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前囊膜染色的方法.方法 对128眼白色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手术,用0.1%台盼蓝(trypan blue)前囊膜染色后,再做连续环形撕囊.58眼先在前房内注入空气泡,置换房水,在气泡下进行前囊膜染色:70眼在前房内先注入弥散性强的黏弹剂,应用特制的前囊膜染色针头(其末端封塞,出孔位于近末端弯曲面下方),在黏弹剂下进行前囊膜染色.结果 128眼均获得满意的前囊膜着色.在气泡下染色前囊膜,同时伴有角巩膜隧道切口、辅助穿刺切口和虹膜隐窝着色.19眼染色过程中前房气泡逃逸,其中,4眼局部角膜内皮细胞着色.在黏弹剂下行前囊膜染色,术中前房稳定,无角膜内皮细胞着色,无角巩膜隧道切口、辅助穿刺切口和虹膜隐窝着色.结论 白色白内障的眼底红光反射缺失,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困难.通过前囊膜染色增加了前囊膜与其下晶状体皮质的对比度.应用特制的前囊膜染色针头,在黏弹剂下行前囊膜染色,简单便捷,使前囊膜染色范围更具可控性,减少了染色剂对眼内其他组织的潜虚损伤.
作者:郑岩;盛耀华;祝肇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在测量正常人眼角膜散光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两名独立的观测者对44名正常人进行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的散光测量,并将结果与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进行比较.同时评估角膜镜测量的组内变异和组问变异.结果 角膜镜1环的测量结果与角膜曲率计(t=-0.673.P=0.503)和角膜地形图(t=1,098,P=0.276)有很好的一致性.而2、3环的测量值与曲率计测量值比较有较显著的差异.角膜镜测量的组间变异(COR=0.4270)显示角膜镜在正常人眼散光测量中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结论 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是一种简便、实用、具有较好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散光测量仪器.
作者:查屹;郭锐;施明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Q与SE、△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作者:王小娟;王勤美;王丹梅;崔建萍;孟觉天;陶育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对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HPFs)的抗增殖作用.方法 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原代、传代培养,取3~5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加入1.25、2.5、5.0和10.0mmol/L的NaB溶液各作用12、24、48、72 h,同时以DMEM培养液为对照,以噻唑蓝比色法(MTT)在酶标仪上检测吸光度,计算出各时间段各浓度NaB对HPFs的增殖抑制影响;分别加入0、1.25、2.5、5.0和10.0mmol/L的NaB溶液作用48 h,用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POD)检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aB对HPFs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NaB为1.25mmol/L组各时间段对HPFs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NaB≥2.5mmol/L作用12 h后开始抑制HPFs生长(P<0.05).10.0mmol/L组抑制率可达41.3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至72 h,各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1.67%、47.96%、63.20%;POD法检测显示,经不同浓度NaB作用48 h后HPFs产生凋亡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及1.25mmol/L实验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2.5mmol/L组可以观察到少量凋亡细胞,5mmol/L组可见明显凋亡细胞,10mmol/L可见凋亡细胞及少量坏死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HPFs经1.25、2.5、5.0和10.0mmol/L的NaB处理48 h后,G0/G1期细胞群比例增加,S期细胞群比例明显减少,2.5、5.0、10.0mmol/L NaB的DNA直方图G0/G1峰前出现了较明显的亚二倍体峰,计算得凋亡率分别为6.97%、8.58%及12.38%(P<0.05).结论 NaB≥2.5mmol/L时能有效抑制HPFs的增殖.
作者:于静;张明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1个月,对照组使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两组患者除此不同外,在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用药等方面均相同.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 d、10 d、1个月及3个月的眼部症状,包括疼痛感和异物感,以及体征,包括裸眼视力、眼压、弥漫性角膜基质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等效球镜度等检查.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所有术眼术后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在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DLK方面及眼部疼痛、异物感方面手术前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获得与激素类药物相同的临床效果,并可有效预防DLK,可减少或替代LASIK术后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作者:石怡;赵少贞;李筱荣;李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视神经髓鞘染色方法,寻求佳视神经髓鞘染色法,用以指导视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中疾病机制的研究.方法 采用三种视神经髓鞘染色法:经典的Weil苏木素髓鞘染色法、固绿髓鞘染色法和改良的劳克坚牢蓝-核固红髓鞘染色法,比较三种髓鞘染色法的特异性、对比度等.结果 以Weil苏木素髓鞘染色将髓鞘染成黑色,以固绿髓鞘染色法将髓鞘染成绿色,以劳克坚牢蓝-核固红髓鞘染色法将髓鞘染成蓝色.结论 Weil苏木素法染色步骤较繁琐,固绿染色法清晰度较劳克坚牢蓝法差,改良的劳克坚牢蓝核固红髓鞘染色法为髓鞘染色的首选.
作者:莫静;邵玉红;瞿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乙酰唑胺对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液体转运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并记录给予不同浓度乙酰唑胺(0.1 μmol/L,1 μmol/L,10μmol/L,100 μmol/L)后角膜内皮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的体积改变,并计算其渗透水通透性(osmotic water permeability,PF)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正常牛角膜内皮细胞的Pf值为(0.0446±0.0089)cm/s,在0.1~100μmol/L乙酰唑胺孵育72 h后,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的渗透性水通透性逐渐减少,其Pf值分别为(0.0406±0.0014)cm/s,(0.0364±0.0015)cm/s,(0.0300±0.0022)cm/s,(0.0226±0.0019)cm/s.结论 乙酰唑胺呈剂量依赖性地减低角膜内皮渗透性水通透性,抑制角膜内皮细胞液体转运功能.
作者:张红旭;张明昌;姜冬玲;张缨;郭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特异性小片段干扰RNA表达载体pSU_PERH1-siHIF1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HIF-1α特异性小片段干扰RNA表达载体pSUPERH1-siHIF1α,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分别介导pSUPERH1-siHIF1α转染低氧状态下培养的人低分化鼻咽鳞癌细胞(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CNE2),对照组转染pSUPER空载体,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IF-1α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转染pSUPERH1-siHIF1α的CNE2细胞中HIF-1α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79.4%和65.7%.结论 HIF-1α特异性小片段干扰RNA表达载体pSUPERH1-siHIF1α能明显抑制HIF-1α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
作者:许惠卓;刘双珍;夏晓波;熊思齐;王育科;李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及拟调节力.方法 将40例(4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23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ReSTOR(R)SA60D3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多焦组)和Natural SN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组),观察术后裸眼远、近视力,佳矫正远、近视力,佳视远矫正时近视力以及视近拟调节力.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和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裸眼远视力≥0.5者多焦组和单焦组均达95.65%.多焦组术后裸眼近视力和佳视远矫正时近视力明显优于单焦组(P<0.05);术后第3个月裸眼近视力≥0.5者,多焦组为69.57%,单焦组为4.35%:而佳视远矫正时近视力≥0.5.多焦组为69.57%.单焦组为13.04%.术后第3个月视近拟调节力多焦组为(-3.54±1.05)D,单焦组为(-1.65±0.68)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eSTOR(R)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拟调节幅度较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大,能有效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孙康;张婉琪;陆强;谢军谊;吕红玲;陈瑞;凌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兔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兔外伤性PVR模型PDGF和PCNA表达,染色结果行图像分析.结果 伤后PDGF和PCNA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14 d组阳性表达高,与7 d、21 d、28 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DGF和PCNA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PDGF参与外伤性PVR增殖细胞的生长调控,并与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呈高度相关性.
作者:游江;姜德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总结睫状体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探讨和研究其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十年来收治的17例睫状体肿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17例睫状体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10例、腺瘤2例、髓上皮瘤1例(低度恶性)、平滑肌瘤1例、良性神经鞘瘤1例、黑色素细胞瘤1例、黑色素细胞瘤恶变1例.良、恶性比例为5:12.2例腺瘤因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术前基本确诊,行局部切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黑色素细胞瘤因瘤体小于3个钟点、厚度小于4mm也行肿块局部切除.5例均保存了有用的视功能.黑色素细胞瘤恶变的患者有青光眼手术史.本组病例中恶性黑色素瘤均接近或大于1个象限.多数直径在10mm以上,后缘均达到锯齿缘,病理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型.3例继发青光眼,其中2例肿瘤大片坏死,产生严重的眼内炎症状.9例为棕黑色实质性占位,1例呈黄白色(无色素型),球表常有哨兵血管,可有玻璃体种植或巩膜侵犯.在本组睫状体肿瘤的诊断中B超有一定的鉴别价值.核磁共振MRI常能发现睫状体占位,并能提示巩膜是否被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有很强的定位价值.结论 睫状体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有赖于临床体征.基底在1个象限以上、直径达10mm的实质性占位、继发青光眼、巩膜有色素侵蚀、MRI巩膜影模糊等均提示恶性肿瘤,尤以黑色素瘤可能性大.2个钟点以内、厚度4mm以下的安静睫状体占位要考虑良性肿瘤可能.
作者:钱江;袁一飞;陈荣家;姚依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虹膜缝针对虹膜、睫状体损伤行上鞋式缝合修复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虹膜根部离断8眼,虹膜放射状撕裂或节段性缺损11眼,睫状体脱离5眼,在眼球密闭状态下使用虹膜缝针进行往复式连续缝合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 19例虹膜损伤患者术后瞳孔基本居中、恢复圆形或椭圆形,5例睫状体脱离患者睫状体复位,眼压恢复正常.结论 虹膜缝针及上鞋式缝合术对虹膜、睫状体缝合修复具有创伤小、易操作,能重建虹膜、睫状体解剖关系的特点,具创新性和实用意义.
作者:张宗端;宋宗明;赵云娥;沈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短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像差的影响.方法 对25例(50眼)青壮年近视志愿者(等值球镜:-0.50~-7.25D)统一同时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1个月,测定摘镜后1个月内不同时间的像差变化,并与戴镜前比较.结果 戴镜前和摘镜后不同时间,除RMS5以外的各阶像差、总像差、总高阶像差RMS值及主要像差系数(C6~C9、C12、C17、C18、C24)绝对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像差在摘镜后1周时增加倍率高,且以RMS1、RMS4、RMS5为著,2周时明显降低,1个月时除RMS5、RMS6值有所增高外,余无明显变化;高阶像差系数变化以三阶变化明显,且以C7为大:戴镜前和摘镜后不同时间的主导像差类型均以C7为主,且有72%主导像差类型发生变化,摘镜后不同时间的主导像差类型与戴镜前的一致率约为60%;中高度近视RMSg和RMS4值增加倍率高于低度组,而RMS2值降低:有散光组的RMSg、RMS2值摘镜后比戴镜前减少;日均戴镜时间长者像差增加倍率高.结论 短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像差影响虽轻微但复杂,总体上可使总像差、高阶像差和各阶像差增加,且以彗差为著,但随摘镜时间延长而有所下降.屈光度、散光、日均戴镜时间对摘镜后像差有影响.
作者:于靖;陈辉;宫俊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的中国家系进行基因定位.方法 收集一个CFEOM中国家系,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眼科检查,确诊为CFEOM.采集外周血5ml并抽提DNA,采用多个已知遗传标记与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标记位点D12S345、D12S331及D12S1048处,lod值均大于1,其中在标记位点D12S331处获得大lod值,1od=2.24(θ=0).结论 研究提示遗传位点与标记住点D12S345、D12S331和D12S1048存在连锁.其基因型与位于12号染色体上12p11.2-q12的CFEOM1的基因型一致.
作者:许金玲;杨先;胡聪;范贵云;孔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多层羊膜填塞术在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中的效果.方法 临床选择单疱病毒引起的坏死性角膜基质溃疡患者40例(46眼),均行多层羊膜填塞术,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16±2.4)周,成功率达86.9%(40/46眼),溃疡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2±1.4)周.术前角膜基质厚度为(407±32)μm,术后2个月增加至(428±21)μ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6例(6眼)角膜溃疡未愈合,其中2例(2眼)因溃疡穿孔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论 多层羊膜填塞术可有效治疗单疱病毒引起的坏死性角膜基质炎,该手术可以快速修复角膜创面,为后期角膜移植术创造良好的局部条件.
作者:宋慧洋;李国星;陈蔚;王勤关;瞿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慢性泪囊炎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局麻下由鼻内径路在鼻内窥镜下施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共39例(42眼).结果 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发现,流脓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达到治愈标准41眼,流脓溢泪症状减轻,泪道冲洗通而不畅,达到好转标准1眼.结论 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面部疤痕,疗效较显著.
作者:余晓峰;华小刚;赵平;符建云;王慧琴;兰建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不使用开脸器制作角膜瓣的方法.方法 在LASIK手术中,助手用双手手指将上下眼睑尽量开大的方法代替传统开睑器开睑进行角膜瓣的制作.用双手手指开睑时,力度适中,防止眼睑滑动的同时尽可能开大睑裂,保证手术者开阔的视野和操作空间.结果 32例(63眼)患者包括:小睑裂者20眼(占31.75%),痉挛或张力性眼睑者31眼(占49.20%),眶骨高而眼球相对凹陷者8眼(占12.70%)和厚脂肪型眼睑者4眼(占6.35%).手术中角膜板层刀运行匀速平稳,角膜瓣制作成功,未出现与角膜瓣制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不使用开睑器制作角膜瓣的方法扩大了角膜板层刀的运行空间,能有效控制与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该方法适合用于小脸裂者、痉挛或张力性眼脸者等此类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还可以避免改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I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所引起的疼痛和改善较慢的视力恢复.
作者:胡学斌;方芳;莫纯坚;王红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整合素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重要黏附分子,其可参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黏附和移行.本文综述了整合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以其对晶状体的发育、白内障及后发障的形成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王静波;惠延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长期全身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发生激素性白内障,激素性白内障作为后囊下白内障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形态学表现、临床特点等有其特殊性.有关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且不明,有多种假说,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后囊下混浊的形成过程,因而在预防及治疗上无有效手段.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激素可能通过生长因子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导致激素性白内障形成,因此,研究生长因子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可能是研究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王柏川;叶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3、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人眼小梁细胞(human trabecular cells,HTCs)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取传3代的小梁细胞分别施加含TNF-α终浓度为0(对照组)、1mg/ml、10mg/ml、25ng/ml的无血清培养液,48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小梁细胞MMP-3、MMP-9的染色变化.对结果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1ng/ml、10 ng/ml、25 ng/ml的TNF-α实验组小梁细胞MMP-3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38.63±8.15、138.73±7.02、129.25±10.47.均低于对照组平均灰度值143.53±6.01.且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小梁细胞MMP-9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37.60±11.53、125.20±17.29、119.88±12.47,均低于对照组平均灰度值145.30±7.05,且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TNF-α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小梁细胞MMP-3及MMP-9的表达,增加了小梁网异常堆积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使房水流出增加,眼压降低.
作者:濮清岚;吴瑜瑜;林玲;何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tissue transglutaminase,tTG)基因的mRNA二级结构,优化硫代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药物设计,为有效抑制小梁细胞表达tTG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根据牛tTG mPNA的二级结构,选择环与茎结合区(280~300bp)和茎区(2720~2740bp)作为反义药物作用的靶点,分别合成ASODN1、ASODN2,用脂质体包埋后转染牛眼小梁细胞.通过半定量RT-PCR法检测转染后tTGmRNA表达的变化来评价tTG-ASODN的生物学效应.结果 ASODN1、ASODN2对tTG mRNA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tTG-ASODN1抑制作用明显强于tTG-ASODN2 (P<0.05). 结论 选择环与茎连接的部位作为反义作用的靶点,其反义作用明显强于茎区.从机制上讲,可能是因为环与茎连接的部位的形成需要吸收能量,是整个tTG mRNA序列中不稳定的区域,ASODN容易接近而发挥作用,提示通过tTG mRNA二级结构的模拟而选择ASODN是设计反义药物的新途径.
作者:张海江;胡义珍;熊新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兔眼球不同部位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规律.方法 采用Tono-pen眼压计在全身麻醉下测量40只新西兰白兔角膜中央、旁中央区、角膜缘及巩膜部位眼压值,同时采用Schi(o)tz眼压计测量角膜中央眼压值.采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部位眼压测量值间的相关性.结果 兔角膜中央区、旁中央区、角膜缘及角膜缘后4mm巩膜部位眼压值分别为(19.44±2.33)mmHg、(19.44±1.95)mmHg、(21.66±4.26)mmHg和(21.83±4.84)mmHg,Schi(o)tz眼压计测量角膜中央眼压值为(19.27±3.14)mmHg.角膜旁中央区与角膜中央区眼压值有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r=0.615,P=0.007),而角膜缘、角膜缘后4mm巩膜与角膜中央区眼压值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0.537/0.021.0.215/0.391.结论 采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兔眼角膜旁中央区或角膜缘眼压可以反映眼压实际值.
作者:李贵刚;胡军;胡维琨;SUN Xufang;ZHAO Chunming;ZHANG Hong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