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2年2期文献
  • Tranilast对TGF-β2抑制人眼小梁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tranilast对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n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抑制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 MTT 法观察0μg/ml、12.5 μg/ml、25μg/ml和50μg/ml tranilast对3.2 ng/ml TGF-β2抑制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结果:25μg/ml和μg/mltranilast处理组人眼小梁细胞的光密度A值分别为(1.136±0.135)和(1.246±0.152),与对照组的(0.896±0.190)比较,差异分别有显著性(q=3.23,P<0.05)和非常显著性(q=4.70,P<0.01).结论:Tranilast可明显拮抗TGF-β2对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利用Tranilast在发病学环节防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阳;魏厚仁;笪邦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复方大黄液对兔病毒性角膜炎眼房水免疫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药复方大黄液对兔病毒性角膜炎模型眼房水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23只日本大耳朵种兔(雄性12只,雌性11只),经戊巴比妥静脉麻醉后,用手术刀片刮去角膜上层组织,随机分成三组,按组滴入0.2 ml HSV-1病毒(7只,14眼),FSV病毒(8只,16眼),对照组(8只,16眼).一周后HSV组及FSV组见角膜点状、树枝状浸润灶,用荧光素染色确认后,按每天5.4 ml/kg体重,以复方大黄液灌胃给药10 d,对照组则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V-Ⅰ及FSV组的眼前房水中干扰素、白介素滴度显著升高(P<0.00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值下降(P<0.05),对照组未见到类似的变化.结论:对兔HSV-Ⅰ或FSV病毒性角膜炎模型眼灌胃复方大黄液,能刺激其眼前房干扰素、白介素等免疫因子水平上升.

    作者:杨灵萍;陈品芳;卢奕峰;李元元;杨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脂质体介导TGF-β1质粒DNA转染家兔角膜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确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质粒DNA能否由脂质体携带进入家兔角膜上皮细胞,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提供方法.方法:体外培养家兔角膜上皮细胞,用多聚阳离子脂质体携带重组的人的TGF-β1质粒,向家兔角膜上皮细胞转染,在转染12 h后,表达2 d时,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检测TGF-β1质粒DNA在家兔角膜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TGF-β1质粒DNA在家兔角膜上皮细胞中可以获得表达,在转染12 h后,表达2 d时的基因转染率为23%.结论:稳定的外源基因可由脂质体介导转入生长中的家兔角膜上皮细胞内,借此方法,可从外源基因入手,对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机制进行研究;作为角膜上皮细胞基因类药物介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介导体,脂质体显示出有希望的前景.

    作者:黄琼;胡燕华;姜发纲;陈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1个月组(DM1)、糖尿病3个月组(DM3)及糖尿病6个月(DM6)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内注射STZ诱发大鼠糖尿病.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VEGF于CON和DM1组只表达于内核层及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病程3个月时,尚可见视网膜血管的阳性反应;6个月时,阳性反应范围又扩大至视杆内节和色素上皮细胞.结论:随病程进展,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提示它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学政;于波;萧鸿;黄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厦门地区城市与农村儿童近距离用眼与近视的关系

    目的:调查中国厦门城市与农村8~9岁儿童近视的患病情况,并以此评估环境因素对近视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中国厦门城市(n=119)和农村(n=91)的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散瞳电脑验光和眼生物参数测量,并采用同一标准的调查表进行面对面地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近距离用眼活动情况、读写习惯、近视眼家族史等.结果:近视的发病率在城市为19.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2.3,29],在农村是6.6%(95%CI:2.4,14.3).城市在校学生每天课外读写平均时间是2.2 h,农村学生的时间是1.6 h(P<O.001),所得结果经近视眼家族史因素校正后,总体读写时间比值比为2.2(95%CL:1.1,4).结论:近视眼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城市儿童的课外读书时间比农村儿童长,城市和农村的近视儿童在读书上花费的时间明显高于非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的增多可能导致了近视眼的发生,这为近距离用眼学说提供了更多依据.

    作者:张铭志;傅智伏;洪荣照;潘美华;曾惠阳;叶梅;杨晖;赵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及微管微丝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初步观察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tra-becularmeshwork cells,TM cell)及微管微丝的形态,为进一步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TM的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长特性的观察.②免疫组化法肌动蛋白(actin)、微管蛋白-α(tubulin-α)染色.结果:①TM细胞培养成功,以上皮型为主.②小梁细胞内富含微丝,与细胞长轴平行,并密集于细胞的周边部;微管以核周为主.结论:牛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是研究小梁细胞特性的重要实验技术.小梁细胞富含微管微丝,在细胞的多种功能中发挥作用.

    作者:沈凤梅;冯学峰;张德秀;刘涛;刘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戴角膜接触镜致真菌性角膜溃疡2例

    配戴角膜接触镜给屈光不正患者带来诸多方便,使用者逐渐增加,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引起细菌感染而导致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导致失明.我科1999年10月~12月遇到2例因戴角膜接触镜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风英;张坤丽;杨素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白内障术后并发无张力性瞳孔1例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无张力性瞳孔临床较为少见,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被忽略.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魏俊;刘翠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垂体腺瘤的眼部改变和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首诊于眼科的垂体腺瘤视功能损害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肿瘤的早期认识和促进诊断.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视功能损害者36例,视野缺损者40例,以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就诊于眼科的32例,误诊14例.结论:眼科医师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视力、视野异常的患者需要综合分析,以避免或减少垂体肿瘤的误诊.

    作者:邱翎;徐建国;于旭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口服碘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玻璃体积血

    目的:观察口服的碘剂--沃丽汀R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玻璃体积血患者31例(41眼).对上述患者给予口服沃丽汀R治疗,每人分别在给药后的10 d、20 d、40d和60d进行检查.结果:40d内玻璃体积血减少或眼底能见度明显提高的有25眼,占60.9%,60 d内玻璃体混浊等级下降1级以上有33眼,总有效率为80.5%(33/41),60 d以上未见明显效果有8眼,占19.5%(8/41).无一例由于副作用而退出观察.结论:沃丽汀R能够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玻璃体积血的吸收.

    作者:林冰;刘晓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21例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检查分析

    超声检查对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诊断、病情变化的动态观察等有重要的价值.现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1年2月,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证实的21例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检查特征.

    作者:方海珍;沈丽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角膜层间烧灼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内眼手术术后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临床上处理起来较为棘手.我们对两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同时行角膜层间烧灼及羊膜移植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武英;楼倚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圆锥角膜的诊断

    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在屈光手术就诊者中发病率尤高,是许多屈光手术的禁忌证.及早发现圆锥角膜,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基础,现就目前圆锥角膜的诊断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作者:秦雪娇;李镜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手术性散光的关系

    回顾性综述了引起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性散光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测量仪器,指出切口和缝线是与手术性散光相关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钧;王丽天;盛耀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北京大学斜视与小儿眼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会议通知三则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眼科学彩色图谱》出版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学组会议简讯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的应用(Ⅱ)系统评价的临床应用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循证医学的重要方法,即根据某一具体的临床问题(如疾病的治疗、诊断),采用系统、明确的方法来收集、选择和评估相关的临床原始研究,并从中提取信息和分析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为疾病的诊治和临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1].

    作者:姜丽萍;瞿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分析正常人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测量值,并探讨正常眼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功能.方法:对19例(25眼)散瞳正常眼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61个部位反应波形图,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第1个负波)和b波(第1个正波)的潜伏期、振幅值及振幅密度.结果:视网膜后极部中心环(第1环)振幅密度为高,a波为(33.92±18.95)nV/deG2,B波为(68.78±19.84)nV/deg2,随着离心度的增加,各振幅密度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a波及b波潜伏期、振幅及振幅密度在四个象限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客观、定位、定量地测定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视功能,其测定的正常值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数值.

    作者:郑海华;李瑾;韩晓晖;徐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黄背景光蓝闪光视网膜电图的观察

    目的:采用黄色背景光蓝闪光刺激ERG(blue-onyellow flash,ERG)方法,探讨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通路、视杆细胞系统以及双谷a波的改变特征.方法:采用AVES-8000型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在Ganzfeld刺激器上设置黄色背景光(570 nm)和蓝色刺激光(450 nm),检查程序及参数参照ISCEV标准.对正常人(40眼)和非渗出性AMD(40眼)进行观察,记录视杆细胞反应、大反应和视锥细胞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渗出性AMD的双谷a波数减少,视杆细胞反应b波振幅降低(P<0.01),大反应h/a比值异常(P<0.05).视锥细胞反应b波振幅下降(P<0.001),长波长敏感视锥细胞(L-cone)和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M-cone)活动受到明显压抑,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S-cone)活动得到充分反映.结论:黄色背景光蓝闪光刺激ERG可以对视杆细胞系统和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通路进行检测,非渗出性AMD的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通路、视杆细胞系统和b/a比值异常,双谷a波数减少.黄色背景光蓝闪光刺激ERG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富彬;陆蕙芳;徐琼;曹婷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检查37210例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定中的作用及其在航空临床医学中的意义.方法:对1987年至1999年间所有接受视觉电生理检查(ERG、EOG、VEP)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结果:共有37,210例患者接受了检查,年龄分布在1.5个月至87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69:1.各种病例的年龄构成与临床疾病的分布情况相似.疾病构成表明白内障、视觉功能障碍待查、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眼外伤及视网膜脱离病例占总数的70.9%.病例构成特点反映了视觉电生理学检查在临床上的作用以及对其需求情况.电生理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峰辐值降低和峰潜时的延长.结论: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能够客观反映视觉系统的功能情况,适合应用于临床诊断、术前预测、疗效观察和医学鉴定,应当重视该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张作明;郭守一;骆阁大;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特点.方法:应用RETI Scan mulifocal ERG Version 3.15系统,对16例单眼中浆患者进行研究.患眼为研究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刺激为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同时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并进行双眼对照.结果:在1环和2环上,患眼组的a波、b波幅值降低;1环的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中浆患眼黄斑中心区a波、b波幅值明显下降,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

    作者:刘晓玲;魏建丽;林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3年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PRK术后3年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接受PRK手术的131只术眼进行了3年的跟踪观察,将术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中低度组(43眼):-6.0 D以下;高度组(65眼):-6.25~-10.0 D;超高度组(23眼):-10.25D以上.对各纽术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曲率、残余屈光度及haze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①术后视力,各组均比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1),中低度组术后半年即趋于平稳(P>0.05),高度及超高度组术后2年视力均有回退(P<0.01).②术后眼压,各组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中低度组术后半年趋于平稳,高度及超高度纽术后1年趋于平稳.③术后角膜曲率,各组均比术前有显著性减少(P<0.01).④术后残余屈光度,中低度组1年后趋于平稳,高度和超高度组术后2年趋于平稳.⑤haze,中低度组在1年时已基本消失,高度及超高度组比中低度组消失晚.结论:PRK手术对中低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均有明显的疗效,并且均具有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作者:李丽;张月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色盲角膜接触镜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红绿色盲患者戴色盲角膜接触镜后辨色力的改变状况和色盲角膜接触镜的实用性.方法:色觉正常对照组(Gn组)和红绿色盲实验组(Gc组)各10例,年龄匹配,矫正视力1.0.两组在使用色盲角膜接触镜前后,针对色调图片(红、黄、绿、蓝、绛、褐、灰)、<色觉检查图>、<色盲检查D-15色彩排列盒>,比较戴镜前后不同的色觉变化.结果:色觉检查图中的第一、第二组类型的假同色图,Gc组戴镜前读不出,戴镜后能读出;Gn组戴镜前后均能读出;第三组类型的假同色图Gc组戴镜前后不能读出,Gn组戴镜前能读出,戴镜后不能读出.D-15色彩排列检查Gc组戴镜前后均不能正确排列色调顺序;Gn组戴镜前排列正确,戴镜后排列错误.结论:红绿色盲患者戴色盲角膜接触镜后能提高对某些假同色图的分辨能力,使原来混淆的色调有了深浅的变化,但不能改善其对自然环境中的色彩分辨.

    作者:霍晓彤;谢培英;张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

    目的:评价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角膜塑型术按设计常规对87例(169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进行矫治.结果:裸眼远视力随戴镜时间延长而显著递增,近视度数与散光度数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递减,总有效率为97.04%.结论:角膜塑型术是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首选治疗方法,它可以克服屈光参差者戴框架眼镜时出现的物像差现象,能充分矫治屈光参差,达到双眼单视从而获得矫正视力的效果.

    作者:杨筱丽;徐慧琴;汪芳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与角膜瓣有关的LASIK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与角膜瓣有关的LASIK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采用Moria直推式和旋转式板层刀(法国产)对3810眼行LASIK,并对其中与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与制作角膜瓣相关的LASIK并发症依次为游离瓣、瓣制作不全、瓣移位和瓣皱褶、薄瓣、瓣破裂、瓣自溶、瓣丢失,计88眼,占总手术的2.23%.出现这些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真空泵的负压影响、板层刀的选择、患者本身的危险因素等等.这些并发症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预后均良好.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通过严格执行手术操作和使用良好设备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培高;张宪敏;王伟;王显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中央厚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100例(198眼)和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40例(77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中,高度近视眼组与中低度近视眼组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0.547±0.030)mm,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0.557±0.48)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角膜中央厚度明显薄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

    作者:方一明;陈浩;施瑜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屈光不正的效果

    目的:观察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5uper.0EX)矫正屈光不正的效果、使用安全程度以及配戴者的适应情况.方法:对来本中心验配RGPCL的36例患者72眼,根据屈光度、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适合的镜片.分别于戴镜1 w、1个月、3个月后进行戴镜视力、眩光对比敏感度、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各项眼科检查.结果:配戴RGPCL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尤其对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P=0.005).部分戴镜眼对比敏感度比戴框架眼镜眼有提高.配戴RGPCL的舒适度较好,但初戴者需要数日的适应.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均无明显变化.戴镜后未见有严重的角结膜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容易被接受的,并且明显优于框架镜.

    作者:王静;谢培英;郑英德;李秉娣;郑燕;梁宗钦;王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葡萄膜黑色素细胞体外培养的初步报告

    人跟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和很多眼病有关,体外培养黑色素细胞,对于观察、了解黑色素细胞的生理以及研究其在眼科疾病和屈光不正、尤其在近视的发生机制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翔天;付小莹;瞿佳;胡诞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医学验光的含义和实施

    验光是检查光线人射眼球后的聚集情况,它以正视眼状态为标准,测出受检眼与正视眼间的聚散差异程度.由于很多人在一生中,几乎都会和眼镜结缘,因此,目前验光是眼视光学工作者基础、常用但又重要的工作之一,所以就验光这一名词而言,在社会生活中,不论眼科医生,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十分熟悉.

    作者:褚仁远;瞿小妹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