视觉状况,为其自身保健和自我保护提供参考与帮助.方法:选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海军总医院新研制的全息立体视觉检查仪,用普查方法对老年人进行立体视觉检查、统计和分析.结果: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老年人立体视锐度正常人员比例明显降低(35.4%),而立体视盲比例明显增加(12.4%).结论:对老年人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十分必要,如能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海峰;许澍翔;马萍;徐海霞;艾杰;盖艾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和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TNF-α和PDGF可明显促进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均呈剂量依赖效应;但IFN-γ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TNF-α和PDGF可促进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IFN-γ是一种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负性调节因子,有望在翼状胬肉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俊华;金威尔;林颖;张国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可直接观察通过人工晶状体后成像的模型眼

    随着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病例的增加,已有多种人工晶状体如多焦人工晶状体等应用于此类手术.如果眼科医师、患者及其家属在术前能观察通过人工晶状体所成的像,他们就会根据个人的要求而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依照上述要求,我们设计了一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图像的模型眼,该模型眼能即时地给出人工晶状体所成的像.直接让我们观察到模型眼构成的图像而不是数据,并能显示出各种人工晶状体的差异.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青少年近视眼与AC/A率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眼与AC/A率的关系. 方法:用隐斜计测定144名学生的AC/A率. 结果:近视眼各组AC/A率的平均值高于非近视组,并且随近视度增加有增高的趋势.结论:高的AC/A率反映了未矫正的近视眼调节与集合的不协调.

    作者:邸保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儿童正视眼与近视眼角膜地形图比较

    目的:研究儿童正视眼与儿童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测分析了115只儿童正视眼和115只儿童轻中度近视眼.结果:儿童近视眼Simk2值较正视眼高(P<0.01),SF值较正视眼低(P<0.05).而角膜中心屈光度、Simk1值、CIM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儿童近视眼角膜垂直方向屈光度较正视眼明显增加,近视眼角膜周边变扁平的趋势相对不明显.

    作者:陈峰;施明光;徐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药物诱发暂时性高度近视一例

    患者,男,40岁,小车司机.1999年2月21日患急性咽喉炎,自购药于下午2~6点钟4小时内服用牛黄解毒片12片,阿莫西林3g,新诺明2g,碳酸氢钠2g,维C银翘片12片,牛黄消炎片8片,六神丸10丸,水杨酸钠1g,强的松30mg.2月22日感双眼视物不清,2月23日感视力显著下降来我院诊治.自诉以往双眼视力均1.5,否认有眼病史.

    作者:吕金华;吕秋平;王善钊;李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俯卧位取出脱入玻璃体的晶状体

    患者,男,68岁.1999年6月因右眼被他人拳击伤,右眼红痛,视力下降二天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眼前,右眼睑皮下淤血,角膜水肿,前房深,虹膜震颤,瞳孔约4mm大,玻璃体轻度混浊,坐位时可见混浊之晶状体脱入下方玻璃体内,仰卧位时晶状体在视神经乳头前,眼压43mmHg(1mmHg=0.133kPa).诊断:右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右继发性青光眼.

    作者:方克娅;方春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Monovision矫正老视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老视矫正问题对视光学工作者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1].目前所有的老视矫正措施,包括配戴各种双焦点与多焦点眼镜[2]、接触镜(contact lens,CL)[2~14]与手术[18~20]都难以保证患者在各距离都看清楚,仍需要其做出一定的妥协.

    作者:郑荣领;金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2000年CORD计划继续派遣眼视光学专业学者赴美进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国将组团出席第2届世界隐形眼镜教育大会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第7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999年度高视远望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第12届亚非眼科大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亚太区视光学学会(APCO)执行委员会会议在香港举行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LASIK对近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对调节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36例72只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将其中38眼归为隐形眼镜组(Gc)组,34眼归为框架眼镜组(Gg组).用MEM动态检影法和综合验光仪测量各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敏度和调节滞后量. 结果:Gg组的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性调节术后1月和术后6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的增加;Gc组正相对性调节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对患者的调节功能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个别术前调节功能明显不足的患者, 则需要对手术的矫正参数加以调整.

    作者:陈世豪;吕帆;王勤美;瞿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分别应用LASIK技术(38例)和PRK技术(40例)对近视性散光者进行治疗和对照分析.散光切削范围为6mm.术前、术后分别做视力,主、客观验光,角膜地形图等项检查. 结果:LASIK组术前裸眼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均在0.5以上,术后6月在0.8以上和1.0以上者分别为86.84%和65.79%,对照组分别为47.5%和15%;术前散光度LASIK组-2.9±0.79D,术后减少至-0.54±0.32D.对照组术前-3.02±2.52D,术后减少至-1.28±0.8D,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LASIK组2例出现瓣膜问题,但无角膜混浊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7.5%(3例)因出现明显角膜混浊而造成佳矫正视力的下降.结论: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可达到较好视觉矫治效果,与PRK技术比较,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作者:王雁;赵堪兴;左彤;王静;郭中梅;李爱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LASIK治疗PRK术后近视残留

    目的:探讨LASIK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屈光欠矫的疗效. 方法:用波长193nm的ArF准分子激光对曾行PRK后屈光回退或欠矫的14例(22只)患眼,再行LASIK术. 结果:手术后 1年,裸眼视力≥0.5,≥1.0者分别为81.8%(18眼),54.5%(12眼),屈光度≤±1.00者为72.73%(16眼).一例 Haze加重.结论:LASIK是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叶明霞;郑历;孙怡;陈玲娟;梅华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眼视光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隐形眼镜验配提高课程(第一讲)

    第一讲:软镜与散光1 球性软镜与散光矫正理论上讲,软性隐形眼镜与角膜的形状存在顺应性,如果镜片与角膜完全匹配,镜片的后表面形状将成为与角膜的环曲面一致形状,这时的软镜非常柔软,角膜的散光将完全传递到镜片上,镜片配戴后的眼总散光度数与原散光度数相差不大.根据临床测定,配戴球性软镜后总散光量少于原散光量,通过荧光染色发现,镜片后表面和角膜前表面并不是完全相贴,软镜和角膜之间微小泪膜镜的作用能抵消10%~16%的总散光量.

    作者:吕帆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角膜地形图的应用和分析(第一讲)

    第一讲角膜曲率与角膜地形基础角膜是人眼屈光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屈光度占人眼总屈光度的2/3,角膜前表面则是角膜产生屈光作用的主要部分,因此角膜前表面的曲率成了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发明和开展,角膜接触镜的普及、90年代末角膜塑型术的盛行,对角膜曲率及其形态的测量和分析成了眼科学和视光学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测量角膜曲率和形态的仪器有多种,如角膜曲率计、Placido角膜镜、角膜地形图等,各类仪器在临床上各施其职、相辅相成,为临床医师了解角膜信息提供了方便.

    作者:陈洁;瞿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视光学教育:中国需求、全球关注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国在视光学教育方面迈出了极具意义的步伐,为满足人民视力保健的需求而建立了视光学学科.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眼视光学和眼保健在过去几乎是空白,这恰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去理智地设计适合中国需求的眼保健专业,由此,以医学为基础的眼视光学教育诞生了,该专业将学科方向确定在屈光不正矫治、视觉保健和初级医学保健,体现了对西方视力保健模式的改进性借鉴.在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参与和协助下,中国眼视光学成功地将传统的医学教育和现代的眼视光学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并设计出符合该专业特征的课程.中国的眼视光学被认为是全球视光学教育界借鉴的科学模式.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植入性微型助视器--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新选择

    因眼部各种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而导致的低视力患者,一般需要借助各种远用或近用助视器来帮助阅读或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通常的助视器均为眼外助视器,在提供可用视觉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不便.本文报道的植入性微型助视器,将助视器设计成类似人工晶状体的形式并植入眼球,经临床实验,有相当的价值,为低视力患者提供了又一可选择的助视方法.

    作者:Seam Charles;周翔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角膜塑型术治疗中的异常视觉现象--重影

    目的:对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OK镜)治疗中患者出现的重影现象进行初步分析.方法:观察随访3~32周的OK镜治疗者94例186眼.记录主诉及问卷表,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远近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对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重影现象作一重点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裸眼远视力达0. 8以上者,治疗中曾先后或持续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物重影(伪影)现象有56例,占58 % .随着视力的不断提高及适当进行一些操作调整,部分重影随即减轻或消退.出现重影主要与镜片中心定位、视力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屈光程度等因素有关.观察结果表明,OK镜能使远视力迅速提高,但常可伴发其它异常视觉现象,影响视觉效果,其中重影是一常见原因.结论:OK镜虽可提高远视力,但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视觉质量问题,值得关注.

    作者:廖瑞端;陈咏冲;黄静文;周建华;林先轩;汪芳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地形图早期改变

    目的: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进行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治疗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早期改变,有效预测OK镜的治疗效果和指导验配. 方法:对使用OK镜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共26例50只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二个月做屈光状态检查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患者按等值球镜度分为两组,Ⅰ组屈光度<-5.00D共15例(29只眼),治疗1个月以上者29只眼,2个月者18只眼,Ⅱ组屈光度≥-5.00D共11例(21只眼),治疗1个月以上者21只眼,2个月者11只眼. 结果:治疗后角膜曲率达佳治疗效果所需时间为:Ⅰ组16.2±4.6天,Ⅱ组15.3±4.1天,分别对应屈光度改变3.3±0.9D及4.6±1.0D.治疗前地形图形态:Ⅰ组中圆形31.0%,蝶形69.0%,不规则形0%,Ⅱ组中圆形9.5%,蝶形80.9%,不规则9.5%;治疗后Ⅰ组中环形37.9%,半环形58.6%,蝶形0%,中心岛形3.4%,Ⅱ组中环形47.6%,半环形47.6%,蝶形4.8%,中心岛形0%.两组治疗前后的角膜规则指数(SRI)、角膜非对称指数(SAI)以及角膜平坦K值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1,P<0.001和P<0.01).两组的角膜陡峭K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在OK治疗的随访中是必要的检查,无法被其他方法所替代,其平坦K值的变化客观反映OK镜治疗效果,角膜地形图形态结合屈光度改变可作为更换治疗镜片参数的依据.

    作者:张缨;谢培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的变化

    目的:了解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后早期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屈光度的变化. 方法:14例25眼中低度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89±1.26D),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配戴Dk值不同的角膜塑型镜:BE角膜塑型镜组(7例12眼,Dk≈140);E&E角膜塑型镜组(7例13眼,Dk≈58).采用夜戴方式,平均配戴时间10.76±1.27小时.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查配戴一晚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的改变.同时记录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 结果:配戴一晚后所有患者的中央及周边的角膜均增厚(P<0.05).Orbscan角膜地形图Simk值在垂直轴及水平轴均变平(垂直轴△Simk:0.94±0.56D,P<0.001;水平轴△Simk:0.996±0.68D,P<0.001).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4±0.24(P<0.001).屈光度平均减少-1.85±0.82D(P<0.001).Dk值不同的二组之间中央及颞上方位点角膜增厚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减低近视屈光度的效果明显.初次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厚度轻度增加.

    作者:杨晓;龚向明;魏玲;戴祖优;李树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角膜塑型术矫治青少年近视100例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疗效. 方法:对100例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及角膜横径进行检测后设计并制作角膜塑型接触镜片,患者每晚配戴10~12小时. 结果:治疗后裸眼视力≥1.0者156眼(81.3%),1.0~0.8者17眼(8.85%),0.8~0.6者8眼(4.2%).结论:角膜塑型技术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疗效显著,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周鹏飞;鲁忠元;应承玉;蒋婉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