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哮喘及湿疹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407例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鼻炎、哮喘、湿疹以及父母的过敏性疾病进行问卷式调查.对其中256例患者利用酶联吸附试验进行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分析.结果 407例过敏性结膜炎中分别有292例(占71.7%)、376例(占92.4%)和115例(占28.2%)同时患有湿疹、鼻炎和哮喘,合并鼻炎者明显高于合并湿疹和哮喘者(P<0.05).256例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中,吸入组230例中有228例(99.1%)总IgE呈阳性,食入组200例中198例(99.0%)总IgE呈阳性;吸入性过敏原以螨和屋尘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以鱼、蟹、虾为主.慢性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主要是螨、屋尘和鱼,与急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主要是花粉和蒿草,与慢性过敏性结膜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常与鼻炎、哮喘及湿疹同时发病,单独发病较少,其中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鼻炎发病尤为密切,故在儿童期联合治疗两种疾病将对防治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及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乔彤;胡义珍;张鹏举;向施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测定体外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rabbit corneal enduthelial cells,RCECs)静息电位及全细胞电流,初步研究角膜内皮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采用后弹力层及内皮层揭取联合组织块法进行RCECs体外培养.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原代及传代RCECs细胞静息电位及全细胞电流.绘制电流一电压(I/V)曲线.结果 体外培养原代RCECs的平均静息膜电位水平为(20.9±1.7)mV(n=6),第2代RCECs的平均静息膜电位水平为(15.1±1.8)mV(n=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钳制电位+60 mV下,原代RCECs全细胞电流为(396.2+39.0)pA(n=5),大于第2代RCECs的全细胞电流(201.4±45.2)pA(n=5),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后弹力层及内皮层揭取联合组织块法获得的原代及传代RCECs,在静息电位和全细胞电流等电生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张林;邢咏新;刘蓉;王玉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动态观察和探讨视神经(optic nerve,ON)1/2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ea gangling cells,RGCs)的轴树突及神经元自然再生和复合神经营养因子辅助ON再生的细胞生物学变化特征,以寻找ON不全损伤后修复再生的新途径.方法 ①实验采用成年猫共计40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眼球后ON1/2切断组、ON1/2切断并定时眼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ONl,2切断并定时眼玻璃体内注射脑衍化神经因子(brain-derir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复合神经营养因子辅助再生组.②动物模型制作以眶外侧入路手术开眶,暴露眼球后ON,在球后5 mm处准确行ON1/2切断.术后4组动物在相同视环境中饲养1、4和8个月,ON1/2切断并于玻璃体内注射BDNF和CNTF辅助再生组在术后即日注射BDNF和CNTF复合液(10 ng).并在以后每周注射等量BDNF和CNTF复合液2次.在ON损伤后1、4个月和8~12个月,3次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eal visual e-voked patential,PVEP)动态检测.然后将实验动物处死,灌注、固定、取材:切取眼球后ON和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LGN)做组织细胞化学处理,数据经t检验处理.结果 ①ON横截面纤维(RGCs轴突)计数比较:a、ON1/2切断并定时于玻璃体内注射BDNF和CNTF复合因子组ON轴突数[(2.30±0.84)×10<'5>]与球后ON1/2切断组眼ON轴突数[(1.10±0.46)×10<'5>]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b、ON1/2切断并定时于玻璃体内注射BDNF和CNTF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眼ON轴突数目增多与ON1/2切断并定时于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眼ON轴突数[(1.20±0.52)×10<'5>]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②外侧膝状体由ON1/2切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BDNF和CNTF复合因子眼输入层的神经节细胞计数(264.80±36.73)多于ON1/2切断组(147.80±18.56)和ON1/2切断并定时于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眼输入层的神经节细胞计数(183.90±21.24),经统计学分析知,后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证实了由动态PVEP检测所得结果.结论 ON1/2损伤后复合神经营养因子辅助ON再生具有显著的拮抗损伤效应,BDNF和CNTF复合因子有拮抗损伤和辅助ON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作用.
作者:邵立功;黄湛;骆彦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运用Orbscan-Ⅱ系统对近视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及前房基底线直径长度、前房角宽度和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检测与分析,探讨上述因素与近视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对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和前房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190例近视患者(360眼)按屈光度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度近视组(-0.50~-3.00 D)60例(120眼)、中度近视组(-3.25~-6.00 D)65例(120眼)和高度近视组(-6.25~-9.00 D)65例(120眼).采用Orbscan-Ⅱ系统(Bausch and Lomb)将三组被测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前房0°、90°、180°、270°四个方位前房角宽度,水平(0°~180°)、垂直(90°~270°)两条前房基底线直径,以及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中,前房角四个方位相比较,中度组和高度组的前房角宽度显著大于低度组(P<0.01).同样,中度组和高度组的中央前房深度也显著大于低度组(P<0.01).除前房角270°外,中度组和高度组的前房角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的绝对值和近视眼前房角宽度呈正相关(前房角0°、90°、180°、270°四个方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42,0.326,0.285,0.288,P<0.05),近视度数的绝对值和中央前房深度也呈正相关(r=0.191,P<0.05),与前房基底线直径则无显著相关性(水平径r=0.053,垂直径r=0.048,P>0.05),与角膜中央厚度也无显著相关性(r=0.056,P>0.05).在三组患者中,不同性别被测眼的前房角宽度、前房基底线直径及角膜中央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的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女性(P<0.05).结论 Orbscan-Ⅱ系统可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测量眼角膜及前房结构的方法.近视度数的加深伴随着前房角宽度的加大和中央前房深度的加深,但与角膜中央厚度及前房基底线直径无显著相关性.近视眼患者男性的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女性.
作者:赵海岚;徐海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用植入电极方式记录豚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方法.方法 豚鼠麻醉后,暴露颅骨表面,在前囟(Bregma)前6 mm、后10 mm及矢状缝正中处钻孔,均植入长5 mm、直径为1.2 mm的不锈钢螺钉,分别作为参考电极、记录电极和地极.3 d后,将清醒状态下的豚鼠固定于自制多功能头身一体化固定台面上,银-氯化银电极连接于豚鼠体表的不锈钢螺钉上,采用RET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分别记录不同空间频率和不同颜色下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结果 植入电极后,在无出血感染条件下,实验豚鼠生存时间与正常豚鼠没有明显区别.在其清醒状态下可以记录到豚鼠的PVEP波形,呈NPN形状.空间频率对PVEP波形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N1、P1波的潜伏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当空间频率大于0.5 cpd时,潜伏期延长明显;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振幅降低.在不同对比度(97%、60%、30%)下,P1波的振幅随着时比度的增加而提高,且任意两个对比度之间P波振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7%和60%的对比度下,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颜色图形对PVEP波形也有一定的影响,黑白和红绿引出的潜伏期和振幅比较明显,与红蓝和蓝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通频带为5~50 Hz时,引出的波形受干扰比较小,波形比较稳定.麻醉对PVEP记录影响较大,速眠新麻醉条件下记录不到PVEP波形,但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记录影响不大.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植入式电极记录清醒豚鼠PVEP方法:豚鼠PVEP波形记录与刺激和记录参数密切相关,在高对比度(97%)、窄通带(5~50 Hz)、适当空间频率(小于0.5 cpd)下可以记录稳定的PVEP波形.
作者:刘兰涛;夏峰;范馨燕;郭群;张磊;张作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65例睑板腺癌组织中53例表达p16蛋白,30例癌旁组织中29例表达p16蛋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8,P=0.014);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5.000,P=0.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χ<'2>=24.890,P=0.000).结论 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胡军;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压力对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对体外培养的牛眼角膜内皮细胞施以2.67 kPa、5.33 kPa及8.00 kPa的压力各6、12、24、36、48 h.以不加压组作为对照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以台盼蓝染色观察比较48 h时各组细胞活力的差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压力下阳性细胞率.结果 当作用于细胞的压力为2.67 kPa(1 kPa=7.5 mmHg).作用时间为6、12、24、36、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形态结构均无明显变化;48 h时台盼蓝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当压力为5.33 kPa,作用时间为24 h时,细胞形态结构出现轻度的损伤,在36、48 h时加重;48 h时台盼蓝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当压力为8.00 kPa时,6 h时即出现明显细胞形态结构损害,随着压力和作用时间的进一步增加,细胞的损伤程度也进一步加重:48 h时台盼蓝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牛角膜内皮细胞在加压48 h时只能承受2.67 kPa的压力,当压力为5.33 kPa及8.00kPa,施压48 h时,将造成细胞损伤及细胞活力下降.
作者:黄渝侃;张明昌;范可顺;张光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正常人全眼像差、角膜前表面像差和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日间波动规律、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例测试对象(20只右眼),于一天的三个时间点(早:8:00am~8:30am,午:1:00pm~1:30pm,晚:6:00pm~6:30pm)使用Humphrey角膜地形图和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分别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和全眼像差,在6.0 mm分析直径下,取2~4阶12项Zemike系数进行分析.使用Canon非接触式眼内压计和TOMEY角膜测厚仪分别测量IOP及CCT.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IOP、CCT的日波动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像差日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为C13,呈增加趋势:全眼像差日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为C7,呈下降趋势.全眼像差C7与CCT日波动量呈正相关,而角膜前表面像差C13与CCT日波动量无相关性:两者与IOP日波动量均无相关性.结论 IOP和CCT的日波动呈下降趋势.角膜前表面像差C13的波动可能由眼睑压力造成的角膜少许变形引起,而全眼像差C7与角膜水肿的消退有关.
作者:张佳;吕帆;贺极苍;王勤美;陈世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苏拉明后滤过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对20只健康家兔(40眼)均行青光眼滤过手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20眼).第1组:随机选择一眼做单纯小梁切除术,另一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苏拉明:第2组:随机选择一眼做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mitomycine,MMC),另一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苏拉明.对兔眼术后3 d、7 d、15 d、30 d、60 d不同时期的滤过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采用HE染色和天狼星-苦味酸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纤维、新生血管的改变化.结果 成纤维细胞:应用苏拉明组和MMC组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数目与单纯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胶原纤维:应用苏拉明组和MMC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量与单纯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血管:应用苏拉明组和MMC组术后滤过道成纤雏细胞数目与单纯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苏拉明可在术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新生胶原纤维的合成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或减轻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有与MMC相当的作用.
作者:熊林杰;胡义珍;曹阳;徐志蓉;邢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前检查位(坐位)与术中体位(卧位)改变引起眼球旋转的规律及瞳孔中心移位的特点.方法 LASIK手术患者285例(565眼),术前在暗室坐位自然瞳孔状态下,应用wavescan wavefront<'TM>system进行波前像差检查和虹膜纹理识别,在LASIK术中卧位应用激光机进行虹膜定位追踪手术,显示瞳孔中心移位(565眼)及眼球旋转(562眼)情况.结果 术中565眼全部发生了瞳孔中心移位,双眼均以鼻上方移位明显.右眼平均移位距离为(0.33±0.25)mm,左眼平均移位距离为(0.34±0.27)mm.双眼平均移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6眼(98.9%)发生眼球旋转,右眼平均旋转3.80°±3.95°,左眼平均旋转2.40°±2.95°,右眼旋转度数大于左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眼外旋明显,左眼内外旋几率基本相当.结论 LASIK术中眼球的旋转运动和瞳孔中心移位是普遍存在的,屈光手术医生应高度重视,在准分子激光手术中应注意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所引起的偏中心切削和欠矫问题.
作者:韩晓彦;马自勤;程凌云;成霄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选择门诊近视眼术前检查的患者52例,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近视患者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distance lateral phofia)为-1.64°±2.10°.9例为正位眼,3例隐内斜,38例隐外斜,2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stereopsis acuity)为112.17〃±95.79〃,其中6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376,左r=-0.368,P<0.05).本组近视眼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结论 本组近视眼视远时水平隐斜视中,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立体视锐度较差者多分布于近视眼度数较大患者中;近视眼人群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和立体视锐度无显著相关.
作者:徐渊;赵炜;董泽红;郝晓凤;王雨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脉络膜缺损属先天性眼底异常,近20年来,国内报道并不多见.我们近半年来收到脉络膜缺损病例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1,女,17岁.于2008年6月19日至本院就诊.
作者:陈达;张虹;陈泽秦;高伟;王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使用旋转式角膜板层刀术中角膜瓣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 离体新鲜羊眼90只,均分为9组,应用Moria-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模拟以下情况制作角膜瓣,观察角膜瓣情况:①走刀时负压管受阻.②未达到负压值时走刀.③走刀时眼球摇摆不定.④刀刃钝.⑤刀刃有小缺损.⑥刀片未安装到位.⑦刀片卡住不能摆动.⑧刀头未锁.⑨角膜表面及刀头干燥.结果 第1组出现2例游离瓣、3例薄瓣.第2组出现1例游离瓣、3例薄瓣、4例瓣起始部稍薄.第3组有4例用较大力量将负压环摇脱,均产生游离不全瓣.第4组出现2例上皮瓣、3例超薄瓣且游离、1例前弹力层岛样残留、4例薄瓣.第5组角膜床均有与刀刃缺损对应的脊样隆起.第6及第7组均未对角膜产生切割作用.第8组出现2例小瓣、5例小游离瓣、3例不规则小游离瓣.第9组出现1例典型纽孔瓣、1例不完整纽孔瓣、2例瓣角膜床中央部隆起瓣、2例断瓣、1例碎瓣、3例不规则游离瓣.结论 使用好角膜板层刀,对预防术中角膜瓣并发症的产生至关重要.
作者:崔传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型晶状体圈匙和劈核刀在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8例(58眼)Ⅲ级以上的硬核白内障采用改良型劈核器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显微镜下,于上方角膜缘后2 mm处做反眉弓形观膜隧道切口,长约5.5 mm,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内约1 mm,进入前房.开罐式截囊或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把晶状体核旋拨至前房,以晶状体圈匙进入核下方并向上托住核,劈核刀进入前房至核的上方向下用力切割,双手配合将核劈为两半,分别托出.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进行劈核效果、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晶状体核一次性劈开率为100%.58例患者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4.7者42眼(占72.4%),术后第1周≥4.7者50眼(占86.2%).术中发生破囊2例,均非劈核所致.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12眼(占20.7%),3~5 d内水肿完全消失.一过性眼压升高者有4眼(占6.8%),术后第1天角膜轻度雾状水肿,眼压在35 mmHg以下,给予降眼压治疗3 d后来见眼压再度升高.术后1周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89±0.85)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改良型劈核器在手术中操作方便易掌握,安全有效,具有切口小,损伤轻,视力恢复快,不受核硬度限制,手术成本低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健;郑直;张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角膜地形图是眼科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在圆锥角膜的诊断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针对角膜地形图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有很多,其依据的数学模型可以分为三类:统计学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及决策树分类模型.每种模型给出一个汇总参数或者判定规则来量化圆锥角膜的可能性.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用于角膜地形图分析的数学模型,详细介绍了各类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并总结其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马徽冠;谢培英;唐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像差的特性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实验室搭建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波前像差测量光路,采用Hartmann-Shack波前测量仪进行像差测量.实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CeeOn911A与Tecnis Z9001,第二组为AR40e与TecnisZA9003,第三组为AcrySof Natural与AcrySof IQ,对每种IOL分别进行5种通光孔径下(3 mm、4 mm、5 mm、6 mm及7mm)的像差测量.结果 球面IOL(CeeOn911A、AR40e、AcrySof Natural)在不同通光孔径下的球面像差均为正值,非球面IOL(Teenis Z9001、Tecnis ZA9003、AcrySof IQ)在不同通光孔径下的球面像差均为负值,两种IOL在不同通光孔径下像差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13 mm通光孔径(t1=14.19,t2=12.56,t3=8.08,P<0.01),4 mm通光孔径(t1=31.19,t2=11.79,t3=18.38,P<0.01),5 mm通光孔径(t1=23.02,t2=29.56,t3=41.39,P<0.01),6 mm通光孔径(t1=60.77,t2=132.70,t3=57.42,P<0.01),7 mm通光孔径(t1=62.17,t2=52.43,t3=57.26,P<0.01)].随着通光孔径的增大,球面与非球面IOL总像差、球面像差均呈线性增大,它们与通光孔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57、0.8274、0.7992,P<0.01).结论 非球面IOL在不同通光孔径下的球面像差均为负值,弥补了角膜正球面像差,能够降低人眼波前像差,从而提高人眼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璐;汤欣;赵星;方志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房角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an-gle-supported phakie intraocular lens,AS-PIOL)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ris-claw phakic intraocular lens,IC-P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 对33例(51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行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an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AC-PIOL)植入术,其中植入AS-PIOL组18例(26眼),IC-PIOL组15例(25眼).两组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主觉验光度数、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m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明视、间视觉(或伴眩光)下的对比敏感度及瞳孔直径分别为3 mm、5 mm时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otion,MTF),并对末次随访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一般情况如UCVA、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ce,SE)、BSCVA、眼轴、CD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UCVA、BSCVA、SE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UCVA、SE、BSCVA.明视、间视觉(或伴眩光)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3 mm、5 mm大小瞳孔下的MTF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PIOL植入术后早期.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AS-PIOL和IC-PIOL植入术后,两者在视觉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云云;俞阿勇;薛安全;王树林;王勤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①推导出计算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accom-modative intraocular lens,AIOL)植入术后眼的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A)的数学公式.②探讨影响人工晶状体眼AA的相关因素,为研究AIOL植入手术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高斯近轴光线光学理论推导得出计算AIOL植入眼AA的理论计算公式,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焦点的移动量(effective intraocular lens position,AELP)、眼轴长(axial length,AL)、角膜屈光力(corneal power,K)、IOL的有效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植入IOL的屈光力(power of the implanted IOL,IOLlmp)计算AA,分别建立AA与AELP、AL、K、ELP、IOLlmp的函数关系,分析以上各参数对AA的影响.结果 ①人工晶状体眼AA受AELP、AL、K、ELP、IOLlmp的影响(AL=23.65 mm、K=43.8 D、ELP=5.8 mm),屈光状态为正视、△ELP=1.0 mm时,AA为1.36 D.②AA为AELP的一次函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通过增加AELP可增大人工晶状体眼的AA.③AA为AL的二次函数,随AL增大而减小,表明正常眼轴与短眼轴眼在植入AIOL后可获得相对较大的AA.④AA为K的二次函数,随K增大而减小,对术前筛选患者具有指导意义.⑤AA为IOLlmp的二次函数,随IOLlmp增大而增大,为合理选择AIOL的屈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⑥AA为ELP的二次函数,随ELP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根据本研究推导得出的计算人工晶状体眼AA的数学公式,AA受△ELP、AL、K、ELP、IOLlmp等多因素影响,对手术前合理筛选患者与预测手术后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金海鹰;郭海科;张洪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植入两种不同设计形状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以及后囊皱褶(posterior capsule striae)的影响,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进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8例(109眼),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分为两组:A组(博士伦公司LI61SE型)43例(55眼),B组(博士伦公司Akreos Adapt人工晶状体)45例(54眼).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记录其矫正视力,并散瞳观察其后囊中央及周边混浊、皱褶情况.结果 植入LI61SE和Akreos Adapt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均可获得较好的视力.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6±0.19和0.74±0.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0,P>0.05).后囊中央部混浊发生率:A组为21.82%,B组为7.41%;周边部皱褶发生率:A组为23.63%,B组为9.26%;A组发生率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8,χ<'2>=4.085,P<0.05).人工晶状体后囊周边部混浊发生率:A组为36.36%,B组为35.19%;中央部皱褶发生率:A组为9.09%,B组为5.5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χ<'2>=0.116,P>0.05).A组后囊中央及周边混浊伴随皱褶发生率具有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0.393和0.618,P<0.05):B组后囊中央及周边混浊伴随皱褶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0.068和0.121,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植入不同形状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其晶状体后囊中央部混浊发生率、周边部皱褶发生率有差异,植入不同形状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后发生的后囊皱褶现象与后囊混浊现象相关性有差异.
作者:郑灿;叶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us,IOL)与硅凝胶IOL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9例(209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93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Akreos Adapt IOL,B组(116眼)植入SoFlex SE三体型硅凝胶IOL.观察两组IOL的植入性能、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前房反应和IOL表面色素沉着、IOL位置、后囊混浊程度.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 术后佳矫正视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两组前房闪辉均较轻(+~++).IOL表面沉积物的发生率:A组3眼(占3.26%),B组13眼(占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Akreos Adapt组无异常情况,SoFlexSE三体型硅凝胶组发生IOL襻变形2例,襻脱落1例.术后并发症:Akreos adapt组发生1例IOL脱位入玻璃体腔中,该患者术中后囊破裂,IOL植入睫状沟内,于术后第1个月IOL脱入玻璃体腔中,其余植入囊袋内的Akreos Adapt IOL未发生移位,居中性良好.SoFlex SE组发生1例IOL襻移位入前房内,1例IOL光学部移位形成瞳孔区夹持.后囊混浊程度:A组(占9.68%)与B组(占15.5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硅凝胶IOL相比,Akreos Adapt IOL植入操作更容易,并发症更少,炎症反应更低,且具有良好的居中性和稳定性,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作者:王勇;叶应嘉;唐亮;喻长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预装式推注器进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试验组75例(81眼)采用预装式推注器植入KS-3 IOL(CanonStaar公司),对照组68例(73眼)采用传统推注器植入SN60AT IOL(Alcon公司.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第7天、第1、第3、第6、第12个月时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术后各阶段视力均比术前提高(P均<0.01),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IOL破损、改变植入方法、IOL翻转、IOL光学面夹痕、IOL光学面折痕、IOL襻弹出前囊口发生率试验组分别为1.2%、2.5%、0%、0%、0%、0%,对照组分别为0%、0%、1.4%、15.1%、9.6%、2.7%.未见其他术中并发症.结论 应用预装式推注器和传统推注器进行IOL植入手术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相比之下,预装式IOL更具备操作方便、简单、清洁等优势,是一种较好的IOL植入方法.
作者:俞阿勇;林振德;王勤美;罗书科;李永华;朱双倩;王树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