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0年3期文献
  • 框架眼镜矫正下周边屈光测量方法的研究

    目的 建立配戴框架眼镜时周边屈光的测量系统及方法,并检验其有效性,评估其可靠性.方法 以Grand Seiko WAM-5500型自动验光仪为基础,将头托替换为自制的视角选择固定装置,增加弧形游动视标架,作为周边屈光的测量系统.并按照光路追迹原理搭建装置,测量框架眼镜周边部光线偏折引起的测量角度补偿量.使用上述改装的系统和角度校正方法测量35名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时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和鼻、颢侧偏离中央凹10°、20°、30°水平方向上7个点的屈光状态.并另招募35名近视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测量其裸眼状态时上述7个点的屈光度.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值标准差的差异,评估其可靠性.结果 ①该系统和方法测量配戴框架眼镜时周边屈光的所得值标准差与传统测量方法所得值标准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可靠性较好;②近视者框架眼镜矫正下视网膜周边部呈远视性离焦.结论 本系统及方法用于屈光不正患者框架眼镜矫正下的周边屈光测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作者:尚利娜;刘文韬;宋艳霞;姜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双手微小切口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对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双手微小切口(B-MICS)与传统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C-SICS)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对纳入的有关B-MICS和C-SICS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比值比(OR)和加权均数差值(WMD)为效应量,应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检索所得资料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评价其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9篇文献纳入研究.术后1 d、1周、1个月,裸眼视力≥0.5的合并OR值分别为1.82(95%CI:1.38~2.39)、2.36(95%CI:1.27~4.37)和1.61(95%CI:1.08~2.41).术后1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合并WMD值为-0.35 D(95%CI:-0.48~-0.2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0.5的合并OR值为1.69(95%CI:0.93~3.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及发表性偏倚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稳定性.结论 B-MICS可减少手术源性散光,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得更快、更好.

    作者:苏琪;宋秀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腺苷对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和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腺苷受体在正常人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和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腺苷对其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正常人葡萄膜黑色素细胞(U95)和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S65).采用Real-time PCR检测4种不同亚型腺苷受体(A1、A2A、A2B、A3)mRNA在U95和S65中的表达情况.以0、0.1、1、10和100 μmol/L的腺苷分别作用U95和S65细胞24 h和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光密度值和抑制率,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腺苷对U95和S65增殖能力的影响.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U95和S65细胞中4种类型腺苷受体A1、A2A、A2B、A3的mRNA均有表达.在U95细胞中,A1、A2A、A2B、A3受体mRNA表达值分别为1.32±0.47、0.28±0.05、1.03±0.10、0.20±0.07,四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0,P<0.01),A1和A2B的mRNA表达水平相似,且明显高于A2A和A3的表达;在S65细胞中,A1、A2A、A2B、A3受体mRNA表达值分别为1.03±0.27、2.23±0.35、127.34±18.69、0.17±0.07,四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20,P<0.01),A2B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腺苷受体亚型.A2A和A2B在S65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U95中的表达量(A2A:t=9.35,P<0.01;A2B:t=11.43,P<0.01).作用时间24 h,0.1、1、10和100μmol/L腺苷对S65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47%、14.93%、19.79%和26.04%;作用时间48 h,各浓度腺苷对S65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1.43%、23.10%、34.76%和46.67%;随着腺苷浓度的增高,S65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呈现明显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而腺苷对U95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 腺苷能够明显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但不影响正常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的生长.腺苷和/或腺苷受体激动剂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药物用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

    作者:安建宏;丁阳;周仲楼;周翔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纳米光学防雾膜的制备与表征

    目的 制备并测试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增透、亲水纳米防雾膜.方法 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硅酸钠和聚丙烯酸通过逐层涂膜法涂覆在透明光学基材表面,经高温烘干得到稳定的聚丙烯酰胺-硅酸钠和聚丙烯酸亲水防雾膜,并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材料粒径大小,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镜片表面形貌,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镜片镀膜前后透光率进行比较,使用接触角测试仪检测膜层亲水性,使用铅笔测定法测量涂膜硬度.结果 实验中所用化学材料聚丙烯酰胺-硅酸钠粒径分布约(145.0±15.6)nm,在400~800 nm光波段内,涂膜后的光学镜片比原镜片的透光率稍高,在550 nm处透光率达到大值92.2%;水滴在接触膜层表面470 ms后完全分散;硬度检测结果为>3 H.结论 采用逐层涂膜法制得的防雾膜经烘干后可以形成稳定结构,改善了原光学镜片的透光性和表面亲水性;可进一步尝试增加涂膜层数、控制膜层厚度来制备更加理想的光学防雾膜.

    作者:李坚;刘佳一;张阳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局部干预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45只,利用碱烧伤法制作左眼CNV模型.根据实验设计,分3组实验进行研究.①CNV模型小鼠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自伤后分别给予100、500 μg/ml TNF-α(实验组)或0.2%透明质酸钠(HA,对照组)点眼1周.于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眼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TNF-α对碱烧伤CNV形成的作用.②CNV模型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给予100μg/ml TNF-α点眼,对照组给予0.2%HA点眼.分别于伤后第2天和第4天随机取5只小鼠处死取角膜.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NF-α对碱烧伤角膜中VEGF表达的影响.③利用二氯亚甲二磷酸脂质体(Cl2MDP-lip)腹腔注射制作小鼠巨噬细胞特异剔除模型.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Cl2MDP-lip实验组及PBS-lip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自碱烧伤后均给予100 μg/ml TNF-α滴眼1周.于伤后第14天拍照记录CNV形成情况,图像分析软件测算CNV长度及面积,分析巨噬细胞在TNF-α调控碱烧伤后CNV形成巾的作用.结果 ①碱烧伤后第14天,100μg/ml TNF-α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50μg/ml TNF-α组CNV形成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整张切片和热点区域MVD值,100 μg/ml TNF-α组为63.25±9.75和114.94±12.93.500 μg/ml TNF-α组为39.53±10.41和108.04±23.55,0.2%HA对照组为30.99±7.08和73.81±13.80.100μg/ml TNF-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μg/ml TNF-α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碱烧伤后第2天和第4天VEGF mRNA与β-actin的比值,100 μg/ml TNF-α组为0.40±0.12和1.51±0.21,0.2%HA对照组为0.3l±0.10和0.58±0.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碱烧伤后第14天,Cl2MDP-lip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l2MDP-lip组的CNV长度和面积分别为(0.84±0.10)mm和(6.64±1.19)mm2,PBS-lip对照组为(1.37±0.24)mm和(12.25±1.33)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源性TNF-α可通过上调碱烧伤角膜组织中VEGF表达来促进CNV的形成,其促进碱烧伤CNV形成机制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起作用.

    作者:金辉;李龙标;刘高勤;陈源;陈磊;陆培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渐进多焦镜和单光眼镜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延缓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渐进多焦镜、单光眼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延缓作用.方法 青少年近视患者85例(170眼),年龄9~14岁,屈光度~1.00~-4.00 D.将这些患者分为3组给予不同矫正方式:RGPCL组30例,散光均低于1/2球镜;渐进镜组30例.均为近距内隐斜伴调节滞后≥+0.25 D;单光镜对照组25例.3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要求每日配戴6 h以上.戴镜前和戴镜后1年,对各组眼生物参数进行测量和比较.对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变化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随访1年后.3组近视患者的等效屈光度均有增长的趋势,RGPCL组增长(-0.48±0.42)D,渐进镜组增长(-0.54±0.36)D,单光镜组增长(-0.93±0.53)D,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6,P=0.01),其中单光镜组屈光度增加多.3组患者的眼轴均有增长,角膜曲率均有变平的趋势,前房深度均有增加,晶状体厚度也有变薄的趋势,但各组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光框架眼镜比较,RGPCL有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渐进多焦镜能延缓近距内隐斜患者的近视增长,但两者均不能阻止近视进展.

    作者:刘波;汪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纤维连接蛋白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细胞增殖、黏附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纤维连接蛋白(FN)对体外培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增殖、黏附、迁移的影响,探讨FN与POAG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取临床确诊的POAG患者小梁网切除术中的深层巩膜组织块,进行小梁网细胞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鉴定.取第3代小梁网细胞,实验组分别加入浓度为5、10、20、40、100μg/ml的FN(含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不加FN.培养24 h后,采用CCK-8比色法和Transwell试剂盒检测各组光密度值,分析FN对POAG小梁网细胞增殖、黏附、迁移的影响.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 经过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鉴定后,确定培养的细胞为POAG小梁网细胞.不同浓度FN对小梁网细胞均有影响.FN对POAG小梁网细胞有促增殖作用,在FN为5~10μg/ml浓度范围,小梁网细胞增殖相对缓慢,10μg/ml以后呈现上调趋势,在40μg/ml时达到增殖高峰.100 μg/ml仍促进增殖,但是相对缓慢.各实验组光密度值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78,P<0.05).FN浓度为5、10、20、40、100 μg/ml时,小梁网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18.6%、54.7%、67.9%、98.7%和121.5%.同样,FN对POAG小梁网细胞有明显的促黏附、迁移作用.小梁网细胞的黏附、迁移能力随FN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基本呈现曲线上升趋势,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能促进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增殖、黏附和迁移,其在POA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为通过影响POAG小梁网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功能参与房水流出的凋节过程.

    作者:胡艳;吴瑜瑜;郭茂生;陈家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全反视黄酸对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TGF-β2及细胞内第二信使IP3和cAM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反视黄酸(ATRA)对培养的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以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的影响,并观察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和IP3的含量变化.方法 培养原代豚鼠RPE细胞,传2代后用于实验.实验分3组进行.第1组用不同浓度ATRA(5×10-6、10×10-6、40×10-6 mol/L)作用于豚鼠RPE细胞,24 h后用MTY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第2组加入10×10-6 mol/L的ATRA.分别于2、4、6、8、16 h后收集培养液,用ELISA方法检测RPE细胞TGF-β2的分泌量.第3组以10×10-6 mol/L的ATRA作用于豚鼠RPE细胞,分别于0 min、5 min、30 min、2 h,6 h后收集细胞裂解液,行放射免疫和ELISA方法检测细胞内cAMP和IP3的含量变化.每组均以等量溶剂DMSO作为对照.对不同浓度ATRA组间MTT结果行方差分析,其余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5×10-6、10×10-6、40×10-6 mol/L ATRA作用RPE细胞24 h后,OD值分别为0.099±0.008、0.117±0.008、0.0871±0.011.与对照组(0.103±0.017)比较,40×10-6 mol/L ATRA作用时OD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0-6 mol/L的ATRA作用RPE细胞后,TGF-β2的分泌量在作用2、4、6 h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时无明显变化,16 h时降低(P<0.05).10×10-6 mol/L的ATRA作用于豚鼠RPE细胞后,IP3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显著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下降越明显;cAMP的含量只有在作用30 min和2 h时升高,其他时同变化不明显.结论 浓度为40×10-6 mol/L的ATRA对豚鼠RPE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10×10-6 mol/L的ATRA作用RPE细胞后,TGF-β2的分泌量在6 h内增加,之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ATRA对RPE细胞的作用可能与IP3的下降有关.

    作者:张未娟;邓志宏;赵少贞;赵小云;焦春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真菌性角膜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黏附于角膜后,产生毒素及酶等物质损害角膜组织,而角膜对真菌的入侵产生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存真菌性角膜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对真菌的识别介导宿主角膜产生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众多的细胞、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参与了真菌的清除及角膜的损伤和修复.理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转导,找到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是真菌性角膜炎防治的前提.本文就真菌的黏附及毒素对受侵角膜的影响、角膜对真菌入侵的免疫应答及炎症应答等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玲娟;谢立信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判断垂体瘤患者术后视功能预后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其在判断垂体瘤患者术后视功能预后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病理检查、MRI确诊的垂体瘤伴视交叉压迫患者16例(32眼),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3~67岁,平均(44.4±14.7)岁.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Stratus OCT Ⅲ和Humphrey视野分析仪,检测患者的矫正视力、平均RNFL厚度、4个象限的RNFL厚度和视野指数平均缺损(MD).根据术前视野缺损情况及随访变化,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即术前有视野缺损,术后视野缺损无改善或加重;B组即术前有视野缺损,术后视野缺损改善;C组为术前及术后均无视野缺损.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32眼)患者中,A组10眼,B组11眼,C组11眼.术前有视野缺损者,平均RNFL越厚,视野缺损改善的比例越大(OR=1.189,P=0.020);下方RNFL厚度对视野缺损改善有显著影响(OR=6.093,P=0.000),而术前MD对术后视野缺损改善无显著影响(OR=0.955,P=0.509).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B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t=3.893,P=0.003;t=4.310,P=0.002),而A组和C组视力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A组平均RNFL厚度及颞侧RNFL厚度均较术前变薄(t=2.378,P=0.041;t=2.630,P=-0.025).而上方、下方及鼻侧RNFL厚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平均RNFL厚度、鼻侧及颞侧RNFL厚度均较术前增厚(t=2.438,P=0.035;t=2.630;P=0.025;t=4.457,P=0.001);C组平均RNFL厚度及4个象限RNFL厚度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OCT检测垂体瘤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及下方RNFL厚度,可作为判断患者术后短期视功能预后的较敏感指标;手术前后RNFL厚度的变化与视野缺损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邹文军;武志峰;严海燕;孙松;孟小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目的 研究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总结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对视功能恢复的要点.方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12例,经颅脑CT检查排除颅脑损伤,证实视神经挫伤存在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000 mg静脉滴注冲击治疗,甘露醇静脉滴注,250 ml/d,共6~8 d.4~5 d后甲基强的松龙减量至800 mg,其后每3天减量200 mg,减至为200mg/d后,每3天减量50 mg;减至为50 mg/d后,每日减量5 mg,直至停药.治疗过程辅以神经生长因子及改善循环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每48小时复查电解质及血、尿常规,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12例患者经过30~46 d住院治疗后,9例患者视力大于0.15.1例0.06,1例光感,1例光定位颞侧缺失.结论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能够有效减轻外伤后视神经炎症,可预防创伤后远期视神经萎缩发生.

    作者:岳红云;燕振国;徐朝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关注低视力的预防和康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关注低视力的防治和康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但有利于减少低视力患者由于视觉损害对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功能性影响,同时也表明我国的眼科事业正在进一步发展,从传统的疾病防治领域向着视觉康复领域拓展.本文就准确地了解低视力的定义,我国低视力预防和康复的目标,以及眼科医师在低视力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做了评述,以期引起眼科同道对低视力防治工作的重视.

    作者:赵家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低视力康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中国低视力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低视力不仅影响了患者本人,也影响了整个家庭,使他们无法正常有序地生活,加上经济方面的压力,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父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中国的家庭模式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一旦老年人患上眼疾,视力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孩不在身边,社区又无法提供相应的救助,如何让老年人重拾信心,能够再次独立地生活呢?

    作者:William F.O'Connell;陈午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助视器停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助视器发放及使用情况,了解助视器依赖使用或停用的相关因素,分析提升助视器使用功效的方法.方法 设置专用表格,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86名已配置助视器的视力残疾者助视器的具体使用情况、停用状态、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86名视力残疾者通过验配,成功获取相应助视器,验配率达到100%.总共验配助视器162件,每人获取数1~4件,平均1.88件.随访调查发现,助视器依赖使用率为21.0%,经常使用率为43.2%,偶尔使用和完全停用率为24.1%和11.7%.在停止使用助视器的视力残疾者中,因个人功能提升、更好辅具替代、实施替代性解决方案等正面因素而停止助视器使用的占17.2%,因配戴不适、对助视器认知不足、助视器质量问题及培训不足等负面因素而停止使用的占82.8%.结论 在视力残疾康复中,助视器的使用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停用现象.通过随访调查和相关分析,减少负面因素对助视器停用的影响是视力残疾康复工作的重要环节.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脑卒中患者视觉受损的调查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视功能障碍的类型和发病情况.方法 经神经内科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147例.平均年龄(71.7±13.3)岁,仔细检查其眼科疾病和视功能状态,如视力、眼位和眼球运动、视知觉和视野缺损等方面的内容.结果 147例患者中,46.9%的患者有斜视/眼球运动受损,34.0%的患者有视野受损,19.7%的患者有视力受损,19.0%的患者有视知觉缺陷.结论 72.1%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受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还直接影响整个临床康复效果.临床医生应重视脑卒中患者视功能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于旭东;李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用于电子助视器的有限远共轭距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目的 按照变焦光学系统设计原理,设计一款可供电子助视器使用的10X变倍比的有限远共轭距连续变焦光学系统.方法 利用高斯光学原理进行变焦光学系统初始结构设计,利用光学设计软件对系统进行像差校正和件能评价,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TF)、点列图和弥散斑直径分析,并通过公差灵敏度分析和蒙特卡罗法对变焦光学系统的容差能力进行研究.结果 所设计的变焦光学系统为四组元结构,分前固定组、变倍组、中间固定组和补偿组,共10片透镜,采用机械补偿方式,光学筒长84 mm,前截距316 mm.可以实现10~60 mm的连续变焦,倍率变化范嗣为-0.03~-0.3.变焦轨迹平滑,整个变焦过程无渐晕,图像质量清晰稳定.结论 借助高斯光学理论和像差理论能够设计出符合电子助视器使用要求的大变倍比有限远共轭距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作者:王媛媛;吕帆;陈浩;朱德喜;金成鹏;厉以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程度视力残疾儿童应用助视器康复的研究

    目的 对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儿童在给予光学和电子助视器康复后进行远、近视力的分析和效果评估,探讨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儿有效的康复手段及其对低视力康复对象范围界定的影响.方法 对肓校及低视力门诊共206名4~14周岁(含14岁)视力残疾儿童按视力残疾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应用国产4倍、6倍望远镜前后远视力和应用国产眼镜式助视器、国产简易电子助视器后两种助视器间阅读成功率的差异.远视力康复结果采用秩和检验,近视力康复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力0.05以下至眼前指数的盲童组和0.3以下至0.05的低视力组应用远用助视器前后远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0.05以下至光感的盲章和低视力儿童分别使用眼镜式近用助视器与简易电子助视器后,两种助视器间阅读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简易电子助视器的阅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使用跟镜式近用助视器.结论 助视器康复的对象可以从低视力范围扩展到0.01甚至以下的盲童.低视力助视器是视力残疾儿童视觉康复有效和必要的手段,早期视觉康复特别是使用简易电子助视器进行近视力阅读的康复,对视力残疾儿童提高学习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和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涓涓;李荣需;廖瑞端;黄静文;陈咏冲;周建华;罗观怀 刊期: 2010年第03期