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9年4期文献
  • 腺病毒介导人内皮抑素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以腺病毒为载体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hRPE)细胞进行人内皮抑素(human endostatin,hES)感染,获得高效表达hES转基因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常规培养hRPE细胞,传代至第3~第5代后,应用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hES重组腺病毒按感染复数30进行感染.培养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培养的hRPE细胞的GFP表达阳性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ES在已感染hRPE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提取hRPE细胞总RNA,采用RT-PCR技术对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hRPE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ES的表达水平.结果 hES重组腺病毒感染后,hRPE细胞形态正常.感染后24 h,GFP即呈100%表达,弥漫整个胞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可见,hRPE细胞浆内呈棕黄色的阳性反应,而在感染空载腺病毒的对照组中细胞胞浆无染色;RT-PCR反应可见,细胞裂解产物中有hES阳性条带;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表明,培养上清液中有hES蛋白的表达.结论 hES重组腺病毒载体能有效感染体外培养的hRPE细胞,并稳定表达hES蛋白.

    作者:张美霞;吴静;辛梅;张军军;闫乃红;严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对萘性白内障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萘性白内障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50~160 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萘性白内障组[0.5 mg/(kg·d)萘灌胃3 d后改为1 mg/(kg·d)萘灌胃]、阿司匹林组[萘灌胃4 h后用100 mg/(kg·d)阿司匹林灌胃].每周使用计算机灰度分析系统进行图像混浊程度分析比较,于第9周末取大鼠晶状体,检测晶状体匀浆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及羟自由基抑制能力等生化指标,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One WayANOV)比较各组间灰度值及生化指标.结果 第3周时,萘组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程度逐渐加重;而阿司匹林组在早期晶状体混浊进展较萘组慢,第6周后接近于萘组,两组的混浊程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晶状体匀浆的GSH量、GSH-PX活性及羟自由基抑制能力均高于萘组,而晶状体匀浆的MDA量低于萘组.结论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氧化损伤,延缓萘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这种延缓作用在萘性白内障早期尤其明显.

    作者:陈燕;卢奕;邱斌;蒋永祥;笪翠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光学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初步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完全钝性分离的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增视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对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且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行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其中明确菌丝未累及角膜深基质及后弹力层的21例患者(21眼)行完全钝性分离的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和第18个月常规随访,观察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情况、有无真菌复发、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片透明度和佳矫正视力等;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复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术前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21只患眼均找到真菌菌丝,未见菌丝累及角膜深基质及后弹力层:术中无一例因后弹力层穿破而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仅1例在术后2周内出现真菌复发,复发率为4.76%.其余20例平均随访(14±6)个月,角膜植片均透明,治愈率为95.24%.术后第6个月,有14例术眼佳矫正视力≥>4.5,其中5例≥4.8.术后第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96±368)个/mm2(1025~3491个/mm2);术后第12个月为(2337±357)个,mm2(1016~3380个/mm2).结论 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手段,激光共焦显微镜有助于真菌的诊断和真菌浸润深度的判断,完全钝性分离的方法 减少了前房穿孔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陈蔚;张京娜;孙莉;王世明;马慧香;张晓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泪液中溶菌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2的检测方法在干眼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测定干眼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中溶菌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的含量,为临床干眼的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选择确诊为干眼症患者36例(72眼),其中非干燥综合征患者21例(42眼),干燥综合征患者15例(30眼).正常人26例(52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快速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被选人群泪液中溶菌酶和TGF-β2的含量.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t检验),并对检测到的泪液中TGF-β2浓度与Schirmer Ⅰ试验值及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应用微量快速比浊法检测到正常对照组、非干燥综合征组、干燥综合征组患者泪液中溶菌酶含量,分别为(12.274±1.313)±μg/ml和(8.294±1.235)μg/ml及(8.446±1.113)μg/ml,两组干眼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以上人群泪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2含量进行检测,分别为(41.518±21.304)μg/ml、(14.123±12.095)Pg/ml和(4.022±8.668)pg.ml,非干燥综合征组及干燥综合征组泪液中TGF-β2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以测得的Schirmer Ⅰ(mm)试验值及BUT(s)值为横坐标(X),以检测到的泪液TGF-β2的浓度为纵坐标(Y),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干眼组泪液TGF-β2浓度与Schirmer Ⅰ试验值及BUT均呈正相关.结论 使用微量快速比浊法检验泪液中溶菌酶含量在临床诊断干眼症中有意义,并具有标本用量少、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适合低浓度酶液检测等特点.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能够有效检测泪液中TGF-β2的表达.泪液中TGF-β2浓度与Schirmer Ⅰ试验值及BUT呈正相关,表明检测泪液中TGF-β2的含量对于辅助诊断干眼症是可行的.

    作者:郝莉莉;闫志鹏;宋秀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飞行员招生体检中亮背景下不同对比度视力和反应时间的研究

    目的 研究飞行员招生(招飞)体检中正常视力人员在亮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和反应时间,评估特殊职业选拔时不同对比度视力测量的重要性.方法 2007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陕西、甘肃两省参加兰州军区空军招飞体检初检视力达标人员1062例(2124眼),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在暗室中先后测试亮背景下对比度为100%、25%、10%、5%时的logMAR视力和反应时间,检测值按对比度进行分组.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组间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 随对比度的下降,各组视力呈下降趋势,低对比度组视力明显低于高对比度组(P<0.01).100%对比度组视力与25%、10%、5%对比度组视力呈正线性相关(P<0.01).随着对比度的降低,各组视力的波动幅度增加,对比度5%时组内波动大.反应时间随对比度的下降而延长.结论 在招飞体检中结合使用视敏度检查和对比度视力检查是有价值的.招飞体检中正常视力人员的对比度视力具有一定特点,能够为军、警等特殊职业的选拔提供依据.

    作者:燕振国;褚仁远;孙熠;岳红云;马岩梅;张小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低通滤波下影响汉字辨认正确率的因素初探

    目的 探讨字频、空间频率、笔画数和近视程度对汉字图片辨认正确率的影响.方法 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不低于1.0的33位被试者参加本实验,按照近视程度分成高、中、低度近视三组,测量他们在110 cm距离处对3种笔画数(少、中、多)、2种字频(常用字和生僻字)和9个截止空间频档率(1.00 cpc、1.25 cpc、1.58 cpc、1.99 cpc、2.51 cpc、3.98cpc、6.30 cpc、9.98 cpc、无滤波)随机组合的低通滤渡下汉字图片辨认的正确率.对每位被试者的测试结果 进行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汉字临界截止空间频率及大辨认正确率.结果 少笔画汉字组:常用字和生僻字的临界截止空间频率均值分别为(1.73±0.71)cpc和(2.20±0.68)cpc,大辨认正确率均值为(99.33±0.09)%和(99.18±0.10)%;中笔画汉字组:常用字和生僻字的临界截止空间频率均值分别为(1.89±0.14)cpc和(2.38±0.25)cpc,大辨认正确率均值为(98.93±1.04)%和(96.00±2.35)%;多笔画汉字组:常用字和生僻字的临界截止空间频率均值分别为(2.43±0.63)cpc和(6.17±1.41)cpc,大辨认正确率均值为(97.02±0.35)%和(88.59±1.33)%.相同空间频率和笔画数组,常用字与生僻字的辨认正确率差异显著(P<0.01).截止空间频率≤2.51 cpc时,汉字辨认正确率差异显著(P>0.01);截止空间频率>2.51 cpc时,汉字辨认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392).不同近视程度组汉字辨认正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通滤波下汉字图片辨认的正确率受到字频、笔画数和空间频率成分的影响,但是不受近视程度影响.

    作者:郭迎暄;王晨晓;贺极苍;陈湘君;吕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广东顺德乐从3720例农民工眼外伤分析

    目的 探讨农民工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 .方法 对广东佛山市乐从镇3720例(4160眼)农民工眼外伤患者的的致伤眼别、致伤地点、原因、眼部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视力、治疗方法 及结果 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农民工眼外伤患者3720例(4160眼),男性3103例(3420眼),女性617例(740眼),男:女=5.03:1.患者年龄为16~60岁,平均年龄为25岁,受伤高峰年龄在16~45岁.受伤眼别以单眼伤为主.患者受伤地点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受伤后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08 h.在门诊诊治的3295例(3718眼)患者中,主要致伤原因是敲击或异物溅入伤,主要致伤性质为角结膜异物[2478眼(占66.65%)].收住入院425例(442眼),总住院率为11.42%;其中,住院患者主要致伤性质为眼球穿通伤132眼(29.86%),其次为球(眶)内异物和外伤性白内障.住院后视力提高者198例(210眼),占47.51%.眼外伤所引起的并发症很多,以外伤性葡萄膜炎、白内障、屈光介质混浊常见.结论 农民工眼外伤大多数与工作有关,通过加强防护措施和提高防护意识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作者:杨鹿龄;胡晔;涂雪峰;陈亚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药物治疗观察

    目的 比较不同抗青光眼滴眼剂在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后对高眼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年龄在18~65岁、术前基线眼压为(16.62±3.40)mmHg、术后基线眼压为(30.76±7.47)mmHg的175例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发生高眼压的患者分为4组,分别使用3种抗青光眼药物滴眼.第1组56例(56眼),单一应用β阻滞剂:第2组36例(36眼),单一应用α激动剂;第3组48例(48眼),协同应用β阻滞剂与碳酸酐酶抑制剂;第4组35例(35眼),协同应用α激动剂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分别观察用药3 d后和9 d后的降眼压效果.结果 用药3 d后,4组观察对象的眼压下降幅度为:第1组(9.87±5.16)mmHg,第2组(7.87±6.00)mmHg,第3组(13.03±8.43)mmHg,第4组(9.48±6.42)mmHg;在用药9 d后为:第1组(13.16±5.09)mmHg,第2组(10.61±6.16)mmHg,第3组(16.60±8.93)mmHg,第4组(13.63±7.96)mmHg.对用药后3 d和用药后9 d的眼压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确定4个用药组眼压下降幅度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术后高眼压的应用中,单独使用β阻滞剂或α激动剂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时,β阻滞剂的降眼压效果优于α激动剂(P<0.05).β阻滞剂与碳酸酐酶抑制剂的联合降眼压作用不仅优于单独使用β阻滞剂(P<0.05),更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α激动剂(P<0.01).结论 在降低术后高眼压的药物治疗中,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比单独应用疗效更显著.

    作者:阎静;吴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6例(16眼),一次性施行180°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57.48±10.00)mmHg降至(12.46±4.3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13眼(占80.12%),手术眼压控制较好.结论 一次性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作者:蔡剑秋;郑穗联;杨顺海;韩真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镜配戴不适与旧镜参数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新镜配戴不适与旧镜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 57例新镜配戴不适者,经重新客观验光与主觉验光检查,确定优势眼,确认新镜度数无误后,询问旧镜配戴时间并检测旧镜度数、瞳距、前倾角、镜眼距等参数,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 ①57例配镜者中有13例旧镜前倾角过大(25.80°±5.93°)或过小(-0.25°±4.95°),调整新镜前倾角后继续配戴.②18例旧镜镜眼距偏小(6.78±1.80)mm,调整新镜镜眼距后继续配戴.③5例旧镜光学中心水平偏差(6.60±1.82)mm,2例垂直偏差(4.50±0.71)mm,向患者解释后继续配戴新镜.④5例因新、旧眼镜柱镜度数相差(-0.56±0.18)DC,患者配戴新镜后眼酸胀感明显.将两者柱镜差值减少到(-0.15±0.21)DC后舒适度提高.⑤12例旧镜双眼矫正视力差别较大,新镜优势眼矫正视力与辅助眼相同或略佳,配戴新镜有酸胀感,重新更换眼镜使双眼视力差别介于旧镜与新镜之间,清晰眼同旧镜,患者眼疲劳缓解.⑥2例旧镜负度数偏高(红绿视标G>R),新镜根据验光结果 降低度数验配,矫正视力虽达到0.99±0.02,但患者感觉清晰度下降,增加负度数使矫正视力达1.03±0.03后,患者接受.结论 旧镜度数、瞳距、前倾角、镜眼距等是影响新配眼镜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敏;刘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远视性屈光参差与内斜视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与内斜视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远视度>+2 D、资料完整的儿童136例,其中有屈光参差者50例,无屈光参差者86例;有内斜视者61例,无内斜者75例.年龄2~14岁,随访至少2年(24个月),观察屈光参差与无屈光参差两组间内斜视发生的频度,以及内斜视戴镜矫正的情况.结果 ①屈光参差组内斜视的发生率为38.0%(19/50),而无屈光参差组(即单纯远视组)内斜视的发生率为48.8%(42/8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P>0.05).②内斜视戴镜矫正满意度:屈光参差(13/19)与无屈光参差(30/4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屈光参差不会直接引起内斜视增多,但屈光参差影响内斜视的戴镜矫正.

    作者:冯雪亮;赵堪兴;常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调节滞后与隐斜对青少年近视眼影响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调节有关,而有关通过减少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来观察近视眼进展的一系列研究却发现,不同隐斜状态的近视眼进展程度不同.因此,除了调节滞后,隐斜的变化在近视眼进展中的作用也同样值得关注.现就青少年近视眼研究中调节滞后与隐斜对近视眼发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王冬梅;杨智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纤维连接蛋白与人眼小梁网组织关系的研究进展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非胶原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的细胞连接黏附、增殖分化、信号传导、基因表达、收缩调节、上皮组织修复、排列规则化以及机体免疫调控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眼小梁网组织(human trabecular meshwork.HTC)中表达丰富的FN,可和整合素(integrin)、共结合蛋白聚糖(syndecan)、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ECM相互作用来影响细胞问和细胞与基质问骨架的改变,终影响小梁网内环境的稳定.改变房水外流阻力.研究表明,小梁网ECM含量的改变可使HTC网眼狭窄或塌陷.导致房水外流阻力增加,从而使眼内压升高,终导致视功能丧失.近些年来人们对FN的结构功能、活性调节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现就FN与HTC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胡艳;吴瑜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疗法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新方法 之一.Avastin是针对VEGF所有亚型的人源化全长单克隆抗体.近大量研究表明,采用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AMD具有价格低廉、短期内效果良好、无严重全身或眼部并发症等优点,但仍需进一步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证实这一疗法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明确重复治疗的标准.

    作者:李晓;王雨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对数视力表认识误区之管见

    针对近年来有关视力标准的争议提出看法:①形觉视力标准的制定,应覆盖整个形觉视力范围.②Weber-Fechner法则至今仍是心理物理学领域包括视觉领域的指导理论.③发现对数视力表视标增率和黄金比率的关系: 10√10≈√ψ.说明对数视力表的设计无形中巧合了黄金比率规律.④分析了小数制和对数制两种视力数制的优缺点,认为应弃用小数制.

    作者:缪晓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视标增率和记录方法看视力表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通过概括视力表视标增率的发展以及目前多数国家正在使用的各种记录方法 的特点,来探讨对数视力表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如:视标增率10√10,记录方法 (Igα和5-Igα) ,从而阐明缪天荣教授设计的对数视力表在核心问题处理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作者:王晨晓;王勤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后立体视功能的评估

    目的 分析经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并随访3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佳矫正视力、立体视功能变化,评价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21例,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总共随访3年.当弱视矫正后行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20/22)和61.91%(13/21),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P<0.05).A组立体视出现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00±0.45)个月,B组立体视出现时间为治疗后(13.00±0.53)个月,A组早于B组.经秩和检验,A组具有的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均优于B组(P<0.01).结论 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有利于弱视矫正后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工具.

    作者:陈俊;乔岗;余敏;曾健;胡波;吕迎春;曾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渐变多焦镜治疗远视引起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

    目的 探讨规范化验配的远视渐变多焦镜治疗儿童远视引起的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可行性.方法 对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排除斜视与屈光参差)儿童,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戴镜治疗弱视,根据矫正方法 分为全矫组、欠矫组、渐变多焦镜组.收集随访期满24个月,资料完整病例179例(358眼),观察治愈时间及戴镜依从性.结果 全矫组、欠矫组和渐变多焦镜组的治愈时间分别为(11.66±5.79)月、(11.42±5.80)月和(9.75±4.35)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配戴渐变镜初期依从性好,习惯并依赖戴镜占其总数的85%,欠矫组为86.7%,全矫组为零.结论 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儿童远视所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配戴远视渐变镜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相对全矫与欠矫配镜疗法具有优越性.

    作者:卓文渊;施长春;林体峰;薛圣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童和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调节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并比较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差别.方法 18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年龄6.5~15(10.5±2.6)岁,屈光参差度+1.75~5.0(+3.5±0.9)D,7例伴有单眼轻中度弱视,11例不伴弱视.采用动态检影法检查患者40 cm处的调节滞后情况,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区分主导眼和非主导眼,并与同期就诊的25例远视屈光不正患儿[年龄7~14(9.8±2.4)岁,屈光度(+4.5±2.3)D]和20例正视儿童[年龄7~12(9.5±2.6)岁]进行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分别为(13.3±3.2)D和(0.79±0.39)D,与正视儿童及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无明显差别;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为(11.3±3.3)D,与正视儿童及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无明显差别;调节滞后量为(1.10±0.12)D,与正视儿童及远视屈光不正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3;t=2.95,P=0.02).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不同,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12,P=0.006;t=4.10,P=0.001).伴弱视者主导眼调节滞后量比无弱视者主导眼调节滞后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27),而两组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5).结论 儿童和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不同:其主导眼的调节功能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差别,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存在缺陷.伴弱视者,其主导眼的调节功能也存在缺陷.

    作者:陈洁;王媛媛;余新平;汪育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弱视训练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介绍了弱视训练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 和应用体会.该系统运行环境为100 M交换式以太网,使用TCP/IP协议,软件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中文版,采用多文档多菜单界面(MDI),以多用户进行统一管理.系统包括4个结构模块:斜弱视门诊检查结果 记录和管理、训练计划制订和管理、训练结果 记录和管理、数据查询与报表功能.在医院集成化管理网络上,以斜弱视护士和医生为用户端进行系统应用,体会包括:与传统手工记录训练结果 相比,计算机管理模式让医生可以随时查阅阶段训练效果,便于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减少弱视训练的失访率;增加了弱视训练制订的科学性;完善了临床病例资料收集,有利于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作者:叶良;章雪梅;江龙飞;王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弱视儿童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与国际标准视力的比较

    目的 研究弱视儿童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视力与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检测弱视儿童客观视力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 检测32例(64眼)3~11岁的弱视患几的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PVEP视力)及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并进行相关分析.PVEP检测使用美国LKC公司生产的UTAS-E3000电生理诊断系统,使用5个不同空间频率的水平条栅作为刺激,时间频率为2 Hz,将能够观察到典型PVEP波形的高空间频率作为患儿的PVEP视力.结果 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与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2,P<0.05);弱视程度不同,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的分布亦有显著差异;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与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存在一定数值对应规律.重度弱视组,PVEP视力100%在0.85 cpd(低空间频率);中度弱视组,PVEP视力分布相对较分散,集中分布在3.40 cpd和6.80 cpd,无1眼达13.60 cpd;轻度弱视组,PVEP视力集中分布在3.40 cpd和6.80 cpd两个空间频率.其中达6.80 cpd者占71.2%;视力≥10.9组,全部PVEP视力≥6.80 cpd.四组PVEP视力呈相对集中分布,随国际标准视力提高,PVEP视力也相应提高.结论 在无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弱视儿童视力时,可以运用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客观视力评估,尤其是低龄弱视儿童.

    作者:樊云葳;李晓清;魏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脉冲半导体680 nm激光对豚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680 nm激光对豚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影响.方法 20只杂色豚鼠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680 nm激光作用,北方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每组10只.麻醉后,在前囟(breg-ma)前6 mm、后10 mm及矢状缝正中处钻孔.均植入长5mm、直径1.2 mm的不锈钢螺钉作为参考电极、记录电极和地极.3 d后,将清醒状态下的豚鼠固定于自制多功能头身一体化固定台面上.采用RET 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分别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 在正常条件下可以记录到豚鼠稳定的PVEP图形,呈NPN形.激光刺激对PVEP影响较大.当刺激空间频率为0.1 cpd时,对照组P1波潜伏期为(90.36±1.61)ms,实验组为(98.89±3.62)ms;空间频率0.3 cpd时,对照组P1波潜伏期为(94.07±2.36)ms,实验组为(99.46±3.18)ms;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潜伏期均有延长(t=23.00,P=0.001;t=9.26,P=0.016),其余空间频率差异不大.当空间频率大于等于0.5 cpd时,实验组P1波振幅分别为:0.5 cpd,(7.70±1.75)μV;0.6 cpd,(7.52±2.01)μV;0.7 cpd,(7.12±1.41)μV;0.8 cpd,(7.65±1.69)μV;0.9 cpd,(6.42±1.23)μV.对照组Pl波振幅分别为:0.5 cpd,(5.71±0.73)μV;0.6 cpd,(5.15±0.20)μV;0.7 cpd,(4.60±0.93)μV;0.8 cpd,(4.65±0.83)μV;0.9 cpd,(4.49±0.45)μV.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6.87、11.21、12.80、10.81,P<0.05).激光对视力影响比较大,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视力明显下降.结论 植入式电极可以记录豚鼠PVEP图形,豚鼠的PVEP明显受到激光照射的影响,同时用PVEP评价动物的视力也是一种新方法 .

    作者:刘兰涛;范馨燕;郭群;刘京郊;张作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形觉剥夺性弱视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左旋多巴时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14日龄SD大鼠幼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弱视对照组、小剂量给药组及大剂量给药组.3组SD大鼠采用单眼睑缝合30 d建立形觉剥夺眼弱视模型.弱视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小剂量给药组与大剂量给药组分别予以20mg/kg、80 mg/kg左旋多巴溶液灌胃给药.分别于给药前(45日龄)和给药后(75日龄)测量弱视大鼠模型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给药前,各组剥夺眼较未剥夺眼FVEP的P1波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给药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剥夺眼的P1波潜伏期较弱视对照组剥夺眼明显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P1波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而各组未剥夺眼的P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剥夺眼与未剥夺眼N1P1和P1N2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多巴能缩短弱视鼠弱视眼的P1波潜伏期,而对振幅N1P1和P1N2无明显作用.它可能通过改变视网膜内及整个视路的多巴胺含量而影响视功能.

    作者:刘德林;吴小影;罗瑜琳;刘双珍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