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多巴胺代谢的变化

    目的 研究形觉剥夺对豚鼠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脉络膜复合体多巴胺(dopamine,DA)代谢的影响.方法 28日龄豚鼠36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遮盖组、遮盖+去遮盖组,每组12只.遮盖组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豚鼠右眼14 d.遮盖+去遮盖组在遮盖11 d后去遮盖3 d.14 d后测定角膜曲率半径、眼球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处死豚鼠,取眼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在神经视网膜、RPE/脉络膜复合体的表达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神经视网膜、RPE/脉络膜复合体的DA、二羟基苯乙酸(3,4-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DOPAC)的含量.结果 TH蛋白阳性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部分细胞,RPE/脉络膜复合体中表达阴性.遮盖14 d后,豚鼠遮盖眼眼轴延长,近视形成,神经视网膜TH蛋白表达量和DA、DOPAC含量降低(P<0.05).遮盖+去遮盖组的遮盖眼近视程度低于遮盖组,其神经视网膜TH蛋白表达量和DA、DOPAC含量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豚鼠RPE/脉络膜复合体的DA、DOPAC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形觉剥夺能调控豚鼠神经视网膜DA代谢,但不影响RPE/脉络膜复合体的DA代谢.

    作者:毛俊峰;刘双珍;秦文娟;李凤云;夏朝华;谭浅;吴小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的高阶像差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高阶像差在远视性弱视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把经过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确诊的37例(57眼)低度远视儿童分为两组:弱视组16例(26眼),佳矫正视力≤4.9;非弱视组21例(31眼).行Zywave像差仪检查,比较两组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分析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的佳矫正视力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呈正相关(r=0.477,P<0.05),与等效球镜没有相关性(r=-0.26,P>0.05);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5阶像差均无相关性(r=0.01、0.18、-0.29.P>0.05).弱视组的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均小于非弱视组(P<0.05).结论 低度远视儿童,弱视眼高阶像差越小,弱视程度越重;球差和高阶像差的表现是弱视眼小于非弱视眼.球差和高阶像差的改变对儿童远视性弱视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宋跃;孙丽霞;张日平;秦艳丽;郑重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散血明目片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兔眼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散血明目片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殖膜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表达的影响以及防治PVR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青紫蓝免免眼造成外伤性PVR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利水明目组(C组)、活血化瘀组(D组)、活血利水组(E组),每组8眼.并利用改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VR实验兔眼中增殖膜上PD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给药后第7天,B、C、D、E组的PV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第28天,E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用药组玻璃体腔增生膜PDGF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C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血明目片能通过抑制玻璃体腔中PDGF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抑制增殖细胞的过度增生,防止PVR形成和发展.

    作者:邢雁飞;彭清华;付美林;陈艳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兔眶壁植入后的血管纤维化进程

    目的 探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high-density porouspolyethylene,商品名Medpor)在兔眶壁植入后其血管纤维化进程和特点,为该材料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将相同厚度的Medpor修剪成相同大小块状植入兔眶壁,分不同时间点取出做组织学检查与电镜观察,对各时段不同切面、边缘和中央部分纤维化进程进行比较,并做相应统计学分析.所有标本取出后均从中部切开成两半,分别从断面和端面两个切面观察.结果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植入11 d后,所有标本完全纤维化,各个切面的纤维长入比率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端面边缘和中央纤维化进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断面边缘和中央纤维化进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各个切面毛细血管密度达到一致.电镜观察植入2周后,材料间隙纤维稀疏,4周后纤维致密.结论 通道结构对相应部位的纤维血管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植入4周后可以认为其度过临床危险期.

    作者:王开元;叶信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正常人眼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的关联研究

    目的 研究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斑色素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异色闪烁光度仪对116例正常成年人右眼进行黄斑色素密度测量.从中选出黄斑色素密度值大于0.90和小于0.40的受试者,将他们分为高黄斑色素密度组和低黄斑色素密度组.采用二项迫选法测量游标视力.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游标视力,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116例受试者右眼黄斑色素密度值为(0.64±0.30)log unit.高、低黄斑色素密度组的游标视力值分别为(8.35±2.45)分弧和(11.53±3.56)分弧,两组游标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8).经相关性分析,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呈负相关(r=0.401,P=0.028).结论 高黄斑色素密度组的游标视力优于低密度组,且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值呈负相关,黄斑色素密度值越高,游标视力值越低,游标视力越好.欲进一步证实黄斑色素密度与视功能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必;刘陇黔;叶健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提前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小鼠模型的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提前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C57BL/6J小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随机分为高氧模型组、提前光照组和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每组各12只小鼠.高氧模型组:将出生后第7天(P7)的小鼠置于含75%高浓度氧的氧箱内,5 d后取出,再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提前光照组:取出生后第4天(P4)未开睑新生小鼠,手术提前开启右眼睑裂,让右眼提早接受环境光及视觉刺激,左眼为自身对照: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取P4小鼠提前开启右眼睑裂,在P7时放入高浓度氧箱内饲养,5 d后取出.各组均于小鼠生后第27天(P27)取材,应用HE染色、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计数等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 在P27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提前光照组小鼠视网膜均无显著新生血管生长;高氧模型组内皮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提前光照组明显增加,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该组存在显著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在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双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但该组的提前光照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较单纯高氧作用眼有所减少(P<0.01).结论 对于小鼠,高氧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提前光照可削弱高氧所致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

    作者:忽俊;周晓东;龚红华;周国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的差异,以探讨mVEP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49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和30例正常人分别行双眼mVEP检查,进而各选一眼纳入研究,采用student-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潜伏期,并与视野检查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人潜伏期为(97.84±8.22)ms,青光眼患者潜伏期为(108.40±15.29)ms,两组相比,青光眼患者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正常人的信噪比为2.63±0.59,青光眼患者信噪比为2.19±0.74.两组相比,青光眼患者的信噪比明显降低(P<0.01).经相关性分析,信噪比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deviation,MD)具有显著正相关(r=0.64,P<0.05);潜伏期与MD具有负相关(r=0.47,P<0.05).结论 mVEP能较客观地反映青光眼患者不同视野区域的视功能损害情况;在评价mVEP方面,信噪比优于潜伏期.

    作者:杨新光;刘钊;于敬妮;刘建荣;潘爱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激光诱导色素兔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

    目的 评价半导体泵浦的倍频Nd:YAG 532 nm绿激光诱导色素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24只色素兔按光凝后1周、2周、3周、4周分为4组,每组6只.用高强度倍频Nd:YAG 532 nm绿激光光凝色素兔视网膜,分别于激光照射后第1、第2、第3及第4周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FFA检查后处死动物,取光凝区眼球壁制作标本,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激光诱导CNV的效果.结果 光凝后第1周,FFA检查见脉络膜期及动脉早期10.0%的光斑有点状荧光素渗漏;光凝后第2、第3、第4周,依次有37.5%、51.7%、45.0%的光斑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病理切片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光凝后第1、第2、第3、第4周,免CNV发生率分别为33.3%、57.1%、66.7%及61.5%.结论 通过半导体泵浦的倍频Nd:YAG 532 nm绿激光诱导色素兔CNV模型是可行的.

    作者:覃冬菊;唐罗生;刘湘平;唐朝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测量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以下简称角膜检查镜)预测角膜表面的散光度和轴的方向的符合程度.方法 用显微定量检查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68例(101眼)受检者做角膜散光检查(共检查3次,取平均值),检查后再做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的角膜散光检查,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角膜检查镜与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值的符合程度.结果 角膜检查镜、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度数的值分别为(2.62±1.20)D、(2.66±1.26)D、(2.66±1.26)D;轴位的值分别为92.29±10.90°、92.81°±11.15°、93.33°±10.94°.角膜检查镜检查的角膜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测量值与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预测角膜散光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陈惠;施明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对侧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的特征性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TM 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双眼分别进行图形mVEP检测,以潜伏期和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三组mVEP的对比研究.结果 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P<0.01).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VEP的波形异常程度均与弱视眼视力呈负相关(P<0.05),而与屈光参差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VEP具有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mVEP波形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弱视患者视力的异常程度.m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刘晖;陈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

    目的 探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激光光凝治疗的时机及疗效.方法 对48例(82眼)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指导下,采用Zeiss Visu-Ins 532s眼科激光治疗仪予以早期激光光凝.82眼中,65眼行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17眼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术,其中12眼黄斑区还行格栅样光凝.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其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经光凝治疗后,22眼(26.8%)视力提高,51眼(62.2%)视力无变化,9眼(11.0%)视力下降.在31眼黄斑水肿中,9眼(29.0%)黄宽水肿消退,14眼(45.2%)黄斑水肿部分吸收,8眼(25.8%)黄斑水肿不变,无光凝并发症.结论 适时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术后早期合理的激光光凝能有效地控制DR的进展,稳定视力.FFA检查是进行正确、有效的激光光凝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楼继先;曹永葆;徐洁慧;李小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和探讨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在表面麻醉下,对210例(22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疼痛感、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215眼(占94.7%)术中无任何痛苦与不适,9眼出现轻度疼痛,3眼有异物感,追加1次表面麻醉后症状消失.9眼发生后囊膜破裂,2眼发生前房出血,无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3个月,视力≥4.7者占75%,≥5.0者占21%.结论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麻醉效果明显,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及并发症,术后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在基层临床和防盲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小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睑内侧韧带牵引法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

    目的 观察睑内侧韧带牵引法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的疗效.方法 下泪小管断裂患者38例(38眼),通过暴露创口、提高创口内侧壁张力、牵引睑内侧韧带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结果 5~10 min内找到断端30例,10~15 min内找到断端8例.手术后所有患者泪道冲洗通畅,下泪点皲裂3例,无下睑疤痕、泪点外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睑内侧韧带牵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方法.

    作者:陈钢锋;张海滨;林东晓;彭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阅读的视觉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阅读是重要的视觉工作,许多眼部疾病的首要症状就是阅读困难,临床上通常是通过视力检查来了解阅读情况的.但阅读是一个综合行为,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好的视力,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综述对阅读研究中常用的视觉呈现方式、阅读表现的评估和影响因素等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陈湘君;王晨晓;吕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依地酸二钠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药物浓度的依地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探讨其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效果及其对角膜的毒性作用.方法 30只兔(60眼)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BBS组)和4个药物实验组(5、10、15、30 mmol/L EDTA组),每组6只兔(12眼),在麻醉下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用不同浓度的EDTA 0.2 ml进行水分离,并停留2 min.于术后第3天和第1、第2、第3、第4、第12周对各组免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在术后第3天时行角膜内皮电镜检查.在术后第12周时行晶状体后囊膜病理学检查,并对晶状体后囊膜中央湿重进行比较.结果 ①术后角膜及前房的炎症反应:术后第3天,对照组及5、10、15 mmol/L EDTA实验组炎症反应轻微;而30 mmol/L EDTA组炎症反应重,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术后第4周,对照组及5、10、15 mmol/L EDTA实验组均未见炎症反应,角膜清亮:而30 mmol/L EDTA组仅6只眼角膜清亮,仍有4只角膜有持续水肿,色灰,并伴有眼球进行性增大.②后囊膜混浊情况:术后第12周,10、15mmol/L EDTA组的后囊膜混浊的程度较轻,评分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75,P<0.01).③后囊膜中央湿重:术后第12周,10、15 mmol/L EDTA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与5 mmol/L 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4,P<0.01).④病理学检查结果:电镜扫描,术后第3天,对照组与5、10、15 mmol/L EDTA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均匀,未见明显病理性损害;30 mmol/L EDTA组角膜内皮细胞不规则,微绒毛稀少,可见病理性损害.光镜,术后第12周,光镜下可见各组均有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但以10、15 mmol/L EDTA组为轻,仅为单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 白内障手术中用10、15 mmol/L药物浓度的EDTA进行水分离,可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并且对角膜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刘建亭;张素华;钱军;刘杰为;江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前人工泪液干预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使用人工泪液对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 将52例(60眼)行超声乳化的干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30眼),术前未用泪然眼液滴眼;B组25例(30眼),术前使用泪然眼液.两组术后联合使用典必殊和泪然眼液滴眼,分别于术前第15天、术后第l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 Ⅰ)、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staining,CFS)检查.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①术前第15天:两组干眼症状评分、SIt Ⅰ试验、BUT、CF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1天:B组干眼主观症状、CFS评分小于A组,且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 Ⅰ试验检查B组虽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1周:B组干眼主观症状、CFS评分小于A组,且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 Ⅰ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第1个月:B组CFS评分小于A组,且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主观症状、SIt Ⅰ检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第3个月,两组的干眼主观症状、SIt Ⅰ检查、BUT、CF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眼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前使用人工泪液有利于术后早期干眼症状的改善及泪膜恢复.

    作者:陈小璠;陈春林;叶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单眼视设计双侧人工晶状体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单眼视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眼术后视力及立体视功能.方法 双眼先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例,一眼按术后为正视眼,另一眼按术后为-1.75 D近视植入相应度数人工晶状体.术后应用同视机测量远立体视锐度,应用Randot立体视图测量近立体视锐度,应用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测量视近时的双眼不等像.结果 31例患者术后双眼裸眼下的远立体视锐度为400弧秒(中位数,以下同),对近视的眼远矫正后改善至60弧秒,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双眼裸眼下的近立体视锐度为50弧秒.正视眼裸眼远视力为-0.04±0.08(LogMAR),近视眼裸眼远视力是0.34±0.1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正视眼裸眼近视力是0.56±0.12,近视眼裸眼近视力是0.24±0.1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双眼裸眼状态下视近时的近不等像值为3.71%±1.55%.结论 按照单眼视设计的双侧人工晶状体眼能同时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以及正常的近立体视功能,而双眼裸眼状态下的远立体视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作者:罗书科;林振德;林少雄;刘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rape seed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bovinelens epithelial cells,BLECs)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 首先进行BLECs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取第2-第3代的BLECs,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SP染色法进行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的GSPE对体外培养的BLECs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GSPE能明显抑制BLECs的增殖,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作用24 h后,随着GSPE浓度的增高(20 μg/ml,60 μg/ml,100 μg/ml),A值逐渐变小(0.343±0.079,0.252±0.029,0.137±0.011),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1).100 μg/ml GSPE作用BLECs 24 h、48 h、72 h后,A值分别为0.137±0.011、0.096±0.025、0.055±0.008,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经过GSPE处理,BLECs的G0/G1期细胞数量增加,S期、G2/M期明显减少.100 μg/ml GSPE作用24 h后,G0/G1期细胞为83.67%±5.63%,阴性对照组为59.1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GSPE剂量组中p21蛋白的表达增加,阳性细胞率从28.75%±1.25%增加到86.73%±5.11%,与阴性对照组7.73%±1.75%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SPE通过上调p21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能有效地抑制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可能成为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罗琰;胡义珍;张鹏举;曹阳;徐志蓉;陈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组18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17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Rayne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术后第1个月,研究组BCVA<4.5者3眼,4.5~4.7者10眼,≥4.8者17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研究组为(1.49±0.03)mm,对照组为(1.93±0.0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变化值小于对照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术后视力,同时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弱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球内部环境的影响.

    作者:于凌艳;邵彦;刘菲;马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噻吗洛尔眼液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Timolol)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LASE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734例(1410眼),随访一年余.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有50例(88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进行治疗,另一组(即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眼液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将噻吗洛尔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视力提高行数、眼压变化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视力提高行数:噻吗洛尔组视力提高-1~4行,平均(1.67±1.16)行;对照组提高-2~2行,平均(-0.12±0.93)行;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5.161,P<0.01).眼压变化:噻吗洛尔组治疗前后眼压下降1~3 mmHg,平均(1.51±0.34)mmHg,对照组治疗前后眼压下降-1~1 mmHg,平均(0.53±0.38)mmHg;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2.77,P<0.01).结论 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对LASEK术后的屈光回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毛伟;陆斌;周雨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常规技术与游离瓣技术治疗远视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常规技术与游离瓣技术(LASIK-FF)治疗远视的疗效.方法 选择150例(280眼)远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技术组(A组)和游离瓣组(B组),A组67例(120眼),B组83例(160眼),每一组又分成两个亚组:即单纯远视组(A1,B1)和远视散光组(A2,B2).A组采用常规LASIK手术方法,角膜瓣厚度为130~160μm,带蒂角膜瓣直径为9.5-10.5 mm,切削直径为6.0 mm,过渡区半径为3.0mm.B组在常规LASIK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完全游离角膜瓣,而不进行缝合.术后第6个月分析所有患者的非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术后第6个月,A1组非矫正视力:≥4.7的占92.86%,≥4.9的占28.56%,≥5.0的占7.14%;等效屈光度为(+1.05±0.75)D.A2组非矫正视力:≥4.7的占78.00%,≥4.9的占22.oo%,≥5.0的占4.00%;等效屈光度为(+0.37±0.94)D.B1组非矫正视力:≥4.7的占92.22%,≥4.9的占82.22%,≥5.0的占34.44%;等效屈光度为(+0.45±1.00)D.B2组非矫正视力:≥4.7的占90.00%,≥4.9的占78.57%,≥5.0的占31.43%;等效屈光度为(+0.06±0.60)D.结论 应用LASIK-FF手术治疗远视,疗效明显优于常规LASIK.

    作者:胡玉新;Балашевич л.и.;蓝育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明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分析

    目的 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 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 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

    作者:雷蕾;张建华;郑磊;冯华章;王倩;樊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测量和分析

    目的 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 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 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0.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04、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0.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04、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一致性.结论 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m-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刘俐利;陈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眼视光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欢迎广大眼科工作者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