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人眼对比敏感度与性别、眼别、主导眼、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在佳矫正视力下,检测75例(150眼)近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值,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不同性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眼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导眼的对比敏感度优于非主导眼,但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随着年龄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对比敏感度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数值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⑤随着屈光度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除了低度组与高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的wg的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的数值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部分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wog:r=0.224,P=0.006;wg:r=-0.229,P=0.005;red test:r=-0.093,P=0.256;readaption:r=-0.064,P=0.433).结论 人眼对比敏感度及视功能随年龄增长及屈光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相比,其对比敏感度稍好.
作者:祁媛媛;张丰菊;于芳蕾;鲁智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持放大镜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对放大倍率的影响.方法 探讨以下三种不同情况:①不同阅读材料离放大镜之间的距离.②不同的放大镜离眼睛之间的距离.③不同的阅读近附加对手持放大镜放大率的影响.结果 ①阅读物从紧贴放大镜的位置开始,越接近放大镜一倍焦距的位置,其放大率越大.②随着眼睛到放大镜之间距离的增大,放大率逐渐减小.③随着调节或者阅读近附加的增大,放大率也增大,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结论 临床低视力工作者应熟悉手持放大镜的光学特性,从而为低视力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手持放大镜,提高临床低视力康复的成功率.
作者:于旭东;吕帆;金成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r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术后眼前节参数的改变,探讨Orbscan-Ⅱ在LASIK术后测量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眼前节参数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方法 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对进行LASIK术的48例88眼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测量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术前根据屈光度分组:Ⅰ组-2.00~-6.00 D,Ⅱ组-6.25~-12.50 D.分别比较各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薄点厚度值和术后实际测量值、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Ⅰ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薄点厚度与术后实际测量角膜薄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薄点厚度与术后实际测量角膜薄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测量值小于术前理论预测值.两组术前术后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测量值小于术前测量值.结论 Orbscan-Ⅱ对术后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测量存在误差,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角膜水肿混浊、调节的增加等是影响其准确性的可能因素.
作者:李炜炜;蔡剑秋;郑穗联;施明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方案及其可靠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MEL-70准分子激光及其配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系统治疗复合近视散光性屈光不正30眼,手术均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9例17眼为初次手术,均有不对称或不规则角膜散光;11例13眼为二次手术,原角膜瓣制作良好,均有偏心切削或不均匀切削等情况.30眼佳矫正视力平均1.08±0.21;屈光度:球镜平均(-4.40±1.49)D,柱镜平均(-1.26±0.64)D;无明显非角膜性散光.术后3~5 d评价疗效.结果 30眼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3~5 d平均裸眼视力1.02±0.26,平均佳矫正视力1.23±0.27;主观验光屈光度:球镜平均(0.41±0.50)D(-0.5~1.5D),均不接受柱镜;角膜地形图中央3 mm散光平均(0.28±0.21)D (0~0.75)D.结论 MEL-70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系统成熟可靠,正确设计可较好地矫治伴有复杂角膜屈光情况的屈光不正.
作者:崔传波;王勤美;赵庆亮;俎训山;高文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泪液缺乏型干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方法 应用SP2000P型角膜内皮计对2005年8月至2006年2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20例(32眼)典型泪液缺乏型干眼患者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照相,并以23例(36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泪液缺乏型干眼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05.4±316.9)个/mm2,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为(389.3±47.1)μm2;正常对照组角膜的内皮细胞密度为(2607.9±313.3)个/mm2,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为(388.7±45.3)μm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泪液缺乏型干眼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变异系数为(37.3±10.1)%,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为(52.3±8.9)%;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变异系数为(35.3±4.7)%,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为(47.5±10.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泪液缺乏型干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无明显改变.
作者:邹文进;刘祖国;梁凌毅;虞东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增生的抑制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50%细胞生长抑制率时HHT的药物浓度,并用此浓度作用于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观察RPE细胞的Ki-67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HHT抑制培养的人色素上皮细胞的增生与药物剂量成正比,50%细胞生长抑制率时HHT的药物浓度约为4.77mg/L,Ki-67阳性细胞率在对照组和HHT组分别为89.1%和33.8%(P<0.01),两组中阳性细胞核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60.7±5.7和29.6±7.8(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示HHT组G1期细胞比例由72.14%增至83.95%,G2-M期细胞比例由15.46%下降至3.18%.结论 HHT可抑制RPE细胞的增生.HHT作用后RPE细胞中G0-G1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明显减少,HHT对G2-M期细胞有杀伤作用.HHT有望成为防治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一种新药.
作者:陈雯;胡义珍;姜发纲;曾水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氮酮(AZONE)促进脂质体介导质粒DNA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方法,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做报告基因,配制不同转染液,脂质体联合pEGFP-N1、氮酮联合脂质体及pEGFP-N1、氮酮联合pEGFP-N1、单纯pEGFP-N1、单纯脂质体、单纯氮酮,分别处理兔角膜内皮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EGFPmRNA表达情况.采用MTT法研究不同转染液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单纯氮酮、单纯脂质体及对照组处理的细胞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氮酮联合脂质体及pEGFP2N1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为42.6%,脂质体联合pEGFP2N1组的转染效率为22.4%,氮酮联合PEGFP-N1组的转染效率为7.2%,单组质粒组的转染效率为1%.氮酮加脂质体加PEGFP-N1组转染效率高于其他转染组(P<0.01).各组转染液对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无影响.结论 氮酮可促进脂质体介导质粒DNA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在有效的转染浓度下对细胞无明显毒性,有望成为促进角膜内皮细胞基因转染的新型试剂.
作者: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眼眶骨折患者的视力和复视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220例(245眼)患者视力、眼球运动、复视情况,通过眼眶CT现察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眼外肌嵌顿情况.结果 骨折侧矫正视力≥1.0的有157眼,<1.0的有88眼,其中<0.3的有23眼.单纯眶壁骨折和复合性骨折的骨折侧视力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195例患者中,149例(76.4%)患者有复视,其中Ⅰ级复视27例,Ⅱ级复视39例外,Ⅲ级复视83例;192只骨折侧眼球(78.4%)存在眼球运动障碍,其中Ⅰ级运动障碍91眼,Ⅱ级运动障碍68眼,Ⅲ级运动障碍33眼;单纯眶壁骨折和复合性眼眶骨折的骨折侧视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的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眼眶骨折造成视力下降、复视和运动障碍,复合性骨折的复视程度和运动障碍比单纯眶壁骨折严重.
作者:林厚维;沈勤;范先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异体巩膜材料,采用改良的单条带后巩膜加固法,对58例(103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年.结果 患者术前眼轴为(29.92±2.68)mm,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1年眼轴分别为(29.69±2.87)mm、(29.71±2.97)mm、(29.84±2.5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近视屈光度术前为(-18.33±7.64)D,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1年分别为(-18.26±7.50)D、(-18.19±7.22)D、(-18.47±7.8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1年时稳定和提高的分别为99眼(占96.12%)、101眼(占98.05%)和100眼(占97.09%);2例术后出现短暂复视,2眼术后出现少量眼底出血,3个月后吸收,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薛安全;王树林;朱双倩;常枫;陈敏;王勤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感染性角膜炎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2006年11~12月经治的2例LASIK术后感染性角膜炎情况报告如下.例1,男,18岁,于2006年11月13日因左眼LASIK术后视力下降、疼痛21 d入院.患者因双眼近视于2006年10月22日在他院行双眼LASIK,术后第1天起左眼疼痛,视力下降,疑为阿米巴性角膜炎而转诊至我院.
作者:刘三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屈光不正患者已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常规检查后终未实施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 自2003年1月开展LASIK治疗近视至2005年9月,共检查屈光不正患者1841例,其中185例(10.05%)终未行LASIK,分析其原因.结果 未行LASIK的原因为:角膜厚度不足74例(40.00%),思想顾虑47例(25.41%),社会因素34例(18.38%),视网膜严重病变11例(5.95%),青光眼或可疑青光眼9例(4.86%),矫正视力差7例(3.78%),圆锥角膜或可疑圆锥角膜3例(1.62%).结论 对近视度数相对高、角膜厚度相对薄的病例,LASIK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正确引导LASIK,术前认真检查和宣教,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同时,应减少社会因素对近视手术选择的影响.
作者:沈伟锋;王丹梅;张雪梅;陈晓艳;刘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我院低视力门诊中老年低视力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老年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及预防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WHO1996的低视力标准,随机序列选取低视力门诊156例(310眼)老年低视力患者,对其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记录佳矫正视力和所患眼病,统计分析所患眼病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 引起老年低视力的主要眼病有高度近视眼病71例(占45.51%),黄斑病变29例(占18.59%),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各17例(占10.90%),视网膜脱离16例(占10.26%)等.结论 高度近视眼病、黄斑病变应成为老年低视力的防治重点,农村老年低视力患者是重点防治对象.
作者:余琼武;周素君;刘波;陈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Ⅰ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9例有义眼座植入适应证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眼球摘除巩膜包裹法植入义眼座,B组行眼内容剜除巩膜覆盖法植入义眼座,术后观察两组患者配戴义眼后外观改善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外观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A组结膜裂开发生率高于B组(x2=7.380,P<0.01),义眼座暴露发生率也高于B组(x2=5.160,P<0.05).结论 眼内容剜除巩膜覆盖法是一种较眼球摘除巩膜包裹法简单、安全、方便、疗效确切的义眼座植入手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向前;许雪亮;江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a traction maculopathy,MTM)的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到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MTM患者1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术中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未做视网膜内界膜剥除,以C3F8内填充.结果 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及术中均证实此类患眼存在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关系.术后随访4~21个月,视力提高8眼,视物变形改善9眼.OCT检查显示8眼黄斑部视网膜解剖复位.2眼术后出现黄斑裂孔,其中1眼发展为视网膜脱离.结论 MTM是一种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中,由视网膜前、视网膜和视网膜下因素所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复合性病变.OCT是诊断MTM重要的方法.玻璃体手术可以阻止或改善该病的自然病程.
作者:王克岩;徐格致;姜春晖;王文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47例(91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年龄12~57岁,均为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所有患者均具有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73眼(80.22%)伴有特征性的后囊膜下白内障.74眼(81.32%)停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后眼压降至正常,6眼(6.59%)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15眼(16.48%)经停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降眼压处理后眼压控制不良,手术治疗.结论 滥用药物是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重要原因.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用药时间、视盘和视功能损害程度及眼压的控制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强调合理用药.
作者:李爽;郑慧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角膜的土壤,土壤微环境的好坏(即支架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组织工程角膜的构建及其应用.选择具有更高生物活性、透明性、机械强度等特点的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角膜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房兴峰;赵靖;谢立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病理性近视常引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通过对实验性近视眼和人类近视眼研究发现,巩膜胶原变化与该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胶原结构、力学特性、近视眼及后巩膜加固术后胶原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涛;王超英;刘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大鼠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动物模型.方法 12只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每只大鼠双眼施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lens extraction,ECLE);在手术后即刻、第1天、第7天、第14天摘除眼球,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移行和后囊膜的动态变化;应用方差分析比较LECs增殖数量.结果 所有大鼠均成功施行ECLE手术.手术后即刻可见前囊膜下及赤道部有单层的LECs排列;术后第1天赤道部形成由2~3层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LECs沿着囊膜向后囊迁移;术后第7天囊袋赤道部及后囊膜下形成多层细胞结构,赤道部晶状体纤维样物质增加,部分后囊膜出现明显皱褶;术后第14天囊袋赤道部及后囊膜下LECs形成团块,赤道部形成晶状体纤维样结构,赤道部Soemmering环形成.随时间推移,单位面积LECs数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大鼠ECLE手术后可成功建立后囊膜混浊模型.
作者:陆宏;孙慧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及AMO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植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按病例选择标准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组:13例20眼,植入AMO Array SA-40N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SIOL)组:16例20眼,植入AMO SI-40NB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值,并进行视觉症状的调查.结果 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MIOL组的裸眼近视力均明显优于SIOL组(P<0.01),两组间裸眼远视力及佳矫正远近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VCTS 6000对比敏感度测试卡于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测得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它们在各空间频率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眩光测试仪检查得两组间的对比敏感度值在各不同视标空间频率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IOL组中4例6眼(占30%)、SIOL组中2例2眼(占10%)诉有术前没有的视觉症状发生.患者满意率MIOL组为95%,SIOL组为100%.结论 AMO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无需戴镜即可获得良好的远视力和近视力.术后患者对比敏感度值明显上升,其大小与植入多焦点或是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无关.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一定比例的视觉症状发生,较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多,但不严重影响生活,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罗敏;刘嫣;徐庆;范先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非球面设计的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Tecnis对提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7例(61眼),年龄50~75岁,平均(63.5±6.4)岁,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30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Tecnis Z9001 IOL(Pharmacia),对照组(29例,31眼)植入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Sensor AR40e IOL(Allergan).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检查佳矫正视力、无眩光及眩光环境下对比敏感度、角膜前表面及全眼球波前像差.结果 ①佳矫正视力:术后第1个月观察组均值为4.93±0.10,对照组为4.91±0.08(P=0,57);术后第3个月观察组均值为4.94±0.10,对照组为4.92±0.09(P=0.56).观察组未发现超常视力.②空间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1个月无眩光环境下,在6c/d(P=0.010)、12 c/d(P=0.007)、18 c/d(P=0.015)空间频率上差异有显著性;眩光环境下,在6 c/d(P=0.001)、18 c/d(P=0.000)空间频率上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无眩光环境下,在12 c/d(P=0.008)、18 c/d(P=0.000)空间频率上差异有显著性,眩光环境下,在12 c/d(P=0.030)、18 c/d(P=0.001)空间频率上差异亦有显著性.③角膜像差: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组间C12、C7、C8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全眼球像差: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5 mm分析直径,两组C1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而C7、C8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白内障术后早期,非球面人工晶状体Tecnis Z9001 IOL可有效降低人工晶状体眼球差,改善有或无眩光环境下中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提高术眼视功能.
作者:赵珂珂;赵云娥;王勤美;许琛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白内障患者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tTM natural IOL植入术后视功能的改变.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连续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7例(47眼),随机分为两组,均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植入ACRYsoftTM natural IOL(Alcon,SN60AT),对照组植入非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tTM Single-Piece I-OL(Alcon,SA60AT).于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查视力、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波前像差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空间对比敏感度在中、低频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白内障术后早期阶段,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tTM natural IOL与非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tTM Single-Piece IOL相比,其可以提高患者空间对比敏感度,而波前像差无明显改变.
作者:李国星;宋慧洋;王勤美;赵云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高阶像差进行量化,以探讨不同类型白内障高阶像差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矫正视力在0.5及以上的不同类型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4例93眼,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其中皮质性30眼,核性29眼,后囊下34眼,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21例28眼作为对照,散瞳裂隙灯检查无明显晶体混浊,使用主观波前像差仪进行波前像差检测.结果 各种类型白内障的总高阶像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质性白内障组总高阶像差为(0.413±0.146) μm,与对照组相比,主要是X轴方向彗差(Z31,P=0.035)和Y轴方向次阶彗差(Z5-1,P=0.08)的不同,核性白内障组总高阶像差为(0.498±0.246)μm,主要是球差(Z40,P=0.01)和Y轴方向三叶草(Z3-3,P=0.021)的不同;后囊下性白内障组总高阶像差为(0.420±0.147)μm,但各项高阶像差与对照组相比仅大小不同而方向个体差异较大.结论 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产生不同特点的高阶像差,皮质性白内障主要引起彗差的改变,其球差为正球差;核性白内障主要使球差增加,其球差为负球差;后囊下性白内障总高阶像差明显增加,但各项高阶像差方向因人而异,说明像差的改变不仅与其病变部位有关,可能相同的混浊部位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
作者:王开杰;朱思泉;孙兢;董喆;王俊;郝晓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