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王志昕;谢培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仇长宇;胡莲娜;李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小分子化合物J2对同种异基因小鼠角膜移植后植片RANTES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新型药物J2对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自体原位移植组,B、C、D组均采用C57BL/6-BAIJB/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术后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白手术当日开始,A组、B组给予安慰剂,C组给予CsA 10 ms/ks,D组给予J2 15 ms/ks,每天1次,连续给药12 d.观察各组植片生存指数变化,分别在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行RT-PCR检测角膜植片中RANTES基因的表达.结果 同种异体移植安慰荆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8.87±4.19)d,J2组和CsA组发生排斥时间明显延迟,分别为(33.12±6.80)d和(35.13±5.74)d,与同种异体移植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J2组与C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正常小鼠角膜未见RANTES基因表达.自体移植组RANTES基因在第1周均有少量表达,而其他3周没有显著表达;异基因移植组从第1周开始表达各种基因,第3周表达明显增强;而CsA组和J2组从第1周开始表达,第2、第3周表达减弱.第4周表达强于前3周.结论 RANTES基因参与了异基因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J2可以抑制其表达.
作者:王大江;黄一飞;张晗;王丽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 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B组,等效球镜≥-10.00 D)49例98眼,术后观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re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屈光状态、Simk等效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情况以及Haze发生率,随访2年以上.结果 术后第24个月时A、B两组UCVA≥0.8者分别为82.7%、69.4%:屈光度在±1.00 D以内者分别为89.4%、76.5%;A组术后有19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3眼下降1行,B组术后有16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5眼下降1行,2眼下降2行:A组、B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Simk等效值和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与组内术后第3、第6、第12、第24个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3个月以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较术前增加,B组增加明显大于A组,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个月B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070.000,P=0.001).结论 LASEK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华;罗栋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to CAD R14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一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其中正常人70例(140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29例(58眼).结果 本研究中正常人的FDA为:右眼5.24°±2.63°,左眼6.68°±2.86°.双眼总FDA为11.92°±4.24°,双眼之差为3.11°4±2.11°.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6例(占89%)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11例原发性下斜肌亢进患者中9例(占82%)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表现为外旋转斜视.V征与外旋转有关.斜肌手术后眼底的FDA均趋于正常.下斜肌亢进的程度越强,V现象越明显,眼底照相显示的FDA超出正常值越多,术后改善得越明显.结论 眼底照相技术可以客观描述旋转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可对手术效果做出评价.
作者:陈遐;赵堪兴;郭新;陈霞;朱丽娜;韩颖;宋春颖;张淑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提前光刺激对小鼠神经节细胞发育不同阶段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出生4 dC57BL/6J小鼠右眼建立提前开睑接受光刺激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应用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比较小鼠5天龄、6天龄、7天龄、14天龄和90天龄时提前开睑组和对照组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分布及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Melanopsin阳性细胞在5天龄时就已经在视网膜上明显表达.随着小鼠视网膜发育的逐渐成熟,提前开睑组和对照组melanopsin表达均逐步下降;组内比较.在6天龄、7天龄、14天龄时melanopsin提前开睑组表达量均少于各自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90天龄时melanopsin表达少,且提前开睑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鼠14天龄之前是melanopsin阳性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内,melanopain阳性神经节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提前开睑光刺激使melanopsin阳性神经节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melanoPsin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作者:武静;周晓东;周国民;刘丽芸;肖虹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兔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兔外伤性PVR模型bFGF和PCNA表达,染色结果行图像分析.结果 伤后bFGF和PCNA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14 d组阳性表达高f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为18502.31±10822.69和89343.75±19686.71).与7 d、21 d、28 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FGF和PCNA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580,P≤0.01).结论 bFGF参与外伤性PVR增殖细胞的生长调控,与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呈高度相关性.
作者:游江;姜德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中、高度近视患者在明和暗两种环境中不同对比度下对视力的影响,以及中、高度近视组之间视力的比较.方法 56例(56眼)接受LASIK治疗的患者,找出其优势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ficM equiva-lent,SE)分成中度和高度2个不同屈光度数组.其中中度近视组SE在一3.25 D至一6.00 D之间.29例:高度近视组SE在-6.25 D至-10.00 D之间,27例.术前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屈光力、不同对比度的视力栓查,包括:明环境(105 Lux)亮背景(250 cd/m2)下100%、25%、10%、5%四种对比度视力以及暗环境暗背景(25 cd/m2)下100%、25%、10%、5%四种对比度视力.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复查UCVA、BCVA、屈光力、不同对比度下的视力.结果 对比度为10%、5%时.中、高度近视组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度与高度近视组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在暗环境暗背景中四种对比度,中度与高度近视组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第3个月,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明环境亮背景低对比度下,中、高度近视组视力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逐渐上升,但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屈光度数愈高.视力下降愈明显.暗环境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高度近视组在术后早期视力出现轻度下降.多功能视力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视功能状态,弥补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疗效的不足,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监测.
作者:朱双倩;王勤美;贺极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对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进一步明确bFGF和TGF-B影响近视的作用部位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角膜移植后的3只健康供体眼球,分离培养巩膜成纤维细胞并建立细胞系.取第3~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 ng/ml、3 ng/ml、10 ng/ml、30 ng/ml、100ns/ml、300 ng/ml的bFGF以及0.1 ng/ml、0.3 ng/ml、1ng/ml、3 ng/ml、10 ng/ml、30 ns/mJ的TGF-β,两组均设空白对照.6 d后进行细胞计数.选用t-test进行统计分析.每株细胞重复3次,共重复3株细胞,观察bFGF和TGF-β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结果 bFGF能明显促进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随浓度增加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bFGF大于10 ng/ml时(包括10 ng/ml),和无bFGF的正常培养液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GF-β能明显抑制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亦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TGF-β大于0.3 ng/ml时(包括0.3 ng/ml),和无TGF-β的正常培养液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bFGF对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TGF-β则表现为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外源性bFGF和TGF-β可能作用于巩膜组织,并通过调控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及巩膜细胞外基质合成代谢单独或协同作用参与巩膜重塑过程.
作者:傅亚娜;周翔天;付小莹;王教;吕帆;胡诞宁;瞿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年龄正常眼的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中明视负向反应(photopic negative response,PhNR)的潜伏期和振幅,并分析性别、年龄时PhNR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常健康者和单眼外伤者共54例(60眼),进行ERG检查.记录其视网膜电图PhNR的潜伏期和振幅,分别按年龄(<20岁组,20~40岁组,≥40岁组)和性别统计其正常值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 PhNR潜伏期女性较男性略短.PhNR振幅女性较男性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年龄增大,PhNR的潜伏期延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随年龄增大,PhNR的振幅下降,差异出现在加岁以上组与其他两组之间(P=0.02).结论 与其他ERG成分类似,PhNR的潜伏期和振幅亦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故在进行视网膜电图PhNR分析时应综合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
作者:左成果;邢怡桥;陈长征;易莲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王双勇;邱良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对含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A2E)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的细胞活力、氧化应激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llelium deftved factor,PEDF)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含A2E的RPE细胞,用低强度蓝光持续照射,在光通路上置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或紫外线阻挡型(AerySof)IOL.细胞分为:A组(AcrySof Natural IOL,光照);B组(AerySof IOL.光照):C组(光照,无IOL);D组(无光照,无IOL).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vgen species,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intathione,GSH)、VEGF、PEDF含量.结果 A、B、C和D组细胞活力分别为(76.9±3.9)%、(42.5±4.3)%、(35.2±4.1)%、(96.7±3.1)%;ROS分别为511.53±67.43、1011.15±174.88、1022.23±158.72、452.82±77.98;GSH分别为(15.34±4.77)μmol/L、(2.57±1.96)μmol/L、(1.58±1.13)μmol/L、(19.73±5.49)μmol/L;VEGF/PEDF比值分别为1.40、9.76、14.86、0.71.同B、C组相比,A组细胞活力和GSH含量明显提高,ROS含量和VEGF/PEDF比值明显下降(19<0.05).结论 蓝光滤过型IOL对A2E介导的RPE细胞蓝光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蓝光诱导的ROS和VEGF水平,优于紫外线阻挡型IOL.
作者:生晖;卢奕;卿凤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20例(240眼)近视患者行双眼LASIK手术,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LASIK术前从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和配镜组(LASIK术前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时间>2年者),各60例(120眼),采用双盲法对照研究.观察LASIK前后Schirmer Ⅰ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比较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SI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8.13±7.48)mm,(14.20±7.81)mm,(16.76±7.38)mm,(17.24±8.06)mm;配镜组分别为(14.77±8.49)mm,(9.88±7.50)mm,(13.09±8.23)mm,(13.90±7.87)mm.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作者:李维娜;李学喜;汪美华;尤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在亮、暗两种环境条件下,检测近视眼患者配戴三种矫正方式的对比度视力.方法 26名近视眼患者(45眼:另外7眼散光>-0.75 D,本实验予以排除),在亮(250.0 cd/m2)、暗(25.0 cd/m2)境条件下,给予每例患者配或三种矫正方式:框架眼镜(spectacles,SP)、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lls.SCL)及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分别全矫后随机检测四个对比度视力(100%、25%、10%、5%).结果 在亮、暗环境条件下.测得的四个对比度视力,RGPCL的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SP、SCL(P<0.05);仅在亮环境条件下,SCL的10%的对比度视力差于SP.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随着对比度的下降,视力随之下降.在相同矫正方式和相同对比度下.亮环境的视力好于暗环境的视力.结论 近视眼患者配戴RGPCL与其配戴SCL和SP镜相比,RGPCL能提供好的矫正视力,运用对比度视力检测手段可以有效地评价近视眼患者配戴不同矫正方式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海荣;保金华;毛欣杰;贺极苍;吕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sine pigmento,RPS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临床上较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散在病例报道[1-4].自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发现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传宾;刘哲;潘伟华;薛安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对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31例(33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IOL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前房角、前房深度、眼压及视力变化.术后随访1.5~3年.结果 术后所有术眼眼压下降,平均(14.99±0.65)mmHg(1 mmHg=0.133 kPa),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4.43±1.61)mmHg明显降低.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t=5.28,P=0.000).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0±0.25)mm增加到术后的(3.30±0.35)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6..24,P=0.000);术后前房角宽度均增加,房角开放.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均增宽,睫状体带易于看见.术后视力明显提高(X2=63.47,P<0.01).结论 对由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IOL植入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伍海建;张龄洁;管涛;王超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vndrome.CBS)的易发因素、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所发生的9例白内障术后早期CBS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随访了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9例患者均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1天~1周).其中8例裸眼视力低于0.4,且具有明显的近视漂移[平均等效球镜(-2.50±0.71)D],另1例裸眼视力0.9(1.0*+0.25/-0.75×95).6例患者使用了四襻式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2例患者使用了一片式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1例患者植入了三片式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前囊撕囊直径5~5.5 mm.人工晶状体与后囊之间留有明显的间隙.对其中6例患者施行了前房灌洗术,术中吸除囊袋内部分黏弹荆样物质.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恢复至0.7以上,平均等效球镜减少-1.60 D:1例施行了Nd:YAG激光前囊周边部打孔术,裸眼视力恢复至0.8:1例患者因瞳孔不能充分散大,后囊已有轻微混浊,我们施行了Nd:YAG激光后囊切开,裸眼视力恢复至0.6:另1例因裸眼视力0.9,没有明显近视,未作处理,2周后囊袋内液体吸收,后囊贴附;随访5个月8例患者后囊均未发生混浊(8例后囊未切开,其中1例已行后囊切开).结论 前囊撕囊直径过小,术中黏弹剂残留是术后早期CBS的两个易发因素,术后早期前房灌洗以及择期Nd:YAG激光前囊或后囊切开均可以有效治疗术后早期CBS.
作者:代云海;黄钰森;谢立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对≤6岁患儿行后囊撕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1例(34眼)儿童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对≤6岁患儿同时行后囊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情况,随访7~32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4.9者6眼(18.75%),4.6~4.8者19眼(59.38%),4.0~4.5者5眼(15.63%).主要并发症为术中后囊不规则撕裂、术后虹膜炎性反应和后囊混浊.结论 儿童白内障手术操作难度较成人大,需掌握手术技巧.对6岁以上和以下患儿的后囊区别对待,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使术后视力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建华;卢雪梅;鲁文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智力和识别功能的不同程度减退或丧失为表现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两者的病因均与神经元的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资料的研究以及两者交叉的临床表现提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发病机理.本文从流行病学、功能学和形态学、基因学研究等多个角度简迷了近年来有关青光眼与AD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肖春;马建民;王宁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眼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一项成熟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手术方式,可明显缓解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眼部缺血性疾病病情,随着手术相关技术的成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经成为缓解颈动脉狭窄的佳术式之一.
作者:赵军;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前囊膜划伤对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1,Egr-1)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制作小鼠晶状体前囊膜划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前囊膜划伤后不同时间(0,0.5,0.75,1,2,5 h)晶状体上皮细胞Egr-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未划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Egr-1 mRNA低表达,划伤后0.5 h表达即增强,并在2 h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正常未划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Egr-1蛋白表达微弱.划伤后0.5 h,Egr-1蛋白表达即显著增强,并在2 h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减弱.结论 前囊膜划伤可诱导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Eg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静波;惠延年;关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定量分析不同年龄及屈光度人群的晶状体密度及厚度.探讨晶状体与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5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部就诊者,其中无白内障者262例(262眼),白内障患者38例(38眼).美多丽点眼30 min后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综合验光和OCULUS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的检查.Pentacam检查采用Enhanced dynamic的扫描模式,记录经角膜顶点轴线上晶状体各层,包括前囊、前囊下皮质、前皮质、核(低点)、核(高点)、后皮质及后囊的密度值,并手动测量该轴线上的晶状体厚度值.分析晶状体密度和厚度与年龄及等效屈光度的关系,并比较白内障晶状体与透明晶状体形态的差异.结果 除前囊下皮质以及后囊外,晶状体各层的密度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又以晶状体前皮质以及晶状体核密度与年龄的关系为密切.可获得晶状体密度(Y)与年龄(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前皮质=5.96+0.18X;Y 核低=6.09+0.07X;Y核高:6.81+0.08X.晶状体厚度(Y)与年龄(X1)和屈光度(X2)均相关,可获得回归方程:Y 厚度=3244.79+17.38X1+20.07X2.结论 晶状体密度与厚度均随年龄呈递增趋势.可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及屈光度进行估算,结果可用于白内障的筛查及辅助近视眼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钱宜珊;褚仁远;戴锦晖;汪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①探讨角膜屈光力异常增大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计算准确性的影响.②比较不同计算公式对高角膜屈光力患者IOL屈光力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对33例(43眼)角膜屈光力高于47 D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术前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屈光力,根据高斯光学理论和临床资料推导得出IOL屈光力理论计算公式(本方法).采用本方法、Holladay2、HoIladay、Hoffer Q、SRK/T与SRK2公式时IOL屈光力进行计算.植入IOL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实际屈光状态与术前预测值的差异为预测误差(predictive error,PE),预测误差的绝对值为绝对预测误差(absolute predictive error,AE),分别计算不同计算公式的PE与AE.用SPSS11.0软件进行如下分析:①比较不同公式AE的差异.②回归分析不同公式AE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结果 ①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Hoffer Q、SRK/T与SRK2公式所产生的AE分别为(0.28±0.17)D、(0.24±0.18)D、(0.27±0.17)D、(0.25±0.23)D、(0.59±0.35)D及(O.83±0.48)D,SRK/T与SRK2公式产生的AE高于所研究的其他计算公式,差异具有显著性.②SRK2公式与SRK/T公式的AE分别与角膜屈光力呈正相关(SRK2公式:r2=0.522,F=44.82,P<0.01;SRK/T公式:r2-0.443,F32.63,P<0.01),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及Hoffer Q公式产生的AE与角膜屈光力不相关.结论 对于角膜屈光力异常增大的白内障患者,SRK/T与SRK2公式的计算准确性较差.两者的计算误差与角膜屈光力大小相关.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与Hoffer Q计算的准确性不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其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作者:金海鹰;郭海科;张洪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假晶状体眼的景深对伪调节的影响.方法 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44眼为假晶状体眼.测量屈光状态、调节幅度、瞳孔直径.睫状肌麻痹后.分别在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直径2.5 mm)情况下测量单眼调节幅度.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假晶状体眼的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为(2.35±1.14)D.散光和人工瞳孔对调节幅度的影响分别为0.21 D和O.16 D.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分别为(4.52±0.66)mm和(2.72±0.64)mm.单眼调节幅度与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变化无相关性(r=0.164,P=0.305).睫状肌麻痹时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0.61±O.18)D和(0.77±0.14)D.结论 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假晶状体眼,瞳孔和单纯近视散光所致景深是伪调节的产生机制之一,但不是主要机制.增大景深不是改善伪调节的主要方法,今后还需要从人工晶状体本身的设计或在眼内的位置变化等方面来研究伪调节的机制和相应的改善方案.
作者:俞阿勇;王勤美;诸葛晶;金婉卿;陶育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